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0 likes | 726 Views
淋病( Gonorrhoea ). 淋病是淋球菌引起的急性或慢性接触性传染病,主要引起泌尿生殖器粘膜的炎症。 一、病因及发病机理 二、临床表现 三、诊断及鉴别诊断 四、治疗. 一、病因及发病机理. (一)病因: 1 、病原体:奈瑟氏淋球菌( N.Gonorrlioeae ) 2 、淋球菌的生物学特征 3 、泌尿生殖器解剖结构 (二)发病机理 :. 淋球菌形态特征. 呈肾形或蚕豆状的 Gram 阴性双球菌。它是嗜二氧化碳的需氧菌。. 在脓液中成对地排列于脓细胞的原浆内或其外围。. 淋球菌的抵抗力.
E N D
淋病(Gonorrhoea) • 淋病是淋球菌引起的急性或慢性接触性传染病,主要引起泌尿生殖器粘膜的炎症。 • 一、病因及发病机理 • 二、临床表现 • 三、诊断及鉴别诊断 • 四、治疗
一、病因及发病机理 • (一)病因: • 1、病原体:奈瑟氏淋球菌(N.Gonorrlioeae) • 2、淋球菌的生物学特征 • 3、泌尿生殖器解剖结构 • (二)发病机理:
淋球菌形态特征 • 呈肾形或蚕豆状的Gram阴性双球菌。它是嗜二氧化碳的需氧菌。 • 在脓液中成对地排列于脓细胞的原浆内或其外围。
淋球菌的抵抗力 • 不耐干热和寒冷,干燥环境1~2小时死亡,在55。C下5分钟即死亡。 • 一般消毒剂容易将它杀灭,l%石炭酸经1~3分钟,1:4000硝酸银溶液2分钟可将其杀死。 • 在不完全干燥的条件下,附着衣裤和被褥中则能生存18~24小时。 • 淋球菌培养管在封缄之后,于37。C可保存4-5周。
IgG.IgM 蛋白3 淋球菌 菌毛 蛋白2 IgA1分解酶 敏感性 淋球菌进入细胞 大量繁殖 细胞崩解 炎症反应 尿道旁腺炎 尿道球腺炎 前列腺炎 精囊炎 子宫内膜炎 输尿管炎 血行播散 进入后尿道、宫颈 向上蔓延 急性淋病 淋病发病机理示意图 尿道或阴道 单层柱状细胞+++ 移行上皮细胞++ 复层鳞状上皮细胞+
二、淋病的临床表现 • (一)男性淋病 • (二)女性淋病 • (三)婴幼儿淋病 • (四)其他
二、淋病的临床表现 • (一)男性淋病 • 尿道炎 • 潜伏期1~3天 • 初起有尿频、尿急、尿痛、尿淋、排尿困难,继而尿道口有黄绿色溢脓,尿道口及舟状窝红肿, • 偶可发生龟头炎、包皮龟头炎、淋菌性瘘管及腹股沟淋巴结肿大 • 后尿道炎 • 病变上行蔓延至后尿道所致 • 出现尿频、甚至尿闭及终末逾尿现象,常无明显脓尿。 • 部分患者可出现高热,寒战等全身症状 • 常并发尿道球腺炎、前列腺炎、精囊炎及附睾炎等,到后期可发生尿道狭窄
淋菌性尿道炎 阴茎淋菌性瘘管 尿道炎,并包皮龟头炎 龟头淋菌性双瘘管
二、淋病的临床表现 • (二)女性淋病 • 尿道炎: • 尿道短,症状多不明显,易漏诊。常见为白带增多,下腹痛 • 严重者,排尿困难,外阴红肿,尿道内有大量脓性分泌物 • 宫颈炎:约10~20%妇女可继发急性糜烂性颈炎 • 其他:盆腔炎、大前庭腺炎、子宫内膜炎、输卵管炎、不孕或宫外孕等疾病
二、淋病的临床表现 幼女淋菌性阴道炎 • (三)婴幼儿淋病 • 幼女淋菌性阴道炎 • 外阴红肿、疼痛,阴道脓性分泌物 • 新生儿淋菌性结膜炎 • 出生后2~3天发病,多为双侧。眼睑肿胀、结膜充血溢脓 新生儿淋菌性结膜炎
小儿淋病特点 • 1、好发年龄: • 好发于0-1岁,与父母、保姆感染淋病相关; • 好发于5-10岁,与托儿机构环境差相关。 • 2、临床上多表现为: • 淋菌性结膜炎 • 淋菌性尿道炎 • 淋菌性结膜炎
二、淋病的临床表现 (四)其他 • 咽喉淋病或直肠淋病 • 由于同性或异性乱交引起 • 可并发心内膜炎、脑膜炎及关节炎等 • 淋菌性皮炎 • 多由于淋病性尿道炎的分泌物污染附近的皮肤所致 • 表现为多发性0.2~2cm大小的糜烂,境界清楚,圆形或卵圆形,表面不平,呈淡红色,四周绕以鲜红色晕。偶在冠状沟处发生散在性脓疱
淋菌性直肠炎 • 1、多见于男男同性恋者(MSM); • 2、症状多较轻—里急后重,肛门口潮红,肛门口少量粘液脓性分泌物 • 3、肛镜检查见直肠表面覆盖大量脓性分泌物 • 4、实验室检查 • 涂片,Gram染色:胞内阴性双球菌 • 培养:金标准,但阳性率低; • PCR:敏感性高。
二、淋病的临床表现 • 淋菌性败血症 • 多为女性,且多在月经期或怀孕期发病,其原发灶常不明显。多有发热、关节痛、关节炎及皮疹 • 皮疹发生较早,常成批发生,表现为细小的红斑、水疱、脓疱、紫癜或坏死(呈灰白色)。皮疹数目不多,主要散发于四肢 • 约经4天后,皮损开始消退,愈后留有棕色色素沉着或表浅性疤痕 • 此外,尚可发生脑膜炎、心内膜炎或心包炎
三、诊断及鉴别诊断 • 诊断: • 感染病史、临床症状 • 实验室检查 • 直接镜检法:在多形核白细胞内找到 淋病双球菌则可确诊 • 细菌培养:多用于患者临床表现不明显或 Gram阴性双球菌不典型或不在细胞内时 • 鉴别诊断:需与非淋菌性尿道炎、滴虫性尿道炎及Reiter综合征等进行鉴别。主要是依靠细菌学检查而区别之。 取材 镜检 培养
淋病的治疗 • 治疗原则: • 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 及时、足量、规则用药 • 无合并症淋病推荐使用单次大剂量给药方案,以便有足够有血药浓度杀死淋球菌 • 有合并症淋病应连续每天给药,以维持足够的治疗时间 • 同时治疗性伴侣 • 治疗后随防复查 • 注意同时有衣原体、支原体及其它STD感染
淋病的治疗目的 • 达到微生物痊愈 • 症状和体症消失 • 防止并发症 • 防止传播
淋病的治疗 首选:1、头孢曲松250mg,一次肌注; 2、大观霉素2g,一次肌注。
淋球菌耐药情况 • 淋球菌耐药现状 • 1、对青霉素、四环素和四环素耐药明显升高; • 2、对头孢曲松敏感性降低,并已发现少数散发的头孢曲松耐药株。
淋球菌耐药情况 • 淋球菌对头孢曲松敏感性降低主要由染色体介导,目前大多数研究主要关注三个方面: • 一是抗生素作用靶位点的改变,影响抗生素与淋球菌的结合产生耐药; • 二是细菌细胞膜孔蛋白的改变,导致膜通透性降低产生耐药; • 三是外排系统的改变,导致细菌外排作用增强产生耐药。 • 涉及的基因有penA、ponA、porB和mtrR等。
判愈和愈后 • 治疗结束后2周内,在无性接触史情况下符合如下标准为治愈:①症状和体征全部消失;②在治疗结束后4~7天作淋球菌复查阴性。 • 淋病患者若能早期、及时、适当治疗,一般预后良好,但若延误治疗时机或治疗不当,亦可产生合并症或播散性淋病,造成严重后果。
非淋菌性尿道炎(NonGonococcaI Urethritis) • 非淋菌性尿道炎即有明显的尿道炎症状,但取材涂片或培养都找不到淋球菌 • 病原体:主要是沙眼衣原体(CT)与解脲支原体(UU)
衣原体 • 衣原体属包括四个种: • 鹦鹉衣原体 • 脑炎衣原体 • C. Pecorum • 沙眼衣原体
沙眼衣原体 沙眼衣原体包括三个生物变种: • 性病性淋巴肉芽肿生物变种(L1、L2、L3三个血清型) • 沙眼生物变种(12个血清型) • 鼠生物变种
衣原体致病机理 • 抑制宿主细胞的代谢 • 溶解破坏细胞并异致溶酶体酶的释放 • 代谢产物的细胞毒作用引起变态反应和自身免疫
支原体 • 支原体属有80多种,与人有关的有4种: • 肺炎支原体-------------肺炎 • 解脲支原体(UU) • 人型支原体(Mh) 泌尿生殖道感染 • 生殖支原体
支原体致病机理 • 释放毒性代谢产物 • 粘附于宿主细胞的表面,引起细胞损伤 • 粘附于精子细胞的表面,阻碍精子运动,引起不育。
临床表现 • 潜伏期为1~3周,男性主要表现为尿道炎,尿道外口可逸出少量水性粘液样分泌物。女性可无症状,偶尔可见宫颈炎及白带增多。极少数病人可伴发Reiter综合征
沙眼衣原体包涵体 沙眼衣原体直接免疫荧光 非淋菌性尿道炎 尿道分泌物涂片可见大量Gram阴性杆菌 支原体直接免疫荧光
NGU并发症 • 附睾炎 • 前列腺炎 • Reiter综合症
Reiter综合症 • 临床表现: • 关节炎 • 结膜炎 • 尿道炎 • 特征: • 与沙眼衣原体感染有关 • 潜伏期约为四周 • 男性多见 • 血中抗CT抗体、HLA-B27阳性
非淋菌性尿道炎的治疗 • 多先用喹诺酮类、大环内酯类、四环素类口服治疗疗程7-10天。如:左氧氟沙星、莫西沙星、阿奇霉素、米诺环素、红霉素等。
非淋菌性尿道炎的治疗 • 四、新生儿衣原体眼结膜炎 可用红霉素干糖浆粉剂,剂量每日为50mg/kg,分4次口服,连服2周。如有效,再延长1~2周。用0.5%红霉素眼膏或1%四环素眼膏,出生后立即滴入眼中有一定的预防衣原体感染的作用。
治愈的标准 • 病人的自觉症状消失,无尿道分泌物,尿沉渣无白细胞。 • 在判愈时,一般可不作病原体培养。分子生物学方法可查出死菌的抗原和DNA,因此不能用来判愈。
NGU经及时正规治疗后预后良好,症状消失,无任何后遗症。如病人经治疗但症状持续存在,或症状消失后又出现,最可能的原因是其性伴未经治疗,发生再感染,或者是由于引起尿道炎或宫颈炎的其他原因的存在,应劝告病人复诊以查明原因。目前已发现有少数对四环素有耐药性的支原体株。NGU经及时正规治疗后预后良好,症状消失,无任何后遗症。如病人经治疗但症状持续存在,或症状消失后又出现,最可能的原因是其性伴未经治疗,发生再感染,或者是由于引起尿道炎或宫颈炎的其他原因的存在,应劝告病人复诊以查明原因。目前已发现有少数对四环素有耐药性的支原体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