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0 likes | 1.16k Views
急性心肌梗死不典型心电图的解读. 临床诊断心肌梗死依靠症状、心电图改变和酶学变化三项指标,急性期三项指标可能同时具备,急性期过后,遗留的往往只有心电图改变。心电图对急性心肌梗死、新近期心肌梗死和陈旧性心肌梗死都有较大的诊断价值。. 一、急性心肌梗死定义的变迁. 一、急性心肌梗死定义的变迁. (一)透壁梗死、非透壁梗死和心内膜下心肌梗死 透壁和非透壁型本来为病理诊断,此分法在 1985 年以前常用,与病理实际情况非常不符,后被抛弃。. 一、急性心肌梗死定义的变迁. (二) Q 波心肌梗死( QwMI )和非 Q 波心肌梗死( NQMI ):
E N D
临床诊断心肌梗死依靠症状、心电图改变和酶学变化三项指标,急性期三项指标可能同时具备,急性期过后,遗留的往往只有心电图改变。心电图对急性心肌梗死、新近期心肌梗死和陈旧性心肌梗死都有较大的诊断价值。临床诊断心肌梗死依靠症状、心电图改变和酶学变化三项指标,急性期三项指标可能同时具备,急性期过后,遗留的往往只有心电图改变。心电图对急性心肌梗死、新近期心肌梗死和陈旧性心肌梗死都有较大的诊断价值。
一、急性心肌梗死定义的变迁 (一)透壁梗死、非透壁梗死和心内膜下心肌梗死 透壁和非透壁型本来为病理诊断,此分法在1985年以前常用,与病理实际情况非常不符,后被抛弃。
一、急性心肌梗死定义的变迁 (二)Q波心肌梗死(QwMI)和非Q波心肌梗死(NQMI): 正在使用的方法,实际上在心肌梗死病人,能否形成Q波是回顾性的,对于心梗的快速诊断和再灌注治疗没有实际意义。
(三)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STEMI)和ST段不抬高的心肌梗死(NSTEMI)(三)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STEMI)和ST段不抬高的心肌梗死(NSTEMI) 此分型既考虑了心电图变化的快速直观性,也考虑了ST段抬高与不抬高病理生理基础,治疗和预后有明显差别。 一、急性心肌梗死定义的变迁
一、急性心肌梗死定义的变迁 (三)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STEMI)和ST段不抬高的心肌梗死(NSTEMI) ST段抬高者是血栓闭塞动脉的结果,而ST段不抬高往往是非闭塞性,以血小板为主的血栓形成的结果。
急性冠脉综合征 ST段不抬高 持续ST抬高 CK-MB≥正常上限的2倍 CK-MB<正常上限的2倍 QwMI NQMI UAP
(一)Q波的形成及非Q波心肌梗死的机制 长期以来,人们认为病理性Q波(宽度>0.04s,深度>R波的1/4)是诊断透壁心肌梗死的重要依据。经过大量心电图与尸检资料对比,发现以病理性Q波作为透壁性心肌梗死或非透壁性心肌梗死(心内膜下心肌梗死)的鉴别诊断依据,既不敏感,又不特异。
1、Q波形成的条件 (1) 梗死的范围:一般认为梗死的直径>25~30mm,才会出现病理性Q波。 (2) 梗死的深度:左室心内膜下区约占左室厚度的50%,既往有的学者认为心内膜下工为电静止区,故梗死的厚度>左室厚度的50%才会出现病理性Q波。
1、Q波形成的条件 (3) 梗死部位QRS起始40ms除极部位,才会出现病理性Q波。心室起始40ms的除极部位包括室间隔,左、右室前壁,左、右心室心尖部和左室侧壁。这些部位发生心肌梗死,如果梗死的直径和深度达到上述条件,则会出现病理性Q波。
2、心肌梗死不出现Q波的机制 (1)梗死的面积过小,≤25mm,累及左室面积≤10%,一般不出现病理性Q波,但可出现小q波或等位性Q波。 (2)梗死的深度<左室厚度的50%,一般也不出现病理性Q波,但可引起QRS波形的改变,如R波振幅降低、出现顿挫或切迹等。
2、心肌梗死不出现Q波的机制 (3)某些部位的心肌梗死:左室高侧壁、左室后壁和后基底部都在QRS起始40~50ms之后除极,故这些部位发生心肌梗死一般不会产生病理性Q波。
2、心肌梗死不出现Q波的机制 (4)其他因素:多支血管阻塞引起的较大面积心肌梗死,产生的梗死向量可互相抵消,而不形成病理性Q波,但可引起QRS电压降低和时间增宽;多部位的小灶性梗死也不会形成病理性Q波,可能引起QRS电压降低;室内传导异常特别是LBBB,由于起始向量异常可影响病理性Q波的形成。
(二)不典型心肌梗死的表现 由于梗死的部位、面积等因素或因描记时间过早,心肌梗死可不出现典型的心电图改变,给诊断造成很大的困难。近年来,国内外学者提出一些诊断新指标,可统称为等位性Q波(相当性Q波),对诊断早期和不典型心肌梗死颇有价值。
(二)不典型心肌梗死的表现 1.小Q波(q波) 梗死部位位于QRS起始40ms除极部位,因梗死面积过小,故产生的Q波达不到诊断病理性Q波的标准,但与病理性Q波有等同的诊断价值。常见的表现有以下几种: (1)Q波深度不及R波的1/4,但宽度≥0.04s且Q波内出现粗钝与切迹。
(二)不典型心肌梗死的表现 1.小Q波(q波) (2) V1、V2导联rS型波之前小Q波,提示室间隔梗死的存在,但应排除右室肥厚和左前分支阻滞等。右室肥厚在V3R、V4R导联出现qR型,且电轴右偏;左前分支阻滞在第三肋间相当于V1、V2部位描记,q波更加明显,而于第五肋间相应部位描记,q波消失。
(二)不典型心肌梗死的表现 1.小Q波(q波) (3)V3~V6导联的Q波未达到病理性Q波的诊断标准,但Q波的深度和宽度超过下一个导联的Q波,如QV3>QV4,QV4>QV5,QV5>QV6。
(二)不典型心肌梗死的表现 1.小Q波(q波) (4)陈旧性下壁心肌梗死者Ⅱ、Ⅲ、aVF导联的Q波很难都达到病理性Q波的诊断标准。按照Schamroth的意见,Ⅲ导联的Q波达到病理性Q波的诊断标准,aVF导联的Q波宽度≥0.02s,Ⅱ导联能看到小Q波即可肯定下壁心肌梗死的诊断。另外,aVR导联若出现起始的r波(反映QRS起始向量向上,背离下壁)对下壁心肌梗死也很有诊断价值。
(二)不典型心肌梗死的表现 2.R波振幅变化 此种情况也见于面积过小的心肌梗死或正后壁心肌梗死,常见情况有:
(二)不典型心肌梗死的表现 2.R波振幅变化 (1)R波振幅进行性降低:在观察过程中R波振幅进行性降低,对心肌梗死有一定诊断价值,但应注意胸前导联电极安放的位置必须固定,如同时伴有ST-T变化,诊断价值更大。
(二)不典型心肌梗死的表现 2.R波振幅变化 (2)胸前导联R波逆向递增:正常情况下,V1~V5导联R波应该逐导递增,若出现逆向递增,如RV1>RV2、RV3>RV4或RV4>RV5,提示心肌梗死的存在,若同时伴有ST-T改变,则可确诊。
(二)不典型心肌梗死的表现 2.R波振幅变化 (3)V1、V2导联R波振幅增大:正后壁心肌梗死时胸前导联可出现心肌梗死的镜像改变,由于后壁产生的向量消失,向前的向量增大,V1、或V2导联R波振幅增大,同时伴有ST段压低和T波高耸。
(二)不典型心肌梗死的表现 3.进展性Q波 观察过程中,Q波出现动态变化,如Q波加深和加宽,原无Q波的导联出现小q波等,称为进展性Q波。要诊断进展性Q波,必须注意胸前导联安放的位置必须固定,此外,还应排除间歇性束支传导阻滞和预激综合征。
(二)不典型心肌梗死的表现 4.QRS波起始部位出现顿挫和切迹。 Sele-Vester等提出,V4~V6导联R波起始部位出现>0.5mm的负向波,提示小面积心肌梗死的存在。
5.病理性Q波区 如果某导联的Q波未达到病理性Q波的诊断标准,可在该导联的上下左右(上一肋间,下一肋间,左右轻度偏移)描记,如均能描记出Q波,则反映存在病理性Q波区,为诊断心肌梗死的有力佐证。许多非梗死性Q波不存在Q波区,如左前分支阻滞,在V1、V2导联出现的q波,肺气肿患者在胸前导联出现的QS型,降低一个肋间描记,q波可能消失,QS型可能转变为rS型。 (二)不典型心肌梗死的表现
(二)不典型心肌梗死的表现 6.心电图一过性伪正常化 新近Sclarovsky报道了急性后侧壁心肌梗死发病12~24h可能出现心电图一过性伪正常化。
(三)束支阻滞合并心肌梗死的心电图诊断 右束支阻滞(RBBB)不影响QRS起始向量,因而不影响病理性Q波的形成,RBBB合并心肌梗死一般不难诊断。左束支阻滞(LBBB)可影响QRS起始向量,因而可掩盖或改变心肌梗死的病理性Q波。此外,LBBB的继发性ST-T改变也能抵消AMI出现的原发性ST-T改变。因此,LBBB合并心肌梗死是一个诊断难题。
1.原发性ST-T改变伴有动态变化 LBBB合并AMI时,2/3患者可出现原发性ST-T改变,使继发性ST-T改变的特点改变:①ST段抬高取决于心肌梗死的部位,而与QRS主波的方向无关;②抬高的ST段呈凸面向上,即所谓弓背状,抬高的程度十分显著,有时抬高的ST段与同QRS振幅的比值>1;③ST段呈动态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