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3k likes | 2.85k Views
第七章 疮疡. 内蒙古医学院中蒙医学院 中医外科教研室 郝福明 电子技术支持:石志强. 第一节 概论. 一、概说 (一)概念:体表化脓性疾病。 (二)分类:急性、慢性;阳证、阴证;非特异性、特异性。 (三)发病情况 二、病因病机 (一)病因. 1 、引起疮疡发生的病因与外科疾病大致相同。 2 、基本特点 ( 1 )外邪引发的疮疡尤以热毒、火毒为最常见。 ( 2 )内伤引起的疮疡,大多因虚致病,且属慢性者居多。 ( 3 )从外感受者轻,因脏腑蕴毒而内发者重。
E N D
第七章 疮疡 内蒙古医学院中蒙医学院 中医外科教研室 郝福明 电子技术支持:石志强
第一节 概论 一、概说 (一)概念:体表化脓性疾病。 (二)分类:急性、慢性;阳证、阴证;非特异性、特异性。 (三)发病情况 二、病因病机 (一)病因
1、引起疮疡发生的病因与外科疾病大致相同。1、引起疮疡发生的病因与外科疾病大致相同。 2、基本特点 (1)外邪引发的疮疡尤以热毒、火毒为最常见。 (2)内伤引起的疮疡,大多因虚致病,且属慢性者居多。 (3)从外感受者轻,因脏腑蕴毒而内发者重。 (二)病机:局部病机;全身病机。
1 局部病机 气血凝滞 营卫不和 经络阻塞 热胜肉腐 热毒炽盛 病因 人体 肿痛 红热 化脓 功能障碍
2 全身病机 体表 疮疡 局部表现 病因 脏腑 脏腑失和 全身表现
三、转归与结局 (一)消散 (二)化脓 (三)走黄或内陷 (四)漏管 (五)致残 (六)慢性状态 四、诊断与辨证 (一)特殊体征 (二)损骨与透膜 1、损骨:肿疡;溃疡
2、透膜:肿疡;溃疡。 五、治疗 (一)初期(初起):分期。 1、内治:统用消法,祛邪为宗旨。 (1)阳证:以解毒消肿为大法。 (2)阴证:以温阳散寒为大法。 2、外治:宜箍毒消肿。 (1)阳证:宜选用寒凉之性、解毒消肿之品或法。 ●外用药:膏药;油膏;箍围药;掺药(消散类);新鲜草药。
●手术:砭镰法(仅适用于红丝疔、丹毒) ●其他外治法:浸渍法。 (2)阴证:宜用温热之性、温阳散寒之品或法。 ●外用药:膏药;油膏;箍围药;掺药(消散类)。 ●其他外治法:灸法。 (二)中期(成脓期、化脓期、酿脓期):分期。 1、内治:统用托法,祛邪与扶正并用为宗旨。
(1)毒盛正不虚的实证用透托法,方用透脓散。(1)毒盛正不虚的实证用透托法,方用透脓散。 (2)毒盛正已虚的虚实夹杂证用补托法,方用托里消毒散。 2、外治:治以切开排脓。 (1)手术:脓肿切开术为首选;粗针烙法(仅适用于阴证)。 (2)外用药:膏药;掺药(腐蚀类) (三)后期(溃疡期、溃后):又可分为溃脓、收口两个阶段。
1、溃脓:分期。 (1)内治:仍用托法,仍以祛邪与扶正并用为宗旨。 ●毒盛正不虚的实证宜用透托法,方用透脓散。 ●毒盛正已虚的虚实夹杂证宜用补托法,方用托里消毒散。 (2)外治:宜用提脓祛腐。 ●溃疡表浅者直接撒用升丹制剂。 ●脓腔较深者用内裹药线引流脓液。
●脓肿很深尤其是内脏脓肿宜用导管引流。 ●袋脓者宜用扩创引流,或者垫棉法。 2、收口:分期。 (1)内治:统用补法,以扶正为宗旨。 (2)外治:生肌收口为大法。 ●外用药:掺药(生肌收口类);油膏。 ●其他外用法:垫棉法;灸法(阴证) (3)漏管 ●外用药:腐蚀药(三品一条枪)
●手术:挂线法;切开法。 ●其他外治法:内裹药线;垫棉法。 (4)胬肉:掺药(平胬类)
第一节 疖 【概说】 一、概念:发生于体表浅表部位、红肿热痛范围在3厘米左右、根脚浅显、出脓即愈的急性普通化脓性疾病。 二、临床特点:发生于体表浅表部位,红肿热痛范围在3厘米左右,根脚浅显,出脓即愈,一般不伴有全身热毒表现。 三、分类:有头疖、无头疖、蝼蛄疖、
疖病。 【病因病机】 一、有头疖、无头疖:发于夏秋之季,感受暑毒;或天气炎热遂生痱子,搔抓染毒而成;体质虚弱,皮毛不固,易致外邪侵袭。 二、蝼蛄疖:头皮患疖治疗不当或护理不当,脓毒旁窜;头顶皮肉薄弱,脓毒易于蔓延是其病理基础。 三、疖病:内郁湿火,外感风邪郁结于
肌肤;消渴病、习惯性便秘、脾虚便溏等容易罹患本病。肌肤;消渴病、习惯性便秘、脾虚便溏等容易罹患本病。 【诊断】 一、有头疖(西医之“疖”):临床特点+红肿热痛中央有一脓头。 二、无头疖(西医“3厘米左右的皮肤脓肿”):临床特点+红肿热痛中央没有脓头。 三、蝼蛄疖(西医之“头皮穿凿性脓肿”): (一)一般情况:发生于头皮,多见于儿童。
(二)临床类型 1、坚硬型:疮形小,根脚坚硬,出脓后仍坚硬,易复发,一处未愈他处又生。 2、多发型:疮形大如梅李,相连数枚,脓溃疮口不敛,日久头皮窜空,成蝼蛄窜穴之状。 (三)合并症:颅骨损伤。 四、疖病(多发性疖肿) (一)一般情况:好发于青壮年,任何季节均可发生,好发于项后、背部、臀部。
(二)局部表现:疖几个至几十个不等,发生于身体一定部位或散发于身体各部,一处未愈,他处又生,反复发作,缠绵难愈。(二)局部表现:疖几个至几十个不等,发生于身体一定部位或散发于身体各部,一处未愈,他处又生,反复发作,缠绵难愈。 (三)合并症:有头疽。 【治疗】 一、内治: (一)初期:热毒蕴结者宜清热解毒,无全身热毒症状者用五味消毒饮,有全身热毒症状者加用黄连解毒汤。
蝼蛄疖 蝼蛄疖
发生于夏秋季节者多属暑热蕴结,宜清暑化湿解毒,方用清暑汤加减。发生于夏秋季节者多属暑热蕴结,宜清暑化湿解毒,方用清暑汤加减。 (二)疖病:属阴虚内热者宜用仙方活命饮合增液汤;属脾胃虚弱者宜用五神汤和参苓白术散。 二、外治:按阳证处理。
第三节 疔 一、概念:疔又叫作疔疮,是指发病迅速且又危险性较大的一类急性感染性或化脓性疾病,好发于颜面部和手足部,发生于颜面部者容易走黄,发生于手足部者容易损伤筋骨。 二、分类:颜面部疔疮、手足部疔疮、红丝疔、烂疔、疫疔。 一、颜面部疔疮
【概说】 一、概念:发生于颜面部的急性普通化脓性疾病,其疮形如粟,坚硬根深,状如钉丁,易于走黄。 二、西医病名:颜面部疖、痈。 【病因病机】 一、总因火毒为患。 二、走黄机理:头面乃诸阳之首,如火毒蕴结于此,则反应强烈,变化迅速,毒邪易于蔓延。
【诊断】 一、一般情况:好发于鼻、口唇、额前、颧、颊。 二、局部表现:局部有粟粒样脓头,逐渐红肿热痛,坚硬根深,状如钉丁,范围日渐扩大。约7~10天,肿势局限,脓栓脱落,肿消痛止,身热减退。 三、全身表现:开始就可以有热毒症状,随着红肿热痛的范围扩大而加重,合并走黄达到极点。
三、合并症:稍有不慎就易于走黄。 【鉴别诊断】 颜面部有头疖:该病红肿热痛范围在3厘米左右,根脚浅显,出脓即愈,一般没有全身症状,不容易走黄。 【治疗】 一、内治:总以清热解毒为大法。一般宜用五味消毒饮合黄连解毒汤;有走黄趋势者宜清热凉血解毒,方用犀角地黄汤合五味消毒饮、黄连解毒汤。
二、外治:按阳证处理;不要过早切开。 【护理】 一、严禁挤压磕碰,防止局部外伤。 二、严禁过早切开、挑脓、局部针灸,严禁服用温热发散之品。 三、严禁食用辛辣醇酒、鱼腥发物,少食膏粱厚味。 二、手足部疔疮 【概说】
一、概念:发生于手部、足部的急性普通化脓性疾病。一、概念:发生于手部、足部的急性普通化脓性疾病。 二、分类:蛇眼疔、蛇头疔、蛇腹疔、托盘疔、足底疔。 【病因病机】病因病机内因脏腑火毒蕴发,外因手部或足部外伤(如刺伤、切伤、逆剥等)染毒蕴发。 【诊断】 一、蛇眼疔(西医之“甲沟炎”) (一)概念:甲沟及其周围皮肉的普通化脓性疾病。
(二)局部表现:初起仅一侧甲沟轻微红肿热痛,此时大多自行消退,有的则化脓。严重者沿着甲根向对面甲沟蔓延。(二)局部表现:初起仅一侧甲沟轻微红肿热痛,此时大多自行消退,有的则化脓。严重者沿着甲根向对面甲沟蔓延。 (三)全身表现:一般无。 (四)合并症 1、指甲下脓肿:脓液侵入指甲下形成指甲下脓肿,这时疼痛加剧,指甲背面出现黄色或灰白色脓液阴影。 2、蛇头疔。 二、蛇头疔(西医之“脓性指头炎”)
(一)概念:发生于手指末节的急性普通化脓性疾病。(一)概念:发生于手指末节的急性普通化脓性疾病。 (二)局部表现:初起,指尖有针刺样疼痛,手指末节肿胀如蛇头状,并有逐渐加重的搏动性跳痛,患指下垂时疼痛更甚,脓成也无应指,皮色不红,约10天左右成脓。患指末节有明显的压痛。 (三)全身表现:可有发热、畏寒等全身热毒表现。 (四)合并症:指骨坏死。
三、蛇腹疔(西医之“手指急性化脓性腱鞘炎”)三、蛇腹疔(西医之“手指急性化脓性腱鞘炎”) (一)概念:发生于手指指腹部的急性普通化脓性疾病。 (二)局部表现:患指均匀性肿胀呈圆柱状;逐渐产生搏动性跳痛,患指指腹部有明显的压痛;患指呈微弯曲状,稍一伸直就会更为剧烈的跳痛。脓成波动感不明显,也不易自溃。约7~10天成脓。 (三)全身表现:初期就可有发热、畏寒等热毒症状。
(四)合并症 1、肌腱坏死。 2、托盘疔。 四、托盘疔(西医之“掌中间隙感染”) (一)概念:发生于手掌部位的急性普通化脓性感染。 (二)局部表现:整个手掌肿胀高突,掌中凹陷消失,疼痛明显;肿势可向手背蔓延,较手掌更为明显;虽脓成也不易有波动感,也不易向外溃破。
(三)全身表现:常有发热、畏寒等全身热毒表现。(三)全身表现:常有发热、畏寒等全身热毒表现。 (四)合并症 1、肌腱、掌骨坏死。 2、手功能障碍。 3、走黄。 五、足底疔(西医之“足底皮下脓肿”) 如怀疑有指骨、掌骨的坏死应借助x线平片的帮助。 【鉴别诊断】
蛇头疔 蛇头疔
病名 部位 外形 疼痛的影响 压痛 患指稍一下垂疼痛更甚 患指末节 蛇头状 患指末节 蛇头疔 整个患指指腹 患指稍一伸直疼痛更甚 蛇腹疔 圆柱状 患指指腹 【治疗】 一、内治:按照阳证治疗。 二、外治:按照阳证处理,由于解剖关系,波动性 跳痛明显者应及时切开。
三、红丝疔 【概说】 一、概念:发生于四肢,一条或数条红线迅速向上走窜的急性感染性疾病。 二、西医病名:急性浅层管状淋巴管炎。 三、发病情况:是一种继发性疾病。 【病因病机】 由于四肢远心端化脓性疾病火毒炽盛,或外伤染毒,再加内有火毒,以致火毒流于经脉而成。
【诊断】 一、一般情况:发生于四肢,有四肢远心端原发化脓性或外伤染毒病灶的存在。 二、局部表现:在原发病灶的近心端出现一条或数条红线,红线坚硬而有压痛。 三、全身表现:可有轻重程度不同的热毒表现。 四、合并症 (一)痈:上肢者合并肘痈、腋痈;下肢者合并委中毒、胯腹痈。
(二)走黄 【治疗】 一、内治:轻者清热解毒;重者清营凉血解毒。 二、外治:重在积极处理原发病灶。 四、烂疔 【概说】 一、概念:发生于皮肉、病势暴急、肌肉迅速溃烂、容易走黄的急性特异性感染性疾病。
二、西医病名:气性坏疽。 三、发病情况 【病因病机】 皮肉严重破损,接触泥土脏物感染特殊毒邪而成。本病极易走黄。 【诊断】 一、一般情况:多发生于农民和军人,发病前有意外创伤史,潜伏期为2~3天。 二、局部表现:患肢有沉重感或包扎过紧感,继而突然出现“胀裂样”剧烈疼痛,
创口周围高度水肿,并有大小不等的水疱,皮色呈暗红色直至紫黑色。肌肉急剧坏死,伤口中有大量淡棕色的恶臭的分泌物流出,按压伤口周围有气泡溢出。创口周围高度水肿,并有大小不等的水疱,皮色呈暗红色直至紫黑色。肌肉急剧坏死,伤口中有大量淡棕色的恶臭的分泌物流出,按压伤口周围有气泡溢出。 三、全身表现:高热、寒战、烦躁不安、面色苍白、大汗淋漓,病情可突然恶化。 四、合并症: (一)走黄 (二)肢体丧失 五、特殊检查:
(一)伤口分泌物涂片检查 (二)X线平片检查 【治疗】本病险恶而又危重,宜中西医结合治疗。 一、内治:轻者应清热解毒利湿,方用黄连解毒汤合萆解化毒汤加减;重者宜清热凉血,解毒利湿,佐以清心开窍,方用犀角地黄汤合黄连解毒汤加减,常加用安宫牛黄丸。 二、外治 (一)清创:一经确诊,立即在患处进行
广泛、多处、纵深切开,一直切到健康组织为止,并行清创,用大量的能释放出氧气的液体冲洗,伤口不要缝合,用含有氧气的液体浸泡的纱布不间断湿敷。广泛、多处、纵深切开,一直切到健康组织为止,并行清创,用大量的能释放出氧气的液体冲洗,伤口不要缝合,用含有氧气的液体浸泡的纱布不间断湿敷。 (二)高压氧治疗 (三)截肢 【预防与护理】 一、护理 (一)立即隔离患者,用过的敷料必须焚烧,器械必须就地严格消毒。
(二)不得与其他普通伤口交叉换药。 二、预防:对损伤严重或污染严重的伤口应彻底清创,不与缝合;可疑伤口还应用双氧水或高锰酸钾溶液冲洗。 五、疫疔 【概说】 一、概念:由于接触疫畜感染疫毒而导致的急性传染性疾病。 二、西医病名:皮肤炭疽。
三、发病情况 【病因病机】人体接触已患炭疽的食草动物,局部感染疫毒所成。本病极易走黄。 【诊断】 一、一般情况:具有特殊职业史,具有强烈的传染性,好发于暴露部位。 二、局部表现:起初,暴露部位出现一个小的红色斑丘疹,痒而不痛。第二天,变成水疱,内含淡黄色液体,周围明显肿胀,继而水疱发生出血性坏死,周围有成群的灰绿色小水疱,形如脐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