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4

議題設定與議題建構

議題設定與議題建構. 議題設定與議題建構. 媒介將某些事件加以發掘 . 報導 不同種類的事件想要獲取公眾注意 , 需要不同程度 . 不同型式的新聞報導 媒介框架出新聞事件的意義網路 媒介的用詞 ( 框架出一種觀點 ) 會影響公眾對於新聞事件的理解 媒介把複雜的是鍵用簡單的次級符號象徵加以表達出來 加入名人 ( 媒介重視的消息來 源 ) 談話加快速度. 議題設定與議題建構. 「議題設定」,就是新聞傳播媒體對於各種議題的重要性不同的安排,影響民眾對外界世界的認知過程

cuyler
Download Presentation

議題設定與議題建構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議題設定與議題建構

  2. 議題設定與議題建構 • 媒介將某些事件加以發掘.報導 • 不同種類的事件想要獲取公眾注意,需要不同程度.不同型式的新聞報導 • 媒介框架出新聞事件的意義網路 • 媒介的用詞(框架出一種觀點)會影響公眾對於新聞事件的理解 • 媒介把複雜的是鍵用簡單的次級符號象徵加以表達出來 • 加入名人(媒介重視的消息來 源)談話加快速度

  3. 議題設定與議題建構 • 「議題設定」,就是新聞傳播媒體對於各種議題的重要性不同的安排,影響民眾對外界世界的認知過程 • 而所謂「議題建構」,則是社會精英的政策議題,運用助力、排除阻力,藉以製造媒介議題並進而影響公眾議題的過程。

  4. 議題建構 • 「議題建構」是新聞媒體在建構或設定議題過程,也會受到外來因素的影響,改變原本新聞從業人員對該議題的處理的觀點或論點,涉及到公共政策時,更會受到民意代表、財團力量或社會大眾的左右。

  5. 議題門檻(Issue Threshold)(Lang & Lang) • 此概念類似Zucker的「近身性」(obtrusiveness)的概念,其將議題因近身性的不同而分為三種: • 低門檻議題是指近身性高的議題,此類議題即使不加以報導仍會受到很多人的關切。 • 其二是中門檻議題:此類議題只有部分受眾會關切,如都市犯罪議題。 • 最後是高門檻議題:此類議題的抽象程度最高,最難引起關切,但卻也是媒介最能發 揮議題建構效果的議題

  6. 天花板效應(ceiling effect) • 當一個議題被報導了一段時間以後,則議題重要性不會發生在那些對議題最有興趣的人身上,反而是那些對議題沒有興趣的人會認為議題重要。

  7. 事件的飽和報導(saturation coverage) • 「飽和報導」的操作型定義有兩個:一是指其具有醒目的地位,及刊載在報紙的第一版或是在電視上連續出現60秒以上。二是指其具有連續性,七天中有五天不間斷的報導或是持續報導三天以上。

  8. 共鳴效果(consonance effect) • 「共鳴效果」此概念的提出是學者諾爾紐曼等人在研究1968年倫敦的反越戰示威時,發現有意見領袖媒介的現象存在;即一些主流的媒體最先報導相關的新聞後,其他的報紙才跟進;且意見領袖的內容為其他報紙所採納,形成一股連鎖反應,諾爾紐曼稱這現象為議題間的「共鳴現象」。

  9. 溢散效果(spill-over effect) • 「溢散效果」(spill-over effect)此概念則是學者Mathes & Pfetsh(1991)研究有關「反對性議題」例如:反公娼……等如何被提出來,如何在媒介體系中被建構出來,如何從媒介議題進而變成政策議題的過程。 • 反對性議題的生命週期可分為1.淺伏期與預備期2.上升期3.高峰期4.衰退期;當媒介議題由淺伏期與預備期轉變成上升期時, 主流媒體開始加入報導。他們將這 種媒介議題是由意見領袖媒介的議 題傳佈方式稱為「溢散效果」。

  10. 結語與批評 • 議題設定功能雖讓沉寂多時的傳播學振奮不已,但仍有許多方法上級概念尚待釐清的問題.

  11. 以遲未決定支持對象選民作為研究對象的問題 • McCombs & Shaw一開始是以遲遲未決定的選民作為研究對象,傳播學者認為議題設定功能主要是對於那些需要定向的人們才能發揮設定功能,而且「定向需求」愈高,則議題設定的影響愈大。

  12. 議題設定效果測量問題 • 「媒體議題設定功能」的研究者指出,媒介議題與公眾議題之間存在著一種因果關係,而這種因果關係是透過「長期固定樣本」的研究,才能確認議題設定的效果。我們可以利用「交叉時間關係法」來判定到底有無議題設定效果,但是前提之下,不能單單只靠其中幾個項目, 要進一步檢視相關係數才可以。

  13. 新聞媒體反映社會真實?或建構社會真實? • 新聞傳播媒體似乎近年只是為了替民眾”建構”社會真實,並非真正了解民眾在想些什麼,所以,新聞媒體究竟是反映社會真實?或是建構社會真實?我們認為見仁見智。

  14. 結語 • 使用新聞傳播媒介吸收資訊固然是好事,但也不能一昧的相信,就像柯享所說的「不是告訴我們應該思考什麼,而是告訴我們該想到什麼」,當資訊科技愈來愈進步,我們所需要大眾傳播媒介的管道也就愈來愈發達,但是,因為民眾太過依賴新聞傳播媒介,可想而知,不是造成社會的動盪不安,就是以後人與人之後要相互溝通得依賴新聞的幫忙了!媒體的言論,會影響到閱聽人對這個問題重要性的認知,大眾媒體對任何問題,無論是炒熱或淡化,只要一有這種現象,就可能發生各持已見的狀況,所以在議題設定中,會產生對一方有利,對另一方不利的情形發生。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