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2

Summer Session 综合实验训练

Summer Session 综合实验训练. 报告人:吴京昴 组员:吴京昴 曾蕴也 杜晨 陈竹 2013 年 7 月 16 日. 三氯化六氨合钴的制备. 制备 Co 的测定 氯离子测定 废液回收. 制备. 制备原理: 由于与 NH 3 的配合使得 Co 3+ /Co 2+ 的电极电势大大降低,可以再空气或者其他氧化剂的作用下被氧化成更稳定的 Co ( Ⅲ )配合物。 制备过程中的问题:有一定的砖红色产物根据资料分析为 三氯化一水五氨合钴 (Ⅲ)[Co(NH 3 ) 5 H 2 O]Cl 3 ( 砖红色晶体 ). Co 的测定. EDTA 法:

Download Presentation

Summer Session 综合实验训练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Summer Session综合实验训练 报告人:吴京昴 组员:吴京昴 曾蕴也 杜晨 陈竹 2013年7月16日

  2. 三氯化六氨合钴的制备 • 制备 • Co的测定 • 氯离子测定 • 废液回收

  3. 制备 • 制备原理:由于与NH3的配合使得Co3+ /Co2+的电极电势大大降低,可以再空气或者其他氧化剂的作用下被氧化成更稳定的Co(Ⅲ)配合物。 • 制备过程中的问题:有一定的砖红色产物根据资料分析为三氯化一水五氨合钴(Ⅲ)[Co(NH3)5H2O]Cl3 (砖红色晶体)

  4. Co的测定 • EDTA法: 基本原理:用六亚甲基四胺调节pH=5~6,以二甲酚橙为指示剂,用氯化锌标准液滴定,溶液由橙变紫即为终点。

  5. Co的测定 • 碘量法

  6. 氯离子测定 • 摩尔法定氯: 滴定前必须保证溶液的pH为8左右,这一点可以用酚酞显微红色来指示,因为太酸铬酸根转化为重铬酸根,pH过高Ag+不稳定

  7. 废液回收 • 回收废液为Co的氢氧化物即可,无需再变为氯化物

  8. 废旧易拉罐制明矾 • 酸法 • 碱法 • 铝离子含量测定 • EDTA法 • 分光光度法 • 硫酸根含量测定:比浊法 • 问题分析 • 明矾净水实验

  9. 原料的选取 • 易拉罐分为多种,一种材质为硬铝,含Al约96%、Si、少量Mn。另一种是马口铁,是镀锌铁皮。本实验应采用第一种易拉罐。 本组实验时,误将铁皮认为铝皮,耗费了实验时间与精力。下面给出三种辨认方法: 1、重量判别(铝的密度较低) 2、溶于酸中若溶液显浅绿色,则为铁皮 3、在碱液中基本不溶,则很可能是铁皮

  10. 酸法与碱法的对比 • 酸法,单次结晶 酸法缺点:所有金属都溶解,纯度不够高 产率:99% • 碱法,单次结晶效果差,因此采用了重结晶,制备结果明显改善

  11. 共同问题:没有控制PH,开始加热阶段为了溶解Al(OH)3加入了过多硫酸(事实上大部分沉淀在加热过程就可以溶解)之后为了调节PH至3-4又加入大量的KOH,导致产品中K2SO4含量过高。共同问题:没有控制PH,开始加热阶段为了溶解Al(OH)3加入了过多硫酸(事实上大部分沉淀在加热过程就可以溶解)之后为了调节PH至3-4又加入大量的KOH,导致产品中K2SO4含量过高。 若PH达到7-8:形成Al(OH)3沉淀;无法制备明矾。

  12. 分光光度法 • 采用双波长法测定铝 • 理由:显色剂和配合物均有最大吸收波长,为了抵消显色剂颜色对配合物测定的影响故采用双波长法 • 基本方法:通过对标液和显色剂的最大吸收波长测定,得到两个最大吸收波长测的其最大吸收波长λ1和λ2。 在λ1和λ2的波长下,分别测定标准Al配合液的吸光度A1i,A2i,并求出△A,做出△A-c标准曲线。在λ1和λ2的波长下,分别测定样品配合液的吸光度A1,A2,并求出△A'。并且带入标准曲线,求出浓度。

  13. 标液最大吸收波长 最大波长:635nm 运用工具:Origin 模型:洛伦兹分布

  14. 显色剂最大吸收波长 最大波长:450nm 运用工具:画图软件 原则:曲线两侧的点数大致相同

  15. 问题分析 • pH对铬天青S与Al的配合物显色的影响 以pH2-12梯次配制溶液

  16. 原因:铬天青S为一有机四元弱酸随酸度改变而产生不同的离子,离子共轭程度不一,故颜色不一,具体各离子颜色见下原因:铬天青S为一有机四元弱酸随酸度改变而产生不同的离子,离子共轭程度不一,故颜色不一,具体各离子颜色见下

  17. 比浊法测SO42- • 最大波长:420nm(测定方法:以标准液在320-500范围内测定,可见429为最大波长 • 问题:BaSO4在测定过程中逐渐沉降,因此测定的并非均匀的悬浊液。——解决方法:增加稳定剂含量;不断摇晃保证溶液均匀;迅速测定。 • 实际实验中为1mL丙三醇和2mL乙醇加于50mL容量瓶

  18. 比浊法实验结果

  19. 明矾净水实验 • 明矾的净水原理:在HCO3-等离子的促进下,Al3+ + 3H2O = Al(OH)3+ 3H+氢氧化铝胶体的吸附能力很强,可以吸附水里悬浮的杂质,并形成沉淀,起絮凝作用,使水澄清。所以,明矾是一种较好的净水剂 • 实验采用蓝墨水三滴滴入250ml水中,放入适量明矾,放置一周仍无明显现象 • 失败原因分析:由于存在一些有机酸以及硫酸作稳定剂,还有一些酸性染料,墨水是酸性的,投入明矾之后Al3+水解微弱,难以形成Al(OH)3,起不到(或起很微弱的)絮凝作用,导致净水效果差。

  20. 顺、反式—二甘氨酸合铜(II)水合物的制备及成份分析顺、反式—二甘氨酸合铜(II)水合物的制备及成份分析 • 实验原理 • 顺式—二甘氨酸合铜(II)水合物的制备 • 由顺式产物制反式产物 • 顺反甘氨酸合铜的表征 • 顺式甘氨酸合铜水合物Cu成份分析

  21. 65~70℃ 甘氨酸合铜 反式结构 蓝紫色鳞片状 顺式结构 天蓝色针状 实验原理 反应所需活化能低; 极性大,溶于高极性溶剂中. 反应所需活化能高; 极性小,溶于低极性溶剂中.

  22. 顺式—二甘氨酸合铜(II)水合物的制备 要点:烘干顺式产物时应该严格控制温度在50-60度

  23. 反式—二甘氨酸合铜(II)水合物的制备 • 产率过低,制备产物仅仅只够层析分析用考虑到加热温度和加热时间过短,热力学能垒无法翻越,改进方法后效果不明显,考虑应该为煤气灯灯焰不稳定导致对温度很难控制所致

  24. 顺反甘氨酸合铜的表征 • 柱层析法 • 层析液和洗脱液的选择:由资料Rf值确定乙醇和水为67:33体积比进行层析洗脱,对于层析效果不够理想,因为两份试样中纯度都很高,所以在柱子上几乎很难看出 • 纸层析法 • 采用滤纸层析效果明显而且可见顺式产物中的少量反式产物

  25. 碘量法测铜含量实验原理  cis-Cu(gly)2·xH2O 中铜含量的测定 在酸性介质中,Cu(gly)2中gly发生质子化,破坏配合物  间接碘量法 Cu2+先与过量的I-反应; 析出的I2用Na2S2O3滴定,以淀粉为指示剂。

  26. 碘量法滴定铜离子实验记录

  27. 问题分析 pH对碘量法测铜的影响 酸度控制为pH=3.5~4.0酸度过低,Cu2+易水解,使反应不完全,结果偏低,而且反应速率慢,终点拖长;酸度过高,则I-被空气中的氧氧化为I2(Cu2+催化此反应),使结果偏高。 KI量对实验的影响 KI过量,使反应趋于完全,减少I2的挥发CuI+I-=[CuI2]-但也会导致沉淀消失 ·由于I-会被O2氧化,所以滴定到终点后,溶液又会反反复复地变蓝

  28. 数据平行度不好原因及改进措施 光照条件下,溶液有一定的酸性且Cu2+催化下,I2易被空气氧化,所以滴定的速度适当快一些,且碘量瓶要液封。pH对终点也有影响,过大,Cu2+易水解,使反应不完全,结果偏低,而且反应速率慢,终点拖长,故应控制在3.5~4.0

  29. 溶液出现橙黄色的原因和解决方案 CuI本来是白色沉淀,因为吸附I2而出现了棕黄色,并且还会导致分析结果偏低,终点变色不敏锐。解决方案:为了减少CuI对I2的吸附,可在大部分I2被Na2S2O3溶液滴定后,即溶液呈淡黄色时加入少量NH4SCN,使CuI转化为溶解度更小的CuSCN 。它基本上不吸附I2,使终点变色敏锐,减小误差。

  30. 终点的判断问题和改进 由于体系中有CuI白色沉淀,从理论上讲,终点应是蓝色褪去呈白色浑浊液,但浑浊液常呈现灰色,再加上因为氧气氧化I2(没有遮光且溶液有一定的酸度)导致终点反反复复出现蓝色,导致终点难以判断。改进:终点到达的标志是蓝色褪去,而不是白色浑浊出现。

  31. 参考文献:《双波长分光光度法的研究进展 》庄会荣;《理化检验》2007第七期 《金属离子与铬天青S显色反应最佳pH的计算》张文治;《齐齐哈尔大学学报》 《纸层析分离鉴定氨基酸实验的改进》杨丽;《云南民族大学学报》 《光度比浊法测定硫酸根的含量》谢卫;《分析实验室》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