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0 likes | 464 Views
我国科技期刊改革与发展. 中国科学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彭 斌 ( 2010 年 5 月 18 日 广 州). 第一部分 我国科技期刊发展的现状 第二部分 我国科技期刊改革的要求和难点 第三部分 关于科技期刊深化改革的思考 第四部分 中国科学出版集团改革实践. 第一部分 我国科技期刊发展的现状. 2008 年全国共出版期刊 9549 种,其中科技期刊约占 50% ( 4794 种)。从期刊品种数量上看,我国仅次于美国,是世界第二的期刊大国;但从质量上看,我国期刊的国际影响力却普遍不足。. 表 1 2008 年全国新闻出版业基本情况 - 期刊出版部分数据.
E N D
我国科技期刊改革与发展 中国科学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彭 斌 (2010年5月18日 广 州)
第一部分 我国科技期刊发展的现状 第二部分 我国科技期刊改革的要求和难点 第三部分 关于科技期刊深化改革的思考 第四部分 中国科学出版集团改革实践
2008年全国共出版期刊9549种,其中科技期刊约占50%(4794种)。从期刊品种数量上看,我国仅次于美国,是世界第二的期刊大国;但从质量上看,我国期刊的国际影响力却普遍不足。2008年全国共出版期刊9549种,其中科技期刊约占50%(4794种)。从期刊品种数量上看,我国仅次于美国,是世界第二的期刊大国;但从质量上看,我国期刊的国际影响力却普遍不足。
表1 2008年全国新闻出版业基本情况-期刊出版部分数据
1.体制机制不适应市场发展需求 我国期刊管理体制是按单个期刊且属地化管理,每一个期刊有自己的主管单位、主办单位、出版单位。这种管理模式虽然有利于加强对期刊的管理,但也形成全国期刊资源分散、实力较弱、市场化程度低、产业难以集成的局面。 2006年统计显示,我国只 办有1种科技期刊的单位有2253家, 办有2种科技期刊的单位有 341家, 办有3种科技期刊的单位有 111家, 这3种情况办的科技期刊就占了我国科技期刊总量的近70%。
2.结构布局不合理 我国科技期刊目前形成了小而全、条块分割、星罗棋布的局面,各研究所、大学、学会、协会、公司、医院等都争相主办期刊,缺乏核心竞争力的低水平重复办刊现象普遍存在,浪费了国家有限的资源和财力;另一方面,随着科技的发展,新兴学科不断涌现,而创办新刊却十分困难。
我国科技期刊基本覆盖了所有传统学科和新兴学科,形成了比较全面的科技论文发表体系,但是:实用技术类多,基础研究类少;传统基础学科多,新兴科学、交叉科学少。我国科技期刊基本覆盖了所有传统学科和新兴学科,形成了比较全面的科技论文发表体系,但是:实用技术类多,基础研究类少;传统基础学科多,新兴科学、交叉科学少。
3.传播和办刊技术手段相对落后 目前国际科技期刊出版已经实现网络化出版。而国内科技期刊的传播形式仍然以传统的纸质出版为主,网络化出版尚处于起步阶段,没有大型集成化网络出版平台。 另一方面,办刊的技术手段还比较传统,现代化技术水平(如投审稿平台)有待提高。而国外一些投审稿系统一直努力进入中国。
4. 科技期刊优秀稿源严重匮乏 现行的科研评价政策导致我国科技期刊优质稿源严重匮乏。我国一些部门和机构重国外期刊论文、轻国内期刊论文,喜好并重视各种排名排序,很多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在制定科研绩效考核、职称晋升和学位申请的政策规定时,要求在国外“优秀”期刊发表论文(按照影响因子大小发奖金)。中国科技期刊本来就没有能力吸引国际一流的论文,加上评价政策导致国内优秀论文外流,这无异于对中国科技期刊釜底抽薪。
5.科技期刊在学术交流中的作用被日趋“边缘化”5.科技期刊在学术交流中的作用被日趋“边缘化” 由于优秀稿件的缺乏,在学术交流中的作用被日趋“边缘化”,也就无法为我国优秀研究成果提供全面、有效的展示和交流平台。 一些科学家“国际知名,国内陌生”
中国学者SCI论文在中外期刊的分布 中国学者7年间SCI论文增长252%,其中在中国SCI期刊发表的论文增长100%,在海外SCI期刊发表的论文增长357%
6.科技期刊的发展滞后于科学研究的发展 目前我国科技期刊的总体表现为:起步较晚、数量较多但资源分散,学术影响力整体不高,传播手段和管理体制比较滞后。总体上科技期刊的发展越来越滞后于科学研究的发展,科技期刊的竞争力日趋下降。
发展科技期刊对于我国促进科学交流和维护知识产权有着十分重要意义。 目前我国科学研究与成果交流的“体外循环”模式不仅造成了国家对科技投入的较大浪费,同时也使得我国公共投资产出的科研成果反而难以在国内科学界方便、快捷地传播,在一定程度上已经阻碍了我国某些重要科研成果在国内科学界的交流。 国际期刊和数据库扩大中国论文的发表和收录,尽管有中国科技水平提高的原因,但也不排除中国市场拓展的商业需要。近年来国外各科技论文数据库在中国的不断涨价可充分说明这一点。我国大量优秀科研成果在国外发表,将来如果发生科技出版的“Google事件”,甚至有可能会导致我国的科技信息获取存在障碍。
(一)科技期刊体制改革的要求 当前全国文化体制深化改革工作正在全面展开,新闻出版总署把2010年确定为出版体制改革的决胜之年,将按照“三个一批”(即做强做优一批,联合重组一批,退出市场一批)的思路,通过联合、重组等手段,推动形成我国教育、科技、卫生等几大专业出版集团,着力打造中国专业出版“航空母舰”。 在2010年8月28日召开的中国报业协会第四次会员代表大会上,柳斌杰署长明确指出: 2011年年底之前,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要全部转制为企业,按照《公司法》的要求,加强产权制度改革,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参与市场竞争。
为推动期刊出版单位的体制改革与创新、优化学术期刊发展环境、提高学术期刊质量保障等,新闻出版总署采取了一系列有效举措。如在期刊调整、审批中,总署采取“控制总量、调整结构、优化布局”的原则,并在期刊发展规划和布局方面一直对科技期刊给予重点支持,尤其是对重点学科给予重点倾斜。同时总署正在试点实施的期刊退出机制。 就全国出版发行体制改革进展而言,“发行快于出版、地方快于中央、图书快于期刊”。期刊量大、涉及部门多、市场化程度不高、改革难度大,全国期刊体制改革(尤其是科技期刊)亟待新的突破。
(二)科技期刊体制改革的难点 • 科技期刊体制改革的复杂且难度大 图 书:全国共有出版社579家(含副牌社34家)。截至2009年5月已有263家完成转制,2010年148家中央级出版社全部完成转制。 科技期刊:全国 4794种科技期刊,不仅有主管单位、一个或多个主办单位,有的还有承办单位。科技期刊的出版单位近3000家,有的是编辑部、有的是杂志社(期刊社)。 • 科技期刊体制改革的对象尚待进一步明确 图 书:改革对象为出版社;除四家公益性出版社(人民出版社、民族出版社、藏学出版社、盲文出版社)不转制,其余全部转制。 科技期刊:对于科技期刊,改革对象是主办单位、承办单位、编辑部、杂志社呢?是否要做公益性、非盈利性、经营性划分,区别对待?是否改革内容还应更加全面(学术管理、办刊模式、人才队伍、激励机制等)?
科技期刊体制改革的目标尚待进一步明确 图 书:成立出版集团,有明确的时间表和路线图 科技期刊:经营性报刊逐步到位,科技期刊改革目标还不清晰。另外,科技期刊被赋予了很多其他内涵,如国际化、影响因子,应该如何考量。 • 科技期刊体制改革需要一定的资金 “钱从哪里来?人到哪里去?”---改革的最大难题 图 书:出版社一般都是经营性,有一定的经济基础,面向市场的能力相对较强,可真正享受到文化体制改革提供的优惠政策. 科技期刊:科技期刊面向市场能力弱,受众小,无盈利,大多需要主办单位经费支持。
科技期刊体制改革存在一定的思想障碍 • 对于主办单位,科技期刊承载着许多不应有的责任:本单位科研人员发表文章的责任;本单位科研水平和学术地位的象征(门面); • 对于编辑部,只要主办单位给予一定经费支持,可以保证正常运转即可,期刊经营好坏与本人收入关系不大。 • 对于科研人员,普遍认为国家对于科技投入这么大,应该给予科技期刊充分经费支持(尤其是学术类期刊)。 • 对于期刊政府管理部门,由于期刊体制改革复杂且难度大,加上现有政策的束缚,存在不少顾虑。 等等因素,科技期刊改革在人们思想上存在一定障碍。
1.关于科技期刊的发展模式 • 单刊——内涵式发展;以本刊为基础,多元化(跨媒体)发展。(大众类期刊,如《中国国家地理》、《汽车族》) • 多刊——实体化发展;以多刊为基础,组成竞争实体,专业化发展。(专业类期刊杂志社,如《中国科学》杂志社)
1.关于科技期刊的发展模式 • 集团——集团化发展;以集团刊群为基础,集约化经营、集约化发展。(如中国科学出版集团,国际大型科技出版集团)。国内许多好的专业期刊,实际上采取这种发展模式,如:Cell Research加入Nature集团;《中国物理快报》加入IOPP等。
2.关于科技期刊的改革 • 根据自己期刊的实际情况,明确本刊的发展目标,选择自己的发展道路。 • 随着科技期刊由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的转型,科技期刊集团化发展是我国科技期刊发展的必由之路。 • 对于改革,早改早主动,晚改就被动。 • 只有改革,才会有发展;只有改革,才会有出路(《中国科学》杂志社的改革试点充分证明这一点)。
2.关于科技期刊的改革 • 科技期刊的改革,不只是体制方面的改革,应针对刊物的实际期刊,开展多方位的改革。 • 《中国科学》和《科学通报》推进四方面的改革:管理体系(学术和出版体系)、办刊模式(学部平台办刊、主编负责制、各辑自主办刊)、杂志社体制机制、办刊队伍(组建新的编委会和编辑部)。
(一)集团体制改革总体进展 1.发展历程回顾 科学出版社与科普出版社合并 与施普林格开始国际合作 获全国优秀出版社,恢复龙门书局副牌 联合八家出版社,成立龙门联合书局 院编译局与龙门联合书局合并成立科学出版社 龙门书局成立 文革开始,出版工作停顿 1930 1937 1954 1966 1970 1979 1993 路院长视察科学社,拉开改革大幕 集团获全国文化体制改革优秀企业 中国科学出版集团成立 集团公司工商注册 科学出版社有限公司工商注册 集团成为中央文化体制改革试点 1994 2000 2005 2007 2008 2003
2.改革试点情况 成立于2000年2月的中国科学出版集团是新闻出版总署第一批试点集团。2003年6月,集团作为中央文化体制改革试点,以创新体制机制为重点,以资本为纽带,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锐意进取,出色完成了改革试点任务: 2005年6月,中国科学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完成工商注册; 2007年4月,科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完成工商注册; 2009年6月,中编办批准撤销科学出版社事业机构和编制; 2009年12月,《中国科学》杂志社有限责任公司完成工商注册。
改革成果 • 2009年集团出版图书8401种(新书3383种),科技期刊238种,书刊产值14.59亿元,销售收入10.64亿元,资产总额12.97亿元;与试点初期(2003年)相比,集团资产总额增加106.2%,净资产增加136.4%,销售收入增加73.6%。 • 2008年科学出版社的竞争力位居全国科技类出版社榜首,在全国出版社中排名第4位。 • 鉴于集团在试点改革中所取得的成绩,经新闻出版总署推荐并参评,2007年4月集团被评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优秀企业”;今年8月集团再次被评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先进企业”,受到中宣部、新闻出版总署、文化部、国家广电总局的联合表彰。集团分别被商务部、文化部等部委评定为2008-2009年度和2009-2010年度“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 。
(二)集团正在开展的工作 1.集团深化体制改革工作 • 积极推动集团的股改上市工作,以及动态监管、内部控制体系建设。(上市融资后,将积极支持期刊的发展) • 积极推动国家科技出版集团的建设工作,打造中国科技出版航空母舰。
(二)集团正在开展的工作 2.集团的期刊工作 中国科学出版集团的责任:作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先进企业,作为全国出版科技期刊最多的出版集团,我们理应承担科技期刊改革先行的责任。 作为中国科学院下属的科技出版单位,尽管我们困难重重,但我们理应为全院320种期刊成为“国家队”承担发展的责任。
集团期刊总体发展思路 • 建设一个基地 把中国科学出版集团建设成为“国家科技期刊出版基地”。在基地中,推进一批(200个左右)有学科带头作用或行业代表性的科技期刊完成体制机制改革; 形成80个左右在国际上相关学科进入前50名的知名国际学术期刊,30个左右进入国际上相关学科前20名的权威国际学术期刊;积聚1000种优秀科技期刊内容为主体、带动相关学科主要期刊内容的优秀期刊全文数据库;培养一批熟悉国际科技期刊市场、懂国际化经营管理的我国科技期刊领军人才。 • 打造五个平台: 编辑出版平台、数字出版平台、体制机制创新平台、 科技期刊“走出去”平台、市场化人才培养平台
《中国科学》杂志社 “两刊”总体发展目标是:立足中国,面向世界,充分发挥国家高水平学术期刊的学术交流平台作用,使《中国科学》和《科学通报》发展成为在国内外具有广泛影响、高水平的国际性学术期刊。 在“十二五”期间,《中国科学》系列应有一半以上刊物的学术指标进入国际同类刊物的前1/3行列,《科学通报》的学术指标进入国际同类刊物的前1/4行列。
改革举措1.深化科学出版社期刊体制机制改革改革举措1.深化科学出版社期刊体制机制改革 • 在科学出版社期刊中心的基础上,投资1000万元成立“北京中科期刊出版有限公司” 为期刊发展,增强活力,提供空间,为与期刊合作奠定体制基础。 • 搭建大众期刊发展平台 • 将《科学世界》杂志社改制成为“《科学世界》杂志社有限公司” • 理顺社办期刊管理关系,规范运作按刊独立管理,促进健康发展 • 积极申办新刊,创新办刊模式,建立新的生长点。 • 吸纳全国优秀大众期刊出版资源,打造大众期刊共同发展的出版平台。
举措2.探索新的期刊合作发展模式 借鉴《中国科学》杂志社改革试点经验,积极探索科学出版社科技期刊出版发展模式,建立新型纽带关系:资产纽带、法律纽带和服务纽带,为全国科技期刊体制改革做出贡献。 • 创新与期刊编辑部的合作模式。在科学出版社传统期刊出版合作模式的基础上,探索与期刊编辑部新的合作模式。如探索主办权和经营权相分离试点。
以资产为纽带,整合优秀科技期刊资源。充分发挥集团品牌和体制改革优势,整合全国优秀科技期刊资源,探索与科技期刊主管主办单位合作,合资建立科技期刊杂志社,双方共同经营杂志社,以促进科技期刊发展。以资产为纽带,整合优秀科技期刊资源。充分发挥集团品牌和体制改革优势,整合全国优秀科技期刊资源,探索与科技期刊主管主办单位合作,合资建立科技期刊杂志社,双方共同经营杂志社,以促进科技期刊发展。 • 积极搭建科技期刊数字出版平台。国际科技期刊已经实现由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的转型,集团将利用现有优势,加快期刊数字出版平台建设,提升集团期刊的核心竞争力,为全国科技期刊资源聚集发挥重要的平台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