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0 likes | 1.29k Views
第八章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 ( MHC ) 及其编码分子 内蒙古民族大学医学院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教研室 胡 群. MHC 的概念: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 MHC ),属于不同近交系小鼠之间进行皮肤移植, 移植物的排斥由分布在不同染色体上的多基因决定, 分别称 H-1 、 H-2 、 H-3 等。 H-2 基因定位在第 17 染色体,有两个特点: 1 、在排斥中起主要作用, 是移植物不相容的主要决定者; 2 、结构上为基因复合体。
E N D
第八章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及其编码分子内蒙古民族大学医学院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教研室胡 群
MHC的概念: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属于不同近交系小鼠之间进行皮肤移植,移植物的排斥由分布在不同染色体上的多基因决定,分别称H-1、H-2、H-3等。H-2基因定位在第17染色体,有两个特点: 1、在排斥中起主要作用,是移植物不相容的主要决定者; 2、结构上为基因复合体。 因此把小鼠的H-2称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MHC)
H-2 17号染色体 I K S D L MHC-II MHC-III MHC-I MHC-I 类分子 MHC-II类分子 MHC-III类分子 小鼠H-2复合体
HLA 6号染色体 DP DN DO DQ DR C4,C2,HSP,TNF B C E A G HLA-II HLA-III HLA-I HLA-II类分子 HLA-III类分子 HLA-I类分子 人类HLA复合体
各种动物尤其是哺乳动物都有MHC。人的MHC称 HLA(human leukocyte antigen)是人类白细胞抗原,属基因产物。 人的MHC称为HLA基因或HLA基因复合体; 其编码产物为HLA分子或HLA抗原。 MHC的主要功能: 以其产物提呈抗原肽,进而激活T淋巴细胞。在启动特异性免疫应答中起重要作用。 第一节 MHC结构及其多基因特性 MHC结构十分复杂,多样性由多基因性和多态性两方面构成。
多基因性:复合体由多个位置相邻的基因座位组多基因性:复合体由多个位置相邻的基因座位组 成,编码产物具相同或相似的功能。 多态性:指一个基因座位上存在多个等位基因。 (多态性在第二节论述) 根据结构和功能,组成MHC的基因分为两种(传统上分为三种): 1、经典的MHCⅠ类和Ⅱ类基因: 其产物具有抗原提呈功能,并显示极为丰富 的多态性,直接参与细胞的激活和分化,调 控特异性免疫应答。 2、免疫功能相关基因: 包括经典的Ⅰ类和Ⅱ类基因和传统的Ⅲ类基
基因以及新确认的多种基因。主要参与固有 免疫应答,不显示或仅显示有限的多态性。 一、经典的MHCⅠ类和Ⅱ类基因: Ⅰ类基因:包括K、D、L三个座位,分布于 复合体的两侧。 Ⅱ类基因:由四个座位组成,称Ab、Aa、 Eb、Ea,分别编码Aβ、Aα、 Eβ、Eα四条肽链。 Ⅲ类基因:主要编码血清补体成分。 (78页图8~1 H-2和HLA结构示意图)
Tumor cell Class I MHC CD8 Tc cell
MHC- I/II类分子抗原结合区与相应抗原结构结合的三维图像
二、Ⅰ类和Ⅱ类基因的表达产物---HLA分子: 经典的HLA Ⅰ类分子和Ⅱ类分子在结构、组织分布和功能上各有特点: Ⅰ类分子:由重链(α链)和β2-m( β2微球蛋白)组成,分布于所有的有核细胞表面; Ⅱ类分子:由α链和β链组成,仅表达于淋巴样组 织中的各种细胞表面,如专职抗原提呈细胞(B 细胞、巨细胞、树突状细胞)胸腺上皮细胞和 人的活化T细胞等。 (78页表8~1 HLA Ⅰ类和Ⅱ类抗原 的结构、组织分布和功能特点) (79页图8~2 MHCⅠ类和Ⅱ类分子及其编码基因的结构)
HLA 6号染色体 DP DN DO DQ DR C4,C2,HSP,TNF B C E A G HLA-II HLA-III HLA-I HLA-II类分子 HLA-III类分子 HLA-I类分子 人类HLA复合体
HLA-II类分子 HLA-I类分子
三、免疫功能相关基因 构成MHC复合体的免疫功能相关基因,通常不显示有限的多态性。 基因产物除非经典性类分子和MIC分子外,一般不能和抗原肽形成复合物,故不参与抗原提呈,但是在固有性免疫应答和免疫调节中发挥重要作用。(79页图8~3 人类MHC(HLA)胚系基因图) (一)血清补体成分编码基因: 此类基因属经典的HLAⅢ类基因,在HLA复合体中位于中部的S区。所表达的产物为C4B、C4A、Bf和C2。 (图8~1和8~3)
HLA-I类分子 HLA-II类分子 诱导同种移植排斥反应 诱导同种移植排斥反应 传递内源性抗原给CD8+T细胞 传递外源性抗原给CD4+T细胞 免疫调节 HLA-I 和 HLA-II类分子功能
(二)抗原加工提呈相关基因: 1、低分子量多肽基因(LMP): 包括LMP2和LMP7两个座位,编码胞质溶胶 中蛋白酶体相关成分。 蛋白酶体在抗原提呈细胞中参与对内源性抗原的酶解。 2、抗原加工相关转运体基因(TAP): 产物为内质网模上的一个异二聚体分子,分别由TAP1和TAP2两个座位的基因编码。
TAP参与对内源性抗原肽的运转,使抗原肽从胞质溶胶进入内质网腔,并于MHCⅠ类分子结合。TAP参与对内源性抗原肽的运转,使抗原肽从胞质溶胶进入内质网腔,并于MHCⅠ类分子结合。 3、HLA-DM基因: 包括DMA和DMB座位,其产物参与APC对外源性抗原的加工提呈,帮助溶酶体中的抗原片段进入MHCⅠ类分子的抗原结合槽。 4、HLA-DO基因: 包括DOA和DOB两个座位,分别编码DO分子的α链和β链。DO分子是DM功能的负向调节蛋白。
5、TAP相关蛋白基因: 其产物称TAP相关蛋白,对Ⅰ类分子在内质网中的装配起作用,参与内源性抗原的加工和提呈。 以上免疫功能相关基因全部坐落在HLA系统的Ⅱ类基因区(79页图8~3)(其作用机制十四章论述) (三)非经典Ⅰ类基因: 又称HLA Ⅰb, 即b型Ⅰ类基因,包括HLA-E、HLA-F、HLA-G等。经典的Ⅰ类基因则称a型Ⅰ类基因,简称HLAⅠa。HLAⅠb中目前研究得比较多的有下列两类基因:
抗原呈递的基本种类和过程 TAP LMP Virus
1、HLA-E: 由重链(α链)和β2-m组成,仅检出六种等位基因。可表达于各种组织细胞,在羊膜和滋养层细胞表面高表达。是表达于NK细胞和部分CTL表面的专一性配体,在病毒逃避免疫监视和母胎耐受形成中可能起十分重要的作用。 2、HLA-G: 结构和经典性HLA-A2基因高度同源,由重链和β2-m组成。重链已检出15种编码等位基因。主要分布于母胎界面绒毛外滋养层细胞,因而在母胎耐受中发挥功能。
(四)炎症相关基因: 在HLAⅢ类基因区靠Ⅰ类基因一侧,新近检出多个免疫功能相关基因(见79页图8~3上方),多数和炎症反应有关,分属四个家族: 1、肿瘤坏死因子基因家族: 包括TNF(TNFα)、LTA(LTα)、LTB(LTβ)三个座位。其产物参与炎症、抗病毒、抗肿瘤免疫应答。 2、转录调节基因或类转录因子基因家族: 包括类Ⅰ-κB(I κBL)基因,可参与调节DNA结合蛋白NF- κB的活性。还有B144等。
3、MHCⅠ类相关基因(MIC)家族: 包括MICA和MICB基因,其中MICA座位已经检测到54个等位基因,数量与HLA基因相似。MIC有重要的生物学功能。MIC是NK细胞激活性受体NKG2G的配体。不同的MICA等位基因在启动NK杀伤活性上可能存在差异。 4、热休克蛋白基因家族: 包括HSP70基因,其产物参与炎症和应激反应,并作为分子伴侣在内源性抗原的加工提呈中发挥作用。 此外,HLA复合体中还有一些免疫无关基因,如21羟化酶基因(CYP21)及一些假基因。 说明了HLA基因复合体构成上的多基因特性。
第二节 MHC的多态性 一、多态性的基本概念 多态性(polymorphism)指一个基因座位 上存在多个等位基因(allele)。对某一个基因座 位,一个个体最多只能有两个等位基因,分别出 现在来自父母方的同源染色体上。MHC的多态 性是一个群体概念,指群体中不同个体在等位基 因拥有状态上存在差别。 多态性和多基因现象是从不同水平对MHC 的多样性进行描述: 多基因性:同一个个体中基因座位的变化; 多态性:群体中各座位等位基因的变化。
a a a c c c d d d b b b 母 父 HLA HLA 子代
父 母 等位基因: 位于同源染色体上 相同座位上的基因. 复等位基因: 在人群中等位基 因在两种以上时.
现在已知HLA是人体多态性最丰富的基因系 统。已确定的HLA复合体等位基因总数达1556个 其中最多的是HLA-B(490个)和HLA-DRB1 (315个) (81页表8~2 多肽的HLA基因座位等位基因) 对HLA系统基因的命名,星号(*)前为基 因座位,星号后为等位基因。 等位基因及其产物结构上存在差异,主要表 现在构成抗原结合槽的氨基酸残基在组成和序列 上不同。 (79页图8~2 MHC分子编码基因结构) 采用PCR技术确定不同个体的等位基因特异 性,称HLA基因分型。这对寻找合适的器官移植 供受体、分析疾病易感基因和法学鉴定等。
二、连锁不平衡和单元型 HLA不同基因座位的各个等位基因在人群中以一定频率出现。 连锁不平衡:分属两个或两个以上基因座位的等 位基因,同时出现在一条染色体上 的几率高于随机出现的频率。 单元型:是染色体上MHC不同座位等位基因的 特定组合。 某些单元型基因座位在群体中可呈现较高的频率,更能显示人种和地理族的特点。更有助于从无血缘关系人群中寻找HLA相匹配的器官移植供者。
三、HLA 多态性的产生及其意义 基因结构的变异为进化中的选择提供了基础。变异的发生涉及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同源部分间的交换)和基因转换(染色体非同源部分DNA片段的转移,可产生新的等位基因)等多种机制。 MHC变异的产生属于偶发事件,这些变异能否以新等位基因的形式被一代代保存下来,取决于自然选择。各种新的等位基因在群体中得到积累,形成多态性。
多态性主要为经典的Ⅰ类基因和Ⅱ类基因所有,与Ⅰ类基因和Ⅱ类基因的提呈抗原功能有关。多态性主要为经典的Ⅰ类基因和Ⅱ类基因所有,与Ⅰ类基因和Ⅱ类基因的提呈抗原功能有关。 不同的MHC等位基因产物可以提呈结构不同的抗原肽,并诱发出特异性和强度不同的免疫应答。不同个体所遗传的MHC等位基因不同,个体之间对入侵的病原体的反应性和易感性不同。 这种现象的群体效应表现,是物种极大的应变能力,能对付多变的环境条件和各种病原体的侵袭。这是MHC高度多态性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体现,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17章免疫调节中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