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0

第二节 钢在冷却时的转变 一、过冷奥氏体的等温冷却转变

第二节 钢在冷却时的转变 一、过冷奥氏体的等温冷却转变. A 体等温转变曲线( C 曲线)的建立. 共析钢的 C 曲线分析. 过冷 A : T < A 1 时, A 不稳定 . A 体等温转变曲线 (C 曲线或 TTT). 高温转变 :A 1 ~ 550℃  过冷 A → P 型组织 中温转变 :550℃ ~ M S 过冷 A → 贝氏体 ( B ) 低温转变 : M S ~ M f 过冷 A → 马氏体 ( M ). 二、冷却转变后的组织和性能 1 、珠光体( A 1 ~ 550℃ )转变. 一是晶格重组,二是铁、碳原子扩散 属扩散型转变.

Download Presentation

第二节 钢在冷却时的转变 一、过冷奥氏体的等温冷却转变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二节 钢在冷却时的转变一、过冷奥氏体的等温冷却转变 A体等温转变曲线(C曲线)的建立

  2. 共析钢的C曲线分析 过冷A :T < A1时,A不稳定. A体等温转变曲线 (C 曲线或TTT) 高温转变:A1 ~ 550℃ 过冷A → P 型组织 中温转变:550℃ ~ MS过冷A →贝氏体 ( B ) 低温转变: MS ~ Mf过冷A →马氏体 ( M )

  3. 二、冷却转变后的组织和性能1、珠光体(A1~550℃)转变二、冷却转变后的组织和性能1、珠光体(A1~550℃)转变 一是晶格重组,二是铁、碳原子扩散 属扩散型转变

  4. P 型组织 —— F + 层片状 Fe3C 索氏体 S 8000× 屈氏体 T 8000× 珠光体 P ,3800× 珠光体 P索氏体 S屈氏体 T 层片间距:P > S > T

  5. 过冷奥氏体高温转变产物的形成温度和性能 • 可见:珠光体的片层间距越小,硬度越高,同样强度也高,韧性也随片层间距变化。 • 同一成分的钢,组织为片状珠光体时硬度和强度比粒状珠光体的高,但塑性、韧性低,为改善工具钢的切削性能,常用球化退火来得到粒状珠光体组织,降低钢的硬度。

  6. 2、贝氏体转变 • 中温转变:550 ℃~Ms点 • 转变特点:半扩散型,铁原子不扩散,碳原子有一定的扩散能力。 • 转变产物:贝氏体,即Fe3C分布在含碳过饱和的铁素体上的两相混合物。 • 上贝氏体: 550 ~ 350℃,呈羽毛状,小片状Fe3C分布在F体条间。强度和韧性差。 • 下贝氏体: 350 ℃~Ms点,呈针状,韧性高,综合力学性能好。

  7. 光学显微照片 1300× 45钢,B上+B下,×400 电子显微照片 5000× 上贝氏体的形成过程 上贝氏体中的Fe3C分布于铁素体条之间,分割了基体的连续性,易脆断,故上贝氏体的强度和韧性较低

  8. T8钢,B下,黑色针状 光学显微照片 ×400 F 针内定向分布着细小Fe2.4C颗粒 电子显微照片 12000× 下贝氏体的形成

  9. αk 等温转变温度/℃ 图3-16 共析纲的力学性能与等温转变温度的关系

  10. 3 、马氏体转变 马氏体 (M):C在α-Fe中的过饱和固溶体。 转变特点: 1)无扩散型转变 Fe 和 C 原子都不进行扩散,M是体心正方的C过饱和的F,固溶强化显著。 2)降温形成 连续冷却完成。 3)瞬时性 M 的形成速度很快, 温度越低,则转变量越多。 4)转变的不完全性 M 转变总要残留少量 A,A中的C%越多,则 MS、Mf越低,残余A含量越多。AR的量主要取决于MS和MF点的位置。 5) M形成时体积膨胀造成很大内应力。

  11. 板条M, 平行的细板条束组成 针状M(凸透镜状) Fe-1.8C,冷至-100℃ Fe-1.8C,冷至-60℃ 马氏体的组织类型 C% < 0.2% 时,为板条M(低碳M)。 C% > 1.0 % 时,为针状M 。

  12. 针片状和板条状马氏体性能比较 C %↑→ M 硬度↑,针状M 硬度高,塑韧性差。板条M 强度高,塑韧性较好

  13. 三、影响C曲线的因素 1)含碳量(奥氏体的含碳量) 2)合金元素 除Co外,绝大多数合金元素溶入奥氏体后,都使C曲线右移,形状也可能会发生改变。 3)加热温度和保温时间 随温度的提高和保温时间的延长,碳化物溶解充分,奥氏体成分均匀,晶粒粗大,晶界减少(总形核部位减少),这些都增加过冷奥氏体的稳定性,使C曲线右移。

  14. 四、过冷奥氏体的连续冷却转变 Ps —— A→P 开始线 Pf —— A→P 终止线 K —— P型转变终止线 Vk —— 上临界冷却速度 MS —— A→ M 开始温度 Mf —— A→ M 终止温度

  15. The End of 3.3 & Chapter 3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