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5

第四组 科学资料 负责人 : 崔熙雯 , 杨以宽 . 组员 : 吴润林 , 洪艺鹏 , 甘恬静 , 孙睿鹏 , 黄宝莹 , 宋玉洁 .

第四组 科学资料 负责人 : 崔熙雯 , 杨以宽 . 组员 : 吴润林 , 洪艺鹏 , 甘恬静 , 孙睿鹏 , 黄宝莹 , 宋玉洁. 中国现代科学家. 制作人 : 崔熙雯. 钱学森. 钱学森 钱学森,男,汉族,浙江省杭州市人。 中国共产党 优秀党员、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享誉海内外的杰出科学家和我国 航天 事业的奠基人,中国 两弹一星 功勋奖章获得者之一。曾任美国 麻省理工学院 教授、 加州理工学院 教授,曾担任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第六、七、八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名誉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等重要职务。. 钱学森生平简介.

coby-riley
Download Presentation

第四组 科学资料 负责人 : 崔熙雯 , 杨以宽 . 组员 : 吴润林 , 洪艺鹏 , 甘恬静 , 孙睿鹏 , 黄宝莹 , 宋玉洁 .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四组 科学资料 负责人:崔熙雯,杨以宽. 组员:吴润林,洪艺鹏,甘恬静,孙睿鹏,黄宝莹,宋玉洁.

  2. 中国现代科学家 制作人:崔熙雯

  3. 钱学森

  4. 钱学森 钱学森,男,汉族,浙江省杭州市人。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享誉海内外的杰出科学家和我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中国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之一。曾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加州理工学院教授,曾担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七、八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名誉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等重要职务。

  5. 钱学森生平简介 钱学森(1911~ )中国科学家,火箭专家,1911年12月1日生于上海,3岁时随父来到北京,1934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1935年赴美国研究航空工程和空气动力学,1938年获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博士学位。后留在美国任讲师、副教授、教授以及超音速实验室主任和古根罕喷气推进研究中心主任。1950年开始争取回归祖国,受到美国政府迫害,失去自由,历经5年于1955年才回到祖国,1958年起长期担任火箭导弹和航天器研制的技术领导职务。195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现任中国科技协会名誉主席等职。 现在大家知道钱学森对组国有多大贡献了吧!

  6. 袁隆平 杂交水稻之父 __

  7. 袁隆平 袁隆平 袁隆平,1930年9月1日生于北平(今北京),汉族,江西省德安县人,无党派人士,现在居住在湖南长沙。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中国国家杂交水稻工作技术中心主任暨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湖南农业大学教授、中国农业大学客座教授、怀化职业技术学院名誉院长、联合国粮农组织首席顾问、世界华人健康饮食协会荣誉主席、湖南省科协副主席和湖南省政协副主席。2006年4月当选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8. 邓稼先

  9. 邓稼先   1924年出生于安徽怀宁县一个书香门第之家。1950年8月,邓稼先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九天后,便谢绝了恩师和同校好友的挽留,毅然决定回国。同年10月,邓稼先来到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研究员。此后的八年间,他进行了中国原子核理论的研究。1964年10月,中国成功爆炸的第一颗原子弹,就是由他最后签字确定了设计方案。他还率领研究人员在试验后迅速进入爆炸现场采样,以证实效果。他又同于敏等人投入对氢弹的研究。按照“邓-于方案”,最后终于制成了氢弹,并于原子弹爆炸后的两年零8个月试验成功。这同法国用8年、美国用7年、苏联用4年的时间相比,创造了世界上最快的速度。1986年7月16日,同年7月29日,邓稼先去世。

  10. 吴有训

  11. 吴有训的学术 吴有训全面验证了康普顿效应,并发展了该理论。康普顿效应,也被称为“康普顿-吴有训效应”,是量子力学的重要奠基发现。康普顿效应被验证后,康普顿以该理论成就获得192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吴有训对X射线散射效应及量子力学的贡献尽管没被授予诺贝尔奖,但他是公认的首位对世界现代科学做出重大贡献的华人科学家。 在发展康普顿散射理论方面,吴有训用精确的实验,解决了康普顿散射光谱中变线与不变线之间的能量或强度的比率问题。1925年11月,美国物理学会第135届会议在吴有训所在的实验室召开,在会上宣读交流的论文中,吴有训的论文《康普顿效应中的变线与不变线之间能量的分布》排在第一位。 回国后,吴有训在清华大学建立起中国第一个近代物理研究实验室,开创了中国物理学研究的先河,被称为中国物理学研究的“开山祖师”。1935年,他被德国自然科学院推举为院士,是第一位被西方国家授予院士称号的中国人。 • 教育 • 吴有训长期从事教育工作,先后培养了王淦昌、钱三强、钱伟长、邓稼先、杨振宁、李政道、冯端等一大批著名的科学家。

  12. 林巧稚 出生地:福建省思明县鼓浪屿(今厦门市

  13. 林巧稚的故事 巧稚不仅医术高明,她的医德、医风,奉献精神更是有口皆碑,自她走上工作岗位到临终前夕,心中装着的只有妇女、儿童的安危。在生活和事业两者不可兼得的条件下,她选择了事业,为事业终身未婚。追悼会遗像两旁垂下4.5米高的幛联,上面写着:“创妇产事业,拓道、奠基、宏图、奋斗、奉献九窍丹心,春蚕丝吐尽,静悄悄长眠去;谋母儿健康,救死、扶伤、党业、民生,笑染千万白发,蜡炬泪成灰,光熠熠照人间”。60个字反映了她60余年的工作和她的业绩。   林巧稚不但给有钱有势的妇女看病,对穷苦百姓都一视同仁,交不起钱的病人,她就免费治疗。她有一个出诊包,包里总放着钱,以便随时接济贫困百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她在协和医院门诊看病,同样鼓励贫民百姓不要挂她的专家号,告诉他们挂我的普通号,同样是我给你看病。她教育妇产科所有的人,救活一个产妇、孕妇,就是救活了两个人。百姓为了感谢她的救命之情,把在林巧稚手里接产出生的孩子起名“念林”、“爱林”、“敬林”、“仰林”等名字,以示对林巧稚的永久纪念。   她献身医学事业,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深刻敏锐的观察力,对妇产科疾病的诊断和处理有高超的本领和独到的见解。她全面深入地研究了妇产科各种疑难病,确认了癌瘤为戕害妇女健康的主要疾病,坚持数十年如一日地跟踪追查、积累了丰厚的供后人借鉴的资料。 她的精湛医术,不断探索科学领域新课题、不治愈病人绝不懈怠的坚韧的作风,不耻下问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敬业精神,深受人民群众的崇敬和爱戴。林巧稚把毕生精力无私地奉献给人民,是一位忠诚的爱国者,人民的科学家,医务界的楷模,是中华民族的好女儿,当代妇女的杰出代表。

  14. 严济慈

  15. 严济慈(1901年1月23日―1996年11月2日),字慕光,号岸佛。浙江东阳人。物理学家、教育家,中国现代物理研究奠基者之一。1914年就读于东阳中学,1918年以四年均为第一的成绩毕业。1918年夏参加全国六大学区高师联考,以浙江省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南京高等师范学校(1920年改建国立东南大学);南京高师是当时南方青年向往的最高学府。由于他是家乡第一名考上著名大学的学生,为此,当时的浙江省教育厅将东阳中学列为重点中学。入学南高时初读商业专修科,一年后转工业专修科,再一年转数理化部读二年级,师从数学家何鲁、熊庆来,物理学家胡刚复等人。1923年夏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数理化部,因已修满大学规定的学分同时获得国立东南大学物理系理学学士学位,成为国立东南大学时期第一届唯一的毕业生;同年南高并入东大,1927年改名第四中山大学,1928年改名国立中央大学,1949年改名南京大学。大学期间自学法文,在中国科学社服务,并编著教科书《初中算术》和《几何证题法》,由商务印书馆出版。1923年大学毕业,以稿费、兼任南高东大附中及暑期学校教师的酬金和何鲁、胡刚复、熊庆来三位老师的资助,赴法国巴黎大学留学。仅用一年时间,就考得巴黎大学三门主科――普通物理学、微积分学和理论力学的证书,获数理科学硕士学位,这是巴黎大学的...

  16. 中国现代科学家汇总

  17. 古代科学家 - - - - 张衡 制作人:杨以宽.孙睿鹏

  18. 张衡(78~139),东汉文学家、科学家。字平子。南阳西鄂(今河南南阳市卧龙区石桥镇)人。家为著名大姓,祖父张堪曾任蜀郡太守。17岁时游学三辅,后来到京都洛阳,就教于太学,“通《五经》,贯六艺”。虽才高于世,却从无骄尚之情。常常从容淡静,不好交结俗人。 永元中,举孝廉、连辟公府皆不就。当时,天下太平日久,自王侯以下,都非常奢侈,张衡乃作《二京赋》,以讽谏世事。曾应南阳太守鲍德之邀,出任南阳主薄八年,后鲍德调升为大司衣,张衡也就辞职回乡。其后,邓皇后之弟、大将军邓骘奇其才,屡次征召,都推辞不就. 张衡善于制造机巧之物,尤好天文、阴阳、历算之学。汉安帝雅闻张衡精于术学,公车特征拜为郎中,再迁为太史令。在此期间,他制造了观察天象的浑天仪,并著有《灵宪》、《算罔论》,对天体的形成与运行的规律,提出了比较完整的以“气”为基础的宇宙形成论。 顺帝初,张衡第二次调任太史令。由于他不慕荣华富贵,所居之官职,一积数年不徙升。自去史职后,五年复还任此职,并作《应闲》以述其志。阳嘉元年(132年),张衡又制造了测定地震的地动仪, 后来陇西地震,果验其妙。 《隋书·经籍志》有《张衡集》14卷,久佚;明人张溥编有《张河间集》,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

  19. 张衡观天察地 张衡是东汉时候杰出的科学家。他从小就爱想问题,对周围的事物,总要寻根究底,弄个水落石出。 在一个夏天的晚上,张衡和爷爷、奶奶在院子里乘凉。他坐在一张竹床上,仰着头,呆呆地看着天空,还不时举手指指划划,认真地数星星。 张衡对爷爷说:“我数的时间久了,看见有的星星位置移动了,原来在天空的,偏到西边去了。有的星星出现了,有的星星又不见了。它们不是在跑动吗?” 爷爷说道:“星星确实是会移动的。你要认识星星,先要看北斗星。你看那边比较明亮的七颗星,连在一起就像烫衣服的熨斗,很容易找到……” “噢!我找到了!”小张衡很兴奋又问:“那么,它是怎样移动的呢?” 爷爷想了想说:“大约到半夜,它就移到地平线上,到天快亮的时候,这北斗就翻了一个身,倒挂在天空……” 这天晚上,张衡一直睡不着,多次起来看北斗。夜深人静,当他看到那闪烁而明亮的北斗星时,果然倒挂着,他感到多么高兴啊!他想:这北斗为什么会这样转来转去,是什么原因呢?天一亮,他便赶去问爷爷,谁知爷爷也讲不清楚。于是,他带着这个问题,读天文书去了。 张衡小时侯的故事^_^

  20. 后来,张衡长大了,皇帝得知他文才出众,把张衡召到京城洛阳担任太史令,主要是掌管天文历法的事情。 为了探明自然界的奥秘,年轻的张衡常常一个人关在书房里读书、研究,还常常站在天文台上观察日月星辰。他想,如果能制造出一种仪器,能够上观天,下察地,预报自然界将要发生的情况,这对人们预防灾害,揭穿那些荒诞的迷信鬼话,该是多么好啊! 于是,张衡把从书本中和观察到的材料,进行分析研究,开始了试制“观天察地”仪器的工作。他把研究的心得先写成一本书,叫做《灵宪》。在这本书里,他告诉人们:天是球型的,像个鸡蛋,天就像鸡蛋壳,包在地的外面,地就像蛋黄,就叫做“浑天说”。 接着,张衡根据这种“浑天说”的理论,开始设计、制造仪器了。不知经过多少个风雨晨昏,熬过多少个不眠之夜,一个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天文仪器--浑天仪诞生了。这个大铜球很像今天的地球仪,它装在一个倾斜的轴上,利用水力转动,它转动一周的速度恰好和地球自转一周的速度相等。而且在这个人造的天体上,可以准确地看到太空中的星象。张衡说:“天上的星星,能见的共有二千五百颗,但我们经常能看到的却只有一百二十颗。” 后来,张衡经过努力钻研,又发明创造了世界上第一架能预报地震的仪器--地动仪。这个地动仪也是钢铸造的,形状像个酒坛子,四周铸着八条龙,每条龙口里含着一个小铜球。只要哪一条龙口中的铜球吐了出来,就预示着那个方向发生地震了。测试非常灵验,没有一次不准。

  21. 古代医学家 ------ 李时珍 制作人:孙睿鹏

  22. 字东璧,晚年自号濒湖山人,湖北蕲州人,汉族,生于明武宗正德十三年.首先在家乡蕲州一带采访。后来,他多次出外采访。除湖广外,还到过江西、江苏、安徽好多地方。均州的太和山也到过。盛产药材的江西庐山和南京的摄山、茅山、牛首山,估计也有他的足迹。后人为此写了“远穷僻壤之产,险探麓之华”的诗句,反映他远途跋涉,四方采访的生活。 李时珍每到一地,就虚心地向各式各样的人物请求。其中有采药的,有种田的,捕鱼的,砍柴的,打猎的。热情地帮助他了解各种各样的药物。比如芸苔,是治病常用的药。但究竟是什么样的?《神农本草经》说不明白,各家注释也搞不清楚。李时珍问一个种菜的老人,在他指点下,又察了实物,才知道芸苔,实际上就是油菜。这种植物,头一年下种,第二年开花,种子可以榨油,于是,这种药物,便在他的《本草纲目》中一清二楚地解释出来了。 不论是在四处采访中,还是在自己的药圃里,李时珍都非常注意观察药物的形态和生长情况。 李时珍

  23. 李时珍24岁开始学医,白天跟父亲到“玄妙观”去看病,晚上,在油灯下熟读《内经》、《本草经》、《伤寒论》、《脉经》等古典医学著作。李时珍的读书精神是令人钦佩的,“读书十年,不出户庭,博学无所弗脚”。由于他刻苦学习,掌握了治病方法。他曾用“延胡索”治愈了荆穆王纪胡氏的胃痛病,又用杀虫药治愈了富顺王之孙的嗜食灯花病,后来又以附子和气汤治愈富顾王适于的病症而被聘为楚王奉伺正。 多年的临床实践,使李时珍懂得,做一个医生,不仅要懂医理,也要懂药理。如把药物的形态和性能摘错了,就会闹出人命来。他在阅读《神农本草经》的基础上,再仔细地阅读了南朝齐梁时期陶弘景著的《本草经集注》,、《本草衍义》等。李时珍发现古代的本草书存在不少问题,首先在药物分类上是“草木不分,虫鱼互混”。比如,"生姜"和“薯蓣”应列菜部,古代的本草书列入草部;“萎蕤”与“女萎”,本是两种药材,而有的本草书说成是一种;“兰花”只能供观赏,不能入药用,而有的本草书,将“兰花”当作药用的“兰草”;更严重的是,竞将有毒的“钩藤”,当作补益的“黄精”。李时珍认为古代本草书上那么多的错误,主要是对药物缺乏实地调查的结果。 宋代以来,我国的药物学有很大发展,尤其随着中外文化交流的频繁,外来药物不断地增加,但均未载入本草书。李时珍认为有必要在以前本草书的基础上进行修改和补充。这时,李时珍已经35岁了。 李时珍的故事

  24. 谢谢您的观看!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