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73

第十一章 醛和酮

有机化学. 第十一章 醛和酮. 一、醛酮的分类、结构和命名 二、醛酮的化学性质 三、醛酮的制备 四、不饱和羰基化合物. 羰基:. 醛基. 醛:. 酮基. 酮:. 一、醛酮的分类、结构和命名. 1 、分类. 2 、结构. 羰基为平面型,碳为 sp 2 杂化。. 3 、命名. (1) 普通命名法. 醛的普通命名法与醇相似 ; 酮则按所连两个烃基来命名。. 正丁醛. 苯甲醛. 异戊醛. 甲基乙基 ( 甲 ) 酮 ( 甲乙酮 ). 甲基乙烯基 ( 甲 ) 酮 ( 丁烯酮 ). 二苯甲酮. ( 2 )系统命名法.

corbin
Download Presentation

第十一章 醛和酮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有机化学 第十一章 醛和酮 一、醛酮的分类、结构和命名 二、醛酮的化学性质 三、醛酮的制备 四、不饱和羰基化合物

  2. 羰基: 醛基 醛: 酮基 酮: 一、醛酮的分类、结构和命名 1、分类

  3. 2、结构 羰基为平面型,碳为sp2杂化。

  4. 3、命名 (1)普通命名法 醛的普通命名法与醇相似; 酮则按所连两个烃基来命名。 正丁醛 苯甲醛 异戊醛 甲基乙基(甲)酮 (甲乙酮) 甲基乙烯基(甲)酮 (丁烯酮) 二苯甲酮

  5. (2)系统命名法 选择含有羰基的最长碳链为主链,从靠近羰基的一端开始编号。 2-丁烯醛(巴豆醛) 5-甲基-3-乙基辛醛 4-甲基-2-戊酮 苯乙醛

  6. 3-硝基-3-苯乙酮 2-羟基苯甲醛(水杨醛) 2,3-戊二酮(α-戊二酮) 2,4-戊二酮(β-戊二酮) 4-氧代戊醛或4-戊酮醛(γ-戊酮醛)

  7. 二、醛和酮的化学性质

  8. 1、羰基的亲核加成 (1)与HCN的加成 羰基与HCN加成,不仅是增加一个碳原子的增长碳 链方法,而且其加成产物α-羟基腈又是一类较为活泼的 化合物,在有机合成上有着重要的用处。如:

  9. (2)与NaHSO3的加成

  10. 应用: (A) 用于定性鉴别 α-羟基磺酸钠易溶于水,但不溶于饱和的NaHSO3溶 液而析出无色针状结晶,故可定性鉴别。 (B) 用于分离、提纯 该反应为可逆反应,在产品中加入稀酸或稀碱,可使 NaHSO3分解而除去。

  11. 产物α-羟基磺酸盐为白色结晶,不溶于饱和的亚硫酸氢钠溶液中,容易分离出来;与酸或碱共热,又可得原来的醛、酮。故此反应可用以提纯醛、酮。产物α-羟基磺酸盐为白色结晶,不溶于饱和的亚硫酸氢钠溶液中,容易分离出来;与酸或碱共热,又可得原来的醛、酮。故此反应可用以提纯醛、酮。

  12. 半缩醛(酮) 缩醛(酮) (3)与醇的加成 只有少数半缩醛和环状半缩醛才是比较稳定的。

  13. 醛较易形成缩醛,酮在一般条件下形成缩酮较困难,用1,2二醇或1,3-二醇则易生成缩酮。醛较易形成缩醛,酮在一般条件下形成缩酮较困难,用1,2二醇或1,3-二醇则易生成缩酮。

  14. 应用: 缩醛(酮)可看成是同碳二元醇的醚,其性质与醚相似,对碱、氧化剂、还原剂稳定。但缩醛(酮)又与醚不同,它在稀酸中易水解成原来的醛(酮),故该反应可用来保护羰基。例如:

  15. (4)与金属有机试剂的加成 它们的共同特点是: 是一个高度极化的共价键,其烃基部分具有很强的亲核性,可与醛、酮发生亲核加成反应。

  16. 例:选择适当的原料合成2-甲基-3-戊炔-2-醇。 思考: 如何制备?

  17. 叔丁基锂: 有机锂试剂活性高, 可与高空间位阻的酮反应,而格氏试剂则不能。

  18. Reformatsky 反应:

  19. (5)与氨及其衍生物的缩合——加成-消去反应(5)与氨及其衍生物的缩合——加成-消去反应 与氨或伯胺的作用(即Y= —H、 —R)

  20. 与肼、苯肼、氨基脲的反应(即Y=—NH2、 —NHAr、 —NHCONH2) 这类反应的产物为结晶固体,可用于醛、酮的定性鉴别。常用的羰基试剂 为2,4-二硝基苯肼。

  21. 与羟氨作用(即Y= —OH) 与仲胺反应

  22. ( 6)与Wittig试剂加成 魏悌希(Wittig)试剂为磷的内鎓盐,又音译为叶立德(Ylide),是德国化学家魏悌希在1945年发现的。 磷叶立德(魏悌希试剂)通常由三苯基磷与1级或2级卤代物反应得磷盐,再与碱作用而生成。

  23. 此反应即为魏悌希反应,是合成烯烃和共轭烯烃的好方法。其反应特点是:此反应即为魏悌希反应,是合成烯烃和共轭烯烃的好方法。其反应特点是:

  24. 1°可用与合成特定结构的烯烃(因卤代烃和醛酮的结构可以多种多样)。1°可用与合成特定结构的烯烃(因卤代烃和醛酮的结构可以多种多样)。 2°醛酮分子中的C=C、C≡C对反应无影响,分子中的COOH对反应也无影响。 3°魏悌希反应不发生分子重排,产率高。 4°能合成指定位置的双键化合物。

  25. ( 7)亲核加成的机理 醛酮的亲按加成反应由于亲核试剂性质的不同而有几种类型: a.简单加成 亲核试剂中带负电荷的部分加在碳基碳原子上,另一部分加在氧原于上。

  26. b. 先加成后取代,只能在酸催化下进行。 c. 先加成后消去 在酸或碱催化下进行

  27. 反应活性: 影响亲核加成反应活性的因素应从以下两方面考虑: (A) 电子效应 羰基碳原子连有-I、-C基团将使羰基碳原子的正电 性↑,从而有利于亲核试剂的进攻;反之,连有+I、+C 基团,将使羰基碳原子的正电性↓,不利于亲核试剂的进 攻。因此:

  28. (B) 空间效应 羰基碳原子连有基团的体积↑,空间位阻↑,不利于 亲核试剂进攻,故反应活性相对↓。 综上所述,下列醛、酮进行亲核加成的相对活性为: 对于芳香族醛、酮而言,则主要考虑环上取代基的电 子效应。如:

  29. (8)亲核加成立体化学 由于环上的甲基的体积较大,对进攻试剂有阻碍作用,因此试剂较易从背面进攻。这种立体选择性叫做非对映选择。

  30. Cram规则

  31. 2、氧化反应 托伦试剂-银镜反应 砖红色 费林试剂 由于现象特殊,可用于鉴别醛,而酮不起反应。

  32. 酮比较稳定,只被酸性KMnO4或浓HNO3氧化。 多数酮的氧化无应用价值,环己酮的氧化例外。

  33. 贝耶尔-维林格重排-酮的氧化 酮在过氧化物的作用下生成酯。 机理: 基团迁移顺序:叔烷基>仲烷基>苯基>伯烷基>甲基

  34. 3、还原反应 (1)催化加氢 催化加氢无选择性。

  35. (2)金属氢化物还原 LiAlH4活性高,不能使用质子溶剂 金属氢化物只还原羰基,不还原不饱和碳键。

  36. (3) Meerwein-Pondorf 还原 异丙醇是还原剂,异丙醇铝是催化剂。 与金属氢化物类似,异丙醇只还原羰基,不还原不饱和碳键。

  37. (4) Clemmensen 还原 要求反应物不能含有对酸或还原剂敏感基团(卤原子、羟基、硝基、碳碳双键及三键等)羧基不受影响。

  38. (5) Wolff-Kishner 还原 与Clemmensen还原互补,要求反应物不能含有对碱敏感基团,羟基、碳碳双键及三键等不受影响。 黄鸣龙改进了Wolff-Kishner还原:

  39. (6) 碱金属还原

  40. 4、歧化反应--无α-H的醛 反应历程

  41. 当使用混合醛时,甲醛总是被氧化成酸,另一分子的醛被还原成醇。当使用混合醛时,甲醛总是被氧化成酸,另一分子的醛被还原成醇。

  42. 5、α-氢原子的反应 σ-π超共轭效应使α-氢原子的酸性增强 (1)互变异构

  43. (2)卤代反应 醛、酮的α-H易被卤素取代生成α-卤代醛、酮,特别是在碱溶液中,反应能很顺利的进行.

  44. 卤代反应机理(酸催化)

  45. 卤代反应机理(碱催化)

  46. 卤仿反应 含有α-甲基的醛酮在碱溶液中与卤素反应,则生成卤仿。 若X2用Cl2则得到CHCl3 (氯仿) 液体 若X2用Br2则得到CHBr3 (溴仿) 液体 若X2用I2则得到CHI3 (碘仿)黄色固体,称其为碘仿反应。

  47. 卤仿反应机理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