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0

“ 中国文学批评通史” 导 论

“ 中国文学批评通史” 导 论. 一、确立与强化中国文学批评史 的学科意识 —— 为什么要学? 二、把握住古代文论的理论生命与核心精神 —— 学什么? 三、入乎其内与出乎其外 —— 怎样学?. 一、确立与强化 中国文学批评史的学科意识. (一)、中国文学批评史意识的觉醒、发展与转型 (二)、在当今全球化背景中承传传统的重要性与迫切性. (一)、中国文学批评史意识的 觉醒、发展与转型. 文学批评史意识: 一种将文学批评作为独立的研究对象来进行批评、研究与承传、光大的明确性与自觉性。. 1 、萌芽状态. 王逸 《 楚辞章句序 》 :

Download Presentation

“ 中国文学批评通史” 导 论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中国文学批评通史”导 论

  2. 一、确立与强化中国文学批评史 的学科意识——为什么要学? 二、把握住古代文论的理论生命与核心精神——学什么? 三、入乎其内与出乎其外——怎样学?

  3. 一、确立与强化中国文学批评史的学科意识 (一)、中国文学批评史意识的觉醒、发展与转型 (二)、在当今全球化背景中承传传统的重要性与迫切性

  4. (一)、中国文学批评史意识的 觉醒、发展与转型 文学批评史意识: 一种将文学批评作为独立的研究对象来进行批评、研究与承传、光大的明确性与自觉性。

  5. 1、萌芽状态 王逸《楚辞章句序》: “而论者以为露才扬己,怨刺其上,强非其人,殆失厥中矣。” 班固《离骚序》说屈原“露才扬己”云云。

  6. 陆云《与兄平原书》第八评《文赋》:“兄文自为雄,非累日精拔,卒不可得言。《文赋》甚有辞,绮语颇多,文适多,体便欲不清。不审兄呼尔(怒叱)不?”陆云《与兄平原书》第八评《文赋》:“兄文自为雄,非累日精拔,卒不可得言。《文赋》甚有辞,绮语颇多,文适多,体便欲不清。不审兄呼尔(怒叱)不?” 多、艳←→清省 陆厥《与沈约书》评《典论·论文》:“ 魏文属理,深以清浊为言”。 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

  7. 2、两大研究形态 (1)、“形而下”:以文献学范围的实证性研究 (2)、“形而上”:以经史观主导的理论性批评

  8. (1)、以文献学范围的实证性研究 A、目录学方面研究 “有专门之书,则有专门之学”, “类例既分,学术自明”。(郑樵《通志·校雠略》) 传统的学问往往在目录学中得到敏感而富有代表意义的反应

  9. 三个阶段 a、“总集”类的阶段。《隋史·经籍志》始将《文心雕龙》、《诗品》一类归在“总集”中。 说明了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学刚刚破土而还未成气候,但它毕竟标志着从无到有的飞跃。

  10. 特点:简介概况 以最简略的文字记录其卷数及作者的时代、姓名等概况,还没有批评性的文字。 如《隋书·经籍志》: “《文心雕龙》,十卷,梁兼东宫通事舍人刘勰撰。” “《诗评》,三卷,钟嵘撰。或曰《诗品》。”

  11. b、“文史”类的阶段。至唐代,随着《史通》之类的史评著作的出现和诗格文评之作的日见增多,人们越来越认识到“解释评论”性的著作与创作性的作品不同,且数量之富也实难再由“总集”来加以牢笼,于是又在总集类中明确地析出“文史”一门。b、“文史”类的阶段。至唐代,随着《史通》之类的史评著作的出现和诗格文评之作的日见增多,人们越来越认识到“解释评论”性的著作与创作性的作品不同,且数量之富也实难再由“总集”来加以牢笼,于是又在总集类中明确地析出“文史”一门。 唐开元年间编定的《崇文目开元四库书目》始将集部分为:“楚辞、别集、总集并文史”。 宋代,目前能见的如:《新唐书·艺文志》、《崇文总目》(辑补)、《遂初堂书目》、《直斋书录解题》等都有“文史”一门。 《新唐书·艺文志》的“文史”类就著录了李充《翰林论》、刘勰《文心雕龙》、钟嵘《诗评》、刘子玄《史通》、皎然《诗式》、王昌龄《诗格》、范传正《赋诀》、孙郃《文格》等二十七部著作。

  12. 特点:简或评论 开始有解题,有的对书的内容有所概括或提示,有的就对一些著作的文学批评直接发表了批评性的意见。 如《直斋书录解题》对《文章元妙》的解题: 唐任藩撰。言作诗声病、对偶之类。凡世传诗格,大率相似。余尝书其末云:论诗而若此,岂复有诗矣。唐末诗格污下,其一时名人著论传后乃尔,欲求高尚,岂可得哉!

  13. c、“诗文评”独立的阶段。明清又将“文史”区分为史评类与文评类。c、“诗文评”独立的阶段。明清又将“文史”区分为史评类与文评类。 明代一些书目如《国史经籍志》、《澹生堂藏书目》等。标志着古代文学批评史学的第三次飞跃。 到清代《四库全书》编定,“诗文评”在一般意义上就成了古代文学批评的专称。

  14. 特点:全面研究 《四库全书总目》的“诗文评类”正选著作六十四部,存目著作八十五部,几乎网罗了中国古代诗文批评方面的重要论著。 小序:论述了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学的产生、发展和主要形态,批评了宋明两代文论的短长得失,指出了研究中国文学批评的意义,以及这门学科的发展反映在目录学上的变化,几乎囊括了中国文学批评史学的一些基本问题。 提要:坚持实事求是;注意文学特点;努力知人论世;重视考论结合

  15. 文章莫盛于两汉,浑浑灏灏,文成法立,无格律之可拘。建安黄初,体裁渐备,故论文之说出焉,《典论》其首也。其勒为一书,传于今者,则断自刘勰、钟嵘。勰究文体之源流,而评其工拙;嵘第作者之甲 乙,而溯其师承,为例各殊。至皎然《诗式》,备陈法律;孟棨《本事诗》,旁采故实;刘攽《中山诗话》、欧阳修《六一诗话》,又体兼说 部。后所论著,不出此五例中矣。宋明两代,好为议论,所撰尤繁。虽宋人务求深解,多穿凿之词;明人喜作高谈,多虚憍之论;然汰除糟粕,采撷菁英,每足以考证旧闻,触发新意。《隋志》附总集之内,《唐书》以下则并于集部之末。别立此门,岂非以其讨论瑕瑜,别裁真伪,博参广考,亦有裨于文章欤。

  16. B、注释、校勘、辨伪、编辑等方面的研究 校注:汉人解经,就涉及到一些现在看来属于文论方面的作品。主要集中在《文赋》、《文心雕龙》、《诗品》 、《沧浪诗话》、《二十四诗品》等著作。 辨伪从唐代始,前提是前代有的著作渐渐逸失,诗格诗话类著作蜂起,难免就有伪作出现。至宋、明两代,有增无减。这样,辨伪也就自然地成了研究文学批评的一项基础性的工作。

  17. 今见宋代陈振孙的《直斋书录解题》就作了不少辨伪性的文字,对题魏文帝作的《诗格》、李峤作的《评诗格》、贾岛作的《二南密旨》、白居易作的《文苑诗格》与《金针诗格》、梅尧臣作的《续金针诗格》等,都作了辨正,如对《诗格》一卷辨曰:“题魏文帝,而所述诗或在沈约后,其为假托明甚。”今见宋代陈振孙的《直斋书录解题》就作了不少辨伪性的文字,对题魏文帝作的《诗格》、李峤作的《评诗格》、贾岛作的《二南密旨》、白居易作的《文苑诗格》与《金针诗格》、梅尧臣作的《续金针诗格》等,都作了辨正,如对《诗格》一卷辨曰:“题魏文帝,而所述诗或在沈约后,其为假托明甚。” 《少室山房笔丛》、《四库总目提要》等在这方面作了更为全面、详细的工作

  18. 选辑、汇编、集刊等编辑工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研究史的一个方面选辑、汇编、集刊等编辑工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研究史的一个方面 《宋史·艺文志》文史类所著录的佚名的《唐宋名贤诗话》,当为汇辑诗话的最早作品。稍后还有《古今诗话》、《诗事》、《诗谈》等作。这类汇编大都早已散佚。 南宋《苕溪渔隐丛话》、《诗人玉屑》。“二书相辅,宋人论诗之概,亦略具矣。” 明代开始又出现了一种汇集前人整本诗话文评著作的文论丛书。最早是杨成玉编的《诗话》。有顾振龙的《诗法指南》、何文焕的《历代诗话》等。 晚明以后兴起的汇辑选录一些评点之作的“辑评”类书籍值得我们重视。如凌濛初叔父遇知(字稚隆)的《史记评林》等。

  19. (2)、以经史观主导的理论性批评 A、诗话、文话、序跋、杂记类批评 B、评点类批评 C、纪昀——古代最有批评史头脑的学者

  20. A、诗话、文话、序跋、杂记类批评 数量多而分散,罕有系统、深入的论述

  21. 《文心雕龙·序志》论“近代之论文” : 魏文述典,陈思序书,应玚文论,陆机文赋,仲洽流别,宏范翰林,各照隅隙,鲜观衢路;或臧否当时之才,或铨品前修之文,或泛举雅俗之旨,或撮题篇章之意。魏典密而不周,陈书辨而无当,应论华而疏略,陆赋巧而碎乱,流别精而少功,翰林浅而寡要。又君山公干之徒,吉甫士龙之辈,泛议文意,往往间出,并未能振叶以寻根,观澜而索源。不述先哲之诰,无益后生之虑。

  22. 胡应麟在《诗薮》评“唐诗话” : 唐人诗话今传者绝少,孟棨《本事诗》,小说家流也。惟殷璠、高武颇有论断。张为《主客图》,义例迂僻,良堪喷饭。然其所诠,亦自有意,特创为主客之说,与钟嵘谓源出某某者,同一谬悠耳。无名氏有《续本事诗》,今不传。卢瓌有《抒情集》,亦《本事诗》类也。(外编卷三,又见杂编卷二)

  23. 清代文学批评学的意识有了进一步的觉醒 一、出现了如毛先舒《竟陵诗解驳议》、冯班《严氏纠谬》一类就某一文评专著所发表的专论。 二、出现了如章学诚论诗话的专论《文史通义·诗话》。 三、出现了如《鲁岩所学集》(张宗泰著)这样集中了近四十篇有关诗话文评专论的别集。

  24. B、评点类批评 最为直接且富有民族特点的批评样式 《文选》、《文心雕龙》、《诗品》、《沧浪诗话》、《二十四诗品》等 最有代表性的是《文心雕龙》的评点 明代后大量的小说、戏曲中有对前人批评的批评:金圣叹、毛宗岗等对“李卓吾”的批评,文龙的批评意识等

  25. C、纪昀——古代最有批评史头脑的学者 实绩: 《四库总目提要》总纂官 评点《文心雕龙》、《史通》、《瀛奎律髓》 其他评点:《玉台新咏》及李商隐、苏轼、陈师道等人诗歌的评点。

  26. 嘉庆丙辰会试策问: 齐梁绮靡,去李杜远甚,而杜甫以阴铿比李白,又自称“颇学阴何”,其何故也?苏黄为元祐大宗,元好问论诗绝句,指为“沧海横流”,其故又何也?王孟清音,惟求妙悟,于美刺无关,而论者谓之上乘;元白讽谕,源出变雅,有益劝惩,而论者谓之落言诠,涉理路;然欤否欤?击壤流为濂洛风雅,是不入诗格者也,然据理而谈,亦无以难之;《昌谷集》流为铁崖乐府,是破坏诗律者也,然嗜奇者众,亦不废之;何以救其弊欤?北地、信阳以摹拟汉唐,流为肤滥,然因此禁学汉唐,是尽偭古人之规矩也;公安、竟陵以“莩甲新意”,流为纤佻,然因此恶生新意,是锢天下之性灵也,又何以酌其中欤? 壬戌三场会试,四千人中除一卷外,于此条无置答者

  27. 3、20世纪中国文学批评史意识的转型 “文学批评史” 概念与学科的产生 1922年5月《青年进步》53期发表了《中国的文学批评家》一文 1924年11月《南风》1卷3期发表了《中国文学批评》一文 1927年出版了陈中凡的《中国文学批评史》

  28. 话语:西方化与本土化 断层? 消解? 失语?

  29. (二)、在当今全球化背景中承传传统的重要性与迫切性(二)、在当今全球化背景中承传传统的重要性与迫切性 1、20世纪到50、60年代民族意识的苏醒与60、70年代传统精神的失落 2、20世纪80年代后全球化浪潮与拨乱偏正后的传统文论的边缘化

  30. 1、20世纪到50、60年代民族意识的苏醒与60、70年代传统精神的失落1、20世纪到50、60年代民族意识的苏醒与60、70年代传统精神的失落 1957年8月号《新建设》上有人就提出“古典文艺理论遗产应当是建树我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一个重要来源” 。 60年代初,周扬提出要建立民族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的文艺学体系,在当时的高校文科教材建设中,他重视《中国文学批评史》、《中国历代文论选》及《文学基本原理》的编写工作。《文艺报》组织专家笔谈,人民文学出版社组织古代文论著作的整理出版,调动起全国许多学者研究古代文论的热情,形成了一个古文论研究的高潮。

  31. 文革初期的扫“四旧”与反对“封资修” 文革后期儒法斗争视野下的中国古代文论

  32. 2、20世纪80年代后的拨乱偏正与全球化浪潮下的传统文论的边缘化2、20世纪80年代后的拨乱偏正与全球化浪潮下的传统文论的边缘化 对极左思潮的反拨 百馀年来民族自卑心理与崇洋媚外 西方强势的经济实力、物质生活与文化话语背景下的全球化

  33. 2008.2.15《新民晚报》: “翻译大国”垃圾知多少? ——析国外二三流作家挤满中国图书市场的现象 ……任意拔高“洋货”,如把国外二三流作家作品宣传成有实力问鼎什么大奖的“力作”;把洋人某篇文章的一家之言炫耀成什么“世界最新潮流”;把人家已经过时的东西,包装成什么“先锋时尚”。……

  34. 立定脚跟 以我为主 洋为中用 以中化西 不著一字 尽得风流

  35. 小结 把握与发扬传统文论的优秀精神 瞄准当前中国化文学理论的建设

  36. 二、把握住古代文论的理论生命与核心精神 学习中国古代文论中的 优秀的精神 在重视文献的基础上关注理论生命 在纵向学习的基础上把握核心精神

  37. 原 人 原人,就是文学以人为本源。 不是以物为本原,文学不是摹仿。 不是以道为本原,文学不是教理。

  38. 原人的具体化 心化 生化 实化

  39. 心化 人之所以为人,最根本的特点就是有“心”。 文学创作就是把天下之物心化而不是摹仿:感物动心→心物互动→意象生成→意境创造 刘熙载《游艺约言》:“文,心学也。”

  40. “心”为身之主,人之本 荀子:“心者,形之君也,而神明之主也,出令而无所受令。”(《荀子·解蔽》) 董仲舒:“身以心为本。”(《春秋繁露·通国身》) 扬雄说:“或问神,曰心。……天神天明,照知四方。天精天粹,万物作类。人心其神矣乎!操则存,舍则亡。”(《法言·问神》) 朱熹说:“夫心者,人之所以主乎身者也,一而不二者也,为主而不为客也,命物而不命于物者也。”(《观心说》)

  41. 中国哲学思想中特有的“大心”说 “大心”说:在“体物”过程中把整个世界心化,世界实际上就成为“心”的扩大化。 张载在《正蒙·大心》篇中拈出“大心”这一概念时说:“大其心则能体天下之物,……其视天下无一物非我。”

  42. “心化” 理论特征首先就表现在我国第一个自觉的文论命题:“诗言志”。 赋:《文心雕龙·诠赋》:“体物写志”。刘熙载《赋概》 :“赋欲不朽,全在意胜”。 戏曲:王骥德《曲律》:“此在高手,恃一‘情’字,摸索洗发,方挹之不尽,写之不穷,淋漓渺漫,自有馀力。” 小说:容与堂本《水浒》评语:“只为他描写得真情出,所以便可与天地相始终。”

  43. 心化的过程:感物与物感 《乐记》:  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成变;变成方,谓之音。 《文心雕龙》: 诗者,持也,持人情性。……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明诗》) 双向地观照物←→心(情性)←→文的创作发生的全过程

  44. 钟嵘《诗品序》: 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若乃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云夏雨,冬月冬寒,斯四候之感诸诗者也。嘉会寄诗以亲,离群托诗以怨。至于楚臣去境,汉妾辞宫,或骨横朔野,魂逐飞蓬;或负戈外戍,杀气雄边;塞客衣单,孀闺泪尽;或士有解佩出朝,一去忘返;女有扬娥入宠,再盼倾国。凡斯种种,感荡心灵,非陈诗何以展其义?非长歌何以骋其情? 物→心→文

  45. 生化 人之所以为人,还由于人是一个有生命的实体。 中国古人具有强烈的生命意识。生生不息,以生为本,就是中国古代哲人对于世界本质的一种普遍认识。 把文学也视作完整的生命实体,是人的生命的文学化。 “文有神,有魂,有魄,有窍,有脉,有筋,有奏理,有骨,有髓”(清王铎《文凡》)之类,直接用人体来比喻、讨论文学问题的论述触处可见。 气、气象、情、志、神、意,以及文体、结构、文势、文脉、风骨等渗透着生命精神或生命形式的理论概念充分地揭示了文学具有生化的本质特征。 钱钟书:“中国固有的文学批评的一个特点”:“把文章通盘的人化或生命化”,“把文章看成我们自己同类的活人” 。

  46. 实化 人之所以为人,还由于人是一个群体,是社会的人。人类如何现实地协调相互间的关系,从来是一个民族、一个社会生死攸关的严重问题。 上世纪初,日·中西牛郎在谈及中国的哲学与文学时说:“支那哲学皆以伦理为目的”;“支那伦理皆以现世为目的”。 维护一定的现世人际间的关系,从来就是被视作文学创作和欣赏的根本目的。 在讨论人与现实、德与言、文与质等关系,以及提倡“温柔敦厚”、“中和之美”等时,占主导地位的都是以追求伦理性、实用性、功利性为最终鹄的,明显地将中国古代的文论打上了实化的色彩。

  47. 心化——创作论 生化——作品论 实化——功用论

  48. 原人,就是中国文学传统与现代性相连的大动脉原人,就是中国文学传统与现代性相连的大动脉 中国文学的现代性与传统之间相连的主要血脉是什么呢?是原人精神,是以人为本:文学不为封建统治者少数人服务,而是为最广大的人民大众服务;文学注重描写新时代的新思想、新事物、新体验;文学创作加强个体独立自由的精神等等,都是人性精神的进一步高扬。“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提倡的“人的文学”、“活的文学”,以及“美的文学”等,实际上最根本的一点就是立足在“人”字之上。 因此, “原人论”是能超越“以西释中”的定势,横贯文论与创作,纵连传统与现代。

  49. 反过来说,“原人论”就不但是研究中国古代文论与文学的一把钥匙,而且也是检验文学现代性与当代文论科学性的一杆标尺。反过来说,“原人论”就不但是研究中国古代文论与文学的一把钥匙,而且也是检验文学现代性与当代文论科学性的一杆标尺。

  50. 小结 学什么? 考虑的立足点就是为了有利于与现代对接,为当代服务。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