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0 likes | 541 Views
福建省高中信息技术 “ 多媒体技术应用 ” 模块教学实例分析 . 2008 年 7 月 福州. 目 录. 1. 挖掘课程所蕴涵的技术思想方法. 2. 模块内容分析. 3. 教学设计与实施. 4. 教学实例. 一、恰当挖掘信息技术课程所蕴涵的技术思想方法. 1 .了解学生需要掌握哪些技术思想和方法 我们看到,在课程标准中很多地方出现 “ 了解 / 理解 / 掌握 / 体验 / 运用 …… 的思想方法, ” 所以,在教学中要做到 “ 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发展的适应能力 ” 。 2 .技术深度的挖掘
E N D
福建省高中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应用”模块教学实例分析 2008年7月 福州
目 录 1 挖掘课程所蕴涵的技术思想方法 2 模块内容分析 3 教学设计与实施 4 教学实例
一、恰当挖掘信息技术课程所蕴涵的技术思想方法一、恰当挖掘信息技术课程所蕴涵的技术思想方法 • 1.了解学生需要掌握哪些技术思想和方法 • 我们看到,在课程标准中很多地方出现“了解/理解/掌握/体验/运用……的思想方法,”所以,在教学中要做到“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发展的适应能力” 。 • 2.技术深度的挖掘 • 首先,我们要结合学生水平和学习需要,其次,我们也要寻找技术本身所携带的一些典型性、普遍性的技术思想,再次,我们应该从更深层次挖掘,把握技术发展过程中技术思想变迁的规律性。
内容标准:了解常见的多种媒体信息如声音、图形、图像、动画、视频的类型、格式及其存储、呈现和传递的基本特征与基本方法。内容标准:了解常见的多种媒体信息如声音、图形、图像、动画、视频的类型、格式及其存储、呈现和传递的基本特征与基本方法。
(1)图像文件格式 • BMP格式 • BMP是英文Bitmap(位图)的简写,它是Windows操作系统中的标准图像文件格式,能够被多种Windows应用程序所支持。
GIF格式 LZW无损压缩 • GIF是英文Graphics Interchange Format(图形交换格式)的缩写。上世纪80年代,美国一家著名的在线信息服务机构CompuServe针对当时网络传输带宽的限制,开发出了这种GIF图像格式。
JPEG格式 • JPG/JPEG。JPEG也是常见的一种图像格式,JPEG的读音为J-PEG,全称为JOINT PHOTOGRAPHIC EXPERTS GROUP(联合图像专家组),是一个在ISO(国际标准组织)下从事静态图像压缩标准制定的委员会。
PNG格式,流式网络图形格式(Portable Network Graphic Format)PNG名称来源于非官方的“PNG's Not GIF”,无损压缩
(2)颜色模型 • 相加色
相减色 • 在CMYK这样的减色空间中,两种或多种原色混合时,通过吸收某些光波和反射另一些光波就会产生其它的颜色。例如,青色油墨就吸收红光和反射绿光及蓝光;品红油墨则吸收绿光和反射红光及蓝光;黄色油墨吸收蓝光和反射红光及绿光。
HSB模型。此模型不再使用基色的相加减来构成其他的颜色,而是通过色调(Hue)、饱和度(Saturation)和亮度(Brightness)来对描述一种颜色。
Lab颜色模型是有国际照明委员会(CIE)于1976年公布的一种颜色模型。Lab颜色模型由三个要素组成,一个要素是亮度(L),a 和b是两个颜色通道。a包括的颜色是从深绿色(低亮度值)到灰色(中亮度值)再到亮粉红色(高亮度值);b是从亮蓝色(底亮度值)到灰色(中亮度值)再到黄色(高亮度值)。
量化位 等份 动态范围(dB) 应用 8 256 48-50 数字电话 16 65536 96-100 CD-DA • (3)模拟信号数字化 • 采样频率 • 采样频率是指一秒钟内采样的次数。 • 量化位数
声道数 • 编码算法 • 压缩比通常小于1。压缩算法包括有损压缩和无损压缩;有损压缩指解压后数据不能完全复原,要丢失一部分信息。压缩比越小,丢掉的信息越多、信号还原后失真越大。根据不同的应用,可以选用不同的压缩编码算法,如PCM,ADPC,MP3,RA等等。
数据率及数据文件格式 • 数据率为每秒bit数,它与信息在计算机中的实时传输有直接关系,而其总数据量又与计算机的存储空间有直接关系。因此,数据率是计算机处理时要掌握的基本技术参数,未经压缩的数字音频数据率可按下式计算: • 数据率=采样频率(Hz)×量化位数(bit)×声道数(bit/s)
关于音频文件格式 • .mp3(运动图像专家组音频,即MPEG-音频层-3)格式是一种压缩格式,它可令声音文件明显缩小。 .wav格式文件具有较好的声音品质,许多浏览器都支持此类格式文件并且不要求插件。
关于音频文件格式 .midi 或.mid(乐器数字接口)格式用于器乐。许多浏览器都支持MIDI 文件,不需要插件。 ra、.ram、.rpm 或Real Audio 格式具有非常高的压缩程度,文件大小要小于MP3。
二、模块内容分析 • 2(一)多媒体技术与社会生活 • 1.内容标准 • (1)能够说出多媒体技术的现状与发展趋势,关注多媒体技术对人们的学习、工作、生活的影响。 • (2)通过调查和案例分析,了解多媒体在技术数字化信息环境中的普遍性。 • 例 PC机上基于图形用户界面的操作系统就是一个多媒体产品。
(3)通过网络浏览、使用多媒体软件或阅读相关资料,体验和认识利用多媒体技术呈现信息、交流思想的生动性和有效性。(3)通过网络浏览、使用多媒体软件或阅读相关资料,体验和认识利用多媒体技术呈现信息、交流思想的生动性和有效性。 • 例1 改变网络浏览器的多媒体支持属性设置,观察并体会改变前后的使用效果。 • 例2 对同一组数据,分别采用电子数表与饼形图、柱状图等形式表示,比较其表达效果的差异。 • (4)体验并了解多媒体作品的集成性、交互性等特征。
3.教学内容处理 采用“观摩赏析——探究特征——理解含义——评价练习”的方法组织教学 任务一: 观摩赏析:三维作品、动画、课件 本任务重点在于呈现,引导学生关注多媒体的内涵,关注其内容,多媒体作品的作用,激发兴趣。
任务二 探究特征:通过阅读材料,进一步了解身边的多媒体,对多媒体的应用状况的认识进行一定的拓展。 任务三:理解含义 通过观摩、体验,了解多媒体技术的基本概念,了解多媒体技术的应用领域,辨证对待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体验多媒体元素在作品表现中的作用。
三、教学设计与实施 • (二)多媒体信息采集与加工 • 1.内容标准 • (1)了解常见的多种媒体信息如声音、图形、图像、动画、视频的类型、格式及其存储、呈现和传递的基本特征与基本方法。 • 例1 不同种类的计算机动画具有不同的构成要素和表达特点。 • 例2 流媒体在信息传输方面具有较强的优势。
(2)能选择适当的工具,分别对声音、图形、图像、动画、视频等信息进行采集;能解释多媒体信息采集的基本工作思想。(2)能选择适当的工具,分别对声音、图形、图像、动画、视频等信息进行采集;能解释多媒体信息采集的基本工作思想。 • 例1 通过麦克风录制声音并存储为声音文件,分析声音采样、编码的简单原理。 • 例2 从多媒体光盘或因特网上获取视频文件,或利用视频抓图软件捕捉屏幕上的视频片断并存为AVI格式的视频文件。 • (3)能根据信息呈现需求,选择适当的工具和方法,分别对声音、图形、图像、动画、视频等多种媒体信息进行适当的处理。
2.知识结构 图片素材收集和处理 需求分析——收集素材——素材简单加工——整理素材。 教学准备:学生分组,2人一组。扫描仪、照相机。建议6课时完成 需求分析:引导学生思考问题,要制作一个什么主题的多媒体作品、作品要表现什么、这个作品中将用到哪些图片素材、怎样得到这些素材……,然后通过交流讨论方式将这些问题落实。
收集图片:根据主题,确定图片来源,确定图片内容。收集图片:根据主题,确定图片来源,确定图片内容。 (1)将以以前拍摄的照片输入计算机、将报刊、书本上的图片输入计算机,引导学生使用扫描仪扫描照片,保存图片。教师重点关注重点:图像类型和分辨率这两个主要参数,设置讨论题,:“图像类型”和“分辨率”的不同设置与扫描到的图像有什么关系。 (2)用数码相机拍摄的照片,输入到计算机中。 (3)屏幕抓图的方法获取图片 (4)网络下载图片
素材简单加工: • 用于图像处理的软件很多,Photoshop比较通用。引导学生以一个主题如:“我的班级”等多媒体作品主题来处理图像素材,首先要发现图片中出现的问题,讨论处理方法,如色调处理、修剪图像、滤镜使用、合成图像等,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处理到综合运用,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地学习加工处理像的方法。具体的技巧方法可以根据需要应用。 • 熟悉各种工具绘图模式的使用。
掌握颜色调板、色板调板、图层调板和历史调板的使用以及调板中各个选项的设定。掌握颜色调板、色板调板、图层调板和历史调板的使用以及调板中各个选项的设定。 • 图层的应用:建立新图层,图层复制、删除和移动;掌握图层的透明区域,图层的合并。 • 枢图、图层蒙版的使用等 • 色彩调节是图像的修饰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它包括对色调进行细微的调整,改变图像的对比度和色彩等。通过各类原稿的特点作出正确的分析和判断,才能使原稿的复制达到理想的效果。
掌握色彩校正的不同命令的使用方法,如色阶、自动色阶、自动对比、曲线、色彩平衡、亮度/对比度和色相/饱和度命令的使用。掌握色彩校正的不同命令的使用方法,如色阶、自动色阶、自动对比、曲线、色彩平衡、亮度/对比度和色相/饱和度命令的使用。 • 通过滤镜的使用可以产生各种特殊图像效果。 • 掌握存储、存储为和另存的区别和使用。 (1)检查图像缺陷
(2)以任务驱动法,根据需要,处理图像。 • (3)合成图像。 • (4)评价
动画采集制作 • (1)以观察计算机中的动画,使学生对动画产生直观的认识,初步了解动画的特点、分类等,并以此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 (2)制作动画标题——文字 • (3)制作“朋友”动画等 • (4)评价 • 技术要求 • 形状渐变动画 • 移动渐变动 • 遮罩动画
(三)多媒体信息表达与交流 1.内容标准 (1)通过网络浏览、软件使用和资料阅读,理解多媒体技术是人类在信息社会中表达思想、实现交流的一种有效技术。 例 以不同方式组织文本、声音、图片、动画乃至视频等不同类型的信息,可以适用于不同的表达与交流任务。
(2)通过案例分析,了解从问题解决的需要出发,规划、设计、制作多媒体作品的一般方法。(2)通过案例分析,了解从问题解决的需要出发,规划、设计、制作多媒体作品的一般方法。 (3)学会使用非线性方式组织多媒体信息。 (4)能根据表达、交流或创造的需要,选择适当的媒体和多媒体编辑或集成工具完成多媒体作品,实现表达意图,并能够对创作过程与结果进行评价。 (5)能使用一种常用的工具制作简单的虚拟现实作品,并能描述其基本特点。 例使用全景环视工具制作一个简单的作品。 (6)通过评价与鉴赏他人的多媒体作品,体验其创作思想,明了其中所蕴含的意义。
2.知识结构 • (1)构思多媒体作品。 • (2)为多媒体作品准备素材,创建已有的素材表,对素材分类。 • (3)了解多媒体作品的创作工具,按需要选择合适的创作工具。
案例:策划多媒体作品 • 1.展示观摩 • 2.构思作品 • 3.准备素材 • (1)筛选素材。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积累了一定的素材,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已有的素材进行筛选。 • (2)收集新素材。如已有的素材不足,就要进行补充,可以使用学过的方法,从实际出发,采集各种素材。 • (3)合理归类存放素材,并给素材起有说明性的文件名,方便以后使用。
(三)教学重构 1.关于学习: 2.从信息技术发展看教学资源的重要性 (1)集中提供资源,如教材的补充用书,可以是实验用书、练习用书、习题解析等。 (2)资源的作用 为学生提供实验素材,帮助学生巩固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 为学生上机实验提供开放性指导; 为学生提供新知识、新技能,拓宽学生知识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