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2k likes | 1.65k Views
中药化学. 主讲:何文静 wenjhe@163.com. 第八章 三萜类化合物. 熟悉三萜类化合物的定义、生源途径、分布和生理活性。 2. 掌握三萜类化合物的分类和结构类型。 3. 掌握三萜及其苷类化合物的理化性质与显色反应。 4. 熟悉三萜及其皂苷的提取和分离方法。 5. 了解三萜类化合物的结构测定方法. 游离三萜:菊科、豆科、、大戟科、楝科、卫矛科、茜草科、 橄榄等. 三萜苷类:豆科、五加科、桔梗科、远志科、毛茛科 伞形科、鼠李科等. 第一节 概论. 一、概念
E N D
中药化学 主讲:何文静 wenjhe@163.com
第八章 三萜类化合物 • 熟悉三萜类化合物的定义、生源途径、分布和生理活性。 • 2. 掌握三萜类化合物的分类和结构类型。 • 3. 掌握三萜及其苷类化合物的理化性质与显色反应。 • 4. 熟悉三萜及其皂苷的提取和分离方法。 • 5.了解三萜类化合物的结构测定方法
游离三萜:菊科、豆科、、大戟科、楝科、卫矛科、茜草科、游离三萜:菊科、豆科、、大戟科、楝科、卫矛科、茜草科、 橄榄等 三萜苷类:豆科、五加科、桔梗科、远志科、毛茛科 伞形科、鼠李科等 第一节 概论 一、概念 基本母核由30个碳原子组成的萜类化合物 由6个异戊二烯单位聚合(异戊二烯规则) 二、分布 1、自然界分布:菌类、蕨类、单子叶植物、双子叶植物、动物、海洋生物。 2、来源 3、代表化合物:人参、黄芪、甘草、柴胡、泽泻等
皂苷元:四环三萜、五环三萜 糖:D-葡萄糖、D-半乳糖、、L-阿拉伯糖 D-夫糖、D-鸡纳糖、D-芹糖 4、性质 三萜苷类化合物溶于水,振摇后有大量持久肥皂样泡沫,即三萜皂苷,通常具有羧基,所以也叫酸性皂苷。 5、存在形式 游离三萜类 三萜皂苷元 : 6、当原生苷由于水解或酶解,部分糖被降解,所生成的苷叫做次皂苷或者原皂苷元
乌苏酸(抗癌) 夏枯草 山苦瓜 雪胆甲素(抗癌) 甘草 甘草次酸(抗病毒) 三、生理活性 溶血、抗癌、抗炎、抗菌、抗病毒、降低胆固醇、杀软体动物、抗生育。
甘草次酸:促肾上腺皮质激素样活性,可以作为抗炎药用于胃溃疡的治疗。甘草次酸:促肾上腺皮质激素样活性,可以作为抗炎药用于胃溃疡的治疗。 齐墩果酸:降低转氨酶活性,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 白桦酸:抗病毒和抗肿瘤活性。
四、三萜类化合物新进展 1963年~1970年:230个化合物 1990年~1994年:330,多为新骨架类型 1987年~1989年:1000多个新皂苷被分离鉴定。
五、三萜类化合物的生物合成途径 鲨烯(squalene)
三萜皂苷及其苷元 其他三萜类:树脂、苦味素、三萜生物碱、三萜醇 第二节 三萜类化合物的结构与分类 • 依据存在形式、结构、性质: • 碳环的有无以及多少
一、链状三萜 • 来源 鲨烯类化合物,来源于鲨鱼肝油以及其他鱼类肝油的非皂化部分,以及植物油(茶籽油、橄榄油)的非皂化部分。 • 特点 2,3-环氧角鲨烯是三环、四环、五环三萜的重要生源中间体 2,3-环氧角鲨烯
环化酶 2,3环氧角鲨烯 羊毛脂醇
三、双环三萜 从蕨类植物中得到两个新的双环碳骨架的油状三萜类化合物 γ-polypodatetraenes 榔色酸
malabaricatriene1 C13-βH malabaricatriene2 C13-αH 四、三环三萜 从蕨类化植物中分离得到三环三萜类化合物合物
龙涎香醇 (ambrin) 蓍醇B (achilleol)
五、四环三萜 基本特点 具有环戊烷多氢菲的基本母核 C17由8个碳原子组成的侧链 母核上有5个甲基:4位有偕二甲基、10位和14位各有一个甲基、另一个甲基在13位或8位。 可以分为7种类型; C D A B
分类 • 1、羊毛脂烷型( Lanostanes ) • 2、大戟烷型(Euphane) • 3、达玛烷型( Dammaranes) • 4、葫芦烷型 (Cucurbitanes) • 5、原萜烷型(Protostane) • 6、楝烷型(Meliacanes) • 7、环菠萝蜜烷型 环阿屯烷型( Cycloartanes )
1、羊毛脂烷(lanostane)型 结构特点: ① 环 A/B、B/C、C/D环互为反式构型 ② 甲基 C-4:2个CH3 C-10:β-CH3 C-13:β-CH3 C-14:α-CH3 ③ 侧链 C-17:β-8个C的侧链 C-20为手性C,为R 构型
2 4 H O O C 2 0 1 8 1 2 1 7 O H 1 3 1 1 1 9 1 1 5 1 4 H 2 8 3 0 5 7 4 6 O R H 2 8 2 9 茯苓酸 R=COCH3 块苓酸 R=H C24有额外的碳原子,属于31个碳原子的三萜酸 茯苓
例:从中药灵芝中分离得到的四环三萜化合物 从补中益气、滋补强壮、扶正固本、延年益寿的中药灵芝中分离得到的ganoderic acid C。
大戟烷 2、大戟烷型(甘遂烷型) 是羊毛甾烷型的立体异构体基本碳架相同。 结构特点: H ① 环 A/B、B/C、C/D环互为反式构型 ② 甲基 C-4:2个CH3 C-10:β-CH3 C-13:α-CH3 C-14:β-CH3 ③ 侧链 C-17:β-8个C的侧链 C-20为手性C,为S 构型
例:从藤桔属植物Paramignya monophylla的果实 分离得到的四环三萜化合物
3、达玛烷型 ① 环 A/B、B/C、C/D环互为反式构型 ② 甲基 C-4:2个CH3 C-8:β-CH3 C-10:β-CH3 C-14:α-CH3 ③ 侧链 C-17:β-8个C的侧链 C-20为手性C,可能为R或S构型 结构特点:
传统中药人参(Panax ginseng C. A. Mey.的干燥根)及其炮制品红参中的人参皂苷(ginsenosides)。根据苷元的不同可分为A、B、C三种类型,C型属于五环三萜类,A、B型属于达玛烷型。 1)A型人参皂苷,即20(S)-原人参二醇型 人参皂苷-Rh2 具有诱导细胞凋亡的作用 人参皂苷-Rb1
三萜及其苷类 第二节、结构分类 • 一、四环三萜 • 1、达玛烷型( Dammaranes ) 2) B型人参皂苷,即20(S)-原人参三醇型, 人参皂苷-Rg1 均具有增加脑内M-胆碱受体的功能,从而使人或动物的学习记忆等增强。
三萜及其苷类 第二节、结构分类 • 一、四环三萜 1、达玛烷型( Dammaranes ) 原人参二醇和原人参三醇生物活性上有显著差异: 溶血作用-原人参三醇具有溶血性质 原人参二醇无溶血性质 人参总皂苷不表现出溶血性质 中枢作用-Rg1有中枢兴奋作用及抗疲劳作用 Rb1则有中枢抑制及安定作用
4、葫芦素烷型 结构特点:基本骨架同羊毛甾烷型,只是A/B环的取代基不同 ① 环 A/B、C/D环互为反式构型,B/C为顺式构型 ② 甲基 C-4:2个CH3 C-9:β-CH3 C-13:β-CH3 C-14:α-CH3 ③ 侧链 C-17:β-8个C的侧链 C-20为手性C,为R构型
例:从雪胆属植物Hemsleya amabilis 中分离得到 的雪胆甲素Ia
泽泻萜醇 5、原萜烷型 特点: C10和C14上有β-CH3,C8上 有α-CH3,C20为S构型。
6、楝烷(meliacane)型 母体结构:由原萜烷碳正离子II 经基团移位形成。 与甘遂烷结构类似。 提 示: 此类化合物母体C 为26个,少于30 个,但从生源上看,甘遂烷被认为是其前体化合物,经过氧化、降解、重排等衍生而来。所以,此类化合物又称降四环三萜类(nor-tetracyclic triterpeoids)。 30
结构特点: ① 环 A/B、B/C、C/D环互为反式构型 ② 甲基 C-4:2个CH3 C-8:β-CH3 C-10:β-CH3 C-13:α-CH3 ③ 侧链 C-17:α-4个C的侧链;C-20为手性C,为S构型 ④ 与苷遂烷不同处 C-8-β-H与C-14-β-CH3互换 C-17位烃基少4了个C 31
7、环波罗蜜烷型环 母体结构:也叫阿尔屯(cycloartane)型、由原萜烷碳正离子I 经基团移位形成 结构特点: 在C-9、C-10、C-19之间形成一个三元C 环,类似环丙烷结构,其它构型与羊毛脂烷相同。 注:基本骨架与羊毛脂烷型很相似,主要差别在于结构中 含有一个三元C 环
例:从中药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中 分离到的黄芪苷I
六、五环三萜 基本结构: 齐墩果酸型 乌苏烷型 羽扇豆烷型 木栓烷型
1、齐墩果酸型:β-香树脂烷(β-amyrane)型 在自然界分布极为广泛,呈游离状态或成酯、或成苷存在 结构特点: 齐墩果烷 ① 环A/B、B/C、C/D互为反式构型,D/E互为顺式构型 ② 甲基C-4:2个CH3 C-8:β-CH3 C-10:β-CH3 C-14:α-CH3 C-17:β-CH3 C-20:2个CH3
例: 甘草 柴胡 齐墩果
2、乌苏烷型: α-香树脂烷(α-amyrane)型 特点 母体结构:可认为是齐墩果烷型 20 位上偕二甲基 中的一个甲基移位形成 E环上C19和C20上 分别各有一个甲基 乌苏烷
例: 积雪草(Centella asiatica) 熊果 39
羽扇豆烷 3、羽扇豆烷型 结构特点: ①环A/B、B/C、C/D、D/E互为反式构型,C19与C21连成五元E环 ②甲基C-4:2个CH3 C-8:β-CH3 C-10:β-CH3 C-14:α-CH3 C-17:β-CH3 ③侧链C-19 位上有一个α-异丙基
例:从白头翁(Pulsatilla chinensis)中分离得到的 23-羟基白桦酸 41
木栓烷 4.木栓烷型 结构特点: A/B、B、/C/D均为反式, D/E为顺式 ; C4、C5、C9、C14各有一个β-CH3; C17多位β-CH3取代 C13-CH3为α-型,C2、C3常有羰基取代, 代表中药:雷公藤(雷公藤酮)、独子藤
例:从雷公藤(Tripterygium wilfordii)中分离得 到的雷公藤酮 43
5.羊齿烷型与异羊齿烷型 结构特点: 羽扇豆烷型的异构体,E环上的取代基甾C22位上,C8位的角甲基 转到C13位。 芦竹素 白茅素
6.何帕烷型和异何帕烷型 结构特点: 羊齿烷的异构体,C14和C18 位均有角甲基。 的里白烯
7.其他类型 石松素
第三节 三萜类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和溶血作用 一、物理性质 1、性状 三萜苷元一般有完好的结晶。 三萜苷类由于分子量较大,不易结晶,多为无定形粉末。(常春藤皂苷-针状结晶) 2、味觉 大多数 三萜类化合物味苦而辛辣,对粘膜有较强刺激性。 如:刺激鼻粘膜后引起喷嚏(少数例外,如甘草皂苷对粘膜刺激较弱且有显著的甜味)。
3、旋光性:三萜类化合物均有旋光性。 4、熔点:游离三萜皂苷有固定熔点;而皂苷大多有分解点 5、溶解度 苷元不溶于水,可溶于石油醚、乙醚、苯、氯仿等极性小的有机溶剂中。 苷类有强吸湿性。溶于水,易溶于热水、稀醇、热甲(乙)醇、正丁醇、戊醇中,不溶于极性较小的有机溶剂。在含水的丁醇、戊醇中溶解度较大。 *三萜皂苷有助溶性,即可促进其它成分在水中的溶解。
6、发泡性 三萜皂苷有降低水溶液表面张力的作用,其水溶液经剧烈振摇后能产生持久性泡沫(15 min以上)、且不因加热而消失。 可以作为清洁剂、乳化剂、 (注:蛋白质产生的泡沫若加热时可消失,即发生蛋白质的变性) 皂苷水解为苷元后,表面活性作用亦消失。
泡沫试验(foam test)检识皂苷: 第1 步: 第2 步: 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