510 likes | 671 Views
第二章 损伤的修复. 蚌埠医学院病理学教研室. 修复 (repair) : 定义: 损伤造成机体部分细胞和组织 丧失后,机体对所形成的缺损进行恢 复的过程。. 形式: 再生( regeneration ) 纤维性修复. 第一节 再 生 ( regeneration). 一 . 定义 组织损伤后,由周围的同种细胞 增生来修复。. 二 . 类型. (一)生理性再生. 表皮更新 消化道粘膜上皮 子宫内膜周期性脱落 血细胞更新。. (二)病理性再生. 完全性再生 :
E N D
第二章 损伤的修复 蚌埠医学院病理学教研室
修复(repair): 定义:损伤造成机体部分细胞和组织 丧失后,机体对所形成的缺损进行恢 复的过程。 形式:再生(regeneration) 纤维性修复
第一节 再 生 (regeneration) 一. 定义 组织损伤后,由周围的同种细胞 增生来修复。
二.类型 (一)生理性再生 • 表皮更新 • 消化道粘膜上皮 • 子宫内膜周期性脱落 • 血细胞更新。
(二)病理性再生 • 完全性再生 : • 组织损伤 后, 邻近细胞、组织增 • 生修复,保持原有组织结构和功能。 • 不完全性再生: • 缺损组织由肉芽组织填补疤痕。
表皮细胞 呼吸道和消化道粘膜上皮 男女性腺器官的被复细胞 淋巴及造血细胞 间皮细胞 再生力强 三.细胞周期和不同类型细胞的再生潜能 各种组织按再生能力的强弱分三类: • 不稳定细胞(labile cell)
肝、胰、涎腺、内分泌腺 汗腺、皮脂腺 肾小管的上皮细胞 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 骨及软骨细胞、平滑肌细胞 再生力较强 • 稳定细胞(stable cell)
再生力很弱或无再生能力 神经细胞 骨骼肌、心肌细胞 • 永久性细胞(permanent cell)
四.各种组织的再生过程 (一)上皮组织的再生 1. 被覆上皮再生 • 鳞状上皮缺损由创缘或底部的 基底细胞分裂增生—单层—复层 • 黏膜上皮损伤由邻近的基底细胞 分裂增生—立方—柱状
2. 腺上皮再生 • 基底膜完整,残留腺上皮细胞分裂 增生,恢复原有结构和功能。 • 基底膜完全破坏,则难以再生。
Eg:肝细胞再生 • 肝部分切除后,通过肝细胞分裂增生, 短期内恢复原来大小。 • 肝细胞坏死时,肝小叶网状支架完整 —恢复正常结构 • 肝细胞广泛坏死,肝小叶网状支架塌陷, 纤维组织增生胶原化,肝细胞结节性再生。
(二)纤维组织的再生 静止的纤维细胞或间叶细胞分裂增生,成纤维细胞—纤维细胞
内皮细胞肿胀 分裂、增生 实心细胞条索 新生毛细血管网 管腔 小A 小V 血流冲击 (三) 血管的再生 • 毛细血管的再生(生芽方式) • 大血管的修复,需手术吻合,内皮细胞分裂增生,互相连接,恢复原来结构。
(四)肌组织的再生 • 横纹肌,恢复正常结构或纤维瘢痕修复 • 平滑肌,由未分化间叶细胞分化而来,肠管或大血管手术吻合处,纤维组织连接。 • 心肌再生能力极弱,损伤后由瘢痕修复。
(五)神经组织的再生 • 脑和脊髓无再生能力,损伤后由胶 质细胞增生——胶质瘢痕 • 外周神经损伤时,(1)形成带状连 接断端. (2)创伤性神经瘤。
五、细胞再生的影响因素(自学) (一)细胞外基质在细胞再生过程中 的作用 (二)生长因子 (三)抑素与接触抑制
六、人工干预下的组织再生 (自学)
第二节 纤维性修复 一. 肉芽组织的形态及作用 (一)肉芽组织的成分及形态 1、定义 肉芽组织(granulation tissue)由新生薄壁的毛细血管及增生的纤维细胞构成,并伴有炎细胞浸润。
2、病理变化 大体:鲜红色,颗粒状,柔软湿润, 富于毛细血管,易出血,似 鲜嫩的肉芽。
镜下: • 新生毛细血管,大多与创面垂直,互相吻合形成 袢 状弯曲. • 纤维母细胞增生,产生胶原纤维。 • 各种炎细胞(巨噬细胞、中性白细胞、淋巴细胞、浆细胞、嗜酸性白细胞)
(二)肉芽组织的作用及结局 • 抗感染保护创面 • 填补创口及其他组织缺损 • 机化或包裹坏死、血栓、炎性渗 出物及其他异物
二、瘢痕组织的形态及作用 瘢痕(scar)组织是指肉芽组织经改建成熟形成的纤维结缔组织。
作用(有利面): 1、损伤的创口或其他缺损的填补 2、内含大量胶原纤维,比肉芽组织 抗拉力强,并可使组织器官保持 坚固性
不利影响: • 瘢痕组织收缩,关节挛缩或活动受限; 管道狭窄,有腔脏器的梗阻。 • 瘢痕性粘连,器官硬化。 • 瘢痕过度增生,形成瘢痕疙瘩。
三、肉芽组织和瘢痕组织的形成 过程及机制(自学)
第三节 创伤愈合 (wound healing) 定义 指机体遭受外力作用,皮肤等组织出现离断或缺损后的愈复过程。
一. 皮肤创伤愈合 (一)创伤愈合的基本过程 • 伤口的早期变化: • 损伤局部表现为充血、浆液渗出及 • 白细胞浸润。 • 伤口收缩: • 2—3天后,伤口边缘皮肤及皮下组 • 织向中心移动,伤口缩小。
肉芽组织增生和瘢痕形成: 损伤后第3天开始伤口底部及边缘 长出肉芽组织填平伤口,5~6天纤维母 细胞产生胶原纤维------瘢痕。
表皮及其他组织再生 ● 创伤发生24小时内,伤口边缘的基 底细胞即开始增生,并在凝块下面向伤 口中心迁移,形成单层上皮,覆盖于肉 芽组织的表面。
(二)创伤愈合的类型 • 一期愈合 • (healing by first intention) • 特点: 手术切口,创缘整齐,无感染, 创面 对合严密,瘢痕小,愈合时间短。
二期愈合 • (healing by second intention) • 特点 :组织缺损大,创缘不整齐,有感染,创面对合不严密,瘢痕大,愈合时间长
基本过程 1.血肿形成 骨折 血管破裂 出血 填补骨折两断端 血肿 2.纤维性骨痂形成 骨折 肉芽组织机化血肿 纤维性骨痂 2—3天 二、骨折愈合(bone fracture)
3. 骨性骨痂形成 纤维性骨痂 骨母细胞分泌骨基质 骨样组织 钙盐沉积 骨组织 4. 骨痂改建或再塑 按力学要求 编织骨 板成骨,骨母细胞分泌骨基质 骨小梁增粗 重新恢复骨皮质及骨髓腔
三、影响创伤愈合的因素 • 全身因素 • 年龄 • 营养
局部因素 • 感染、异物 • 局部血液循环 • 神经支配 • 电离辐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