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0 likes | 481 Views
中考实验探究题专题. 北京近两年中考分数值分布. 2011 中考 化学基本实验与科学探究 约 20 分. 2012 中考 化学基本实验与科学探究 约 20 分. 近两年中考分数值分布. 2012 中考考试说明 化学基本实验与科学探究 约 20 分. 较易试题 12 分 中等难度试题 4 分 较难试题 4 分. 对于学习成绩中等以上学生, 抓住中档题是中考取胜的关 键!!!下面重点分析 中档题. 这两年实验中档题在考什么呢?. 近几年实验中档题实例. 07 中考
E N D
北京近两年中考分数值分布 2011中考 化学基本实验与科学探究 约20分 2012中考 化学基本实验与科学探究 约20分
近两年中考分数值分布 2012中考考试说明 化学基本实验与科学探究 约20分 较易试题 12分 中等难度试题 4分 较难试题 4分
对于学习成绩中等以上学生, 抓住中档题是中考取胜的关 键!!!下面重点分析中档题
近几年实验中档题实例 07中考 37.(4分)某课外小组的同学们收集了含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废气,为了确认这种废气的组成,他们在实验室按如下装置进行了实验。 废气 氧化铁 石灰水 石灰水 (1)B装置中盛放浓氢氧化钠溶液,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C装置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3)A装置和D装置完全相同,其作用的不同之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该小组同学认为废气中的一氧化碳可以利用,于是设计如下装置除去废气中的二氧化碳,并收集一瓶一氧化碳,准备进行后续地探究。其中最合理的装置是(填序号,瓶内为氢氧化钠溶液)。 废气→ 废气→ 废气→ ② ③ ①
废气→ 废气→ 废气→ ① ② ③ 收集装置 洗气收集 洗气装置 近几年实验中档题实例 (4)该小组同学认为废气中的一氧化碳可以利用,于是设计如下装置除去废气中的二氧化碳,并收集一瓶一氧化碳,准备进行后续地探究。其中最合理的装置是(填序号,瓶内为氢氧化钠溶液)。
洗气和收集装置 近两年实验中档题实例 08中考 37.(4分)老师用下图所示装置为同学们做了一个兴趣实验。A装置中盛有二氧化锰黑色粉末,B装置中盛有足量的澄清石灰水,C装置中盛有足量的稀盐酸,气球中装有少量的碳酸钠粉末。 (1)打开分液漏斗的活塞和玻塞,使A装置与大气相通,将气球中碳酸钠粉末全 部倒入稀盐酸中,可以观 察到C装置中现象是 (2)待上述反应结束后,从分液 漏斗注入足量的过氧化氢溶液关闭活塞和玻璃 塞,A装置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在整个实验过程中,B装置中的现象是 (4)C装置中气球的作用是(填字母) a.收集纯净气体 b.添加药品 c.调节C装置容积 d.控制气体总量 气体发生装置 气体发生装置
2010年北京中考题 32.(5分)化学小组同学用下图所示装置(夹持仪器已略去)做了2个兴趣实验。每次实验时,打开止水夹,均可见C瓶内的水流入D中,B中有气泡逸出。 ⑴在A处放置燃烧的蜡烛,B中无色溶液变浑浊,B中的试剂是__________。蜡烛燃烧生成的气体被吸入B中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在A处放置某溶液,若B中盛有紫色溶液甲,则变红色;若B中盛有红色溶液乙,则变无色。乙可能是__________,结合A、B两处物质的性质解释乙变色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0年北京中考题 每次都是C中的水流向D 32题: 每次都有气泡冒出
2011年北京中考题32题 32. (5分)下图装置可以完成多个简单实验,具有药品用量少、实验现象明显、尾气不外逸等优点。 (1)若甲中吸有浓氨水,乙中吸有无色酚酞溶液,将甲、乙中的液体同时挤出,一段时间后,观察到无色酚酞溶液变红,说明分子具有的性质是________。 (2)若甲中吸有水,乙中吸有稀硫酸,烧杯①中盛有用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干燥纸花,烧杯②中盛有碳酸钠粉末。为了验证使石蕊变色的物质是碳酸而不是二氧化碳,应采取的实验操作是________。 (3)若先将甲中的液体挤出,观察到气球明显鼓起,一段时间后恢复原状;再将乙中的液体挤出,气球又明显鼓起。请将下表中的试剂补充完整。 气球鼓起是因为装置内气压增大,两次气压增大的原因依次是________。 压强变化
两次考题对应的考点 2011年考试说明
两次考题对应的考点 11年考试说明
两次考题对应的考点 11年考试说明
两次考题对应的考点 12年考试说明
中考考题对应的考点 两年中考题中不变的是基础知识,变化的是出题形式。
启示 其实中档题就是在简单基础实验上的变形和综合,近两年大多在密闭体系中气体和压强上做文章,气压的问题弄清楚了,现象的描述和气球的作用就都明白了!!!
中考的实验题中压强的应用 如何引导学生学会分析密闭体系中压强的问题呢?
专题复习 先找出气体多少的变化 再判定压强的变化 密闭体系中的化学反应与气体压强 气 压 气体或液体总是从高压处涌向低压处
知 识 准 备 1.消耗气体的反应(且不生成气体) 2.生成气体的反应(且不消耗气体) 3.即消耗气体又生成气体的反应 4.气体量没有变,温度改变
知识准备 1.金属和氧气反应 2. H2还原金属氧化物 3.CO2与碱溶液反应 4. CO2与H2O反应 5. P与O2中反应 6.H2在O2中燃烧 消耗气体的反应(且不生成气体)
生成气体的反应(且不消耗气体) 1.C还原金属氧化物2.金属和酸的置换:3.碳酸盐与酸的反应 4.电解水5.实验室用三种方法制氧气.(1)加热高锰酸钾 (2)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 (3)双氧水溶液和二氧化锰反应 6.碳酸不稳定而分解:7.高温煅烧石灰石:
即消耗气体又生成气体的反应 1.碳在空气中充分或不充分燃烧 2.硫在氧气中燃烧 3.煤气在氧气中燃烧: 4.一氧化碳还原金属氧化物 5.有机物(甲烷、乙醇)燃烧 6. C 和 CO2反应
气体量没有变,温度改变 密闭体系中: 温度升高,气压增高 温度降低,气压减小 ①三种干燥剂的溶解 ②金属活动顺序氢前金属与酸反应 ③碳酸盐与酸的反应 ④过氧化氢溶液与二氧化锰反应 ①NH4NO3溶于水
集气瓶 例题:在右图装置中,往盛水的试管A中加入,U形管中原水平液面___,其原因是。 遇水放大量热: CaO、浓硫酸、NaOH固体 溶解吸热:NH4NO3
NaOH浓溶液 。 小气球 b CO2 NaOH浓溶液 CO2 a 玻璃广口瓶 。 NaOH浓溶液 CO2 ② ③ ① 习题1.小明在探究CO2和NaOH是否发生反应时,设计出下列三种装置进行实验: (1)以上三个实验中,①③有明显现象,请你帮小明记录他观察到的实验现象:(2)实验②因选用仪器不当导致未能观察到明显现象,请你帮小明寻找一种物品替代该装置中的广口瓶(3)小余同学提出了质疑,他认为小明实验还不足以证明CO2与NaOH确实发生了反应,其理由是。(4)请你来帮他完成实验设计
习题2. 待红磷燃烧完毕,广口瓶完全冷却后,打开止水夹,你会看到什么现象? 待木炭燃烧完毕,广口瓶完全冷却后,打开止水夹,你会看到什么现象? 如图所示,广口瓶完全冷却后,打开止水夹,你会看到什么现象?
习题3.在测定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时,某同学设计出了如图的装置,请根据你的理解谈谈他的设计理念。习题3.在测定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时,某同学设计出了如图的装置,请根据你的理解谈谈他的设计理念。 某同学为了证明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发生了反应,设计了图1、2。请根据你的理解分析:图1中会出现的现象,图2实验的作用是什么? 图1 图2
习题4.已知如图所示,锥形瓶A中盛放的气体可能是CO2、CO、H2、O2中的一种;B管中的是螺旋状的红色光亮铜丝;漏斗C中盛放某种液体,在实验时,液体不够时可以得到补充。问:习题4.已知如图所示,锥形瓶A中盛放的气体可能是CO2、CO、H2、O2中的一种;B管中的是螺旋状的红色光亮铜丝;漏斗C中盛放某种液体,在实验时,液体不够时可以得到补充。问: (1)光加热B管一段时间,发现铜丝表面略发黑原因是:。 (2)打开漏斗C上的话塞,把其中的液体慢慢滴人A瓶,铜丝表面变得更黑,此时A中的气体和C中的液体所有的组合是(可不填满): ①A中:,C中:; ②A中:,C中:;
拓展: 上图是验证水生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实验装置图。锥形瓶中放入天然水和新鲜水草,瓶口用带有导管的橡皮塞塞紧。一段时间后,U型管左侧管内液面的高度变化和锥形瓶中液体的pH变化分别是( ) A. 升高、升高 B. 升高、不变 C. 降低、升高 D.降低、降低
08年大兴二模 37.(6分)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对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进行探究。 (1)小明同学认为可用木炭代替红磷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小丽同学认为不可以,其原因是,如果用木炭代替红磷,该实验还应做的改进是。 (2)小芳同学用镁条代替红磷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结果却发现倒吸的水量远远超过集气瓶的1/5。小组内同学帮她仔细检查,发现装置的气密性及操作步骤均无问题。你认为造成此现象的原因可能是。 (3)小组内同学反思上述实验的探究过程后认为:用燃烧法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时,在药品的选择或生成物的要求上应考虑的是 。 (4)小组内同学还对该实验进行了如下改进。(已知试管容积为 45mL). 实验的操作步骤如下:①点燃酒精灯。②撤去酒精灯,待试管冷却后松开弹簧夹。 ③将少量红磷平装入试管中,将20mL的注射器活塞置于10mL刻度处,并按图Ⅱ中所示的连接方式固定好,再将弹簧夹紧橡皮管。④读取注射器活塞的数据。 你认为正确的实验操作顺序是 (填序号)。注射器活塞将从10mL刻度处慢慢前移到约为mL刻度处才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