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 likes | 174 Views
藝術起源斷想 - 補論. 阿多諾 《 美學理論 》 導論 頁 545-556. 文藻外語學院兼任講師 蘇華美導讀. 藝術起源的問題. 在美學領域,想透過討論藝術起源的來把握藝術本質的方式,結果總是令人失望的。 此舉容易把起源問題和本體論問題加加以混淆。 評克羅齊 評經驗主義 評「本質整一性」的概念. 論表現. 表現也不是一個原初的論據,而是發展的結果。它可能脫胎於泛靈論。 把表現劃規為主觀性的一個方面的作法是錯的。但有其真理:寓於表現之中的東西正是外在化,是非我,最終是集體性。 一旦主體發現了表現方式,它似乎會透過集體性去尋求合理的東西。. 審美與模仿.
E N D
藝術起源斷想-補論 阿多諾《美學理論》導論 頁545-556 文藻外語學院兼任講師 蘇華美導讀
藝術起源的問題 • 在美學領域,想透過討論藝術起源的來把握藝術本質的方式,結果總是令人失望的。 • 此舉容易把起源問題和本體論問題加加以混淆。 • 評克羅齊 • 評經驗主義 • 評「本質整一性」的概念
論表現 • 表現也不是一個原初的論據,而是發展的結果。它可能脫胎於泛靈論。 • 把表現劃規為主觀性的一個方面的作法是錯的。但有其真理:寓於表現之中的東西正是外在化,是非我,最終是集體性。 • 一旦主體發現了表現方式,它似乎會透過集體性去尋求合理的東西。
審美與模仿 • 審美行為既非單純的模仿,也非對模仿的壓制。 • 它是一個被模仿置於動態中的過程,也是模仿通過適應得以倖存的一個過程。 • 這一過程不僅形成了個體與藝術的關係,而且也發展了歷史的宏觀世界。
審美與恐懼(1) • 究其本質,審美行為可被界定為一種受驚或感受恐懼的能力,而因受驚而生的雞皮疙瘩則可被界定為一種原生的審美形象。 • 所謂的「主體性」將自個從對可怕事物的盲目恐懼中解放了出來,但它依然是這種恐懼感的繼續或延伸的部份。 • 主體沒有生氣,除非它在對總體魔力作出反應時能夠感到震驚。只有主體的震驚感才能超越那種魔力。
審美與恐懼(2) • 震驚是主體性的一種預感,或被他者或對象打動的一種存在感(sense of being)。 • 審美行為模行將自身同化為那個他者(that other),而是想要征服對方。正是主體對客觀性的這一基本定向,將愛慾(eros)與知識(knowledge)連接到了一起。
導讀完畢 多謝各位的聆聽與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