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1

第七章 氣象災害

第七章 氣象災害. 7-1 颱風 7-2 洪水. 2001 年納莉颱風帶來大量雨水淹沒汐止鎮,由空中鳥瞰已分不清哪裡是河道,哪裡是公路。. 颱 風. 颱風是在 熱帶海洋 上發生的 低氣壓 ,中心附近最大風速達每秒 17.2 公尺(即 62 公里/小時)以上時稱為颱風。 世界各地名稱有異 廣東:大風 大西洋地區:颶風 印度洋:旋風 臺灣每年 5 月至 11 月常受颱風侵襲,尤其以 7 、 8 、 9 月最頻繁。. 颱風的形成條件.

connie
Download Presentation

第七章 氣象災害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七章 氣象災害 7-1 颱風7-2 洪水 2001年納莉颱風帶來大量雨水淹沒汐止鎮,由空中鳥瞰已分不清哪裡是河道,哪裡是公路。

  2. 颱 風 • 颱風是在熱帶海洋上發生的低氣壓,中心附近最大風速達每秒17.2公尺(即62公里/小時)以上時稱為颱風。 • 世界各地名稱有異 • 廣東:大風 • 大西洋地區:颶風 • 印度洋:旋風 • 臺灣每年5月至11月常受颱風侵襲,尤其以7、8、9月最頻繁。

  3. 颱風的形成條件 • 在寬廣而溫暖的洋面上形成,以獲得充足的水氣。同時,海水面的溫度不得低於26.5℃,且不可太近陸地或附近島嶼太多,以免空氣受摩擦而影響氣旋環流的形成。 • 通常在南北緯5 °以外。此乃因近赤道地區的科氏力太小,不能使風發生偏向以形成氣旋環流。 • 特例為2001年12月下旬,在新加坡附近、北緯1.5°出現罕見的赤道颱風「畫眉」。(見下圖) • 熱帶性低氣壓如要加強,對流性積雲須能充分發展,所以在發展初期,垂直方向的風速應一致,以免破壞積雲之發展。

  4. 在北緯1.5°出現罕見的赤道颱風「畫眉」

  5. 湧升流較強之區域 颱風形成的區域

  6. 颱風的形成過程 1.熱帶海洋上引發對流活動:因日照強烈、溫度高、水氣充足、蒸發旺盛、低層水平風速微弱,易於引發對流活動。 2.不斷加熱大氣,降低氣壓:氣流上升,溫度下降,暖濕空氣冷卻凝結,釋出熱量,加熱大氣,使空氣變輕,氣壓下降。 3.形成溫度高、氣壓低的中心: a.氣壓降低,帶動低層水氣聚集,對流活動更旺盛, 釋出更多熱量,加熱大氣。 b.如此反覆進行,逐漸形成溫度高、氣壓低的中心。

  7. 颱風的形成過程 4.要有科氏力作用:低層氣流向對流中心匯聚,透過科氏力作用,使風發生偏向以形成氣旋環流,北半球環流將呈逆時針方向向內旋入。 5.形成颱風:當中心附近最大風速超過每秒17.2公尺時,即宣告成為颱風。

  8. 颱風結構 等溫線 颱風眼:空氣下沈,氣壓最低,風速微弱,幾乎無雲且乾燥。 雲牆: 風速最大,雨量最強,氣流上升最旺盛區域。

  9. 中度颱風艾莉 • 2004年8月25日中度颱風艾莉的颱風眼直徑有一百公里。

  10. 侵台颱風來襲前的徵兆 • 天空的一方出現大量白色羽毛狀的卷雲並逐漸增厚而成為較密的卷層雲。 • 臺灣遠處若有颱風時,近海必然波濤洶湧,形成湧浪。 • 臺灣近海在夏季常是西南風,風力較為緩和,但如轉為東北風,則顯示颱風已逐漸接近 • 颱風來臨前一兩天,海平線上常會於日落時,發出數條輻射狀紅藍相間的美麗光芒,直射天際,再收斂於東方與太陽相對稱之處,這也是颱風來襲的預兆。 • 根據以上各種現象研判,如果再發現氣壓逐漸下降,則表示已進入颱風威力的邊緣。

  11. 颱風分類 611 7/18 • 以中心附近最大風速,10分鐘內平均風速為依據: 熱帶低氣壓:中心附近最大風速 < 17.2 m/sec 輕 度 颱 風:中心附近最大風速介於17.2~32.6 m/sec 中 度 颱 風:中心附近最大風速介於32.7~50.9 m/sec 強 烈 颱 風:中心附近最大風速介於51~66.9 m/sec 超級強 烈 颱 風:中心附近最大風速 > 67 m/sec

  12. 對颱風移動路徑的影響:太平洋高壓 4 3 2 1 颱風常受太平洋高壓外圍氣流導引,多沿著其高壓邊緣移動(此為衛星多時間合成圖,時間依序為 1 → 2 → 3 →4)

  13. 侵台颱風導引氣流

  14. 路徑奇特的納莉颱風 • 當導引氣流明顯時,颱風的行徑較規則,否則颱風的行徑較富變化。路徑奇特的納莉颱風,對臺灣本土所造成的災情相當嚴重。

  15. 西北颱 1897 ~2003年間的侵臺颱風路徑

  16. 西北颱-2007年10月柯羅莎颱風 • 颱風從台灣東方海面向西北方進行,其中心通過基隆與彭佳嶼之間海面時,台灣北部及西部地區多吹西北風,受地形影響雨勢特大,且風向幾與海岸垂直,使積水不易宣洩,甚至引起海水倒灌,且使海水沿著河口倒灌進來,危害沿岸城市,由於吹的是西北風,故稱「西北颱」。

  17. 2007年8月聖帕颱風路徑圖

  18. 藤原效應(雙颱效應) • 日本氣象學家藤原櫻平在1921年所發現。 • 兩個颱風靠近時,會繞著相同的軸線,相互作用,並以逆時鐘方向旋轉,位於西側的颱風會向南,位於東側颱風會往北。 • 影響程度視兩個颱風距離的遠近度、大小以及範圍而定,通常是較強的颱風拖住較弱的颱風。

  19. 包含背風坡之焚風使植物枯萎;或含鹽分之海風吹至陸地使植物枯死包含背風坡之焚風使植物枯萎;或含鹽分之海風吹至陸地使植物枯死 颱風侵襲形成的災害

  20. 強風 • 風壓與風速的平方成正比 • 風速20m/s產生的壓力約50kg/m2,風速40m/s時約200kg/m2

  21. 豪雨 • 颱風夾帶大量水汽,經常帶來豪雨 • 造成低窪或都會地區淹水 • 豪雨引發土石流

  22. 土石流 • 因桃芝颱風豪雨引發土石流,淹沒了南投縣水里鄉郡坑村。

  23. 巨浪 2005年泰利颱風,狂風激起巨浪拍打花蓮港海堤。

  24. 暴潮 • 強烈的低壓中心,外圍氣流向中心匯集,造成海平面的升高 • 若恰巧遇到漲潮期間,則會引起海水異常上漲的現象 L

  25. 颱風預報-路徑潛勢預報圖

  26. 颱風動態圖

  27. 颱風預報-暴風圈侵襲機率

  28. 2008鳳凰颱風-衛星雲圖

  29. 2008鳳凰颱風-雷達回波

  30. 2008鳳凰颱風-雨量累積圖

  31. 洪 水 • 洪水是指水流於短時間內上漲,超過堤岸而四處溢流。 • 台灣洪水起因於每年5~9月的暴雨: • 氣候性暴雨:五~六月的梅雨季節、        七~九月的颱風季節 。 • 對流性暴雨:夏季午後雷陣雨。 • 地形性暴雨:高山地區的迎風坡,容易在下游地        區造成洪水。

  32. 洪 水 • 洪水災害: • 洪水淹沒地區生命、房舍及農業損失 。 • 道路橋梁沖毀中斷以及山崩與土石流災害。 • 環境汙染及公共衛生條件惡化,也常變成傳染病滋生的溫床。 • 降下豪雨使水庫集水區上游的河流搬運大量泥沙到水庫裡。除造成水庫淤積嚴重,減少其正常使用年限,更造成水庫裡的蓄水濁度異常,無法做為自來水原水使用,而影響供水。

  33. 八七水災 道路沖毀 災後復健

  34. 引發洪水的自然因素 • 自然因素: • 強大雨量:導致河道匯聚大量洪水。且因臺灣山區的超大豪雨,使得溪谷地區同時發生洪水與山崩災害,特別是土石流。 。 • 河道坡度大:臺灣的河川普遍短促而且坡度大,河道無法大量積蓄水量,當河川自山區入平地,容易在山麓地帶向兩側溢流而形成水患 • 表土沖蝕量大:大量泥沙堆積於河道內,墊高河床高度,影響河道的排洪能力。 • 潮汐影響:當漲潮時海水抬升,造成河水不易宣洩,河水遂往河床兩旁溢出。 • 大量融雪:雪大量融化成水流入河裡,河道來不及宣洩。

  35. 敏督利颱風造成的洪水與土石流災害 • 2004年7月2日敏督利颱風造成谷關遭受洪水與土石流災害。

  36. 引發洪水的人為因素 • 人為因素: • 都市化:混凝土、柏油路面等不透水地面增加,使雨水滲透到土裡的比例減少、逕流比例增加。 • 與水爭地:氾濫平原上的建築物使洪水水位增加 • 不當的河道工程:河道增加許多人工構造物,例如橋墩等,阻礙河道水流。 • 排水機制不足 • 破壞水土保持

  37. 降低洪水造成的災害 • 土地資源保育 • 讓地表有足夠的植物覆蓋以保護土壤,促使雨水向下滲透進入土壤,減少地表逕流。 • 避免超限墾伐,盡量維持山林原貌,不僅可減少洪水發生,也可降低土石流災害。 • 適宜的土地利用計畫,將水應行走的土地留給大自然。 • 工程整治 • 增加水行走的通路。 • 積極推動生態工法。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