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0 likes | 993 Views
第十六章 神经系统疾病的临床用药. 第一节 重症肌无力. 概 述. 本病是神经肌肉接头处信息传递障碍所致的慢性疾病,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由于体内产生了 ACh 受体抗体,侵犯和破坏突触后膜的 ACh 受体,使受体数目大量减少,由此造成传递障碍,导致横纹肌收缩无力。. NMJ 正常生理信号传递. 运动单位:一个运动神经元和其支配的所有肌纤维 NJM :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 NJM 信号传递:. 突触前膜 钙离子内流 囊泡释放 Ach 弥散到突触后膜 产生终板电位( EPP ) AP 通过横管系统扩散 肌肉收缩. 电冲动.
E N D
第十六章 神经系统疾病的临床用药
概 述 • 本病是神经肌肉接头处信息传递障碍所致的慢性疾病,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由于体内产生了ACh受体抗体,侵犯和破坏突触后膜的ACh受体,使受体数目大量减少,由此造成传递障碍,导致横纹肌收缩无力。
NMJ正常生理信号传递 运动单位:一个运动神经元和其支配的所有肌纤维 NJM: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 NJM信号传递: 突触前膜 钙离子内流 囊泡释放 Ach弥散到突触后膜 产生终板电位(EPP) AP 通过横管系统扩散 肌肉收缩 电冲动
临床表现 反复运动, Ach量子数目(囊泡)耗竭, EPP障碍 • 三个特征性症状 肌无力的波动性 晨轻暮重、休息后减轻活动后加重 无力肌肉的分布特征 眼外肌(40%首先受累,90%最终受累)、面肌和口咽肌(80%)、躯干和肢体受累时近端重于远端 Ach弥散到突触后膜 产生终板电位(EPP) 对抗胆碱酯酶药物反应良好 • 体检:感觉正常、反射保留、轻度肌萎缩或不明显
治 疗 • 本病的治疗:病因治疗和对症治疗。 • 在年轻病人,病程不长者可作胸腺切除。 • 药物治疗可用免疫抑制药作对因治疗以及抗胆碱酯酶类药作对症治疗。
一、抗胆碱酯酶类药 • 作用: • 本类药物抑制胆碱酯酶,从而增强内源性ACh的作用,表现为ACh的M-样和N-样作用的增强。 • 多数对肌肉还有直接兴奋作用。因此应用后能改善肌力 • 作用的主要靶部位在横纹肌的神经肌肉接头和胃肠道。对心血管和眼的作用则较弱。
抗AchE药过量,突触后膜持续去极化 • 不良反应: • 胆碱能危象:是重症肌无力患者的重要死因。 • M-样副作用 包括腹痛、腹泻、流涎、出汗、肌肉震颤、瞳孔缩小等。
胆碱能危象鉴别诊断: • 观察M-样作用的大小。 • 分析肌无力的发生和用药时间的关系。 • 作依酚氯铵试验(2mg)。
禁忌症: • 禁用于机械性肠梗阻、泌尿道梗阻病人。 • 慎用于心律失常、心率减慢、血压下降、迷走神经张力过高、癫痫、甲亢病人。 • 不宜与除极化型肌松药、环丙烷、氟烷合用。
常用药物: • 有短效的溴化新斯的明与长效的溴吡啶斯的明。 • 使用的原则是因人而异,每天3~6次不等,小剂量逐渐增加,以既能改善无力症状,又不引起明显副作用为宜。
二、免疫抑制药 • 常用的是肾上腺皮质激素 • 适合中、重度病人。主要对象应是对拟胆碱药疗效不好,病情还在进展者;或合并胸腺病病人术前作准备或术后巩固治疗者。 • 常规的小剂量开始渐增量为安全。
环磷酰胺与硫唑嘌呤 • 按常规用量,在糖皮质激素类疗效不满意时作联合应用;用时特别注意观察血象与肝、肾功能,发现骨髓抑制或肝肾毒性时应即停用。
三、换血浆疗法 • 用于特别顽固性病例。 • 通常每次2000-3000ml,隔日一次,3-4次为一疗程。 • 多数有效,但疗效不能持久。
四、禁用药物 • 凡能抑制或阻断神经肌肉接头处信息传递之药物,以及能抑制呼吸之药物,如链霉素、卡那霉素等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奎宁和奎尼丁类抗心律失常药,吗啡、氯仿等均须禁用。 • 地西泮(安定)等苯二氮草类药对部分情绪不稳或精神紧张的本病患者,有时可有改善症状之效。但在有呼吸抑制或缺氧时不宜用。
概 述 • 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锥体外系变性疾病。 • 主要症状为震颤(静止性),肌紧张强直和运动障碍,因肌张力增强而常呈特殊的面容、姿势与步态。
分类: • 原发性震颤麻痹(帕金森病) ——1817年帕金森医生首先报道此疾病。 • 继发性震颤麻痹(帕金森综合征) 从1997年开始,每年的4月11日被确定为“世界帕金森病日”。这一天是帕金森病的发现者——英国内科医生詹姆斯·帕金森博士的生日。
病因: • DA神经元变性,导致DA不足,ACh相对兴奋。 • NE神经元变性,导致NE不足。 • 组胺和5-羟色胺之间的平衡被破坏。 • MAO-B能氧化MPTP、DA等物质,使其变成神经毒。
多巴胺 动态平衡 Ach • (+) (+) • 脑内DA受体 Ach受体 • 运动增多 平衡破坏 运动减少 • 舞蹈病 震颤麻痹 • 拟多巴胺类药 中枢抗胆碱药
治疗: • 补充DA或激动DA受体,抑制或阻断ACh的作用。 • 补充NE的前体物。 • 应用抗组胺药,补充5-羟色胺的前体物。 • MAO-B抑制剂和维生素E等抗氧化药物。
常用药物 • 多巴胺类药 • 单胺氧化酶B抑制药 • 中枢抗胆碱药 • 儿茶酚胺-氧位甲基转移酶(COMT)抑制剂
一、多巴胺类药 (一)增加DA前体物质-左旋多巴 • 作用: • 为DA的前体,吸收后约有1%左右用药剂量通过血脑屏障,在脑内为多巴脱羧酶转化为DA,起替代疗法样作用。 • 其余大部分在外周转化为DA,是引起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
本品能使80%左右患者症状有改善,其中对肌肉强直和运动障碍疗效较好,而对肌震颤之疗效较差。原发性者疗效较好,而老年及脑炎后继发者疗效较差。本品能使80%左右患者症状有改善,其中对肌肉强直和运动障碍疗效较好,而对肌震颤之疗效较差。原发性者疗效较好,而老年及脑炎后继发者疗效较差。 • 本品的另一用途是改善肝昏迷的症状。
不良反应: • 胃肠道反应:恶心、呕吐、厌食、腹泻 等。 • 心血管反应:体位性低血压等。 • 不自主的异常动作:咬牙、吐舌、点头、做怪相及舞蹈样动作等 。
开关现象: • 精神活动障碍。 • 其它:长期应用可有性活动增强,可能是,DA兴奋下丘脑-垂体DA通路的结果。偶见惊厥,原患癫痫之病人尤应注意。可引起扩瞳及眼压增高,青光眼患者慎用或禁用。
用法与注意事项 : • 应从小剂量开始,缓慢增量。 • 维生素B6是多巴脱羧酶的辅酶,如与本品同用既减少进入脑中的本品的量,降低其疗效,又能增加外周DA引起的不良反应。故应用本品时应停用维生素B6。
多种抗抑郁药及其它A型单胺氧化酶抑制剂(MAO-A1)不可与本品同用。 • 利血平类药妨碍神经末梢对DA之摄取,多种抗精神病药阻断DA受体,均能降低本品的作用,应予禁用。 • 严重精神病人、溃疡、癫痫及青光眼病人应禁用或慎用。
(二) 激动DA受体 • 溴隐亭 • 直接激动DA受体。 • 改善运动不能和肌肉强直,对肌肉震颤疗效较差。 • 左旋多巴或其复方制剂无效,本品常可有效。 • 可与左旋多巴复方制剂合用 。 • 消化道反应及开关现象较左旋多巴少,精神症状多。 • 小剂量开始,缓慢加量。 • 禁忌症同左旋多巴相似。
金刚烷胺 • 抗病毒药。 • 促进DA的合成、释放、再摄取,也可激动DA受体。 • 疗效不如左旋多巴,与抗胆碱药相似 。 • 见效快,2天后作用达高峰,5-12周后疗效减退 。 • 与左旋多巴制剂合用有协同作用。 • 常见副作用为下肢出现网状青斑及踝部水肿 。
二、单胺氧化酶B抑制药 • 盐酸司来吉兰(商品名、异名较多,如:丙炔苯丙胺,眯多吡) • 特异的B型单胺氧化酶抑制药(MAO-BI)。 • 可透过血脑屏障,可减少脑中DA降解,可与左旋多巴制剂合用 。 • 无特殊不良反应,偶见眩晕、焦虑、幻觉等。 • 开始剂量清晨用药一次,5mg /次,每日剂量不超过10mg 。
三、中枢抗胆碱药 • 常用药物 • 盐酸苯海索(安坦) • 盐酸丙环定(卡马特灵、开马君)
特点 • 改善肌强直及运动障碍效果好,对肌肉震颤的影响小。 • 疗效不如拟多巴胺类药物 。 • 对阻断DA受体的药物(如抗精神病药)所致震颤麻痹有效 。 • 与左旋多巴制剂合用有协同作用。
四、COMT抑制剂 • 与左旋多巴联用可增加其疗效 • 已开发两个产品 • 托卡朋(tolcapone) • 恩他卡朋(entacapone,comtan)
概 述 • 癫痫是一种发病率较高(0.4%~0.9%)、的神经科疾病,是由多种病因所致大脑某些部位的神经细胞群异常放电引起的突发性、短暂而反复发作的脑功能紊乱。 • 异常放电的部位不同,临床表现也不同,分别有运动、感觉和精神方面的病象;据此可将癫痫发作进行分类。 • 除发作次数极为稀疏者外,癫痫患者均须用抗癫痫药控制其发作,以免病情加重或发生危险。
一、癫痫治疗的总则 • 根据发作类型选药: • 不同发作类型的患者应选用不同的抗癫痫药 。 • 用药方案的制订与执行: • 制订:首选单用药,次选联用药。 • 执行:疗程不宜短,停药宜渐减。 • 密切注意不良反应: • 检查项目:血尿常规、肝肾功能 。 • 检查时间:每月复查血象,每季复查生化。 • 慎重对待孕妇用药
二、常用药物 • 苯妥英钠(phenytoin'sodium,又叫大仑丁,Dilantin) • 苯巴比妥(phenobarbital,鲁米那Luminal) • 扑米酮(扑痫酮) • 卡马西平(carbamazepine,又名酰胺咪嗪) • 乙琥胺(ethosuxide,又名柴朗丁,Zarontin) • 苯二氮卓类(benzodiazepines)
苯妥英钠 • 作用与疗效: • 能抑制突触传递时强直后增强现象,阻止癫痫病灶异常放电向周围扩散。 • 膜稳定作用 • 还能增强脑内r-氨基丁酸(GABA)的作用。 • 本品对全身性强直-阵挛性发作(大发作)、和简单部分性发作的疗效最好,对复杂的部分性发作(精神运动性发作)亦有效,静脉注射可治疗癫痫持续状态,故抗癫痫谐比较广。
不良反应: • 神经系统反应 • 血液系统反应:有抗叶酸作用,可致全血细胞减少性和巨细胞性贫血,用叶酸制剂和维生素B12有效。 • 过敏反应和牙龈增生 • 局部刺激
用法与注意事项: • 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增量,应用时应多监测血药浓度。 • 本品血药浓度易受药动学因素影响,药酶诱导剂可降低其疗效,药酶抑制剂和能与其竞争血浆蛋白结合的药物则可增高其血浓度而引起毒性反应。在伍用其它药物时必须注意药物相互作用。
苯巴比妥(phenobarbital) • 能提高癫痫病灶周围细胞的兴奋阈,阻止异常放电的扩散,也能降低病灶细胞的兴奋性,抑制其异常放电,还能增强中枢抑制性递质GABA的功能,减弱谷氨酸为代表的兴奋性递质的释放,是一广谱抗癫痫药。 • 对强直-阵挛性发作(大发作)疗效最好,对各种部分发作也有效。
可通过胎盘和进入乳汁,孕妇和授乳妇女慎用。 • 久用有一定依赖性,停用本品或以它药代替本品时应逐渐减量,以免诱发发作或发生癫痫持续状态。 • 为药酶诱导剂,能影响某些伍用药物的血药浓度,须加注意。
扑米酮(扑痫酮) • 在体内转化成苯巴比妥与苯乙基丙二酰胺,三者均有抗癫痫作用。 • 抗癫痫谱亦较广,适用于其它抗癫痫药难以控制的病人。 • 必要时与苯妥英纳或卡马西平合用以提高疗效,与苯巴比妥合用则无意义。
卡马西平(carbamazepine) • 能降低神经细胞膜对Na+及Ca2+的通透性,提高其兴奋阈,也能抑制PTP,故可抑制癫痫灶异常放电,并阻抑其扩散。 • 它能提高脑内GABA浓度,增强其抑制作用,也与其抗癫痫作用有关。 • 临床应用以对复杂部分发作(精神运动型发作)疗效最好,为目前的首选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