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0 likes | 612 Views
肿瘤放射治疗学. 中山医科大学肿瘤医院放疗科 冼超贵. 放射学 Radiology. 放射治疗学. 放射物理学: 研究各种放射源的性能和特点, 治疗剂量学和防护; 放射生物学: 研究机体正常组织及肿瘤组织 对射线反应以及如何改变这些反应的质和量问题; 放疗技术学: 研究具体运用各种放射源或设 备治疗病人 , 射野设置 定位技术 摆位技术 ; 临床肿瘤学: 肿瘤病因学,病理组织学,诊断学以及治疗方案的选择,各种疗法的配合。. 一、电离辐射的概念. 电磁辐射(光子线----低 LET 射线):
E N D
肿瘤放射治疗学 中山医科大学肿瘤医院放疗科 冼超贵
放射治疗学 • 放射物理学:研究各种放射源的性能和特点, 治疗剂量学和防护; • 放射生物学:研究机体正常组织及肿瘤组织 对射线反应以及如何改变这些反应的质和量问题; • 放疗技术学:研究具体运用各种放射源或设 • 备治疗病人,射野设置 定位技术 摆位技术; • 临床肿瘤学:肿瘤病因学,病理组织学,诊断学以及治疗方案的选择,各种疗法的配合。
一、电离辐射的概念 • 电磁辐射(光子线----低LET射线): • 频率>1016/m2,波长<10-7;(1)放射能(X线):X线治疗机,各类加速器产生;(2)放射性物质(Y射线):人工或天然放射性核素产生。 • 粒子辐射——高LET射线: • 由快中子,质子,负∏介子及氮,碳,氧,氖等重金属粒子产生; • 高LET射线相对低LET射线不同点: • (1)形成电离吸收峰——Bragg peak;(2)相对生物效应大,对含氧状态依赖小,利于杀伤乏氧细胞;(3)细胞周期不同相放射敏感性差异小;(4)主要为致死性损伤。
LET(liner energy transfer):在组织中沿着次级粒子径迹上的线性能量传递 • 高LET射线:快中子、质子、负π介子及氦、碳、氮、氧、氖等重粒子,快中子不带电以外,所有其他粒子都带电,在组织中有一定射程,具有电离吸收峰值曲线(Bragg 峰)
二、放射源和放射治疗设备 • 放射源的种类 • 放射性核素蜕变产生的α、β、γ射线,主要是γ射线 • X线治疗机和各类型加速器产生不同能量的X射线 • 各类加速器产生的电子束,质子束,中子束等
放射治疗方式 • 外照射(远距离照射) 近距离照射 内用同位素治疗 • 外照射常用的治疗机 • 普通X线机,60Co机和各类加速器
高能电子束临床剂量学特点 • 射程与能量成正比 • 一定深度内剂量分布较均,超过一定深度后剂量迅速下降 • 骨、脂肪、肌肉对电子线吸收差别不显著 • 可用单野作浅表或偏心部位肿瘤的照射
三、电磁辐射与物质相互作用 • 光电效应 • 康普顿效应 • 电子对效应
四、电离辐射的生化效应 • 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 • 直接作用:有机自由基使DNA链断裂 • 间接作用:水分子电离产生的强自由基使DNA损伤
细胞群在分次放疗中的一系列变化—4R • 放射损伤的修复(repair of radiation damage) • 致死性损伤(LD)亚致死损伤(SLD)潜在致死损伤(PLD) • 组织细胞的再增殖(repopulation of the tissue) • 细胞周期的再分布(redistribution of cell in cycle) • 乏氧细胞的再氧合(reoxygenation of the hypoxie cell)
1.0 细胞生存活率 0.5 0.2 0.02 0.005 D/D 2 4 6 8 10 12 14 正常细胞群及肿瘤细胞群分次照射后动力学改变示意
分次放疗后正常组织和肿瘤组织的恢复及生长差异----放疗的简单基本原理分次放疗后正常组织和肿瘤组织的恢复及生长差异----放疗的简单基本原理 • 正常组织放疗后细胞增殖周期恢复较肿瘤细胞快 • 肿瘤组织的再增殖速度比不上正常组织为填补损伤而出现的加速增殖 • 肿瘤组织细胞群内生长比例较正常组织大,受照射损伤死亡较正常组织多,丢失比率大
细胞组织的放射反应 • 细胞反应: 胞核的放射敏感比胞质高100倍 • (1)间期死亡; • (2)增殖死亡 • 放射线对正常组织的影响(受照面积越大反应越大) • (1)早反应组织 • (2)晚反应组织 • (3)正常耐受量:A,最小耐受量(TD5/5) B,最大耐受量(TD50/5)
肿瘤的放射敏感性 • (1)放射敏感肿瘤: 淋巴类肿瘤,白血病,精源细胞瘤等 • (2)中度敏感肿瘤:磷癌 • (3)不敏感或敏感差的肿瘤: 大多数腺癌
影响生物放疗效应的主要因素 肿瘤的放射敏感性 • (1)放射敏感肿瘤: 淋巴类肿瘤,白血病,精源细胞瘤等 • (2)中度敏感肿瘤:鳞癌 • (3)不敏感或敏感差的肿瘤: 大多数腺癌
组织的活跃性和分化程度 • Bergonie-Tribondeu定律(B-T定律):组织的放射敏感性与分裂活性成正比,与分化程度成反比。 • 与氧有关的因素 氧固定假说 临床上与氧有关的因素 • 照射剂量和照射剂量率 • 其他人为因素的影响 射线的选择,分次照射时间的改变,放射防护剂,热疗等
适应证:凡是放射线能起适宜效应的疾患,即能达到根治目的或姑息目的者均可作放射治疗,放疗包括单纯放疗或放疗是综合治疗的一部分适应证:凡是放射线能起适宜效应的疾患,即能达到根治目的或姑息目的者均可作放射治疗,放疗包括单纯放疗或放疗是综合治疗的一部分 • 根治性放疗:以达到消灭肿瘤远发和转移灶,又能给予不同肿瘤及靶区相应根治量为目的 • 姑息性放疗:对晚期病例,以抑制肿瘤生长,减轻痛苦,延长寿命,提高生存质量为目的
禁忌证: • 晚期病人,严重贫血,恶液质 • 曾作过放疗,其皮肤或其它组织所受损伤已不容在作放疗者 • 外周血象过低,WBC<3×109/L,HB<60G/L,PLT <80×109/L • 有严重心脏病,肾脏病,糖尿病,肺结核或其他疾病可能随时死亡者,或可因照射而加重其他疾病而可能造成死亡之危险者 • 肿瘤侵犯已出现严重合并症:如肺癌伴大量胸水等
明确诊断 重视首程放疗 充分采用综合治疗 靶区精确,计划符合临床剂量学四原则 进行必要的辅助治疗—脑瘤放疗前减压等 (二)放射治疗的一般原则
(三)放射治疗的反应及处理 • 放射治疗反应 • 全身反应:厌食、恶心、呕吐、头痛和全身乏力,可出现于放 • 疗后一至数小时或1--2天 • 血象反应:照射范围、脾区、骨髓、照射剂量 每周查血象, • WBC>3×109/L,PLT>80 ×109/L • 局部反应:耐受量内一般可恢复 • 放射治疗的处理:预防为主,精心计划 • 放射性损伤:可为永久性损伤,尽量避免
概述:放射治疗学发展简史及学科组成 • 一,电离辐射的概念 • 二,放射源和放射治疗设备 • (一)放射源的种类 • (二)放射治疗方式 • (三)外照射常用的治疗机 • (四)高能电子束临床剂量学特点 • 三,电磁与物质相互作用
四,电离辐射的生物化学效应 • (一)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 • (二)正常组织和肿瘤组织细胞群在分次放疗中出现的一系列变化——4 R • (三)分次放射治疗后正常组织和肿瘤组织的恢复及生长差异 • (四)细胞组织的放射反应 • (五)影响放射生物效应的主要因素
五,临床应用 • (一)放疗的适应证和禁忌证 • (二)放射治疗一般原则 • (三)放射治疗反应及处理 • 六,综合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