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5

疾病自然史與致病模式

疾病自然史與致病模式. 美和技術學院 鍾蝶起副校長 2007.9.20. 一、疾病的定義、診斷和分類. 疾病( disease )指的是生理或心理的功能障礙,其判定標準是客觀的診察和檢驗。然而,不同的人對於客觀的疾病有不同的主觀感受,也會表現出不同程度的社會功能障礙。「有病( illness )」常被用來表示一個人主觀感覺到的不健全狀態,至於「患病( sickness )」常用來說明有病個人的社會功能障礙狀態。. 世界衛生組織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1948) 描述健康是「身體、精神與社會整體健全的狀態,不只是沒有疾病或殘廢」。

cleave
Download Presentation

疾病自然史與致病模式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疾病自然史與致病模式 美和技術學院 鍾蝶起副校長 2007.9.20

  2. 一、疾病的定義、診斷和分類 疾病( disease )指的是生理或心理的功能障礙,其判定標準是客觀的診察和檢驗。然而,不同的人對於客觀的疾病有不同的主觀感受,也會表現出不同程度的社會功能障礙。「有病(illness)」常被用來表示一個人主觀感覺到的不健全狀態,至於「患病(sickness)」常用來說明有病個人的社會功能障礙狀態。

  3. 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1948)描述健康是「身體、精神與社會整體健全的狀態,不只是沒有疾病或殘廢」。 *Health is a state of complete physical, mental ,and social well-being and not merely the absence of disease or infirmity.

  4. 疾病的診斷通常是按照兩個不同的標準來進行,一是表徵標準(manifestation criteria),一是病因標準(etiology criteria)。表徵標準係指病人的症狀、徵候、結構改變、機能改變、行為異常、預後等特性,例如骨折、糖尿病、多數癌症、智能不足、精神分裂等即是按表徵來診斷。 病因標準則指病人的致病因子,例如梅毒和流行性感冒等傳染病,癩皮病等營養缺乏症,水俁病等重金屬中毒症皆是按病因標準來診斷。疾病診斷標準,也被稱之為「病人分類」的依據。

  5. Impairment (傷害):為器官層次的障礙 • Disability(殘廢):個人層次的障礙 • Handicap(殘障):個人與周遭環境的互動與適應困難

  6. 二、疾病自然史及三段五級預防 (一)疾病自然史 1、可感受期(susceptible stage)    2、臨床前期(preclinical stage)    3、臨床期(clinical stage)    4、殘障期(disable stage)    5、死亡(death)

  7. (二)三段五級預防 1、初段預防:(1)促進健康(health promotion) (2)特殊保護(specific protection) 2、次段預防:早期診斷和適當治療       (early diagnosis and prompt treatment) 3、末段預防:(1)限制殘障(disability limitation) (2)復健(Rehabilitation) 

  8. 死 亡 病原 宿主 環境 後遺症 殘 障 合併症或續發症 臨床水平 各種徵候和症狀 構造及機能 致病因子進入 宿主體內 病原繁殖或活化 可感受期 死亡 症候前期 臨床期 殘障期 促 進 健 康 特 殊 保 護 1.衛生教育 2.適宜營養攝取 3.注意個性發展 4.提供合適的工作 5.婚姻座談和性教育 6.遺傳優生保健 7.定期健康檢查 早期診斷和適切治療 復 健 1.實施預防注射 2.健全生活習慣 3.改進環境衛生 4.避免職業危害 5.預防事故傷害 6.攝取特殊營養 7.祛除致癌物質 8.慎防過敏來源 1.找尋病例 2.篩選檢定 3.特殊體檢 目的: (1)治療和預防疾病惡化 (2)避免疾病的蔓延 (3)避免併發和續發症 (4)縮短殘障期間 限 制 殘 障 1.心理、生理和職能 的復健 2.提供適宜的復健醫院、設備 和就業機會 3.醫院的工作治療 4.療養院的長期照護 1.適當治療以遏止疾病的惡化並 避免進一步的併發和續發疾病 2.提供限制殘障和避免死亡的設備 第一段 第二段 第三段 疾病自然史與三段五級預防

  9. 三、致病模式 • 1、三角致病模式(epidemiological triangle): • 環境、宿主與病原 • 2、網狀模式(web of causation): • 錯綜複雜的致病流程 • 3、輪狀模式(epidemiological wheel): • 生態平衡與疾病 • 4、螺狀模式(epidemiological spiral): • 多病因互動的多階段進程

  10. *三角模式 瘴癘說 (miasma theory) 細菌說 (germ theory) 體液說 (humor theory)

  11. *網狀模式 必要且充份 (necessary and sufficient) 必要但非充份 充份但非必要 既不必要也不充份

  12. 物理性環境 基 因 社會性環境 *輪狀模式 生 物 性 環 境 物 理 性 環 境 宿 主 基因 社會性環境 輪狀致病模式—生態平衡與疾病

  13. 環境中包括各種決定因子 1、前置因子(predisposing factor):為間接原因,造成宿主易感性,如age,sex。 2、促進因子(enabling factors):協助宿主發病,如營養狀況,天侯不佳。 3、沈澱因子(precipitating factors) :為直接原因,如病原感染 4、加強因子(reinforcing factors ):要化宿主病情的因素,如併發感染。

  14. *螺狀模式:說明多重病因在多階段致病過  程中所扮演的互動角色 分子   細胞  組織   器官  系統  個體

  15. 免疫力 異物代謝酵素 荷爾蒙 基因多形性 體液免疫 細胞免疫 第一相:CYP 第二相:GST,NAT,EH 雌性素 雄性素 L-myc 健康者 無症狀帶原者 慢性肝炎 肝硬 肝癌 染色體異常 姊妹染色體交換增加 致癌基因活化 抑癌基因去活化 環 境 危 險 因 子 生物因子 化學因子  營養因子 B型肝炎病毒 C型肝炎病毒 肝吸蟲 外在劑量   內在劑量  生物有效劑量 抗氧化維生素硒  宿 主 易 感 受 因 子 多重環境與遺傳因子在肝細胞癌多階段致病進程之交互作用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