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0 likes | 670 Views
慢性支气管炎、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第一节 慢性支气管炎. 第二节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第一节 慢性支气管炎. C hronic B ronchitis. 定义:. 气管、支气管黏膜、黏膜下层、基底层、外膜及其周围组织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临床上以反复发作的咳嗽、咳痰或伴有喘息为特征。病情进展可发展为慢性阻塞性肺气肿、肺动脉高压、肺源性心脏病。. [病因和发病机制]. 空气污染 吸烟 —— 密切相关 感染 —— 重要因素 其他 —— 过敏因素、机体内在因素. [病理].
E N D
第一节 慢性支气管炎 第二节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第一节 慢性支气管炎 ChronicBronchitis
定义: 气管、支气管黏膜、黏膜下层、基底层、外膜及其周围组织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临床上以反复发作的咳嗽、咳痰或伴有喘息为特征。病情进展可发展为慢性阻塞性肺气肿、肺动脉高压、肺源性心脏病。
[病因和发病机制] 空气污染 吸烟——密切相关 感染——重要因素 其他——过敏因素、机体内在因素 [病理] 柱状上皮、纤毛、粘液杯状细胞、黏膜下平滑肌、管壁毛细血管的病理改变。
[临床表现] 症状 咳、痰、喘 体征 早期→无异常体征急性发作期→干湿性啰音喘息型→哮鸣音肺气肿→肺气肿征 混有湿啰音和哮鸣音且呼气相延长
[临床表现] 临床分型和分期 分型——单纯型和喘息型 分期 急性发作期 慢性迁延期 临床缓解期
[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血常规 痰液的检查 X线检查 呼吸功能的检查通气功能障碍:最大呼气-流量曲线在25%、 50%肺活量时明显降低FEV1、FEV1/FVC 下降、MVV下降
[诊断] 咳嗽、咳痰或伴喘息,每年发病持续3个月,连续两年或以上,并排除其他心肺疾患。 如每年发病持续不足3个月,有明确的客观检查依据亦可诊断。 [鉴别诊断] 肺结核 支气管哮喘 支气管扩张
[治疗] 急性发作期治疗 控制感染:选择合适的抗菌素 祛痰镇咳:改善症状、消除症状、掌 握镇咳指征。 解痉平喘:解除气道痉挛。 雾化吸入:气道湿化利于排痰。
[治疗] 缓解期治疗 加强锻炼、增强体质。 预防感冒、防止反复发作。 避免诱因。 提高免疫功能。 返回目录
定义: 阻塞性肺气肿,是气道远端部分膨胀(包括呼吸性细支气管、肺泡管、肺泡囊和肺泡)并伴有气腔壁的破坏、肺弹性减退及肺容量增大的一种疾病。 肺气肿包括:慢性阻塞性肺气肿、老年性肺气肿、代偿性肺气肿、间质性肺气肿、间隔旁侧性肺气肿、灶性肺气肿、大泡性肺气肿等。
病 因 常继发于慢性支气管炎等 感 染 基 因 (蛋白酶-抗蛋白酶失衡可能与机体某些基因和环境因素有关)
病理和病理生理 肺脏的变化 肺血管和心脏的变化 肺功能的变化 正 常 肺气肿
病理和病理生理 一、肺脏的变化 肉眼:肺脏过度膨大,失去弹性,灰白色。 镜下:见肺泡壁变薄、胀大,破裂或形成大泡,血供减少,弹性纤维网破坏。
病理和病理生理 一、肺脏的变化 病理分型: 小叶中央型 全小叶型 间隔旁型 不规则型 小叶中央型 狭窄:终末细支气管和1级呼吸性细支气管 狭窄 2、3级呼吸性细支气管扩张 全小叶型 狭窄:呼吸性细支气管 扩张:狭窄部分的远端
病理和病理生理 二、肺血管、心脏的变化 小血管管腔变窄、闭塞。 后期发展成肺心病时有右心改变。 三、肺功能变化 通气功能障碍:肺顺应性↓,RV↑,FEV1↓,MVV↓,最大呼气中期流量 ↓。 换气功能障碍:通气/血流分布不均匀
临床表现 症状 : 逐渐加重的气短 体征 : 特异性体征
临床表现 一、症状 在原发病的基础上,出现逐渐加重的呼吸困难。 劳力性呼吸困难→静息时呼吸困难。 分型: 气肿型(PP型) 支气管炎型(BB型)
临床表现 二、体征 肺气肿征 望:桶状胸、呼吸运动减弱 触:语颤减弱 叩:过清音、肺下界下移、心界缩小或不易叩出 听:肺泡呼吸音减弱、呼气延长、心音遥远 合并感染时肺部可有干湿啰音。 如剑突下出现心尖搏动及P2明显增强时,提示并发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实验室和其他检查 X线胸片检查 肺野扩大,透亮度增加,肋间隙增宽,横隔下降,心界缩小。
实验室和其他检查 肺功能检查 FEV1/FVC<70%; RV/TLC>40% ; MVV (最大通气量) < 80%。 血气分析 PaO2↓,PaCO2↑或正常
诊断 慢性肺脏疾病史,肺气肿体征 X线检查 肺功能检查
并发症 自发性气胸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呼吸衰竭 胃溃疡 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
治 疗 治疗目标:延缓病程进展、控制症状、减少并发症及增加活动能力,延长生命、提高生活质量。 一、积极控制原发病 二、改善营养状态 三、呼吸训练 四、手术治疗 体育锻炼 呼吸肌训练 家庭氧疗 返回目录
治疗—急性加重期 控制感染 • 经验用药,院外感染以G+菌占多数,院内感染以G-菌占多数 • 根据痰培养及药敏选择有效抗生素 常用的有青霉素类、氨基糖甙类、氟喹诺酮类、头孢菌素类等抗菌药
治疗—缓解期 采用综合措施,增强患者免疫功能,康复治疗、家庭氧疗,减少或避免急性加重期的发生。
预 防 • 戒烟 • 积极防治原发病的诱发因素 • 加强卫生宣教 • 改善大气污染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