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 likes | 217 Views
評論文章: “ Feminism Revisited” Lissa Paul . 報告者 : 兒碩二 陳怡如. 評論重點. 前言 重新閱讀( Rereading ) 重新修訂、發行( Reclaiming ) 重定方向( Redirection ) 結語. 前言. 第二波女性主義批評運動已宣告結束,並且女性主義批評理論也深入影響當今的閱讀和價值所在。 Paul 肯定女性主義對所有文學領域(包含兒童文學)帶來的正面意義-堅持什麼是對的、什麼是值得肯定與接納的,而不是白種男人的父權價值至上。 . 前言.
E N D
評論文章:“Feminism Revisited” Lissa Paul 報告者 : 兒碩二 陳怡如
評論重點 • 前言 • 重新閱讀(Rereading) • 重新修訂、發行(Reclaiming) • 重定方向(Redirection) • 結語
前言 • 第二波女性主義批評運動已宣告結束,並且女性主義批評理論也深入影響當今的閱讀和價值所在。 • Paul肯定女性主義對所有文學領域(包含兒童文學)帶來的正面意義-堅持什麼是對的、什麼是值得肯定與接納的,而不是白種男人的父權價值至上。
前言 • Paul強調了女性主義理論中,所不容抹滅的基本方向:有特色的女性書寫(陰性書寫 ´ecriture feminine),抵抗所謂‘好’文學所含藏認同的父權價值-如男子氣概等,女性文學的歷史演進,不同世界(非白種人)的多種聲音。 • 從早期女性主義對父權體制的對抗,到女性主義末期對自身理論的反衝(backlash);這些女性主義流派的發展,對兒童文學的影響究竟為何?
前言 • Paul追尋歷史的足跡,分別以三個面向來論述-重新閱讀(Rereading)從前被忽視或埋葬的文本,重新修訂(Reclaiming)從前被貶低或摒棄價值的文本,重新調整(Redirection)女性主義的方向、以提供被父權制殖民的非主流社會之文本取向。
重新閱讀(Rereading) • 在此重讀過程中,女權主義批評家特別關注意識形態在文學生產中如何被刻寫、如何被作用。 • Kate Millett所謂白人父權統治之意識型態對女性壓迫的觀點,正好用來閳釋此重新閱讀行動。
重新閱讀(Rereading) • 面對父權體制所產出的偉大經典和普世價值-男性權力運作其中並將女性漠視、貶抑其外;女性主義開始對文學經典的重讀,也致力於發掘湮沒的女性文本-企圖恢復女性視角,重建另一套文學典範。
重新閱讀(Rereading) • 《小婦人》 • Mitzi Myers • Elaine Showalter所提出的「女性論述(gynocriticism)」-注重婦女作品的風格、主題、類型和結構的歷史;女性創造的心理動力:個別女作家或女作家團體的生涯軌道,女性文學傳統的進化與規律等。
重新閱讀(Rereading) • 女性批評(gynocriticism),著重於女性經驗的書寫特色;不但重構女性文學的女性框架、恢復女性作家的傳統,更從細部分析了女性本身的文化。 • 如此大力重建女性文學典範的女性批評論述(gynocriticism),或許是糾轉傳統父權主導以致失衡的必經階段。但此一對女性中心的頌揚,應避免掉入排除「他者」的意識形態陷阱而不自覺。
重新閱讀(Rereading) • Ursula Le Guin 的《地海傳說》四部曲 • Francesca Lia Block的Girl Goddess #9: Nine Stories
重新修訂、發行(Reclaiming) • 對湮沒的女作家的再發現是女權主義批評發展的基本工作。 • Annis Pratt稱之為「掘土式的批評」(Spadework criticism)。Pratt認為,「許多女作家並非被偶然地『忘記』的,而是被有意識地埋葬的」。 • 女權主義出版社(Feminist Press)、悍婦叢書(Virago Books)
重新修訂、發行(Reclaiming) • 第二波女性主義批評運動對fairly tales-如格林、安徒生、貝洛等童話故事的重新評價。 • 這些經典童話故事所打造出來的負面女性形象,為Simone de Beauviour等女權主義者所抨擊詬病;也讓人開始省察:經典童話是否有強化父權社會的傾向?
重新修訂、發行(Reclaiming) • 在1970年代晚期,改造經典的童話故事重新出版。如Paul所說,第一波的童話改寫版裡頭所刻畫的女性英雄(female heros)形象,其特質卻是男性英雄氣概的典型翻版;雖然女性由被拯救者逆轉成拯救者之新形象,但也依舊落入二元對立的父權範式。 • 如同The Paper Bag Princess的結局,性別意識在此仍然是充滿刻版印象、與相互對立的。
重新修訂、發行(Reclaiming) • 隨著女性主義的發展,女性意識也歷經了模仿、反抗、與自我發現三階段。 • Deerskin • Angle Carter作品 • nursery • 這些不見容於傳統律典中的文學價值-教材式的、口語性的、描寫家務事或私人情感的、刻畫姐妹故事或婦女生活的,正是女權主義者大力重估和欣賞的價值。
重新修訂、發行(Reclaiming) • 我們在女性文學史裡,看到了女性主義試圖揭發與再造性別意識的源頭。 • 但無論是在追求兩性平等或發現性別主體的性別競技場上,Derrida所提出的「另一種性:超越主宰一切符碼的二元差異、超越女性與男性的對立、也超越了兩性同體、超越同性戀和異性戀」的多元的性夢想;或許能夠提供我們走出父權結構的新里程。
重定方向(Redirection) • 女性主義從1980年代轉向性別研究,到1990年代與後殖民主義和文化研究結合;顯示出女權主義去除歐洲中心、容納異質性的多元取向。 • 二十一世紀另一個發酵新議題,是關於兒童與原始人(primitive)之隱喻問題。Paul認為,從前我們習慣把兒童比喻成如原始人般地天真、無知,需要被保護與教導。
重定方向(Redirection) • 但經由女性主義及後殖民主義等理論啟發,批評家們不再認為存有固定的兒童本質;他們更加關注於形塑主體的各種社會力量-父母及家庭成員間的關係、階級、性別、文化範式等。 • 如今不論是女性主義、後殖民主義和兒童文學界皆聚焦於權力動向、意識形態建構、與主體地位形成之研究。
重定方向(Redirection) • 合適性,已不再是兒童文學的主要議題。 • 很多作品,也不再有閱讀年齡的顯著區隔。
結語 • Paul在這篇文章裡頭,仔細爬梳女性主義在文學中所要重現的女性意識、女性書寫和女性價值。 • 她也羅列出女性主義和兒童文學間的對應、結合與未來發展。 • 對有志從事性別研究的兒童文學工作者,此篇文章提供一個概括式的總貌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