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0 likes | 506 Views
大肠杆菌及其染色体. 刘 超 10808073 2009-05-20. 综述与要点. 大肠杆菌染色体是一种环状的 DNA 双链分子,在活细胞中, DNA 体积进行 1000 倍压缩,只在其细胞体积中占 15 %。 基因组(染色体)的管理是有规律性的,这有利于染色体维护和操作。 新技术的发展,如基因位点的标记与分子水平的遗传位点同步跟踪,(也就是说,随时间的推移,这种分子机制能在活细胞内检测出)。 这些研究通过基因定位,对染色体的复制进行可视化,揭示出一个高通量的动态的基因复制和大分子行为。. 免疫组织化学方法 荧光分子机制 荧光原位杂交( FISH )
E N D
大肠杆菌及其染色体 刘 超 10808073 2009-05-20
综述与要点 • 大肠杆菌染色体是一种环状的DNA双链分子,在活细胞中,DNA体积进行1000倍压缩,只在其细胞体积中占15 %。 • 基因组(染色体)的管理是有规律性的,这有利于染色体维护和操作。 • 新技术的发展,如基因位点的标记与分子水平的遗传位点同步跟踪,(也就是说,随时间的推移,这种分子机制能在活细胞内检测出)。 • 这些研究通过基因定位,对染色体的复制进行可视化,揭示出一个高通量的动态的基因复制和大分子行为。
免疫组织化学方法 荧光分子机制 荧光原位杂交( FISH ) 荧光阻遏子-启动子系统(FROS ) ParB–parS 系统 用于 染色体相关的 显微镜成像方法
免疫化学 这些方法需要固定的细胞因而样品破坏。 此外,抗体相互作用可导致降低效率。 利用抗原与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原理,通过化学反应使标记抗体的显色剂 (荧光素、酶、金属离子、同位素) 显色来确定组织细胞内抗原(多肽和蛋白质),对其进行定位、定性及定量。
荧光蛋白 在活细胞中,利用含有绿色荧光蛋白( GFP )融合蛋白,彻底让我们直观地观察和理解细胞组织的功能。 利用不同的荧光蛋白质,就可以在同一时间追踪多种成分的活体细胞。
荧光原位杂交( FISH ) 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t in situhybridization,FISH) 是一种细胞遗传学技术,可以用来对核酸进行检测和定位。荧光标记的核酸探针只和具有高度相似性的核酸杂交,可用于染色体上基因的定位,或在分子生态学中用来标记不同分类细菌或古菌中的核糖体RNA。 DNA探针,通常为2-10 kb 的长度,探针带有标记作用的荧光基团。 同时检测多个位点,不要求建造特殊菌株。 固定过程和通透性可以干扰染色体原来的序列。 人类染色体的原位杂交
阻遏子-启动子的荧光系统 ( FROS) FROS是第一个在活细胞中直观具体地观察染色体行为的方法。利用了不同的荧光蛋白基因变异型(GFP、YFP、RFP)具有不同的发射光谱,把他们融合到LacI和TetR等不同的抑制子中,在细胞中,这些融合蛋白表达,并与lacO和tetO等特异性位点结合从而插入并结合到染色体中。 可以用荧光显微镜观察,使得染色体可视化。 但是,这种方法要求利用转座子在染色体中建造一系列随机结合位点( lacO和tetO ) 需要防止这种抑制作用过度。 FROS允许快速摄像和微速摄影,同时可以跟踪两个或三种颜色(激光共聚焦)。
利用阻遏子-启动子的荧光系统 ( FROS)来观察大肠杆菌的染色体复制的情况。 (Wang, X. et al.,2006,Genes Dev )
ParB–parS 系统 ParB–parS 系统也是利用荧光融合蛋白(ParB)和特异性识别位点(parS)特异性结合的方法,在细胞中,使染色体轨迹可视化。 ParB EGFP YFP RFP
环状DNA的拓扑学知识 • 共价闭合的DNA,不足以形成稳定的负超螺旋结构,但是在不同条件下,它可以存在于两个可以互换的形式——绞状螺旋线的环形结构和超螺旋的环形结构。 • 在体外,在生理缓冲液中,绞状螺旋线的螺旋结构通过右手旋线的环形结构构象。 • 环状的DNA能通过某些蛋白,形成稳定的左手螺旋环超环面负超螺旋结构的,这种结构具有更高水平的折叠和压实。
= 具体结构稍后再讲 大肠杆菌的染色体复制概述 L:把环状DNA“人为平铺打开”后从Ori的左边进行复制的复制轨迹; R:把环状DNA“人为平铺打开”后从Ori的右边进行复制的复制轨迹; ter:L和R复制叉最后“碰面”的在一定区域,复制终止区域。 L/R的颜色的强弱表示时间梯度 ——颜色越强,越靠后,越下游。 大肠杆菌的复制“对称”,ori,ter位于菌体“中间”,其他的菌种是不是也是这样的??
柄杆菌属 枯草芽孢杆菌 具有 ori-proximal pole ter-proximal pole而大肠杆菌的ori和ter在菌体“中间”位置 复制过程和大肠杆菌基本相同。但是,染色体复制后,被整编和拉长,两个染色体的Ori被一些列的蛋白固定在细胞两极, 如:DivIVA, RacA, soj 和 Spo0J。 SpoIII 把一个细胞极的挤进到前芽孢中。 为不对称分裂。 弧菌属 有两个独立环形染色体,独立控制两个Ori 其他菌种的复制简介
E.coli 复制体 • 大肠杆菌DNA的复制需要有20种左右的酶和蛋白质因子参与。 • 整个DNA复制机制被称之为DNA replicase system或replisome(复制体)。
E.Coli 复制相关的酶 • Helicase(解旋酶),任何DNA在被复制前都必须解开双链,这个过程是由helicase来完成的,它可在ATP的作用下将DNA母链不断解开形成单链。 • Topoisomerase(拓扑异构酶),主要功能是消除DNA解链过程中所产生的扭曲力。 • DNA结合蛋白,使新解链的DNA保持稳定结构。 • Primases(引物酶),为DNA复制提供RNA引物。 • DNA polymerases,合成新生DNA链,切除RNA引物。 • DNA Ligases,使新生DNA链上的缺口(3'-OH, 5'-p)生成磷酸二酯键。
1.DNA复制的起始 • 大约20个左右的DnaA蛋白首先与OriC中的4个9碱基重复区相结合; • 识别并使3个13碱基串联重复区DNA形成开环结构; • DnaB蛋白在DnaC的帮助下与未解链序列结合。每六个DnaB蛋白形成一组并与一条DNA母链结合,可在不同方向同时起始DNA的复制。当细胞中存在足够的SSB和DNA解旋酶时,DnaB的解链效率非常高。 • 大肠杆菌中的复制起始位点是oriC,全长245 bp。 • 该序列在所有细菌复制起始位点中都是保守的。
2.DNA子链的延伸 • 主要包括两个不同但相互有联系的事件,即前导链和滞后链的合成。由DNA helicase解开双螺旋,由拓朴异构酶消除DNA链上的扭曲力,SSB结合使DNA单链稳定。 • 前导链的合成:由DnaG(primase,引物酶)在复制起始位点附近合成一个RNA引物,然后由polII把dNTP加到该引物上。 • 滞后链的合成:产生Okazaki fragments(冈崎片段),消除RNA引物并由DNA pol I补上这一小段DNA序列,由DNA Ligase把两个片段相连。
3. DNA链的终止 当子链延伸达到terminus region(ter,带有多个20bp序列)时,DNA复制就终止了。Ter有点像一个陷井(trap),使复制叉只能进入,不能出来。Ter的功能主要是由Ter-Tus复合物(ter utilization substance)来完成的。
我们现在看看整个E .coli在细胞内的复制全过程。 从oriC开始双向复制 随着复制的进行,两个子oriC分开 随着复制的继续进行,形成一种特殊的“图像” 复制接近尾声,两个复制叉“碰面”,复制终止 复制完成后,得到两个完全相同的大肠杆菌
我们用本文参考文献的荧光图片来对照 (Wang, X. et al.,2006,Genes Dev )
总结与展望 • E.coli 是典型的真细菌代表,原核生物中,迄今为止利用面最广,利用价值最大,如工程菌。 • 通过E.coli染色体的研究对其他细菌的复制研究具有参考和启示的作用。 • 在遗传和生物学进化上有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