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0 likes | 739 Views
第八章 细菌和病毒的遗传. 教学目的和要求. 1. 理解细菌影印法研究 2. 掌握细菌和病毒的四种遗传分析方法:转化、接合、性导、转导 3. 掌握 F + 、 F - 、 F’ 、 Hfr× F + 的特点 4. 掌握中断杂交和重组作图的原理 5. 掌握噬菌体结构和基因重组特点. 发展简史:.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以后,人们普遍以微生物作为研究对象来代替过去常用的动、植物。 细菌和病毒作为实验材料的优越性(见下) 1928 年,格里菲斯 肺炎双球菌 “转化现象” 1941 年,比德尔 红色面包霉“一个基因一种酶” 1944 年,艾弗里证明了 DNA 是遗传物质
E N D
第八章 细菌和病毒的遗传 教学目的和要求 1.理解细菌影印法研究 2.掌握细菌和病毒的四种遗传分析方法:转化、接合、性导、转导 3.掌握F+、 F-、F’、 Hfr× F+的特点 4.掌握中断杂交和重组作图的原理 5.掌握噬菌体结构和基因重组特点
发展简史: •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以后,人们普遍以微生物作为研究对象来代替过去常用的动、植物。 • 细菌和病毒作为实验材料的优越性(见下) • 1928年,格里菲斯 肺炎双球菌 “转化现象” • 1941年,比德尔 红色面包霉“一个基因一种酶” • 1944年,艾弗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 • 1946年,莱德伯格等用大肠杆菌K12菌株的两个营养缺陷型菌株的遗传重组。 • 基因化学本质的确定——分子遗传学
细菌、病毒作为实验材料的优越性 • 便于找出营养缺陷型 • 便于基因作用的研究 • 便于研究基因突变 • 便于研究基因的精细结构 • 便于用作研究复杂体制的生物的简单模型(可作为模式生物) • 另:遗传物质含量少;DNA结构简单;DNA是单倍体;代谢过程易于控制和鉴别;便于建立纯系;便于长期保藏等。
细菌的遗传分析 • 以大肠杆菌为例:细胞长约2㎛,直径1㎛呈直棒状。 • 细胞壁: • 细胞膜: • 细胞质: • 细胞核:结构简单,是“裸露”的DNA,呈环状,其长度达1100—1400 ㎛,在细胞内高度折叠盘绕、综错复杂,对遗传性状的传递起着重要作用。
质粒(Plasmid) • 位于大肠杆菌细胞质中,是染色体以外的遗传物质。 • 是微小的、环形的双链DNA分子 ,携带复制自己的基因,有时还携带一些其它基因,因而能赋予寄主某些新的属性。 • 质粒的类型:感染性质粒和非感染性质粒;自主复制型质粒和结合型质粒;R质粒(抗重金属盐和对抗菌素有抗性);Col质粒(合成大肠杆菌素质粒)等。
大肠杆菌的有性生殖和基因重组 • 大肠杆菌的繁殖方式主要为裂殖,其有性生殖过程与真核生物不同,并不形成两个细胞的真正融合,而是给体细胞的一部分基因物质被转移到受体细胞,与受体细胞的内在基因形成重组的染色体。
细菌的交配结合 • 1946年,J.Lederberg和E.L.Tatum用大肠杆菌进行实验 • 通过诱变实验,获得E.ColiK12的两个营养缺陷型菌株 亲本Ⅰ:bio-met-thr+leu+thi+ 亲本Ⅱ:bio+met+thr-leu-thi- 注:bio生命素;met蛋氨酸;thr苏氨酸;leu亮氨酸;thi硫氨素。“+”号表示野生型;“-”表示缺陷型。
E.coli重组的证明 met-bio-thr+leu+thi+ met+bio+thr-leu-thi 2×108 108 108 2×108 无菌落无菌落 若干原养型菌落 met+bio+thr+leu+thi+
著名的U形管实验 • The U-tube experiment of B.Davis. Alternating suction and pressure force liquid and macromolecules back and forth across the filter. StrainA StrainB Filter
解释 • Lederberg和Tatum的解释: 亲本Ⅰ met-bio-thr+leu+thi+ 亲本Ⅱ met+bio+thr-leu-thi- met+bio+thr+leu+thi+ met-bio-thr-leu-thi-
证明 • Davis的U形管实验形象、有力地证明了原养型菌落的出现必需要细菌间的直接接触。后来,电镜观察发现细菌间确实存在着有性结合过程。 F+ F- Electron micrograph of conjugation between an F+(upper rigbt)and F-(lower left)cell with the F-pilus(菌毛、伞毛) between them.
遗传物质的单向转移 • 细菌的结合是一种普遍现象 • 一个只作为给体(父体),另一个只作为基因受体或母体。 • 1952年,威廉.H用链霉素处理父本,菌株丧失其分裂能力,但仍然保持其功能;同样处理母本,再与父本混合,二者之间无遗传物质转移。 • 由此看来,父本的功能只在于交付某些DNA,并不需要保持全部活力,而母体则必须保持活力,使结合子能够发育形成。
F因子(fertility) • 细菌的父性是由一种可转移的遗传物质决定的; • 父性与母性细胞交配结合后,母性细胞全部变成了父性; • 决定父性属性的遗传物质被称为F因子; • F因子只能由两细胞直接接触而转移,即单向转移。
中断杂交图 • Wollman and Jacob
分析 • 8分钟取样,所得菌落标记基因完全与F-相同,说明Hfr的基因还没有进入F-细胞 • 9分钟取样,开始出现少量azir菌落,说明叠氮化钠基因已经进入F-细胞 • 11分钟后取样,开始出现azirtonr型的F-菌落 • 混合18分钟和24分钟取样时,又分别出现azir、tonr、lac+和azirtonrlac+gal+的菌落。
进一步分析 • Hfr上的基因在一定时间内以一定的顺序先后进入F-细菌中 • 某一基因进去的时间愈早,它所达到的百分率也愈高。例如,azir基因在24分钟时就达到大约90%;gal+基因最高也不超过30% • 由此推断,Hfr的染色体从原点O(origin)开始,以线性的方式进入F-细胞,其上的基因离O点愈近,进入F-细胞就愈早。反应在曲线上,表现在前者斜率高,最高值也大;后者斜率低,最高值也小。
作图 • 根据中断杂交实验,以每一基因转移的时间(分钟)作为基因距离的单位,即可作出Hfr细菌的线性 基因连锁图如下: 0 9 11 18 25 0 azi ton lac gal F 0 9 11 18 25
分析 • 乍一看,上表中Hfr品系的基因转移顺序都各不相同,那么,基因转移的顺序是不是随机的呢? • 如his基因,不管位置如何变化,总是gal在一边,gly在一边,其它基因也如此。 • 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是排定的 • 不同的是0点的位置在不断变化,即看0点究竟在那两个基因之间。
解释 • Alan Campbell认为F是一个小的细胞质成分,F+雄性的染色体是环状的,线性的Hfr染色体可以由F插在 环状染色体的不同部位而得到。 • 关于F的整合:Campbell提出F也是环状的,包括三个不同区段。细菌染色体有几个与F同源的配对区段,由于在这些不同位点上交换而产生不同的Hfr 染色体。
Wollman和Jacob假说 • 大肠杆菌的 染色体为环状, • F因子可插入到环状染色体的某些特定部位,将来染色体就在F因子处断开成为线状,F因子为末端,与之相对的一端为0点。这样就解释了上表Hfr菌株基因转移的不同情况。
F因子整合到染色体的过程 • F因子是质粒的一种,也为环状DNA分子,可分为四个部分: • 原点(0)是染色体转移的起始点 • 育性基因,也叫形成性伞毛的基因群(gene family),可使F-⇒F+ • DNA复制酶基因,与F因子复制有关 • 插入序列(insertion sequence,IS),也是配对区段。与主染色体的某些区段相对应。
F因子图解 • 环状 原点(0) 育性基因 复制 F 配对区
附加体(episome) • 概念:象F因子这样既能独立存在,又能整合到染色体上成为染色体一部分而进行复制和传递,这样的质粒称为附加体。F质粒是附加体的一种。 • 注:IS具极性,可决定F因子的整合位点和转移方向。见刘祖洞P226图7-8
交换过程 • 即Hfr转移过去的基因与F-基因的重组
特别说明 • 由于在以上交配结合中,受体细胞只能得到供体细胞的部分染色体,因而只有部分染色体是二倍性的,称为部分二倍体(partial dip-oid)或部分合子(merozygote) • 注:①只有偶数交换才能产生有活性的重组子和片断 ②由于片断在以后的细胞分裂中丢失,所以,相反的重组子不出现。
重组作图 • 如果时间单位接近两分钟,得到的图距很不可靠,这时要用传统作图法。 • 如:lac和ade两个基因紧密连锁 Hfr lac+ade+strs X F- lac-ade-strr 重组子 lac+ade+strr lac-ade+strr (无交换) (交换) 重组率=lac-ade+/(lac+ade+)+(lac-ade+)ⅹ100% ≌22% ☞根据作图法得lac与ade之间为1分钟,相当于20%的重组值,数据基本吻合。
F'菌株的来源与习性-----性导 • 一种新的F因子(Adelberg,1959) • 携带有主体DNA的质粒叫F’质粒( F’ —Prime)。含有F’质粒的细胞叫F’细胞(或F'菌株) • 相当于细胞的第二染色体,不能丢失,一旦丢失,很可能会造成细胞的死亡。 • 与F质粒一样,通过与F-菌株的结合而转移,也能与主体DNA整合。如下图所示
性导示意图 • 通过F’因子将供体主染色体上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菌,使受体细菌构成部分二倍体的过程称为性导(Sexduction)或F—duction
F+、F-、Hfr、F'之间的关系 F+ 获得 丢失 脱离 整合 F- Hfr 丢失 整合 脱离 整合 F'
噬菌体遗传学 • 噬菌体杂交 裂解(lysis):噬菌体附着到细菌体表,将它的遗传物质注入细菌细胞质中,利用细菌作为它的基质,合成更多的噬菌体,细菌细胞壁破裂后,大量噬菌体被释放出,这一过程称为裂解。 1、噬菌体杂交:当用两种不同的噬菌体株系共同侵染一种细菌时,会发现两种亲本噬菌体基因间发生重组,这种现象称为噬菌体重组。 2、根据噬菌体杂交后代基因型是亲本组合还是重组合,计算出RF值,进一步可以绘出连锁图。
溶源性 • 噬菌体原(prophage):在细菌染色体的特异位点整合进整个噬菌体基因组,整合进细菌基因组中的噬菌体称为噬菌体原。
温和性噬菌体和溶源性细菌 • 溶源菌(lysogenic bacterium):含有噬菌体原的细菌具有产生和释放噬菌体的潜力,这种细菌称为溶源菌。 溶源菌具有抗某些噬菌体侵染的能力,但是它可产生噬菌体侵染其它非溶源菌。 烈性噬菌体(virulent phage):不能溶源化细菌的噬菌体称为烈性噬菌体。 温和噬菌体(temperate phage):能够溶源化细菌的噬菌体称为温和噬菌体。
转导 转导(transduction):通过噬菌体将一个细菌的基因带入另一个细菌中的过程。转导分为一般性转导和特异性转导一般性转导 1965年K. lkeda和J. Tomizawa在大肠杆菌噬菌体P1上的研究发现,当一个非溶源的供体细胞被P1裂解时,细菌染色体被打成小段,在形成噬菌体时,偶尔将一长段细菌DNA结合进噬菌体的头部。当该噬菌体侵染其它细菌时,可将这部分DNA注入受体细胞中,形成部分二倍体,所转导的基因可被重组。利用部分二倍体可以得出基因座之间的连锁关系。 在这种转导中,每个寄主标记都可能被转导,所以称为一般性转导。
特异性转导 • 噬菌体在转导时,只携带细菌染色体的限定部分,这种转导称为特异性转导。以λ噬菌体为例,说明特异性转导。λ噬菌体原经常插入E. coli寄主染色体邻近gal(半乳糖苷酶)区段。
上述溶源菌以两种方式重新产生噬菌体 1、噬菌体原区段形成一个外环,在两对噬菌体和细菌整合位点间产生一个交换,其结果重又产生一个正常的λ噬菌体,它的整合位点是完整的,有再次侵染能力,见图(一)。
2、有时以非常低的频率形成一个异常的外环,在非原整合位点产生一个交叉,重新形成一个带有gal基因的噬菌体颗粒。该颗粒是不完整的,其中一些基因被留在寄主中,这些噬菌体被称为λdgal。 2、有时以非常低的频率形成一个异常的外环,在非原整合位点产生一个交叉,重新形成一个带有gal基因的噬菌体颗粒。该颗粒是不完整的,其中一些基因被留在寄主中,这些噬菌体被称为λdgal。 它们的整合位点是有缺陷的,混合位点不能给催化噬菌体和细菌重组的酶提供正确的底物,因此单独侵染细菌时不能整合。必须与野生型噬菌体共侵染,与λdgal共侵染的噬菌体称为助噬菌体(helper phage)。
用λdgal+ 共侵染受体gal-时,结果会有以下两种结果:用λdgal+ 共侵染受体gal-时,结果会有以下两种结果: 1、侵染后,在无机培养基上可以见到少数gal+转导细胞生长并形成菌落。
2、大部分会形成双溶源菌。如果把双溶源菌裂解,在转导中做为供体,将会得到很高的转导频率。该裂解物称为高频转导(hight-frequency transduction, HFT)裂解物。因为在该裂解物中既包含λdgal,也包含野生型λ,不需添加助噬菌体,因而提高了转导频率。
本章小结 1. 细菌研究的影印培养法 2. 噬菌体的类型 裂型噬菌体、温和噬菌体、噬菌体的基因重组与作图 3. 细菌遗传分析中的基因转移 性导和转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