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3

如何依據學生學習評量結果,進行課程設計與教學改善

如何依據學生學習評量結果,進行課程設計與教學改善. 李坤崇教授 南台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主任 經歷: 國立成功大學教育所教授兼所長 教育部主任秘書,國家教育研究院籌備處主任. 1. 100 年校務評鑑. 第一輪 5 年的大學校系評鑑強調教學 。 100 年起第二輪的校系評鑑 ,則以「 學生學習成效 」為 重點 。 第二輪的校系評鑑 採認可制,民國 100 年實施 。強調「大學定位」、「資源整合與配置」與「持續改善」的「機制」。 以「 學生學習成效 」為主軸,先期 導入整體運作機制與觀念 。. 校務評鑑理念.

clarke
Download Presentation

如何依據學生學習評量結果,進行課程設計與教學改善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如何依據學生學習評量結果,進行課程設計與教學改善如何依據學生學習評量結果,進行課程設計與教學改善 李坤崇教授 南台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主任 經歷: 國立成功大學教育所教授兼所長 教育部主任秘書,國家教育研究院籌備處主任 1

  2. 100年校務評鑑 • 第一輪5年的大學校系評鑑強調教學。 • 100年起第二輪的校系評鑑,則以「學生學習成效」為重點。 • 第二輪的校系評鑑採認可制,民國100年實施。強調「大學定位」、「資源整合與配置」與「持續改善」的「機制」。 • 以「學生學習成效」為主軸,先期導入整體運作機制與觀念。

  3. 校務評鑑理念 • 各校發展條件與資源有異,其校務發展目標、特色與自我定位自有不同,故校務評鑑係採不做跨校比較之認可制。 • 有關學生學習成果,在100年校務評鑑中強調整體機制之建立,並要求提供具體推動之相關辦法與會議紀錄,而101年系所評鑑才做實地查核。 • 各校依其自我定位與教育目標,所訂定之教學與學習要求標準不一,故有關學習成果標準與評量機制並無一致性規定。 • 所有評鑑皆強調自律精神,故如何落實評量結果之資訊回饋,以做為持續品質改善之參據,才是整體機制成敗之關鍵

  4. 大學校院校務評鑑標準 之PDCA循環圈 4

  5. 校務評鑑五大項目 • 學校自我定位(校務發展計畫為何?) 學校至少應訂出校、院二個層級之基本素養與核心能力,而系所層級則須啟動訂定基本素養與核心能力之機制。 2. 校務治理與經營(制度如何運作?) 學校校務發展機制應能定期檢討學校發展定位,並據以檢討學生基本素養與核心能力之設計。 3. 教學與學習資源(資源如何配置?) 課程設計:課程架構與內容符應學生基本素養與核心能力,並建立完整之課程地圖,學生清楚瞭解所有課程科目與基本素養和核心能力間之對應關係。教師教學:能根據課程所要教導之基本素養與核心能力,應用多元之教學方法與學習評量。 4. 績效與社會責任(結果如何?) 學校應建立學生獲得基本素養與核心能力之學習評量機制,此一學習評量機制應足以確保有效評估不同之基本素養與核心能力。 5 持續改善與品質保證機制(如何改善?) 為確保學生畢業時能獲得既定之基本素養與核心能力,學校應建立學生學習成效之自我改善機制

  6. 大學校院系所評鑑項目PDCA品質保證架構

  7. 第一週期與第二週期系所評鑑之差異 7 7

  8. 第一週期與第二週期系所評鑑之差異評鑑項目不同第一週期與第二週期系所評鑑之差異評鑑項目不同 8

  9. 「成果導向教育」由Spady(1981)提出。成果(outcome)重點不在於學生課業分數,而在學習歷程結束後學生真正擁有的能力。基本原理是「所有學習者均成功(success for all)」 範例:願景(或範例)及邁向願景(或範例)的做事方法。 目的:建構成果藍圖;營造成功情境與機會。 前提:所有學生均能學習並獲得成功;成功是成功之母;學校掌控成功的條件。 原則:清楚聚焦;擴大機會;高度期許;向下設計。 實踐:定義成果;設計課程;教學授課;文件結果;決定進階 圖1 成果導向教育金字塔(Spady, 1994)

  10. 大學課程發展模式 • 逢甲大學的雙迴圈課程規劃與管理機制(李秉乾,2008) • 中原大學的能力地圖(C-Map)機制示意圖(許政行,2008) • EC2000雙迴圈(Hamdi, 2007) • Rogers品質保證的評量模式(Rogers, 2003) • 醫學教育的課程發展(Kem, Thomas, Howard, & Bass, 1998) • 調整模式(González & Wagenaar, 2003a), • AACSB確保學習成效流程(AACSB International Accreditation Coordinating Committee & Quality Committee, 2007) • 香港教育學院四級學習成果之發展圖(2009)

  11. 校核心能力(ILOs) 校教育目標(IEOs) 各院、教務處、學務處、通識中心及相關單位GO) 院級核心能力(PILOs) 院級教育目標(PEOs) 系所核心能力(DILOs) 系所教育目標(DEOs) 績效標準(PC)或能力指標(CI) 評量 (ATs) 教、學及活動(TLAs) 教學內容(TCs) 課程學習成果(CILOs) 課程目標(COs) 課程與教學計畫(C&TP) 香港教育學院四級學習成果之發展圖

  12. 國家社會與教育發展 及定位 校教育目標、核心能力 院、通識、處室教育目標、核心能力 系教育目標、核心能力 學校特色 與定位 能力指標 (績效標準) 學生個人能力及發展 內迴圈 課程調整(縱橫) 外迴圈 家長與校友期望 課程設計(引導) 產業發展與職場需求 成果迴圈 課程評鑑 課程配套(行政) 註:實線為發展流程,虛線為回饋或輔助機制。 就學就業 (佐證) 教學評量(多元) 課程(教與學)實施 圖1 成果導向教育的課程發展圖 成果導向的課程發展與學習成效評量機制 12

  13. 成大學生輔導組心理健康願景、能力及課程關係圖成大學生輔導組心理健康願景、能力及課程關係圖 能力指標 開授科目 願景 核心能力 A1能瞭解自己的人格特質、價值觀、興趣專長以及生理狀況。 A.增進自我瞭解的能力。 探索自我(增開) A2能瞭解他人及環境對自己的影響。 B1能瞭解自己的情緒變化,並適度調適情緒。 B.提升情緒調適能力。 B2能了解並同理他人情緒,進而協助他人。 情緒與壓力管理 B3能以正向態度面對挫折,並予以適切處理。 促進心理健康 C1能減少傷害別人的行為。 C.減少傷害行為。 C2能減少傷害自己的行為。 人際互動與溝通技巧(2選1) C3能減少傷害健康的行為。 D1能增進社會人際互動和諧的知能。 D2有處理緊張關係的能力。 D3能善用社會支持網絡或資源。 D.促進社會人際和諧的能力。 家庭關係(2選1) D4能接納、關懷他人。 E1能瞭解,並勝任社會賦予的不同角色。 E.善盡社會角色與責任。 無障礙生活 與環境 E2能發揮角色積極功能,善盡角色責任。

  14. 正式課程(formal curriculum) (系所專業課程、跨領域課程、通識課程、共同課程) 外顯課程 非正式課程(informal curriculum) (學校各項活動,如社團活動、學術活動、專業服務、輔導活動、各式競賽及慶典活動) 實有課程 學校課程 潛在課程(hidden curriculum) (物質環境:校園校舍及教室的境教;社會環境;學校制度、措施、儀式;認知環境:師生互動的期許與身教、教科書的價值與意識) 懸缺課程(null curriculum) (該教而未教、應列而未列的課程;具警告、提醒作用:忽略的心智能力,遺漏的科目或教材及疏忽的情意陶冶) 學校課程分類與架構圖

  15. 通識課程 (正式課程) 專業課程 (正式課程) 聯集為校核心能力 學校活動 (非正式課程) 學校情境 (潛在課程) 各類課程間關係圖

  16. 高雄應用科技大學工業工程與管理系課程地圖 資料來源:工業工程與管理系課程地圖(頁7),高雄應用科技大學,2008,取自:http://stge.kuas.edu.tw/~general/

  17. 結合課程與職涯(課程碼)的課程地圖 台大生化科技系課程地圖 (大學基礎、大學核心) 課程碼 資料來源:國立台灣大學生命科學院生化科技系課程地圖,國立台灣大學生化科技系,2008a,取自:http://www.bst.ntu.edu.tw/images/map%20BST%2001.jpg 32

  18. 台大生化科技系課程地圖 (大學畢業) 資料來源:國立台灣大學生命科學院生化科技系課程規劃架構圖,國立台灣大學生化科技系,2008b,取自:http://coursemap.aca.ntu.edu.tw/c5ourse_map_all/upload_jpg/couB020.pdf 33

  19. 教學評量 學程評量計畫之步驟與要素(University of Nevada, Reno, 2009)

  20. 開始實施 否 是 是 是 是 是 是 已建立績效目標? 已發展學習成果? 已定義績效標準? 已選定評量方法? 已校準課程與成果? 已結束回饋迴圈? 否 否 否 否 否 達到一致績效目標 發展 學習成果 定義 可測量 績效標準 評鑑與選擇評量方法: *紀錄存檔 *行為的觀察 *畢業訪談 *外部檢查者 *重點團體 *地方發展的考試 *口語考試 *績效評量 *個人電子資料庫 *模擬 *調查報告/問卷調查 *標準化考試 發展 一個評量與回饋的處理程序 發展 課程地圖 成果導向評量計畫流程 (Rogers, 2009)

  21. 三級學習成果評量

  22. 38

  23. 呈現結果: 教學評量結果呈現以由以往文字、表格為主的方式,逐漸再納入圖示化、網路化的方式。 • 文字、表格: HEAR發展並融入歐洲文憑補充說明文件,成績單中學科成績的呈現內涵由以往僅呈現等級、學分的方式,擴增為包括結果(百分制)、等級(分證書(C)、中級(I)與榮譽(H)三級)、學分、歐洲學分轉移與累積系統。 • 圖示:納入雷達圖、長條圖、折線圖或其它圖示資訊,以呈現學生多向度知識或能力的變化或成長。

  24. 41

  25. 參考著作 dr.lkclkc@gmail.com 0928392681 • 李坤崇(2009)。成果導向教育的大學課程革新。教育研究月刊,181期,100-116。 • 李坤崇、張金淑(2009)。大學課程發展模式。教育研究月刊,186期,19-38。 • 李坤崇(2009)。成果導向的課程發展模式。教育研究月刊,186期,39-58。 • 李坤崇(2009)。大學課程地圖理念、繪製與類型。教育研究月刊,187期,86-105。 • 李坤崇(2010)。大學核心能力與能力指標之建置。教育研究月刊,190期,107-122。 • 李坤崇(2010)。學習成果評量計畫及實例。教育研究月刊,196期,78-92。 • 李坤崇(2010)。大學生學習成果評量:紙筆測驗之編製。教育研究月刊,199期,103-116。

  26. 大學課程發展及學習成效評量高等教育出版社(印刷中)大學課程發展及學習成效評量高等教育出版社(印刷中) 敬請指教,謝謝! dr.lkclkc@gmail.com 0928392681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