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0 likes | 1.08k Views
第十章 資料蒐集與分析階段. 本章大綱. 第一節 物流中心功能模組 第二節 ABC 分析法 第三節 訂單變動趨勢分析法 第四節 EIQ 分析法 第五節 EIQ-PCB 分析法 第六節 結論. SLP 方法. 定義設施的主要和次要活動。 定義個別活動的需求面積。 以定量和定性的方式定義活動間的關聯程度,據以決定設施的主要動線進行方向。 先決定設施的主要通道位置,則通道走向自然決定了設施的動線方向。 依照動線方向,將各個活動與其空間面積放置於適當的方塊位置,而產生出不同的佈置方案。. EIQ 法(鈴木震).
E N D
本章大綱 • 第一節 物流中心功能模組 • 第二節 ABC分析法 • 第三節 訂單變動趨勢分析法 • 第四節 EIQ分析法 • 第五節 EIQ-PCB分析法 • 第六節 結論
SLP方法 • 定義設施的主要和次要活動。 • 定義個別活動的需求面積。 • 以定量和定性的方式定義活動間的關聯程度,據以決定設施的主要動線進行方向。 • 先決定設施的主要通道位置,則通道走向自然決定了設施的動線方向。 • 依照動線方向,將各個活動與其空間面積放置於適當的方塊位置,而產生出不同的佈置方案。
EIQ法(鈴木震) • 台灣因受到日本物流作業系統規劃方法的影響,多傾向於直接使用EIQ分析法,運用產品之顧客需求分析決定其設施設計。
1980年代之後設施規劃的轉變 • 生產技術的大幅突破,促使生產成本大幅下降,吸引眾多新興工業國家加入競爭行列,使得產品種類逐漸趨於多樣化,但產品的生命週期卻大幅降低,生產過剩的庫存品在一夕之間變成過期品而報廢,形成巨大的存貨成本壓力,促使生產管理哲學逐漸從生產端管制轉向消費端管制,亦即由推式生產轉變成拉式生產。
1980年代之後設施規劃的轉變(續) • 消費者的自主意識也隨著戰後個人主義的盛行而方興未艾,對於產品的選擇形成「想要買什麼,就會有人做」的情況,生產導向的時代逐漸轉變成消費導向的時代。 • 必須直接且即時地反應顧客的需求變化;而最能代表顧客的需求變化的因素就是訂單(E),若再加上傳統設施規劃原有的產品品項(I)和產品數量(Q)等兩項因素即形成EIQ分析法。
模組之目的 • 模組的目的在從實地訪談和文獻蒐集中,整理出一套具有普遍性之作業流程類別而形成模組,進而使用不同的模組組合以表達不同型態物流中心之作業特性。 • 反觀製造業設施未曾發展類似模組,主要原因則是未曾指定何種設施類型。 • 模組之功能在協助與培養設計者對於物流中心作業系統內容之深刻認識。 • 體認資訊系統將對物流中心可否成為一個顧客導向的服務設施具有重大影響,因此亦將資訊作業列入模組發展範圍之內。
模組之目的(續) • 認識作業流程特性,此部分已由實體模組和資訊模組所提供,惟在規設施劃過程中,最主要的具體資源則是空間需求和設備需求。 • 企業主可藉由設計者對模組的應用和組合,來檢驗設計者對於物流中心作業流程的認知是否正確。 • 設計者將可對其目標設施進行實體作業流程和資訊作業流程的劃分,觀察在作業合理化、標準化和簡單化等三方面有無改善的可能性。
設施定位階段 顧客需求分析 作業流程分析 ABC分析法 實體模組與資訊模組 重要品項 訂單變動趨勢分析法 結果:實體作業流程劃分與資訊作業流程劃分 代表性 EIQ分析法 模組容量 結果:各模組容量與物料搬運系統設計建議 EIQ-PCB分析法 結果:產生各作業活動之空間需求和設備需求 結果:產生實體作業與資訊作業活動 進入設計方案產生階段 圖10.1 物流中心之資料蒐集與分析階段架構圖
退貨實體模組 進貨實體模組 儲存實體模組 揀貨實體模組 補貨實體模組 分貨/集貨實體模組 流通加工實體模組 出貨實體模組 輸配送貨實體模組 實體功能模組流程示意圖
實體功能模組 • 進貨實體模組 • 由進貨資訊模組取得進貨資訊分析→貨物到達→卸下貨物→拆裝理貨→貨品驗收→傳送進貨記錄至進貨資訊模組。 • 儲存實體模組 • 由庫存儲位資訊模組取得資訊,進行入庫上架、儲位管理、庫存盤查及容器管理等作業。
實體功能模組(續) • 揀貨實體模組 • 從訂單資訊模組取得揀貨資訊→移動到指定儲位→進行揀取作業→將揀取後之物品庫存資訊傳回庫存儲位資訊模組→將貨品移動到分貨╱集貨區、出貨區或流通加工區,並通知訂單資訊模組此筆訂單已被揀取。
實體功能模組(續1) • 補貨實體模組 • 由庫存儲位資訊模組顯示補貨資訊→補貨人員到揀貨區找出並移出空容器→補貨人員移動到指定的保管儲區→確認儲位並取出貨品→移動貨品至動管區並確認儲位號碼後將貨品置入→將補貨資訊傳回庫存儲位資訊組更改庫存資料。
實體功能模組(續2) • 分貨/集貨實體模組 • 從訂單資訊模組取得資訊,列印分貨/集貨單→將揀取的貨品作分類的工作→依客戶別或配送路線別進行集貨工作→集貨完成後移動至出貨暫存區→集貨完畢後必須通知出貨資訊模組或訂單資訊模組以作確認之動作。 • 流通加工實體模組 • 從訂單資訊模組取得資訊→進行貨品加工,如貼標、包裝、品質或數量檢查等→將加工資訊傳回給訂單資訊模組。
實體功能模組(續3) • 出貨實體模組 • 從出貨資訊模組取得資訊,列印出貨單據→檢驗→包裝→將貨品搬運至出貨暫存區→裝車→將出貨資料確認傳回出貨資訊模組。 • 輸配送實體模組 • 從輸配送資訊模組取得資訊,進行配送區域劃分、配送批次劃分、配送路徑選擇、配送順序決定、配送車輛安排、車輛裝載方式等作業。
實體功能模組(續4) • 退貨實體模組 • 由退貨資訊模組獲知顧客退貨或資源回收訊息,列印退貨單交與配送人員→配送人員確認貨品數量及種類,將退貨品取回→將貨品置於退貨暫存區,等待檢驗。 • 上述每一個實體功能模組作業內容皆是以「由資訊功能模組發出作業資訊→產生實體作業→ 實體作業完成並將訊息傳送予資訊功能模組完成資料更新作業」的方式進行,由此顯示實體作業和資訊作業之連接。
資訊功能模組 • 良好的資訊管理系統將可提高各項實體作業之正確性與及時性。 • 訂單資訊模組 • 採購資訊模組 • 進貨資訊模組 • 庫存儲位資訊模組 • 出貨資訊模組
資訊功能模組(續) • 輸配送資訊模組 • 退貨資訊模組 • 設備管理資訊模組 • 財務會計資訊模組 • 營運績效資訊模組
訂單資訊模組 • 客戶資料建檔與維護 • 訂單資料處理 • 訂單狀態查詢 • 缺貨處理 • 退貨處理 • 揀貨處理 • 分貨/集貨資訊 • 流通加工需求資訊 • 訂單財務會計資訊
採購資訊模組 • 供應商基本資料建檔與維護 • 供應商產品資料建檔與維護 • 採購資料處理、維護與列印 • 貨源規劃 • 貨品編碼 • 採購跟催 • 退貨處理
進貨資訊模組 • 進貨時程安排 • 進貨單輸入與維護 • 進貨單與入庫驗收單列印 • 進貨品之後續作業查詢 • 進貨後退回供應商的處理
庫存儲位資訊模組 • 儲區儲位編碼與維護 • 商品儲位指派與儲位狀態查詢 • 商品及庫存資料查詢與維護 • 補貨資訊 • 盤點資料
出貨資訊模組 • 出貨時程安排 • 訂單品項及數量查核 • 出貨單據列印 • 出貨資料異動 • 包裝方式查詢
輸配送資訊模組 • 司機基本資料維護 • 車輛路徑資料維護 • 車輛排班與路線規劃 • 車輛追蹤管理 • 出貨單據資料維護
退貨資訊模組 • 下游退貨資訊 • 上游退貨資訊 • 資源回收物品處理
設備管理資訊模組 • 自動化設備管理 • 搬運設備管理 • 棧板及容器管理 • 棧板裝卸方式規劃及疊棧方式設計 • 車輛管理 • 燃料耗材管理 • 資訊系統維護
財務會計資訊模組 • 應付帳款管理 • 應收帳款管理 • 會計總帳管理 • 票據管理 • 發票管理 • 固定資產管理 • 稅務成本管理 • 人事薪資管理 • 營運費用管理
營運績效資訊模組 • 營運決策管理 • 績效評估管理
顧客需求分析 • ABC分析法 • 著重在將物流中心貨品品項,依其重要性程度加以分類為A群組、B群組和C群組。 • 訂單變動趨勢分析法 • 對每一貨品品項群組找出代表性品項,再依訂單之歷史變化來決定未來設計容量大小。
顧客需求分析(續) • EIQ分析法 • 以訂單、品項和數量來協助分析顧客需求。 • EIQ-PCB分析法 • 將訂單內容轉換成搬運單元負載內容的觀念,設計出好的物料搬運系統。
ABC分析法 • 一般物流中心的貨品品項數少則數百種,多則上萬種,若要採集個別品項的顧客需求變化,將耗費極為龐大的人力,物力於資料蒐集與分析過程,而其效益可能和付出成本不成比例的少,如何將有限的管理資源集中於可產生最大效益的需求分析中,將是管理者的一大挑戰。
ABC分析法之進行步驟 • 將可能蒐集之產品品項數、出貨量、產品採購次數、或客戶訂購次數等資料,分別由大至小予以排序,須注意在分析之前應將有關數量值之資訊轉化成相同單位之表示。 • 排序種類可涵括各項資料之數量,相對百分比、累計數、或累積百分比例大小等,並繪製統計圖以協助瞭解各項排序之分佈狀況及所呈現結果的差異程度。 • 可依80/20法則為基礎,訂定某一百分比將訂單、產品及客戶劃分為主要與次要群組。
ABC分析法之進行步驟(續) • 後續的訂單變動趨勢分析法、EIQ分析法、及EIQ-PCB分析法即可選擇各群組之代表性項目進行分析。 • 運用ABC分析法所產生的統計圖表可舉例如下所示,如圖10.2為產品訂購次數分佈圖,圖10.3為將訂購次數加總後,得出產品ABC分類群組圖。
20,000 18,250 18,000 18,000 1月份總訂購數量(箱) 15,000 16,000 14,000 14,000 12,000 10,000 8,000 7,000 8,000 6,000 2,900 4,000 2,100 2,000 1,000 2,000 0 34 51 2 21 121 304 81 312 1 74 產品代碼 圖10.2 產品訂購次數圖
累積百分比 74% 0021 0002 0051 17% 0034 0304 8% 0001 0121 0312 1% 0074 0081 A 群組 B 群組 C 群組 D 群組 群組分類 圖10.3 產品ABC分類群組圖
訂單變動趨勢分析法 • 物流中心為一消費者導向的服務設施,因此首先從長期的訂單變化來觀察顧客需求變化,針對歷史銷售或出貨資料進行分析,以瞭解銷貨趨勢及變動,如能找出各種可能的變動趨勢或週期性變化,則有助於後續資料的分析。
訂單變動趨勢分析法(續) • 常用的訂單變動趨勢包括時間序列分析與迴歸分析。 • 時間序列分析 • 表現了一群統計資料依時間先後順序的變動現象,針對這些現象加以探討,可提供對此資料數列的認識與瞭解。 • 迴歸分析 • 以一數學方程式來顯示變數間的關係,藉由數值的代入即可得到結果。
訂單趨勢型態的說明 • 如圖(a)所示,若以週期尖峰值為基準,則在離峰期可能有設備或人員閒置的情況發生。 • 如圖(b)所示,若以週期平均值為基準,則大部分時間均可滿足需求,惟在尖峰期可能必須以外包契約工或加班方式方能應付需求。 • 如圖(c)所示,若以週期離峰值為基準,則設施必須時常保有一批契約外包工人以補足需求,而採用此種設計之企業則可以承擔腳小的投資成本風險和較多的回收效益。
(a) (b) (c) 以週期尖峰值為基準 以週期平均值為基準 以週期離峰值為基準 圖10.4 以訂單趨勢為設計基準之不同型態
EIQ分析法 • 針對以顧客導向為主,且具不穩定或波動條件之物流中心作業系統的一種分析方法,目的為協助設計者掌控物流作業特性,探討其運作方式,從而為其規劃作業系統,揀貨方式和儲位劃分等事項。 • EIQ分析法的功用為瞭解物流作業特性,如從訂單內容瞭解訂貨特性、接單特性、作業特性等。進而利用EIQ系統進行物流中心系統的基礎規劃,或利用EIQ系統進行模擬分析。最後檢討訂定配合物流系統特性的物流設備。
EIQ分析法之三大元素 • E • 是指每一筆接收的訂單具有同時揀貨,且同時配送至同一地點之特性。 • 在訂單截止時間內,數筆追加的訂單均可合併成單一訂單,在物流作業過程可視作同一訂單。 • 在一批量的訂單下,要求以不同時間或不同地點配送貨品,對物流中心而言即視為多個訂單,必須進行訂單分割。
EIQ分析法之三大元素(續) • I • 是指商品品項或種類。 • 只要是不同質、量、包裝單位、包裝形式等產品,都視作不同的品項,原則上以各供應商之品號為區別依據。 • Q • 是指每一筆訂單、每一品項所訂購之數量資料。 • 結合訂單與品項的橋樑,物流中心的作業特性有賴訂單與品項間數量之分佈狀態而顯現。
資料蒐集、取樣 資料分析與圖表製作 分析、解讀圖表 進行規劃、應用 圖10.5 EIQ分析步驟
EIQ分析步驟 • 資料蒐集取樣 • EIQ分析資料,可依不同的用途分別以1日、1週、1個月,甚至1季時間為蒐集範圍。 • 資料分析與圖表製作 • 將取樣得到的資料,利用資料統計方法進行EQ/EN/IQ/IK等各類資料分析,並將所得出的分析數據圖表化,即成為物流中心特性的重要資料,且根據各圖表的分析結果去選擇適用的狀況。 • 分析圖表、解讀圖表 • EQ分析、EN分析、I Q分析、I K分析
EQ分析 • 為單張訂單出貨數量的分析 • EQ分析表目的 • 可以明確瞭解客戶的訂貨量及比例,進而掌握貨品配送的需求及客戶ABC分析,以作為管理參考之依據。 • EQ分佈圖目的 • 在面對眾多的處理對象時,適時給予分類管理,或是在資源有限時給予重點管理,以求事半功倍之效。
EN分析 • 為單張訂單出貨品項數的分析 • EN分析表目的 • 依單日訂單品項數據資料可瞭解客戶訂購品項數的多寡,判斷較適用之揀貨方式。 • EN分佈圖目的 • 讓管理人員得以決定使用之揀貨方式應為批量別揀取或訂單別揀取較可提高揀貨效率,並可由分佈圖判斷物品揀貨時間與揀貨人力需求,依此作為揀貨作業的生產力指標。
IQ分析 • 為每單一品項出貨總數量的分析 • IQ分析表目的 • 針對眾多商品作分類並予以重點管理,也就是觀察多少百分比的出貨商品,占多少百分比的出貨量。 • IQ分佈圖目的 • 從IQ-ABC分析讓管理人員易於瞭解主要產品之狀況及需加強管控的商品。IQ分佈圖亦影響商品儲區的規劃彈性、甚至於揀貨系統的設計。
IK分析 • 為每單一品項出貨次數的分析 • IK分析表目的 • 即是統計各種品項被不同客戶重複訂貨次數,有助於瞭解產品別之出貨頻率。 • IK分佈圖目的 • 由分析得知產品出貨次數頻率,若能再配合IQ分析,兩者將使設計者易於決定倉儲及揀貨系統的設計,並進一步劃分儲區及儲位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