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2

地球古今 談

地球古今 談. 地球 與其他星體相互運行關係的發展. 地心說 - 亞里斯多德: ( 西元前四世紀 ) 宇宙是球狀且有限的,而地球位在宇宙的中心。 行星與其他天體是附著在以地球為中心的許多球殼上,而這些球殼以不同的速度旋轉。. 地球與其他星體相互運行關係的發展. 地心說 - 托勒密 : 周轉圓模型 ( 西元二世紀 ) 地球是宇宙的中心,而 月球、水星、金星、太陽、火星、木星和土星 依序繞地球運行。 可解釋行星逆行. 地球 與其他星體相互運行關係的發展. 地球 與其他星體相互運行關係的發展. 日心說 - 哥白尼 :十六世紀初

cybele
Download Presentation

地球古今 談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地球古今談

  2. 地球與其他星體相互運行關係的發展 • 地心說-亞里斯多德:(西元前四世紀) • 宇宙是球狀且有限的,而地球位在宇宙的中心。 • 行星與其他天體是附著在以地球為中心的許多球殼上,而這些球殼以不同的速度旋轉。

  3. 地球與其他星體相互運行關係的發展 • 地心說-托勒密:周轉圓模型(西元二世紀) • 地球是宇宙的中心,而 月球、水星、金星、太陽、火星、木星和土星依序繞地球運行。 • 可解釋行星逆行

  4. 地球與其他星體相互運行關係的發展

  5. 地球與其他星體相互運行關係的發展 • 日心說-哥白尼:十六世紀初 1. 太陽是宇宙中心。除了月球外,所有行星(包括地球)都是以圓形軌道繞行太陽運行。 2. 恆星則是附在離太陽很遠的天球,並且靜止不動。 3. 可解釋行星的逆行現象。 錯誤

  6. 地球與其他星體相互運行關係的發展

  7. 「地心說」解釋火星的逆行 • 地心說: 火星繞地公轉軌道為均輪,火星除了在均輪上移動,另有本輪的運轉(如圖,從綠圈→藍圈→紅圈),所以火星軌跡便從①→②→③。

  8. 托勒密解釋火星的逆行 火星

  9. 「日心說」解釋火星的逆行 • 地繞日一圈週期比火星繞日一圈週期短, 如圖: E1→P1→火星投影在1 E2→P2→火星投影在2 E3→P3→火星投影在3 E4→P4→火星投影在4 1→2→3順行 3→4火星逆行 • 與現在觀測結果符合

  10. 行星的順逆行

  11. 上課 • 夫妻約定把“上床”叫“上課”。 • 一日老婆發短信給老公:“今晚上課。” • 老公回信:“有應酬,改自習!” • 老婆不悅。 • 次日老公說要上課, • 老婆回曰:“不必了,昨晚我已請家教!”

  12. 地球的形狀 • 地球是圓的-畢達哥拉斯 :駛近的船桅頂先出現

  13. 地球的形狀 • 地球是圓的-亞里斯多德: • (1)旅行的人向南走,其所看到南方的星座位置會變高,代表地表是有曲度的。 • (2)由月食的影像知道投射在月球上的是地球 • 的影子,地球形狀是圓形。

  14. 古今對地球形狀的看法 • 地球是圓的-麥哲倫:航海繞行地球一圈,證明地球是圓球狀。 • 地球是圓的-現代太空觀察: 1961年蘇聯人乘坐太空船進入太空,目睹圓球狀的地球。

  15. 古今對地球形狀的看法 • 地球是扁橢圓形 • 牛頓:地球自轉因而使赤道所受的離心力最大,南北兩極最小,如此造成地球赤道半徑略長而兩極半徑較短。 • 李歇爾:1672年,法國天文學家經由鐘擺實際測量的結果,發現地球赤道的重力值最小,往兩極方向重力值則較大(單擺的週期(T)與其擺長(ℓ)和重力值(g)的關係為: 。重力大表示距地心較近

  16. 1672年,法國天文學家李歇爾鐘擺實際測量 巴黎 地球非正球體 蓋亞那 鐘擺較慢 地球半徑較大 重力較小

  17. 單擺的週期(T)與其擺長()和重力值大小(g)的關係為:,當擺長長度固定時,單擺週期與重力值大小有平方反比的關係。所以赤道與兩極的重力值大小,可由單擺時鐘測量。單擺的週期(T)與其擺長()和重力值大小(g)的關係為:,當擺長長度固定時,單擺週期與重力值大小有平方反比的關係。所以赤道與兩極的重力值大小,可由單擺時鐘測量。 單擺的週期

  18. 古今對地球形狀的看法 • 西方對地球形狀概念的演變 • 地球是扁橢圓形:1735~1744年,由法國巴黎科學院執行量測地球弧度,進一步證實地球為扁球體。 • 參考橢球體:美國國防部製圖局在1984年建構的「參考橢球體」最為常用。地球的長軸(赤道半徑)參考值為6378137公尺,短軸(兩極半徑)為6356752公尺,扁平率為三百分之一。

  19. 300 6378.137 參考橢圓球體 • 扁平率(f)是以橢球體的長軸(a)與短軸(b)來計算,公式為: 6356.752公里 6378.137公里

  20. 古今對地球形狀的看法 • 地球是不規則形:現代由無線電波觀測、衛星定位測量以及地面重力測量,精確的繪製出地球外形,發現地球是略呈不規則形。

  21. 地球大小的測量 一、追溯至西元前240年左右,當時擔任埃及亞歷山卓圖書館長的埃拉托斯特尼所做的日影觀察 二、如圖: A為賽伊尼的水井,每年 時分,陽光 進入,B為亞歷山卓,夏至正午太陽偏離天頂的角度α(約7.2°) 夏至正午 直射

  22. 地球大小的測量 二、如圖:α =γα/360=AB/2πR AB距離約800公里, 地球的圓周長(2πR) =800×360/7.2=40000公里 三、測量誤差: 與今日的結果,赤道周長為40075公里,子午線周長為39941公里相比,誤差在1%之內。

  23. 利用太陽光同時直射與斜射兩地而計算出地球大小。假設星球為圓球形,如右圖,位於同一經度的二地,於正午同時觀察陽光入射角(圖中∠1及∠2),延長與日光甲夾角∠3=∠2(內錯角),且∠1 =∠3 ∠AOB,即∠1=∠2 ∠AOB ∠AOB ∠1 ∠2, ∠AOB/AB 弧=360/2 πR 若知道A與B的距離, 即可求得地球半徑R。 地(星)球大小的測定

  24. 地殼均衡學說 喜馬拉雅山區的重力測量 理論值:重力測量時應受高大山體的引力影響,如圖上c位置。 實測值: 鉛垂偏移角度 小於理論值, 如圖上b位置。

  25. 山愈高→質量愈大→引力較大 理論偏移值 地殼 實際偏移較小 ? ? 地函 引力較理論小 組成高山的物質密度較小? 高山的下方物質密度較小?

  26. 地殼均衡學說 地殼均衡學說 以浮力原理解釋,不同厚度的地殼浮在密度較大的地函之上。 地函內之某一深度處,各地所承受來自上方岩石的壓力值皆相同。

  27. 地殼均衡學說 山根:高山有較深的山根,而較薄的地塊之下有密度較大的地函補償(補償深度),故在最厚地塊底部之深度以下,單位面積上的總質量大約相同,以維持地殼平衡。

  28. 地殼均衡學說觀測證據 若上覆地表物質的質量增加,那這一部分的地殼深度就會往下延伸。若上覆地表物質的質量減少,那麼地殼的深度就會往上抬升。 D=2.8 冰 D=2.8 D=2.8

  29. 地殼均衡學說觀測證據

  30. 地殼均衡學說觀測證據 • 證據:北歐與北美地區自末次冰盛期結束後,氣候回暖,因上覆的積冰融化,使地殼不斷往上抬升。

  31. The end • 兩公婆打架,把一枕頭扔到樓下,一乞丐正好路過,甚喜,接著又飛下一床被子,乞丐狂喜,抹著眼淚沖樓上喊:" 樓上的大哥,行行好,把那女的也扔下來吧!"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