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0 likes | 442 Views
宏观经济学. 第一章 导论. 本章介绍宏观经济学的基础,作为本书序言,为以后各章奠定基础。 第一节 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什么是宏观经济学 1 、宏观经济学是指对微观经济学而言的,微观经济学研究单个经济主体。 2 、宏观经济学是研究经济总量的。 3 、宏观经济学的必要性。( 1 )宏观经济学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2 )宏观经济学是建立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
E N D
第一章 导论 本章介绍宏观经济学的基础,作为本书序言,为以后各章奠定基础。 第一节 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什么是宏观经济学 1、宏观经济学是指对微观经济学而言的,微观经济学研究单个经济主体。 2、宏观经济学是研究经济总量的。 3、宏观经济学的必要性。(1)宏观经济学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2)宏观经济学是建立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 4、宏观经济学的局限性:(1)信息对宏观决策的约束。(2)决策者偏好对宏观决策的影响。(3)经济主体的“合性预期”行为的阻抗作用。5、宏观经济的目标与调控手段。(1)目标: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物价稳定,进出口平衡。(2)手段、财政政策、货币政策。 二、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一)一般对象 1、经济增长。2、经济周期。3、失业。4、通货膨胀。5、国防经济。6、宏观经济政策。 (二)中国客观存在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1、中国的宏观经济,特点规模庞大,水平较低,二元经济产需素质。 2、以典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为背景。
三、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一)研究方法的特点 1、三市场划分。2、行为主体划分。3、以微观经济分析为基础。 (二)具体研究方法 1、系统分析方法 2、类证分析方法 3、动态分析方法 4、数量分析方法 5、比较分析方法
第二节 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 一、国内生产总值和国民生产总值 • 1、GDP 2、GNP 3、区别 • 二、名义价值和实际价值 • 三、流量和存量 • 四、利率与现值
第三节 宏观经济学的理论体系 一、宏观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 (一)前期探索 1、威谦,配弟:最早的研究者 2、魁奈:宏观总量分析的先河 3、马克思:宏观经济分析框架的奠基者 4、费瑞希:首次提出者 (二)形成 1、凯恩斯革命(1)否定充分就业。(2)否定萨伊定律。(3)主张国家干预。 2、凯思斯理论创新:(1)把国民收入作为宏观分析的中心。(2)建立以需求为中心的宏观经济分析框架。(3)以利率为中介将货币与就业这两个宏观变量联系起来。 3、凯恩斯理论体系。
(三)发展 1、新古典学派 2、新自由主义理论 (四)中国宏观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 1、中国宏观经济学的创立是从引进组装起步的。 2、是与经济体制改革经济运行调控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3、注重应用,注重政策和对策研究,发挥理论对实践的指导功能。 二、宏观经济分析的若干前提假设 1、资源稀缺假设。2、经济人假设。3、多元经济主体假设。4、完备市场假设,完备的市场结构、完备的市场规则,充分竞争的市场,完全伸缩的价格。5、均衡经济假设。
第二章 宏观经济的衡量与均衡 宏观经济是一个连续不断的再生产过程,它是由许多变量决定的,分析宏观经济必须了解国民经济的衡量和核算指标,本章主要介绍国民经济的衡量,再生产过程,在此基础上实现均衡。 第一节 国民收入的衡量 一、收入和支出的循环流动 主要介绍国民经济的流转过程(流程图) 。
(一)国民经济的流程说明 1、流程图所表示的是货币流向。实物流向不予反映。 2、流程图所表示的是国民经济循环的主流。支流被舍弃。 (二)二部门国民经济流程 简单再生产条件下,国民经济只存在两大部门、家庭和企业。 家庭:生产要素的供给者(劳动力、资本、土地)商品服务需求者。 家庭与企业的交换关系:要素市场、家庭向企业提供生产要素(劳动力、资本、土地、企业家),企业向家庭支付要素报酬(工资、利息、租金、利润)、产品市场、企业向家庭提供产品和劳务,家庭支付商品和服务的价格
若C表示家庭的消费,同时等于企业的投入,Y表示国民收入,同时等于企业的产出。则Y=C若C表示家庭的消费,同时等于企业的投入,Y表示国民收入,同时等于企业的产出。则Y=C • 扩大再生产条件下,家庭将一部分收入用于储蓄,企业进行投融资活动,扩大再生产,若S表示储蓄,I表示投资,则 • Y=C+S=C+I 则S=I • (三)三部门的国民经济流程 • 引入政府这一经济主体进行分析 • 政府经济活动表现于两个方面,一是通过税收制度形成财政收入,二是政府花费形成政府支出。若税收用T表示,政府支出用G表示,由T=G,扩展二部门公式,C+S+T=C+I+G • (四)四部门国民经济流程 • 在开放经济条件下,一国还有进口和出口活动,图见28若M表示进口,X表示出口,C+S+T+M=C+I+G+X。 • 在宏观经济中,我们将收入称为总供给YS,将总支出称为总需求YD,则YS=YD。 • 二、国内生产总值的衡量方法 • (一)支出法 • 支出是根据购买最终产品的支出来计算国内生产总值的方法。 • 1、消费支出,耐用品,非耐用品、劳务。 • 2、投资支出:固定资本投资,居民住宅投资,企业存货变化(存货投资)。 • 3、政府支出:中央政府支出,地方政府支出。 • 4、净出口:出口、进口。 • 国内生产总值=C+I+G+(X-M)=C+I+G+NX15
(二)收入法 • 收入法就是从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收入流量的角度计算国内生产总值的方法,所有收入总和就是国民生产总值。 • 收入项目:1、工资,包括实得工资和附加福利收入,也包括工资收入者必须交纳的已被扣掉的各种税款。
2、净利息。不包括政府公债的利息。 • 3、租金。包括出租人所得租金。 • 4、间接税,未包括在工资利息、租金利润之内的税收。 • 5、资本折旧。 • 6、利润:包括公司利润和非公司利润。 • 国内生产总值=工资+净利息+租金收入+企业接税+资本折旧+公司利润+非公司企业收入
(三)国内生产总值与国民生产总值 • 20世纪90年代以前,宏观经济分析采用国民生产总值作为总量指标。 • GDP取代GNP的原因:(1)相对于GNP、GDP是对一国经济中就业潜力的一个较好的衡量指标。(2)由于较难获得国外净收入的准确数据,GDP更便于衡量。(3)世界多数国家采用GDP,便于国际间比较。 • GNP是以人口为统计标准,GDP是以地域为统计标准。 • GNP=GDP+本国居民在国外投资的收益—外国居民在本国投资的收益。
第二节 价格指数和失业率 • 在宏观经济活动中,价格是不断变化的,对宏观经济活动要用不同的价格去衡量。 • 一、名义GDP和实际GDP • 名义GDP是以当前市场价格来测算的国内生产总值,实际GDP是以不变价格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 • 二、价格指数 • 价格指数法是按照特定的一组商品和服务测定的实际购习力对货币流量进行估价的方法。
1、基本价格指数=(∑PitQio/∑PitQio)×100% • =(∑PitQio/∑PitQio)×100% • 2、通货膨胀率πt+1=(Pt+1—Pt)/Pt • 第三节 国民收入的生产分配和消费 • 一、国民收入的生产 • 1、不考虑技术进步的生产函数 • Y=F(K,L) • 2、C—D生产函数 • Y=AKαL1-α
二、国民收入的分配 • 1、企业的利润决定π=R—C=P·F(K,L)—WL—rK • 2、边际效率递减规律。 • 3、劳动替代资本的分析 • MPL=W/P • 如果工资水平下降,企业就会增加雇工,否则就会减少雇工。 • 4、资本替代劳动的分析 • MPk=r/P • 如果租金下降,企业会增加资本使用,否则就会减少资本使用。 • 5、国民收入的构成,劳动报酬,资本报酬、利润。 • )
三、国民收入的消费 • 1、消费 • 收入水平最终决定消费、消费函数 • c=a+b(Y—T),其中a中为自生消费,b为消费倾向 • 2、投资 • 投资是靠借贷支付的,企业是否投资,只有利润大于利息,企业才愿意投资,利率是投资的机会成本。投资是由实际利率来决定的。 • I=I(r) • 3、政府购买,政府购买的界定。
第四节 宏观经济均衡 • 一、产品市场的均衡 • 总需求YS=C+I+G=C(Y—T)+I(R)+G • 总供给YD=F(K,L) • YS=YD • 二、金融市场的均衡 • 投资I=Y—C—G 储蓄S=(Y—T—C)+(T—G) • 金融市场的平衡S=I(r
第三章 经济增长 • 经济增长是最重要的宏观经济问题,世界各国所追求的最重要的长期目标,它是衡量经济成功与失败的标志,宏观经济的运行就是经济规模不断扩张,经济结构不断优化。 • 第一节 资本积累 • 一、基本假设 • (一)生产供给假设 • 1、索洛增长模型 Y=F(K,L) • 2、索洛模型特征: • (1)递减性 • (2)齐次性 • (3)不可替代性 • 3、索洛模型的变型 y=f(k),人均产出完全由人均资本决定。 • (二)需求假定 • 1、人均产出构成y=c+i • 2、人均消费的认定c=(1—s)y • 3、人均消费等于人均投资 • 二、资本积累和稳态 • (一)资本存量的决定 • 1、投资i=sf(k) • k越高,投资越大,s越高,投资越大。 • 2、折旧,△k=i—8k资本存量越高,折旧越高。
(二)稳定状态 • 1、稳定状态以k为标志 • 2、稳定状态有着重要的意义 • 三、储蓄率对稳态的影响 • 储蓄率高,资本存量和产出水平就高,储蓄率低,资本存量和产出水平就低。 • 第二节 资本积累的黄金律 • 在宏观经济活动中,积累率达到什么水平,储蓄率有多高,必须进行恰当的确定。 • 一、黄金律 • 1、黄金律水平的确定 • maxc*=f(k*)—8k* 图P60 • 2、黄金律的基本条件 • MPk=δ
二、黄金稳态过程 • 1、资本存量高于黄金律 • 降低储蓄率,消费增加,投资降低,资本存量下降,到黄金律状态。 • 2、资本存量低于黄金律 • 提高储蓄率,消费下降,投资增加,资本存量增加到黄金律状态 • 第三节 人口增长与技术进步 • 一、人口增长的影响 • 1、人口增长条件下的索洛模型 • △k=i—(δ+n)k • 2、人口增长的影响 • (1)人口增长推动经济增长 • (2)人口增长影响一个国家的富裕程度 • (3)人口增长带来黄金律的变化 • C*=f(k*)—(δ+n)k* • MPk=δ+n • 二、技术进步的影响 • 1、技术进步条件下索洛模型 • Y=F(K、LE) • △k=sf(k)—(δ+n+g)k • 2、技术进步条件下的黄金律 • C*=f(k*)—(δ+n+g)k* • MPk=δ+n+g
第四节 经济增长 • 一、经济增长与经济增长速度 • 1、经济增长的含义 • 经济增长是指一种长期的经济现象,是一国潜在国民产出或经济生产能力的持续增加。 • 包括两层含义:(1)商品和劳务的总量是增加的。(2)人均占有的GNP也是增加的。 • 2、经济增长速度 • 经济增长速度是指国民产出或人均国民产出水平的变化幅度。 • (1)用国民产出指数或信数表示 • G= GDPi—报告期国内生产总值GDP0—基期国民生产总值 • (2)用经济增长率表示 • g=或g=△yt/yt-1 y=—1 • 二、经济增长的影响 • (一)经济增长的益处 • 1、经济增长可以普遍地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 • 2、经济增长可以促进收入分配的平等。 • 3、经济增长可以促进生活方式的转变 • 4、经济增长可以增强国家的实力,提高国家的地位。
(二)经济增长的代价 • 1、经济增长需要大量的资源投入来支持。 • 2、经济增长可能在一定时影响内造成环境恶化。 • 3、经济增长还可能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比如人们可难以适应失业城市人口膨胀,人际冲突,犯罪上升,自杀率,离婚率上升。 • (三)关于最优经济增长的限制条件 • 1、最优经济增长速度应该是能够长期持续,并保证经济相对稳定的增长速度。 • 2、最优经济增长速度应该能够兼顾目前消费与未来消费的速度。 • 3、最优经济增长能够兼顾其他目标。比如平等、公正、环保、社保。 • 三、经济增长模式 • (一)外延增长模式与内涵增长模式 • 1、外延增长模式:用持续不断地增加硬要素投入的办法来维持经济的增长。 • 2、内涵增长模式:靠技术进步改善制度提高产出水平。 • (二)平衡增长模式与不平衡增长模式 • 1、平衡增长模式:各地区各部门同步增长齐头并进,经济结构没有大的变化,投入产出矩阵没有重大改变。 • 2、不平衡增长模式:在一定时期内,让某些地区某些产业突飞猛进发展,形成经济的火车头和发动机,以此作为整个国民经济的主要地区和主导产业,参与国际专业化分工,出口拳头产品,实现国民经济的整体增长。 • (1)地区不平衡 • (2)产业不平衡 • (3)时序不平衡
四、中国经济的增长与起飞 • 1、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经济增长始终在高位区运行 • 2、中国经济增长的特征:(1)高投入(2)高消耗(3)高积累 • 3、中国经济起飞的征兆 • (1)中国经济出现持续高速增长的势头。 • (2)中国的人均GVP已进入起飞区间。起飞在300-3000美元之间。 • (3)中国的高积累高投资保证经济起飞的后劲,三峡工程,京九铁路为经济增长增添后劲。 • (4)新兴产业群还在兴起,为经济起飞提供新的增长点,农业正朝着多品种高品质深加工高附加值方向发展,工业中,能源、机械、汽车、钢铁、建筑、化工、电子、家电等产业正成为主导产业,第三产业的交通、通讯、金融、旅游等行业方兴未艾。 • (5)经济体制改革正在深化,市场经济将为经济起飞提供制度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