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0

中國地方治理專題研究

中國地方治理專題研究. 潘兆民 東海大學 通識教育中心暨大陸研究學程副教授. 第五章區域經濟   青島. 背景 毛澤東時期是透過劫富濟貧的方式來達到平均的目的,但是鄧小平時期卻以先讓少部分的人富起來的發展策略 ( 如梯度發展理論 ) ,使中國大陸經濟區域的劃分愈來愈明顯。. 在改革開放初期,鄧小平主張兩個大局:. 區域經濟發展的理論 大連. 中國大陸在改革開放初期一系列的發展就是採取梯度傾斜模式, 從四個點:深圳、珠海、汕頭、廈門設置經濟特區。 再由線的開發,即沿海的十四個城市連結(大連、青島、煙臺、天津、上海 … 海口),

clay
Download Presentation

中國地方治理專題研究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中國地方治理專題研究 • 潘兆民 東海大學 通識教育中心暨大陸研究學程副教授

  2. 第五章區域經濟   青島 • 背景 • 毛澤東時期是透過劫富濟貧的方式來達到平均的目的,但是鄧小平時期卻以先讓少部分的人富起來的發展策略(如梯度發展理論),使中國大陸經濟區域的劃分愈來愈明顯。

  3. 在改革開放初期,鄧小平主張兩個大局:

  4. 區域經濟發展的理論 大連

  5. 中國大陸在改革開放初期一系列的發展就是採取梯度傾斜模式,中國大陸在改革開放初期一系列的發展就是採取梯度傾斜模式, • 從四個點:深圳、珠海、汕頭、廈門設置經濟特區。 • 再由線的開發,即沿海的十四個城市連結(大連、青島、煙臺、天津、上海…海口), • 由點到線再到面的發展,再進一步的開放沿海、沿江、沿邊的「三沿經濟發展策略」, • 而由點→線→面的發展策略,就是梯度推移的格局,經濟特區(點)→開放城市(線)→沿海技術開發區(面)→中部地區→西部地區。

  6. 煙台 • 這種階梯式的發展格局、開放政策 • 導致產業經濟部門制度的變遷,與外資的直接投入,進而提升整個經濟區域的發展。(產業經濟部門由公有制→私有制)

  7. 點軸開發模式 三線建設時的重慶化工廠

  8. 「磁化效應」指的是不管是生產要素、資金都會向成長極中心集中,包含資金、物資、人才..等等,「磁化效應」指的是不管是生產要素、資金都會向成長極中心集中,包含資金、物資、人才..等等, • 待成長極實力增強之後,接著各種生產要素就會向磁極外圍擴散。 • 強調點和線的發展,以及城市間區域的整合,再透過二個城市之間的交通網路,形成軸,則經濟開發區就會形成。

  9. 何謂「經濟區域」     長江三角州經濟區

  10. 影響經濟區域發展的因素 一、制度因素 二、人力資本因素 三、政策因素 四、區位因素 五、財政制度 六、市場化的程度 七、區域文化 八、歷史因素

  11. 中國大陸三個主要經濟區域 • * 參耿曙 P86.P87 • 長江三角洲區→第二具引擎 • 主要是以上海為中心向外輻射。 • 經濟成長來源:投資所推動。 • 長江三角洲有較佳的基礎設施、科技教育和政策環境,因此成為跨國企業或國內、外資以及公私營企業的投資焦點。 • 產業:高科技及知識密集產業。ex:電子、機械、鋼鐵、汽車。 • 未來發展狀況:長江三角洲區未來很可能成為中國大陸的國際經濟、金融貿易,以及航運中心。

  12. 珠江三角洲經濟區(東南沿海經濟區)→第一具引擎珠江三角洲經濟區(東南沿海經濟區)→第一具引擎 • 以廣州、深圳為中心,透過鐵公路的延伸,包含海南、廣西、福建、江西…東南沿海區,形成東南沿海經濟圈,此區主要是地理位置優越,面對台灣、香港,主要是吸引港商以及台資的重要據點。 • 經濟成長來源:出口(利用便宜的勞工和資源,以出口為導向)。 • 主要工業的產業類型:勞動密集產業為主。EX:家電業、玩具、服飾、運動器材。

  13. 渤海灣區→第三具引擎 • 主要是沿渤海灣周圍,包含遼寧省、河北、山東、天津、北京,形成渤海灣經濟圈,以北京、大連、青島作為城市的中心。 • 經濟成長來源:內需(內在市場的需求)。 • 經濟發展主要是透過國有企業主導。 • 產業類型:主要是資本密集型的產業,以重工業為主。ex:機械、鋼鐵、汽車、石化、化工。

  14. 中國區域經濟發展不均衡的三差問題: • 城鄉差距。 • 貧富差距。 • 區域差距。

  15. 城乡差距主要表现在: • 中国农业大学公共管理系主任张正河教授。 ——区域不同外界评价迥异   问:我国目前的城乡差距有多大?   张正河:在我的学术活动和旅游中,接触过很多来自国外的专家和游客,第一种情况是初次来中国,看到北京、上海、广州、深圳、香港。他们的评价是,中国拥有现代化的城市、豪华的宾馆、完善的基础设施、较高的生活水平,是一个发达国家,旧金山、洛杉矶、东京、伦敦、巴黎也不过如此。第二种情况是看了河南、山西、陕西、新疆及东北,吃住在县城。在他们眼里,中国是一个中等收入国家。第三种情况是在中国工作时间较长,对农村有较深认识,去过诸如甘肃、贵州、青海、内蒙古等地的农村,在乡镇、村庄体验一段时间。他们认识到,中国是一个还很落后的发展中国家。 http://www.gxxy.gov.cn/redian/ShowArticle.asp?ArticleID=939

  16. 王韶光 • 經濟發展不均衡的三差問題,主要因素是: 一、投資傾斜 二、政策傾斜 三、財政轉移支付的問題

  17. 學者質疑:梯度推移理論和點軸發展模式 • Mydai Hirschman(赫希曼)認為: • 市場力量的正常發展趨勢,與其說是縮小區域間的差距,不如說是擴大區域間的差異

  18. 以中國大陸經濟市場化的過程來檢視,呈現了基本的特徵:以中國大陸經濟市場化的過程來檢視,呈現了基本的特徵: • 發達地區向不發達地區要素流動,導致縮小兩者經濟差距的擴散效應(spread effect)和涓滴效應(trickling effect)並不明顯 • 極化效應(polarized effect)卻不斷產生

  19. 大陸區域經濟發展的研究有明顯的被誤導,即很多人認為作為成長集或是核心的大城市或是工業中心,能夠迅速帶動周邊地區的發展,並且縮小和偏遠地區的差異。大陸區域經濟發展的研究有明顯的被誤導,即很多人認為作為成長集或是核心的大城市或是工業中心,能夠迅速帶動周邊地區的發展,並且縮小和偏遠地區的差異。

  20. 學者認為應用區域經濟發展模式時,有三個問題不能忽略:學者認為應用區域經濟發展模式時,有三個問題不能忽略: • 1.只有完全的市場競爭,才能帶來空間上的經濟平等。 • 所以要不斷的市場化,才能產生涓滴效應。 • 2.由於迴流效應或極化效應的存在,市場的力量不僅無法平衡區域的差異,反而愈擴大區域的差距。 • 3.只有發展到一定的階段,只有通過政府的適當干預,擴散效應以及涓滴效應才可能會實現,否則迴流現象會一執持續存在。

  21. 中國大陸區域經濟發展的制約因素 • 1.地方壁壘及區域合作精神的欠缺 • 2.中西部的投資環境遠不如東部,更有部分地區的內陸官員對外資、台資或港資會加以保護,但是對於大陸本地以外的投資往往不能有效保護,使得民間資本對於異地投資望而生畏,

  22. 中國大陸的基層民主

  23. 基層民主產生的背景因素 1.農村在經濟改革之後產生一些新的情勢,農村的 生產關係、經濟體制產生了新的變化,上下的支配 關係發生變革,中共中央為了面對新的變化,必須 產生新的管理機制和組織以因應新的變化。 2.農民的地位提高 3.地方的政府部門已經由以往的資源絕對控制者,轉變成資源的相對控制者,使得原有社政合一的集體化管理制度失去存在價值。

  24. 中国自1988年试行村委会直接选举,经过20年的运行,选举日渐常态化、规范化。据民政部统计,截至2007年底,中国共有61万多个村委会,由农民直选产生的“村官”达241万多人。这241万多“村官”与农村中共基层组织一起,对中国乡村的稳定和发展影响甚大,其选举和选拔牵动各方神经。但与此同时,一些地方的村委会选举也面临“贿选”、农民工选举权难以保障、缺乏司法纠错机制等诸多问题。中国自1988年试行村委会直接选举,经过20年的运行,选举日渐常态化、规范化。据民政部统计,截至2007年底,中国共有61万多个村委会,由农民直选产生的“村官”达241万多人。这241万多“村官”与农村中共基层组织一起,对中国乡村的稳定和发展影响甚大,其选举和选拔牵动各方神经。但与此同时,一些地方的村委会选举也面临“贿选”、农民工选举权难以保障、缺乏司法纠错机制等诸多问题。

  25. 村民自治的原因

  26. 中國大陸推動基層民主的類型 • 村委會的直接選舉: • 人民公社廢除以後的權力真空態,因此開放村民委員會的選舉來取代人民公社。 • 1982年修憲取消人民公社,並在憲法中成立村民委員會,之後又在城市成立了居民委員會(群眾組織),作為中國大陸最基層的群眾組織。村民委員會並不是政權組織,人民公社也不是政權組織,二者皆為群眾組織。 • 中共最基層的政權組織是鄉鎮政府以及鄉級的人大代表。

  27. 在1982年以前沒有所謂的直接選舉, • 有資料顯示在1949年到1952年間,解放區,曾經透過選舉選出農村幹部,但是中國大陸確實有真正的直接選舉是從1982年開始的,而1982年的直接選舉仍是屬於試驗階段。 • 在1987年,村民委員會組織法成立,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通過,規定農村必須實行村民委員會的自治,表示村民委員會要全面的直選,即村民要自己選出村委會的主任、副主任及委員。

  28. 村委會的職責: • 即取代人民公社,農村的資源分配及結合,屬於經濟層面的工作。 • 而由上級指派來的鄉鎮官員,執行中央的指令,另一則是具有民意基礎的村民委員會,二者相較之下,掌握資源的村委會具有較大的權力,二者就容易產生衝突。

  29. 基層民主產生的效應

  30. 村委會的選舉方式 • 在剛開始醞釀的階段,是由黨支部書記來操縱,但是經過修改以後,是由選民來預選候選人,再由村民直選。

  31. 村民委員會選舉產生的矛盾 • 1.幹群關係的對立 • 2.黨支部書記、黨書記和村民委員會的衝突(兩委員的衝突)

  32. 鄉鎮長的選舉

  33. 1999年1月,江澤民認為基層選舉產生了失控狀態,所以農村基層選舉應該嚴格限制在村民委員會選舉的範圍之內,不得擅自向鄉、縣等國家政權組織擴張,1999年1月,江澤民認為基層選舉產生了失控狀態,所以農村基層選舉應該嚴格限制在村民委員會選舉的範圍之內,不得擅自向鄉、縣等國家政權組織擴張, • 但是其實鄉鎮長選舉十分和平,並且鄉鎮長的直選讓鄉鎮村務公開了,更符合民意基礎,更能貫徹政策的執行。 • 到了2001年的7月,中共中央發出了一份文件指出,除了村委會和居委會保持直選外,禁止鄉鎮長的直選。 • 有學者指出,廢止鄉鎮長直選的另一個說法是:為了要貫徹中共政權對於村的直接控制,再加上鄉鎮和村的矛盾以及衝突,所以暫停鄉鎮長的選舉。

  34. “直推直选”是这次乡镇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实质性内容。所谓“直推”就是由30人以上的选民联名推荐或自我推荐,推举乡镇长初步候选人。“直选”是每个乡镇推举的候选人在乡镇联席会上经过施政演说、辩论,以无记名投票方式,确定2名正式候选人;然后候选人到各选区同选民见面、进行竞选演讲的基础上,由有选举权的选民正式参加选举产生。通过直接投票选举,7位乡镇长被选民用手中的选票推上了乡镇领导岗位。

  35. 在“直推直选”中以高票当选的永宁乡党委书记王晓光至今忘不了一位党员对他说过的话:“你是我们选出来的,你当书记后可得多为大家的利益考虑呀!”而当选乡党委书记一年来,王晓光时刻不忘自己竞选时许下的承诺,积极带领乡党委一班人,从选民提出的问题中梳理了产业发展、集镇建设等问题,结合乡情,提出了发展烤烟、生姜、黄果、小米辣、畜牧业的“五产业”发展思路。在全乡各族群众的共同支持和努力下,目前,党委班子当初制定的各项工作目标均已初步实现。

  36. 縣一級以下人民代表大會的直選(包含縣)→基層人大選舉縣一級以下人民代表大會的直選(包含縣)→基層人大選舉 • 1979年7月1日,全國人大通過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各級地方人民代表大會的選舉法」,規定縣以下以及鄉鎮的人民代表大會直選,再由縣一級的人大代表選省市的人民大會代表,再由省市的人民代表大會代表選全國的人民大會代表。此辦法經歷了四次的修改,每一次的修改都提高了民主的程序,確立了差額選舉,改變候選人的提名方式,不是由黨推薦,選民可以聯合推薦。廢除舉手表決的投票方式,確立了程序公開,選民權利的保障。

  37. 2004年10月規定廢除過去的初選時之醞釀方式(協商),改為預選制,由選民預選。2004年10月規定廢除過去的初選時之醞釀方式(協商),改為預選制,由選民預選。 • 預選代表的意義: • 可以由投票的方式來決定誰作為正式的候選人,解決由過去黨意操作的情況。 • 原條文規定候選人必須由推薦人介紹,現在改為由候選人自己向選民介紹自己。意味著「允許競選機制的存在」。

  38. 人大代表選舉產生了三個問題 • 1.人大代表的官派比例超過1/2,無法發揮監督的功能。 • 2在政府強力規劃介入下,往往很難代表人民的利益。 • 3選舉制度缺乏良好的規範。選舉經費、競選時間以及日期的規定都缺乏制度化。

  39. 黨內民主 • 受到農村村民委員會選舉的影響,農民開始要求基層的黨組織也應該要實施直選貫徹基層民主。 • 因為兩委的衝突,所以主張黨委書記的民選使其具有民意基礎和村委會抗衡。 • 2005年1月在江蘇的泗洪縣,總共有24個鄉鎮黨委書記由農村的黨委一人一票選出,鄉鎮黨委書記的直選成為推動黨內民主的主要基礎。

  40. 在中國鄉村為何有民主化的動力? • 1.分權制度化 • 2.幹部短缺 • 3. O’Brian提出另一個動力

  41. 城市的民主化比不上鄉村的原因 • 吳國光: • 1.城市中產階級是改革開放後的產物和既得利益者,與中共的政策是密切相關的,甚至有很多是來自於權勢和集團,或是與這些集團關係密切,必須透過中共的權勢和集團來幫助、保護、提高其社會經濟利益。所以城市居民對於國家機器以及權勢集團有極深的依賴,於是這些中產階級就不可能成為國家權威的反對者。

  42. 2.城市民主化遲緩,是中共政治體制結構差異所造成的。2.城市民主化遲緩,是中共政治體制結構差異所造成的。 • 3.因為政治制度上的設計對於農民的排擠,造成農民對於國家疏離,導致農民在政治上日益增強其獨立自主性,而這就成為農村政治改革的社會基礎。

  43. 4.國家權力的回撤,增加農民獨立自主的空間,使得農民獨立自主性增強,自發性組織社區共同體,此種社區共同體的階級意識強化了農民的集體行為,就成為農村民主化開展的基礎。

  44. 0:威權主義時期 • A:目前基層民主的現狀(中國政治改革的現象和位置)→自由度不高,參與程度高 • A-:代表基層民主的倒退 • B1:代表地方政府持續推動改革 • B:村民爭取而來的民主動力

  45. A-的來源 • B1的來源 • B的來源 • A→B1:代表政府主動改革,民主化向上提升。 • A→B:代表村民和政府爭民主而帶來的民主轉型。 • 關鍵點「B1」: • 因為中國大陸基層民主推動的動力是政府,透過政府的推動,可以把群眾組織(村民委員會)和維護權力的活動擴散到政府的體制內部(所以才會進一步推動鄉鎮長選舉、人大選舉、差額選舉),而且政府內部的民主改革。 • A-可能是未來中國基層民主倒退,B和B1代表今天中國大陸基層民主可以持續發展的基礎,而B1是關鍵。

  46. 在中國大陸基層民主推動階段 1.觀望階段 2.試驗階段(A→A-) 3.爭取的階段(A→B)

  47. 基層民主所面對的困境: • 1.基層民主受到層層限制 • 2.制度發展上的困境 • 3.法制(法律制度)上的困境

  48. 中國大陸基層民主和國家民主的關係 • 1.中國大陸的基層民主化代表了一個意義:即農民開始對於本地事物有政治參與。其中的民主意涵就存在於農民可以透過個人的政治參與去影響與其利益有關的政策。 • 2.合法性的下墜

  49. 社會的自由度 高 B B1 A 社會參與程度 低 0 高 A- 低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