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0 likes | 574 Views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副司长 杨龙会. 基层中医药工作的发展 现状与举措. 一、发展基层中医药服务的政策依据. 二、基层中医药工作的现状与问题. 三、推动基层中医药工作的举措. 一、发展基层中医药服务的政策依据. 基层中医药服务: 一般医疗 与 预防保健. 保健. 预防. 基层医疗 卫生机构. 医疗. 康复. 计划生育. 健康教育. 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 社区卫生服务站和村卫生室. 配备中医类别医师或能够按照规定提供中医药服务的临床类别医师、乡村医生. 开展常见病多发病基本医疗和预防保健服务.
E N D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副司长 杨龙会 基层中医药工作的发展 现状与举措
一、发展基层中医药服务的政策依据 二、基层中医药工作的现状与问题 三、推动基层中医药工作的举措
一、发展基层中医药服务的政策依据 基层中医药服务:一般医疗与预防保健 保健 预防 基层医疗 卫生机构 医疗 康复 计划生育 健康教育
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 社区卫生服务站和村卫生室 配备中医类别医师或能够按照规定提供中医药服务的临床类别医师、乡村医生 开展常见病多发病基本医疗和预防保健服务 开展常见病多发病基本医疗和预防保健服务 运用中药饮片等6种以上中医药技术方法 配置中医诊疗设备 配备中医类别医师 配置中医诊疗设备 运用中药饮片或中医非药物疗法
从基层卫生工作看中医药服务的特点 中医药重视社会环境、心理因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强调“天人合一”整体调节,与基层卫生服务的“综合”的特征相吻合 中医药以预防保健,辨证施治,治疗慢性疾病、老年病及功能性疾病见长,与基层卫生服务“持续”的特征相符合 中医诊疗技术简便,方法灵活,与基层卫生服务“便捷”的特征相匹配 中医药安全有效、费用相对低廉的特点,与基层卫生服务“经济”的特征相一致
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体现 发展基层中医药服务的动因 1 2 深化医改的重要内容 3 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重要举措
加强基层中医药工作是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加强基层中医药工作是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 中医药临床疗效确切、预防保健作用独特、治疗方式灵活多样、费用较为低廉,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深受广大居民的欢迎。 加强基层中医药工作,不断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和水平,不断扩大中医药服务覆盖面,不断提高中医药服务可及性,有利于充分尊重和实现人民群众对中医药服务的知情权、选择权、参与权和获得权,促进人人享有包括中医药服务在内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加强基层中医药工作是深化医改的重要内容 加强基层中医药工作,将基层作为推进中医药改革与发展的主要着力点,重心下移,对于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断缩小城乡居民公共卫生服务差距、巩固和完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更好地推行基本药物制度、推进县级公立医院改革,对于建立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中西医并重、优势互补以及政府承受得了、群众支付得起、财政可持续的中国特色医药卫生体制都具有重要意义。
加强基层中医药工作是发展中医药事业的重要举措 基层是中医药服务的主阵地,也是中医药赖以生存发展的根基。中医药对许多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老年病等更多需要在基层治疗的疾病很有效果,其预防、保健、养生、康复的方法和技术广受欢迎。没有基层中医药的发展,就谈不上中医药事业的科学发展。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必须真正把重点放在基层,进一步加大投入,强化政策措施的落实,切实夯实基础,推动基层中医药工作健康发展。
发展基层中医药服务的相关政策 一是在医疗保障方面 二是在公共卫生方面 三是在基本药物制度方面 相关政策 四是在公立医院改革方面 五是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方面
明确要求适当提高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策范围内属于国家基本药物和地方增补药品的中药有关费用的报销比例明确要求适当提高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策范围内属于国家基本药物和地方增补药品的中药有关费用的报销比例 将针灸和治疗性推拿等中医非药物诊疗技术纳入新农合报销范围,引导应用中医药适宜技术 医疗保 障方面 在制定省级新农合报销目录时,应当适当考虑将符合条件的医疗机构中药制剂纳入目录 将符合条件的医疗机构中药制剂、针灸及治疗性推拿等中医非药物诊疗技术纳入城镇职工和居民医疗保险报销范围
免费为65岁以上老年人每年做1次中医体质辨识和中医健康指导免费为65岁以上老年人每年做1次中医体质辨识和中医健康指导 从2013年开始,将中医药健康管理项目单独打包纳入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 公共卫 生方面 对0到3岁儿童每年进行2次中医调养指导
先后两版国家基本药物目录,都将中药作为重要内容,明确颁布国家药品标准的中药饮片为国家基本药物,中药饮片继续执行原有定价、采购、配送、使用和基本医疗保险给付等政策先后两版国家基本药物目录,都将中药作为重要内容,明确颁布国家药品标准的中药饮片为国家基本药物,中药饮片继续执行原有定价、采购、配送、使用和基本医疗保险给付等政策 基本药物 制度方面 中成药品种数明显增加,2012年版与2009年版相比,中成药品种数由102个品种增加到203种,占化药、生物药和中成药总品种数的39% 对0到3岁儿童每年进行2次中医调养指导
将中医医院纳入改革试点总体部署,同步考虑,统筹安排,体现特色将中医医院纳入改革试点总体部署,同步考虑,统筹安排,体现特色 落实对中医院(民族医院)“在投入政策上予以倾斜”的政策,研究制订有利于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的具体补助办法 公立医院 改革方面 巩固完善中医医疗服务体系,加强现有公立中医医院的建设 在新版医疗服务价格项目规范中,将中医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由原来的124项增加到了337项,将“中医辨证论治”等体现中医药技术劳务特点的项目列为收费项目 要求各地在改革县级医院药品加成政策时,要区别对待中药饮片,充分考虑中药饮片价格形成机制和管理成本,研究制定科学合理的政策措施,形成鼓励使用中药饮片的有效机制
要求每个县(市)要重点办好1-2所县级公立医院(含中医院)要求每个县(市)要重点办好1-2所县级公立医院(含中医院) 基层医疗 卫生服务 体系方面 到2015年底,95%以上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90%以上的乡镇卫生院和70%以上的社区卫生服务站、65%以上的村卫生室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 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绩效考核、乡镇卫生院绩效考核和评审中将中医药科室建设和中医药服务提供列为重要指标,中医药内容分值应占一定比例
二、基层中医药工作的现状与问题 深化医改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领导下,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各地区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基本原则,加大基层中医药工作力度,取得了初步进展和成效。
(一)基层中医药服务网络初步形成 目前,75.6%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66.5%的乡镇卫生院、51.6%的社区卫生服务站、57.5%的村卫生室能够提供中医医疗服务; 共有县级中医医院2076所,占县(市、区)总数的72.8%; 初步形成了以公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主、民营中医门诊部和诊所为补充的基层中医药服务网络。
(二)基层中医药服务条件有了一定改善 2006年至2012年间,中央财政安排70多亿元开展基层中医药人才培养、适宜技术推广以及县级中医院(民族医医院)设备配备、专科和中药房建设,安排70多亿元开展近500所县级中医院条件建设。在中央和地方财政共同投入下,中医药人员规模和素质有了一定提高,提供中医药服务的房屋和设备条件有了一定改善。
(三)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得到了一定提升 天津市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广泛设置国医堂,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现了“两升两降”,即门诊量上升,总收入上升;药占比下降,次均费用下降。2011年10月份,次均费用由年初的149.13元,下降到99.38元;药占比由73%下降到68%。 河北省石家庄市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广泛建设国医堂,与去年同期相比,累加接诊社区居民数增加35%,接诊农村居民37%;中医处方数增加12.5%。
(四)城乡居民对中医药的认知度有了进一步提高(四)城乡居民对中医药的认知度有了进一步提高 湖南省卫生厅调查,82.39%的居民认为中医药疗效比较好,88.23%的居民认为中医药副作用小、安全性高,81.08%的居民认为看中医花钱比较少;对感冒、哮喘、痔疮、颈椎病、骨科等15种常见病,65.1%的居民倾向于选择中医和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
困难和问题 一是中医药在基层覆盖面还不够,可及性差 二是基层中医药专业技术人才匮乏,服务能力弱 困难和问题 三是政策落实不到位,提供中医药服务积极性差 四是制度设计仍有不合理的地方。 重西轻中的现象仍然存在,无论从重视程度、管理力度还是项目建设、资金投入,中医药都明显弱于西医药
1、中医药在基层覆盖面还不够,可及性差 全国仍有24.4%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3.5%的乡镇卫生院、48.4%的社区卫生服务站、42.5%的村卫生室不能提供中医药服务。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普遍存在中医科室条件差、中医诊疗设备配备严重不足的问题。
2、基层中医药专业技术人才匮乏,服务能力弱。2、基层中医药专业技术人才匮乏,服务能力弱。 基层特别是农村医务人员不足、素质不高问题普遍存在,中医药人员问题尤为突出 在村卫生室,中医药服务主要依靠一些祖传师承和赤脚医生转化而来的乡村医生,这些人即将自然“淘汰” 院校毕业的大中专毕业生少,因为农村生活条件艰苦、收入待遇低、个人职业发展空间小,人员下不去、留不住 一些方法独特、疗效显著、深受群众欢迎的民间中医没有合法行医资格 乡村中医药人员后继乏人,边远山区、贫困地区这一问题更突出
3、政策落实不到位,提供中医药服务的积极性差。3、政策落实不到位,提供中医药服务的积极性差。 《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和深化医改的相关文件已经明确了很多好的政策,但有些未得到有效落实。如部分地区只有很少的中医医疗服务项目和中药制剂纳入医保报销范围,有的地区甚至不报销;中医医疗服务收费项目少、收费低,在村卫生室针灸、火罐、刮痧等中医适宜技术甚至无法收费,严重影响了基层医务人员提供中医药服务的积极性。
4、制度设计仍有不合理的地方 中医类别医师执业范围问题(能否用西医药) 师承和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准入问题 民间医生合法行医资格问题 部分地区按病种付费不能实现中西医治疗“同地区、同级别医院、同病种、同费用”以引导运用简便验廉的技术方法
卫生部 三、推动基层中医药工作的举措 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 贯彻落实《国务院“十二五”期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暨实施方案》对中医药工作的部署和要求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 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 总后卫生部
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 通过实施提升工程,力争到2015年,以社区中医药服务网络基本建立,中医药服务设施设备基本齐全,人员配备较为合理,素质进一步提高,中医药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使95%以上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90%以上的乡镇卫生院和70%以上的社区卫生服务站、65%以上的村卫生室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明显上升,基本满足城乡居民对中医药医疗保健服务需求。
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的9项重点任务 一 二 三 推动基层中医药各项政策贯彻落实 加强基层中医药服务网络建设 加强基层中医药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 四 五 六 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药特色优势建设 推广基层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适宜技术 推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 七 八 九 鼓励社会力量在基层举办中医医疗机构 依法加强基层中医中药监督管理 推进“中医中药中国行—进乡村 进社区 进家庭”活动深入开展
1、推动基层中医药各项政策贯彻落实 在健全全民医保体系中发挥中医药优势和作用 在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中体现中医药特点 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绩效考核和评审中将中医药作为重要内容
2、加强基层中医药服务网络建设 使95%以上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90%以上的乡镇卫生院按照标准设置中医科、中药房,配备中医诊疗设备 使70%以上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和65%以上的村卫生室配备适宜的中医诊疗设备 开展县级中医医院基本条件建设、中医重点(特色)专科建设和信息化建设,70%的县级中医医院达到二级甲等中医医院水平,每个县级中医医院至少有4个省级(含省级)以上中医特色专科
3、加强基层中医药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 95%以上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90%以上的乡镇卫生院中医类别医师占本机构医师总数的比例达到20%以上 70%以上的社区卫生服务站至少配备1名中医类别医师或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的临床类别医师 65%以上的村卫生室至少配备1名以中医药服务为主的乡村医生或能中会西的乡村医生
4、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药特色优势建设4、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药特色优势建设 95%以上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所有的中心乡镇卫生院建成中医临床科室集中设置、多种中医药方法和手段综合使用、中医药文化氛围浓郁并相对独立的中医药综合服务区。 所有县级中医医院和城市大中型中医医院设置基层指导科,采取接受进修、巡回医疗、轮流下派、技术培训等多种形式,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中医药业务指导。
5、推广基层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适宜技术 所有县(市、区)建有1个基层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基地。 每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至少能够开展10项中医药适宜技术,每个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至少能够开展4项中医药适宜技术。
6、推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6、推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 要求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体质辨识理论和应用方法培训,逐年提高居民健康档案中医体质辨识的比例 在健康教育印刷资料、音像资料的种类、数量、宣教栏更新次数以及讲座、咨询活动次数等方面,应有40%以上的中医药内容 推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根据《中医健康管理技术规范》要求,对儿童、孕产妇、老年人和高血压、2型糖尿病患者运用中医药技术方法进行健康管理,逐年提高重点人群和慢病患者中医药健康管理率
7、鼓励社会力量在基层举办中医医疗机构 鼓励有资质的中医专业技术人员特别是名老中医在基层开设中医诊所或个体行医 鼓励有条件的基层药品连锁企业开办中医坐堂医诊所 进一步落实价格、税收、医保定点、土地、重点学科建设、职称评定等方面政策,对各类社会资本举办非营利性中医医疗机构给予优先支持
8、依法加强基层中医中药监督管理 会同国家卫生计生委共同开展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集中整顿工作,规范中医类机构、科室和人员执行行为。加强中药使用管理,培训推广《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基本药物(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南》、《中药注射剂临床应用指南》,指导基层医务人员合理使用中成药。加强中药质量监管。
9、推进“中医中药中国行—进乡村 进社区 进家庭”活动深入开展 各省(区、市)均全面开展“中医中药中国行—进乡村 进社区 进家庭”活动,开展群众喜闻乐见、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中医药文化科普宣传活动,中医药文化知识普及到全国80%以上行政村、85%以上社区和80%以上家庭。
下一步工作安排 强化职责 加强督导 抓好示范 争取项目
1、强化职责 把提升工程作为当前省级中医药管理部门主要任务之一,上升为一把手工程,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切实抓好抓实。省级中医药管理部门主动向党委政府汇报,主动到相关部门协调,主动去基层政府沟通,积极争取他们的理解和支持。
2、加强督导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将会同国家卫生计生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总后卫生部组织对各省(区、市)提升工程任务完成情况和重点项目执行情况适时开展督促检查,及时掌握各地区实施进度,督促指导做好实施工作。省级中医药管理部门每年度至少要会同其他部门组织一次省级检查评估工作,督促各市(地)、县(市、区)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3、抓好示范 基层中医药工作涉及面广,不少长期困扰事业发展的难点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一些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政策还没有具体执行的思路方法,还面临许多新的情况和新的问题。经国家表彰奖励办公室批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将继续开展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评审工作,对成绩突出、具有典型示范作用的地区基层中医药工作予以表彰。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将鼓励各地围绕重点问题难点问题开展试点工作。
4、争取项目 提升工程得到了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的大力支持。目前,根据《中医药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等文件,我局设计了实施提升工程的7个重点项目,内容包括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药科室建设、中医药设备配置、中医药人员配备和培训、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以及县级中医医院基本条件建设、中医重点(特色)专科建设和信息化建设等多个方面。很多项目正在分批分年度实施。在国家和地方共同实施的村卫生室、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标准化建设中,我们也强调要进一步强化中医药功能建设,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具备开展中医药服务的基本条件。各省(区、市)要围绕提升工程明确的工作任务和国家实施的建设项目,积极争取地方财政支持,形成上下联动、共同投入、地方为主、相互配合的投入机制,确保各项工作任务顺利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