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5

近 体 诗

近 体 诗. 学 习 目 标. 学 海 导 航. 山 居 秋 暝. 八 首(之一). 学习目标. 1. 感受、品味诗歌意境, 培养初步鉴赏诗歌的能 力。 2. 了解近体诗的有关知识。. 返 回. 山居秋暝. 学 海 导 航 P5-1. 近体诗知识. 1 .近体诗 与古体诗相对而言的一种诗体 , 也称今诗。指唐代形成的格 律诗体 , 其句数、字数、 平仄、对仗、用韵 等都有严格的规

cricket
Download Presentation

近 体 诗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近 体 诗 学 习 目 标 学 海 导 航 山 居 秋 暝 八 首(之一)

  2. 学习目标 1.感受、品味诗歌意境, 培养初步鉴赏诗歌的能 力。 2.了解近体诗的有关知识。 返 回 山居秋暝

  3. 学 海 导 航P5-1 近体诗知识 1.近体诗 与古体诗相对而言的一种诗体, 也称今诗。指唐代形成的格 律诗体, 其句数、字数、 平仄、对仗、用韵 等都有严格的规 定,主要有律 诗和绝句。 诗歌鉴赏指要 返 回

  4. 学 海 导 航P5-2 2.律诗 ①诗句字数整齐。分为五言和七言(简称五律、 七律)。 ②规定诗句数量。一般每首八句(十句以上者称为 排律或长律)。 ③中间两联必须对仗。每两句成一联,八句律诗 计四联,依次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末联)。 其中颔联、颈联的上下句必须是对偶句。又,每联 中上句称出句,下句称对句。 ④有严格的声律要求。第二、四、六、八句押韵 (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押平声韵,一韵到底。每 句中用字平仄相间,上下句中的平仄相对,有“仄起” 与“平起”两式(参课本P60“近体诗的两种常见定 式”)。 近体诗知识 诗歌鉴赏指要 返 回

  5. 学 海 导 航P5-3 3.绝句 每首定格为四句,以五言、七言为 主,简称五绝、七绝,偶有六 言绝句。韵律与律诗相 同,只是不一定 对仗。 近体诗知识 诗歌鉴赏指要 返 回

  6. 学 海 导 航P5-4 近体诗知识 1.基本要求 鉴赏诗的内容、形象、 语言和表达技巧。 诗歌鉴赏指要 返 回

  7. 学 海 导 航 P5-5 2. 基本要领 ①朗读吟诵,整体感受。 近体诗知识 ②披词入情,激发感情。 ③展开想象,探究意境。 何谓“意境”?这里的“意”,是作者的主观感受(情);“境”是指客观世界(景),两者融为一体便成为意境。因此,意境是诗人借助于多种艺术手法而创造出来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物我同感的一种美好的艺术境界,是诗情和画意的完美统一。 诗歌鉴赏指要 ④感受韵律,品味语言。 返 回

  8.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诗人小传 背诵指导 再创意象 问题探究 鉴赏练习 名家赏析 返 回

  9. 诗人小传 王维(701—761),字摩 诘,蒲 州(今山西永济)人。开元九年(721) 进士。累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晚年闲居蓝田辋川。诗与孟浩然齐名, 称 为“王孟”。前期写过一些边塞诗,但其作品最主要的是山水田园诗,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宣扬隐士生活;体物精细,状写传神,有独特成就。苏轼曾赞:“味摩诘诗,诗 中有 画,画 中有诗。” 著 有《王右丞集》。

  10. 背诵指导 1.把握节奏 山居秋暝 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11. 背诵指导 2.理清文意 空山新雨后, 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 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 王孙自可留。 时间 、地点、天气 静景:月、松、泉、石 动景:浣女归、渔舟下 诗人愿望

  12. 展开想象 再创意象P3-1 ★这首诗描绘了哪几幅山村晚景图?请依示例,展开想 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后几幅图画。 提示:可从光、色、形、静态、动态等方面展开联想。 示例: 第一幅“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初秋的傍晚,山雨初霁,万物一新,树木繁茂, 空气清新,高山寂静,宛若世外桃源。 第二幅“明月松间照”——暮色苍茫,皎洁的明月升上了天空,银色的月光透过松树的虬枝翠叶,星星点点地洒落下来。

  13. 展开想象 再创意象P3-2 第三幅“清泉石上流”——清清的泉水淙淙地流泻于山石之上,在月光辉映之下,宛若一条洁白的绸布闪闪发光、随风飘荡,这是多么幽美的意境啊! 第四幅“竹喧归浣女”。竹林里传来一阵银铃般的笑声,那是一群勤劳淳朴的山村姑娘刚洗完衣服,披着月光笑盈盈地归来了,也许她们正为什么开心的事儿在竹林里嬉戏追逐着,笑闹声传出翠竹林外。

  14. 展开想象 再创意象P3-3 第五幅“莲动下渔舟”——密密的荷叶纷纷倒向两旁,莲花摇动,水波荡漾,原来是顺流而下的渔舟正轻盈地穿过荷花丛,弄乱的荷塘月色,划破了大山的宁静。 画面总合 空山雨后的秋凉,松间明月的清光,石上清泉的声音,浣衣村女的笑声,渔舟穿过荷丛的动态,和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有声有色,有景有人,有静有动,构成了清新秀丽的乡村生活图景。

  15. 深入探究 欣赏品味 问题: 1.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诗 中明明写有浣女渔舟,诗人怎下 笔说是“空山”呢? 2.颈联按通常的说法应是“浣女归竹 喧,渔舟下莲动”,这里诗人为什 么先说“竹喧”“莲动”而后说“归浣 女”“下渔舟”?

  16. 深入探究 欣赏品味 问题1: 原来山中树木繁茂,掩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正所谓“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鹿砦》)啊!又由于这里人迹罕到,“峡里谁知有人事,世中遥望空云山”(《桃源行》),一般人自然不知山中有人了。“空”字是诗眼,“空山”二字点出此处有如世外桃源,诗人愿意在此归隐。

  17. 深入探究 欣赏品味 问题2: 这两句写得很有技巧,而用笔又不露痕迹,使人不觉其巧。诗人先写“竹喧”“莲动”,是因为浣女隐在竹林之中,渔舟被莲叶遮蔽,起初未见,等到听到竹林喧声,看到莲叶纷披,才发现浣女、莲舟。这样写更富有真情实感,更富有诗情画意。(当然,还有平仄押韵方面的考虑)

  18. C 1.对课文中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题目中“山居”二字点明居住环境,“暝” 是傍晚的意思。 B.首句中 “空山” 写出山中树林繁茂,掩 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此处有如世外桃 源。 C.“竹喧”“莲动”两句是说浣女摇动竹枝, 竹枝发出沙沙声;晚风吹来,莲叶摇曳 多姿。 D.“随意”“王孙”两句是说春草任其凋枯, 如此秋景,“王孙”亦可自留。 欣赏练习

  19. D 2. 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首诗描绘山中秋日傍晚的自然风景,表 现出诗人的高洁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B.首联扣题,第一句点“山居”,第二句点“秋 暝”,创设出明净爽洁的环境。 C.中间两联摄取月、松、泉、石、竹、莲及 浣女、渔舟八种景物,组合成宁静淳美而清 新活泼的画面,诗中有画,寄寓诗人的高洁 情趣。 D.尾联化用典故,《楚辞》有“王孙兮归来, 山中不可久留”句,诗人反用其意,以王孙 自比,流露出隐遁消沉情绪。 欣赏练习

  20. 名家赏析P5-1 这首山水名篇,于诗情画意之中寄托着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诗中明明写有浣女渔舟,诗人怎下笔说是“空山”呢?原来山中树木繁茂,掩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正所谓“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鹿砦》)啊!又由于这里人迹罕到,“峡里谁知有人事,世中遥望空云山”(《桃源行》),一般人自然不知山中有人了。“空山”二字点出此处有如世外桃源。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气之清新,景色之美妙,可以想见。

  21. 名家赏析P5-2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天色已暝,却有皓月当空;群芳已谢,却有青松如盖。山泉清冽,淙淙流泻于山石之上,有如一条洁白无暇的素练,在月光下闪闪发光,多么幽清明净的自然美啊!王维的《济上四贤咏》曾经称赞两位贤隐士的高尚情操,谓其“息阴无恶木,饮水必清源”。诗人自己也是这种心志高洁的人,他曾说:“宁栖野树林,宁饮涧水流,不用坐梁肉,崎岖见王侯。”(《献始兴公》)这月下青松和石上清泉,不正是他所追求的理想境界吗?这两句写景如画,随意挥洒,毫不着力。像这样又动人又自然的写景,达到了艺术上炉火纯青的地步,非一般人所能学到。

  22. 名家赏析P5-3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竹林里传来了一阵阵的歌声笑语,那是一些天真无邪的姑娘们洗罢衣服笑逐着归来了;亭亭玉立的荷叶纷纷向两旁披分,掀翻了无数珍珠般晶莹的水珠,那是顺流而下的渔舟划破了荷塘月色的宁静。在这青松明月之下,在这翠竹青莲之中,生活着这样一群无忧无虑、勤劳善良的人们。这纯洁美好的生活图景,反映了诗人过安静纯朴生活的理想,同时也从反面衬托出他对污浊宫场的厌恶。这两句写得很有技巧,而用笔不露痕迹,使人不觉其巧。诗人先写“竹喧”、“莲动”,因为浣女隐在竹林之中,渔舟被莲叶遮蔽,起初未见,等到听到竹林喧声,看到莲叶纷披,才发现浣女、莲舟。这样写更富有真情实感,更富有诗意。

  23. 名家赏析P5-4 诗的中间两联同是写景,而各有侧重。颔联侧重写物,以物芳而明志洁;颈联侧重写人,以人和而望政通。同时,二看又互为补充,泉水、青松、翠竹、青莲,可以说都是诗人高尚情操的写照,都是诗人理想境界的环境烘托。 既然诗人是那样地高洁,而他在那貌似“空山”之中又找到了一个称心的世外桃源,所以就情不自禁他说:“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本来,《楚辞·招隐士》说:“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诗人的体会恰好相反,他觉得“山中”比“朝中”好,洁净纯朴,可以远离官场而洁身自好,所以就决然归隐了。

  24. 名家赏析P5-5 这首诗一个重要的艺术手法,是以自然美来表现诗人的人格美和一种理想中的社会之美。表面看来,这首诗只是用“赋”的方法模山范水,对景物作细致感人的刻画,实际上通篇都是比兴。诗人通过对山水的描绘寄慨言志,含蕴丰富,耐人寻味。 ——傅如一《〈山居秋暝〉鉴赏》(《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第1版P154)

  25. 再见!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