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0 likes | 503 Views
植福宮. ◎ 變遷史: 虎頭石廟 ------- 楊公楊媽土地上 ------- 永直公園內 ( 海軍總部附近 )-------( 永安里 )---------------( 成功里 ). 植 福 宮. 供奉神明:福德正神、保生大帝、媽祖、五府千歲、 觀世音菩薩、保儀大夫。. ※ 植福宮位於中山區大直成功里,此地原為原住民塔塔悠社分支部落守獵之地。
E N D
植福宮 ◎變遷史: 虎頭石廟-------楊公楊媽土地上-------永直公園內 (海軍總部附近)-------(永安里)---------------(成功里)
植 福 宮 • 供奉神明:福德正神、保生大帝、媽祖、五府千歲、 觀世音菩薩、保儀大夫。
※植福宮位於中山區大直成功里,此地原為原住民塔塔悠社分支部落守獵之地。※植福宮位於中山區大直成功里,此地原為原住民塔塔悠社分支部落守獵之地。 ※明清之際,漢人移民入墾,,沿八芝蘭保(今士林)向內湖發展,有一古道越嶺通往大直庄,中途經山麓「虎頭」(今海軍總部)來往旅人為求平安,在此供奉一座小石廟,內崁福德正神石碑。 (此石碑現正供奉在植福宮內。) 植福宮--受膜拜超過200年以上之地公石碑
虎頭石廟時期 清嘉慶年間(約一八○○年),唐山商人至此採樟煉腦,遂持隨行佩奉之池府千歲神像恭祀於石廟內供庄民膜拜。庄民為感念靈威顯化,於每年農曆三月十一日演戲酬神,熱鬧異常,此風俗延續百餘年。
楊公楊媽捐地蓋廟 • 日據末期一九三六年,臺灣總督府為擴建臺灣神社(今圓山大飯店)區域,強徵民地,住民「徐」、「花」、「李」等人家被迫他遷,族厝全毀,虎頭石廟及建於康熙年間(一七一七年)的劍潭古寺皆不能倖免。 • 經庄民力爭,臺灣總督府始准土地公廟遷於永安里原楊公楊媽私人土地上。 • (為感念楊公楊媽捐地,所以蓋了楊公楊媽祠)
植福宮—名稱由來 • 二次大戰後(一九五○年)農耕豐收,永安里磚窯業興盛,庄民為感念神恩與楊公楊媽之庇佑,倡議擴建土地公廟,並立楊公楊媽祠供庄民永祀,並禮聘賢人題名「永植慧福」,此為植福宮得名由來。 • (與大直地名無關)
植福宮—擴建後全臺聞名 • 民國七十一年臺北市政府為辦理大直永安里土地重劃,須拆除植福宮,經地方人士倡議重修,展開勸募與擘畫重建事宜。 • 經大直各方善信踴躍支持,遂使第二代植福宮與楊公楊媽祠,與成功里老人活動中心,於民國八十年順利竣工,圓滿完成安座大典,廟貌莊嚴,香火鼎盛。
大直庄變遷的見證者—植福宮 • 全臺專供土地公的廟宇約有三百九十餘座,廟體大多樸實平簡。若論格式與規模,工法精良者,則大直植福宮堪稱全臺翹楚,更是臺北盆地開發與大直庄變遷的見證者。
劍 潭 里—地理位置 • 劍潭里地處較為獨立,東起大直橋,西至中山北路四段,南起基隆河,北至劍潭山與士林區相接。 • 境內有力行一、二號綠地及力行三號公園。 • 轄內有大直派出所、大直高中、北安國中、教育大學藝術學校預定地、海軍總部、忠烈祠、中央廣播電台、圓山大飯店、圓山貝塚、馬賽克鑲嵌之水牛圖等人文建設。面積有2.5980平 方公里,22個鄰、1,412戶、計4,037人。
積極推動社區改造 • 劍潭里主要住戶以原眷村改建之在地居民為主,建設也僅只於社區內。 • 初期里民缺乏環保概念,隨意丟棄垃圾及大型家具;開放公共空間及荒廢之空屋,未做充分利用;里民無適當的休閒運動場所,社區內亦未做綠美化。 • 由於人力不足、缺乏志工組織、經費籌措困難,畢無量里長帶領志工隊,整合運用社團人力,充分利用在地人 力,用最少的經費,做出最大的成果,經過四年多的努力,一股新的生命力注入了這塊土地,社區活動的參與率也增加。 • 積極推動綠化、美化環境、加強環境改造、消除髒亂維護里內環境衛生。
劍潭里—綠屋頂的垂直綠化 親切的畢里長
雨水撲滿 太陽能板 劍潭里—太陽能板+雨水蒐集器
劍潭里—設置落葉堆肥場 • 1桶(1公噸)可產生300公斤肥料,目前有3桶,可產生900 公斤有機肥。
劍潭里—社區的環保美化 除了用山泉水、農田灌溉水及雨水澆花外,劍潭里的生態池中的青蛙、魚、鴨子都是原本大直橋上的裝飾品呢!
原本是垃圾場,在畢里長規劃下,清運了21輛卡車的垃圾,終於還給居民一個乾淨的空間,並規劃為社區停車場。原本是垃圾場,在畢里長規劃下,清運了21輛卡車的垃圾,終於還給居民一個乾淨的空間,並規劃為社區停車場。 公共藝術造景—蒲公英LED燈飾 社區籃球場 劍潭里—社區改造 垃圾山變停車場
有山有水好風光—連松鼠、台灣藍鵲等各式各樣的 生物也都來這兒定居了! 中山區唯一的親山步道 松鼠覓食 生態池 鳥兒築巢
劍潭里的創舉—狗馬桶 猜猜看狗馬桶如何使用呢?
狗馬桶使用方法 • 先用旁邊的掃具掃乾淨,再倒入狗馬桶中沖掉,就好了! • 你該不會以為狗和你一樣,會(蹲馬桶)吧! (或許有也說不定---哈哈!)
林安泰古厝 — 最早位於敦化南路上 • 一七八三年,由原籍福建泉州府安溪縣的艋舺商人林回出資興建,聘請八十位唐山師傅和兩百位本地工匠參與修築工作,而因林家商號叫做「榮泰號」,再合併原先的大安(偉大的安溪)地名,古厝落成後遂取名為「林安泰」,後來到了道光初年又再度予以翻修,前後歷時五年,成為目前所見的格局。
林安泰古厝 遷移到新生公園重建民俗文物館 • 林安泰古厝在1978年因未被列入古蹟且正好位於敦化南路拓寬用地的範圍內,在當時以都市計劃為優先考量的前提下,林安泰古厝遂遭到拆除的命運。 以前林安泰古厝的模樣(現在小很多)
林安泰古厝 遷移到新生公園重建民俗文物館 • 幸而在專家學者的建議和奔走下成立遷建計劃,古厝的一磚一石一木,經丈量記錄、分類、編號後分批拆卸,由台北市工務局新建工程處負責在新生公園後門靠近濱江街處進行重建,一九九七年正式完工對外開放。 • 基於傳承禮俗文化及民俗教育,二千年臺北市政府民政局將林安泰古厝規劃成民俗文物館,結合傳統閩式建築、館藏文物及情境佈置,使參訪者能藉由古厝實景穿越時空,更瞭 解早期閩式建築及生活的樣貌。
林安泰民俗文物館 內護龍
林安泰古厝--作工精緻的四合院 「林安泰古厝」是一棟作工非常精緻的二進五間起四合院古宅,整座建築是仿明清閩南單層二進四合院住宅,具有水形山牆、燕尾式屋脊,採前低後高、步步高升的作法,對冬暖夏涼、日曬通風都有良好的效果。 整個古宅建地面積六百七十二平方公尺坪,基地面積達兩萬兩千兩百一十二平方公尺,共有三十四間房,門堂六十九榶、八十八扇,三萬多塊磚,二十四萬片瓦,雕刻門窗有三十二片,整體格局給人一種寬敞穩重的感覺。
古厝的建築木材大都採用福州杉,石材則採用台灣觀音石,原來的牆壁是用紅磚、土磚、桂竹筋、蘆葦莖編織成體,上面添加泥土,再以石灰粉刷而成,木作部份則全用榫頭接合 。 斗拱更是最主要的特色,利用層層上疊的原理來挑起屋頂的重量,當地震來時,這些斗拱因為擁有很多節點,可以抵消一部份的震動,在地震頻繁的台灣有極大的作用。 林安泰古厝
林安泰民俗文物館—月眉池 • [月眉池] • 水池造型正如其名,為中國風水聚寶收納的最佳型制,具有防禦、養魚、防火、供水、降溫、池中泥巴可供建築(省蓋屋成本)等功能,並替古厝環境生色(美化)不少。
林安泰民俗文物館—紅普石 • 外埕鋪有紅普石,是當時大陸商船來台,為避免船身不穩,置於船底壓船艙之用,故又稱為壓艙石,它的優點是不長青苔,防滑。
林安泰民俗文物館 木雕座椅 正廳 梳妝台
林安泰民俗文物館 井 裡面有小型土地公廟
林安泰古厝--臺北市作工最精緻的古宅 • 「林安泰古厝」整體格局嚴謹大方、主從分明、配置均齊,選料及作工非常精緻,尤其匠師別出心裁,石塊牆基、清水紅磚、石板窗格的疊砌都巧奪天工,門窗的雕刻圖案及技巧上的配合,都是上乘之作,足可以稱為北市作工最精緻的古宅。
資料來源 • 網路資訊 • 康老師實地踏查聽聞及攝影 • 謝謝尹萱爸爸提供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