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1

第一节 测设的基本工作

第七章 测设的基本工作.   在建筑场地上根据设计图纸所给定的条件和有关数据,为施工做出实地标志而进行的测量工作,称为测设(或称放样)。. 第一节 测设的基本工作. 测设的三项基本工作包括已知水平距离的测设、已知水平角测设、已知高程测设。. 已知水平距离的测设,是从地面上一个已知点发,沿给定的方向,量出已知(设计)的水平距离,在地面上定出这段距离另一端点的位置。. 一、测设已知水平距离. (一)钢尺测设. 1 、一般方法.

csilla
Download Presentation

第一节 测设的基本工作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七章 测设的基本工作   在建筑场地上根据设计图纸所给定的条件和有关数据,为施工做出实地标志而进行的测量工作,称为测设(或称放样)。 第一节 测设的基本工作 测设的三项基本工作包括已知水平距离的测设、已知水平角测设、已知高程测设。 已知水平距离的测设,是从地面上一个已知点发,沿给定的方向,量出已知(设计)的水平距离,在地面上定出这段距离另一端点的位置。 一、测设已知水平距离 (一)钢尺测设 1、一般方法   当测设精度要求不高时,从已知点出发,沿给定的方向,用钢尺直接丈量出已知水平距离,定出这段距离的端点。为了检核,应返测一次,若两次丈量的相对误差在1/3000-1/5000内,取平均位置作为该端点的最后位置。 当测设精度要求1/10000以上时,则用精密方法,使用检定过的钢尺,用经纬仪定线,水准仪测定高差,根据已知水平距离D经过尺长改正△ld、温度改正△lt和倾斜改正△lh后,用下列公式计算出实地测设长度L,再根据计算结果,用钢尺进行测设。 L= D-(△ld+△lt+△lh ) (7-1) 2、精确方法

  2. 第七章 测设的基本工作 (二)光电测距仪测设   随着电磁波测距仪的普及,已很少使用钢尺精密方法丈量距离,而采用光电测距仪(或全站仪)。   如右下图所示,安置光电测距仪于A点,瞄准已知方向。沿此方向移动棱镜位置,使仪器显示值略大于测设距离D,定出C′点。在C′点安置棱镜,测出棱镜的竖直角α及斜距L,计算水平距离: D′=L•COSα 求出D′与应测设的已知 水平距离D之差△D=D - D′。 根据△D的符号在实地用钢尺 沿已知方向改正C′至C点, 并在木桩上标定其点位。为了 检核,应将棱镜安置于C点, 再实测AC的水平面距离,与已 知水平距离D比较,若不符合 要求,应再次进行改正,直到 测设的距离符合限差要求为止。 第一节 测设的基本工作

  3. 第七章 测设的基本工作 二、测设已知水平角 已知水平角的测设,就是在已知角顶点并根据一个已知边方向,标定出另一边的方向,使两方向的水平角等于已知水平角角值。 第一节 测设的基本工作 (一)一般方法   当测设水平角的精度要求不高时,可采用盘左、盘右取中法测设。如下图所示,OA为已知方向,欲在O点测设已知角值β,定出该角的另一边OB,可按下列步骤进行操作。 (1)安置经纬仪于O点,盘左瞄准A点,同时配置水平度盘读数0º00′00″。 (2)顺时针旋转照准部,使水平度盘增加角值β时,在视线方向定出一点B′。 (3) 纵转望远镜成盘右,瞄准A点,读取水平度盘读数。 (4) 顺时针旋转照准部,使水平度盘读数增加角值β时,在视线方向上定出一点B″。若B′和B″重合,则所测设之角已为β。若B′和B″不重合,取B′和B″中点B,得到OB方向,则∠AOB就是所测设的β角。因为点是B′和B″中点,故此法亦称为盘左、盘右取中法。

  4. 第七章 测设的基本工作 (二)精确方法 第一节 测设的基本工作   当水平角测设精度要求较高时,可采用垂线支距法进行改正。如图所示,水平角测设步骤如下: (5)自点B′沿OB′的垂直方向量出距离BB′,定出B点,则∠AOB就是要测设的角度。量取改正距离时,如△β为正,则沿OB′的垂直方向向外量取;如△β为负,则沿OB′的垂直方向向内量取。 (1)在O点安置经纬仪,先用盘左、盘右取中的方法测设β角,在地面上定出B′点。 (2)用测回法对∠AOB′观测若干个测回,求出各测回平均值β1,并计算△β=β-β1值。 (3)量取OB′的垂直距离。 (4)计算垂直支距距离。 BB′= OB′tan△β≈OB′ (7-2) 式中ρ″=206265″

  5. ±0.000 A a BM3 第七章 测设的基本工作 三、测设已知高程   高程测设,是利用水准测量的方法,根据已知水准点,将设计高程测设到现场作业面上。 第一节 测设的基本工作 ( 一)地面上测设已知高程   测设由设计所给定的高程是根据施工现场已有的水准点引测的。在建筑设计和施工的过程中,为了计算方便,一般把建筑物的室内地坪用±0.000标高表示。 如右下图所示,某建筑物的室内地坪设计高程 为8.500m,附近有一水准点BM3,其高程为  =8.350m。现在要求把该建筑物的室内地坪高程测设到木桩A上,作为施工时控制高程的依据。测设方法如下: (1)在水准点BM3和木桩A之间安置水准仪, 在BM3立水准尺上,用水准仪的水平视线测 得后视读数a为1.050m,此时视线高程H视为:  =  +a=8.350十1.050=9.400m b (3)在A点立尺,使尺根紧贴木桩一侧上下 移动,直至水准仪水平视线在尺上的读数 为0.900m时,紧靠尺底在木桩上划一道红线,此线就是室内地坪±0.000标高的位置。 A (2)根据视线高程和室内地坪高程即可算出 桩点尺上的应有读数b应为:   =  -  =9.400-8.500=0.900m

  6. 吊杆 b1 a1 BMR a2 b2 水平桩B 第七章 测设的基本工作 (二)高程传递 第一节 测设的基本工作   当向较深的基坑或较高的建筑物上测设已知高程点时,只用水准尺已无法测定点位的高程,就必须采用高程传递法,利用钢尺将地面水准点的高程(或室内地坪±0.000)向下或向上引测。   现以从高处向低处传递高程为例说明操作方法:   如右下图所示,欲在一深基坑内设置一点B,使其高程为H。地面附近有一水准点R,其高程为HR。   (1)在基坑一边架设吊杆,杆上吊一根零点向下的经检定的钢尺,尺的下端挂上一个与要求拉力相等的重锤,放在油桶内。 (2)在地面安置一台水准仪,设水准仪在R点所立水准尺上读数为a1,在钢尺上读数为b1。 (3) 在基坑底安置另一台水 准仪,设水准仪在钢尺上读数为a2。 (4)计算B点水准尺底高程为 H时,B点处水准尺的读数b应为 b=(HR+ a1)- ( b1- a2) – H (7-3)   用同样的方法,亦可从低处向 高处测设已知高程的点。

  7. 第七章 测设的基本工作 (三)测设水平面 第一节 测设的基本工作 工程施工中,欲测设设计高程为H设的某施工平面,如下图所示,可先在地面上按一定的间隔长度测设方格网,用木桩定出各方格网点。然后,根据已知高程测设的基本原理,由已知水准点A的高程HA测设出高程为H设的木桩点。测设时,在场地与已知点A之间安置水准仪,读取A尺上的后视读数a,则仪器视线高程Hi为: 此时各桩顶或桩侧面标记处构成的平面就是需测设的水平面。 依次在各木桩上立尺,使各木桩顶或木桩侧面的尺上读数b应为:

  8. 第七章 测设的基本工作 直角坐标法是根据直角坐标原理,利用纵横坐标之差,测设点的平面位置。直角坐标法适用于施工控制网为建筑方格网或建筑基线的形式,且量距方便的建筑施工场地。 基本方法:直角坐标法、极坐标法、角度交会法和距离交会法等。 一、直角坐标法 第二节 点的平面位置测设 1、计算测设数据 建筑物的长度ad=680.00-630.00=50.00m 建筑物的宽度ab=550.00-520.00=30.00m △x=520.00-500.00=20.00m △y=630.00-600.00=30.00m 2、点位测设方法 (1)在Ⅰ点安置经纬仪,瞄准Ⅳ点,沿视线方向测设距离30.00m,定出m点,继续向前测设50.00m,定出N点。 (2)在m点安置经纬仪,瞄准Ⅳ点,按逆时针方向测设90º角,由m点沿视 线方向测设距离20.00m,定出a点,作出标志,再向前测设距离30.00m,定出b点,作出标志。 (3)在n点安置经纬仪,瞄准Ⅰ点,按顺时针方向测设90º角,由n点沿视线方向测设距离20.00m,定出d点,作出标志,再向前测设距离30.00m,定出c点,作出标志。 (4)检查四角是否等于90º,各边长是否等于设计长度,误差在限差以内。

  9. 第七章 测设的基本工作 二、极坐标法   如右下图所示,A、B为已知平面控制点,其坐标值为A( ,  )、B( ,  ),P点为建筑物的一个角点,其坐标为P( ,  )。现根据A、B两点,用极坐标法测设P点,其测设数据计算方法如下。 (1)按坐标反算公式计算计算AB边的坐标方位角和AP边的坐标方位角。 (2)计算AP与AB之间的夹角。 (3)计算A、P两点间的水平距离。 极坐标法是根据一个水平角和一段距离测设点的平面位置。极坐标法适用于量距方便,且待测设点距离控制点较近的建筑施工场地。 第二节 点的平面位置测设 1、计算测设数据 2、点位的测设方法 (1)在A点安置经纬仪,瞄准B点按逆时 针方向测设β角,定出AP方向。 (2)沿AP方向测设水平距离 ,定出 P点,作出标志。 (3)用同样的方法测设建筑物的另外三 个角点。 (4)检查建筑物四角是否等于90º,各边长是否等于设计长度,其误差均应在限差以内。

  10. 第七章 测设的基本工作 三、角度交会法   角度交会法是在两个或多个控制点上安置经纬仪,通过测设两个或多个已知水平角角度,交会出待定点的平面位置。角度交会法适用于待定点离控制点较远,且量距较困难的建筑施工场地。 第二节 点的平面位置测设   如图所示,A、B、C为已知平面控制点,P为待测设点,其坐标均为已知,现根据A、B、C三点,用角度交会法测设P点,测设数据计算如下。 (1)按坐标反算公式,分别求出αAB、αAP、αBP、αCB和αCP。 (2)计算水平角β1、β2和β3。 1、计算测设数据 (1)在A、B两点同时安置经纬仪,同时测设水平角β1和β2定出两条方向线,在两条方向线相交处钉一个木桩,并在木桩上沿AP、BP绘出方向线及其交点。 (2)在C点安置经纬仪,测设水平角β3,同样在木桩上沿CP绘出方向线。 (3)如果交会没有误差,则此方向线应通过前两方向线的交点,此交点即为待测点P点。由于测设有误差, 往往三个方向不交于一点,而形 成一个误差三角形。如果此三角 形最长边不超过允许范围,则取 三角形的重心作为P点的最终位置。 2、点位测设方法

  11. 第七章 测设的基本工作 四、距离交会法  距离交会法是根据两个控制点测设两段已知水平距离,交会定出待测点的平面位置。距离交会法适用于场地平坦,量距方便,且控制点离测设点不超过一尺段长的建筑施工场地。 第二节 点的平面位置测设 1、计算测设数据 (1)将钢尺的零点对准A点,以DAP为半径在地上画一圆弧。 (2)将钢尺的零点对准B点,以DBP为半径在地上再画一圆弧。两圆弧的交点即为P点的平面位置。   如右下图所示,A、B为已知平面控制点,P、Q、R、S为一建筑物的四个待测角点,其坐标均为已知。现根据A、B两点用距离交会法测设P点,其测设数据DAP 、DBP根据A、B、P三点的坐标值分别计算。 2、点位测设方法 (3)用同样方法测设出Q、R、S的平面位置。 (4)测量各条边的水平距离,与设计长度进行比较,其误差应在限差以内。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