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99

节能减排--我们共同的责任 工作学习交流

节能减排--我们共同的责任 工作学习交流. 朱伽林 二0一0年八月十 二 日. 交流的内容 一、为什么要节能 二、为什么要减排 三、我国开展节能减排工作的情况 四、 交通运输行业节能减排工作的情况 五、对中交建设集团开展节能减排的建议. 一、为什么要节能 (一)全球的能源状况及分布 世界能源消费量持续增长。根据统计, 1973 年世界一次能源消费量仅为 57.3 亿吨油当量,而 2007 年已达到 111.0 亿吨油当量。在 30 多年内能源消费总量翻了一番,年均增长率为 1.8% 左右。

clark
Download Presentation

节能减排--我们共同的责任 工作学习交流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节能减排--我们共同的责任工作学习交流 朱伽林 二0一0年八月十二日

  2. 交流的内容 一、为什么要节能 二、为什么要减排 三、我国开展节能减排工作的情况 四、交通运输行业节能减排工作的情况 五、对中交建设集团开展节能减排的建议

  3. 一、为什么要节能 (一)全球的能源状况及分布 世界能源消费量持续增长。根据统计,1973年世界一次能源消费量仅为57.3亿吨油当量,而2007年已达到111.0亿吨油当量。在30多年内能源消费总量翻了一番,年均增长率为1.8%左右。 已探明的石油储量将于2010-2035年耗掉80%,还有40年可用;而天然气和煤,从现在算起:天然气只能再用50-60年,煤可再用119年左右。

  4. 全世界剩余石油探明可采储量中,中东地区占63.3%,北美洲占5.5%,中,南美洲占8.9%,欧洲占9.2%,非洲占8.9%,亚太地区占4.2%。 全世界煤炭剩余可采储量中,欧洲、北美和亚太三个地区是世界煤炭主要分布地区,三个地区合计占世界总量的92%左右。 天然气剩余可采储量中,中东和欧洲两个地区占世界总量的75.5%,而其他地区的份额仅分别为5%-7%。

  5. (二)我国的能源状况 1、能源产量不断增加 ——煤炭产量已多年位居世界第一,2008年达到27.9亿吨,是1949年的87.2倍和1978年的4.6倍。 ——石油和天然气产量稳步增长,2008年全国原油产量1.9亿吨,是1949年的1627倍和1978年的1.8倍,居世界第五位。 ——2008年天然气产量达到760.8亿立方米,是1949年的6849.1倍和1978年的5.6倍,居世界第九位。

  6. 2、我国油气煤资源并不丰富 石油和天然气探明可采储量分别只占世界总量的1.3%;煤炭探明可开采储量1145亿吨,占全球煤炭探明总储量的13.9%。 人均化石能源资源量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2008年中国化石燃料的储采比: 石油为11.1年、天然气为32.3年、煤为41年。 我国并非是“地大物博”!!!

  7. 《BP世界能源统计2010》发布2009年全球煤炭数据如下:《BP世界能源统计2010》发布2009年全球煤炭数据如下: 2009年,全球煤炭产量为69.41亿吨,同比增长2.4%。其中,中国煤炭产量占全球煤炭产量的比重为45.6%。 2009年,全球有10个国家煤炭产量超过亿吨,(10个国家产量合计为62.12亿吨,占全球煤炭产量的89.5%)。其中: 中国31.65亿吨; 美国9.73亿吨; 印度 5.58亿吨; 澳大利亚4.09亿吨; 俄罗斯 2.98亿吨; 印尼2.53亿吨; 南非 2.50亿吨; 德国1.84亿吨; 波兰 1.35亿吨; 哈萨克斯坦1.02亿吨。

  8. 3、我国能源逐年消耗量 (标准煤 ) 78年 5.71亿吨 98年 13.22亿吨 80年 6.02亿吨 99年 13.38亿吨 85年 7.67亿吨 00年 13.86亿吨 90年 9.87亿吨 01年 14.32亿吨 91年 10.37亿吨 02年 15.18亿吨 92年 10.92亿吨 03年 17.49亿吨 93年 11.59亿吨 04年 20.32亿吨 94年 12.27亿吨 05年 22.47亿吨 95年 13.11亿吨 06年 24.63亿吨 96年 13.89亿吨 07年 26.56亿吨 97年 13.78亿吨 08年 28.50亿吨 09年 31.00亿吨

  9. 全国消耗总量从1978年5.7亿吨标准煤到2008年28.5亿吨标准煤,2008年是1987年的5倍,增涨400%。全国消耗总量从1978年5.7亿吨标准煤到2008年28.5亿吨标准煤,2008年是1987年的5倍,增涨400%。 2009年《BP》,全球煤炭消费量为66.74亿吨,同比减少0.2%。其中,中国煤炭消费量占全球煤炭消费量的比重为46.9%。(31.3亿吨) 《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09年全国能源消费总量为31.0亿吨标准煤,比上年增长6.3%。 2009年全国煤炭消费量为30.2亿吨,比上年增长9.2%。 2007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已经超过欧盟27国。

  10. 4、我国能源消费结构 2008年中国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煤品燃料占70.2%,油品燃料占18.8%,天然气占3.6%,水电6.6%,核电0.8%。 2008年世界能源平均消费结构中:煤品燃料占29.3%,油品燃料占34.8%,天然气占24.1%,水电6.3%,核电5.5%。 化石能源的碳排放系数都很高,但煤炭的排放系数约为2.66吨二氧化碳/吨标准煤,而天然气为1.47吨二氧化碳。

  11. 世界能源的三次大转型及趋势: 第一次:由薪柴为主向煤转化,1850年薪柴占80%、煤占20%、油气为0。 第二次:1920年,薪柴占20%、煤占65%、油气为15%。 第三次:1990年—至今,油气占60%、煤占30%、非化石能源占10%。 到2030年,油气和煤各占30%、非化石能源占40%; 到2100年,油气和煤各占20%、非化石能源占60%。

  12. 5、我国的能源利用效率 目前我国的总体能源利用效率为33%左右,比发达国家低约10个百分点。与发达国家相比,每单位能源消耗所创造的GDP仅相当于发达国家的1/4左右。获得同样单位的GDP,中国的能耗是欧盟的7.77倍。 与先进国家水平相比,我国火电供电能耗约高22.1%,吨钢能耗约高9.8%,每吨电解铝电耗约高9.7%,每吨水泥能耗约高43%,每吨乙烯能耗约高61.7%,每吨纯碱能耗约高20%,目前中国能源利用效率相当于发达国家20年前的水平。提练技术水平低。(交通)

  13. (三)能源的安全性 许多人至今犹记,大庆人当年喊出的那句“把用洋油的帽子扔到太平洋里”的豪迈誓言。 随着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从1 9 9 3 年起,我国由石油输出国变为进口国。 2008年中国进口原油1.7888亿吨,进口成品油3885万吨。我国原油进口依赖度已超过了50%的石油安全的极限。

  14. 现在我国探明的石油储量,按照现在的统计数据只够用11.3年时间。 现在我国汽车拥有量只有每千人50辆,欧洲、日本是每千人550辆,美国是每千人780辆,我们还不到他们的1/10。 交通要发展!经济要发展! 全球的石油探明的储采比只有40年时间, 10年以后、40年以后,还有没有石油买? 我国经济是否还要发展?交通运输体系还是否要运转?我们的生活品质是否还需提高? 没有能源我们怎样保障?!!!

  15. (四)能源的经济性 看三次石油危机 第一次石油危机(1973-1974):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欧佩克为制裁西方,联手削减石油出口量。石油价格暴涨引起了西方国家的经济衰退,美国国内生产总值下降了4.7%,欧洲下降2.5%,日本则下降了7%。   国际油价从每桶3美元涨到12美元。

  16. 第二次石油危机(1979-1980):伊朗爆发革命,随后伊朗和伊拉克开战。第二次石油危机也引起了西方主要工业国的经济衰退,美国国内生产总值下降了3%。 第二次石油危机(1979-1980):伊朗爆发革命,随后伊朗和伊拉克开战。第二次石油危机也引起了西方主要工业国的经济衰退,美国国内生产总值下降了3%。  石油日产量锐减油价骤升,从每桶14美元飞涨到近40美元。 第三次石油危机(1990):1990年8月,伊拉克入侵科威特,次年1月,美国对伊拉克开战。油价一路飞涨。三个月的时间,从每桶14美元突破40美元。

  17. 2005年8月,曾一度突破每桶67美元; 2005年8月30日达到70.9美元一桶,已超过了人们“斗胆预测”的极限; 2007年最高油价99美元; 2008年1月2日,国际原油价格突破100美元大关,突破了所有人的心理防线; 2008年7月11日,原油最高点达到147.25美元,为历史最高价格。 但是这是最高价吗?

  18. 2008年中国进口原油1.7888亿吨,比上年增长9.6%;价值129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62%。2008年中国进口原油1.7888亿吨,比上年增长9.6%;价值129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62%。 同期,中国进口成品油3885万吨,比上年增长15%;价值30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82.7%。 这就是为什么要节能!

  19. 二、为什么要减排 (一)温室气体 瑞典科学家1896年发现,大气层中的温室气体有一种特殊作用,能够使太阳能量通过短波辐射达到地球,而地球以长波辐射形式向外散发的能量却无法透过温室气体层,这种现象被称为“温室效应”。  人为活动排放的温室气体中,二氧化碳占77%,甲烷占14%,氧化亚氮、氢氟碳化物、全氟化碳和六氟化硫等占9%。

  20. 1990—2004年,全球主要温室气体排放量增加了24%;近百年来,全球平均气温升高了0.74度,预测未来100年将继续上升1.1—6.4 度。 中国近50多年来(1951-2008年)地表平均气温升高约1.3度,2007年是自1951年有系统气象观测以来最暧的一年。 有关研究结果显示:中国未来的气候变暧趋势可能进一步加剧,2020年中国年平均气温将升高1.3—2.1度,2050年将升高2.3—3.3度。

  21. 排放的加剧

  22. 欧洲阿尔卑斯山的冰川面积比19世纪中叶缩小了1/3,可能将在2050年前消失殆尽。 非洲最高山乞力马扎罗山的冰川消融速度更为惊人,1912年至今,其山顶的冰冠缩小了80%。 北极冰层在过去的50年中已变薄40%。 “世界第三极”青藏高原的冰川消减速度近年来呈加速趋势,预计到2050年冰川面积将比现有面积减少28%,到2090年将减少到现有面积的50%。

  23. 青藏高原升温比其他地区更为显著,2008年之前的47年间,西藏年平均气温大约相当于全国增温率的4倍以上。喜马拉雅山脉已成为全球冰川退缩最快的地区之一。青藏高原升温比其他地区更为显著,2008年之前的47年间,西藏年平均气温大约相当于全国增温率的4倍以上。喜马拉雅山脉已成为全球冰川退缩最快的地区之一。 长江正源沱沱河的发源地,姜古迪如冰川近40年最大退缩距离超过1200米; 长江源的最大冰川, 岗加曲巴冰川最大退缩 距离超过4000米。

  24. 青藏高原--亚洲水塔、万河之源 黄河、长江、恒河、湄公河、印度河等7条亚洲主要河流发源地,流域人口13亿人。 我国境内冰川储存的静态水资源约相当于5条长江,每年提供的融水量相当于1条黄河。 我国80%以上的冰川 面积在青藏。

  25. 1980年-2007年北极冰层面积变化,根据航太总署卫星资料, 现在的冰层比50年代低了五成。

  26. 2007年冰层面积创历史最低点,融化速度惊人!

  27. 一户人家经历的两个冬天。 上图2006年2月10日; 下图2007年1月12日。

  28. 这张拍摄于02年2月17日的卫星照片显示了一块估计重达50亿吨的冰雪区域从南极大陆解体,分散成数以千计的冰山的情景。这是全球气候变暖的一个惊人结果。尽管南极考察的科学家早在4年前就预测到这块面积为3250平方公里、200米厚的冰雪区域将解体,但是没有料到它会解体得如此之快。

  29. 全球温度变化 北极冰面消融,北极熊生存受威胁

  30. (二)将产生的的严重后果 1、北极海底甲烷将会释放 气温上升导致北极冰盖融化,北极海底甲烷就会释放出来并进入大气,在这一海域,30年前北极海底甲烷可以在海下360米处稳定存在,而现在要到400多米深处才能稳定存在。 北极海底至少蕴藏着四千亿吨的甲烷,如果甲烷完全释放并进入大气足以杀死每一个人! 甲烷的释放是“正在滴答出声的定时炸弹”

  31. 2、臭氧层消失 全球变暖导致臭氧层损耗比估计快3倍。臭氧层对人体有益,它们可以阻挡、吸收和反射大部分紫外线,让紫外线不再对人体有害。 可以说,没有臭氧层就没有生机盎然的地球。如果臭氧层被破坏,紫外线就会长驱直入,造成皮肤癌、基因突变等一系列问题。

  32. 3、各种各样的自然灾害暴发 热浪、雪灾、台风、水灾、旱灾、地震、海啸,美国东部海岸地区极端天气的数量在过去60年中就增加了42%。未来气候将会更加极端。 地质学家解释说,气候暖化直接导致冰帽融化,这将释放出在地壳中被抑制的压力,一立方米冰的重量接近一吨,而一些冰层的厚度会超过1000米。当这些重量因融化而除去后,地壳就会弹回到原来的形状,引发极端气象和地质事故。 我国气象灾害占自然灾害总数的70%左右,每年受灾及次生、衍生灾害人口达4亿人次,年均经济损失约占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的2—3%。

  33. 4、未来疫情频繁 全球暖化导致未来疫情频繁。加拿大研究员说,全球气候暖化,不独影响天气和环境,季节气温变化和雨水分布,还会影响人类健康,因为流行病菌的数量和生存空间都会大增。 全球暖化造成气温和湿度升高,温度湿度升高会助长蚊子、细菌、跳蚤、老鼠生长或使它们死亡。会大大增加瘟疫爆发的机率。 存活了近14万年的病毒毒株,都会在冰层中蛰伏,等待冰层消融的时机彻底释放,并向人类世界传播。

  34. 5、南北极磁场颠倒 人造卫星收集的最新资料证明,地球磁场已出现数个大洞。科学家分析后认为,这标志着此前预测的南北两极大翻转即将开始。 地球零磁力下的时候所有动物,包括人类的免疫系统将大为降低;地球的外壳会发生更多的火山喷发地震,泥石流等现象;地球磁气圈将被减弱,来自太阳的宇宙辐射就会增大,最终可能对人类造成辐射灾难;一些小行星将朝地球方向飞来;地球的重力也会发生变化。

  35. 6、欧洲将退回冰河期 “后天” 如果有大量的淡水注入洋流,稀释了它的含盐浓度,它的密度就不足以令其下沉,而洋流也将因此被切断。 当这种热盐循环被打断时,由于没有来自赤道的足够的热量,北大西洋周围地区都会经历一个气温下降的过程,地球的其他地方则继续变暖。  科学家认为,下一个即将出现的冰河期,英国的平均温度可以下降到零下二十一度。 2008年1月的我国冰雪灾害就是,大气环流的组合性异常等造成。

  36. 7、导致海平面上升 南北极地冰山的大幅度融化,可能导致海平面上升6公尺,一些岛屿国家和沿海城市将可能淹于水中,其中包括纽约、东京、悉尼、孟买和上海等在内的国际大城市。 30年以来,我国沿海海平面 总体上升了9厘米,上海上升了 11.5厘米。 到2050年,上海海平面将 较1990年上升70厘米,如果上升 65厘米,按照历史最高潮位推算, 海水将淹没包括上海在内的长江 三角洲和江苏省沿岸13%的土地。

  37. 马尔代夫

  38. 2009年10月17日, 马尔代夫首次在下 召开内阁会议。

  39. 位于意大利北部的威尼斯是世界闻名的水上之城。近年来由于城市不断下沉,加之气候变化的影响,这座城市正面临着居民大幅减少,以致消亡的威胁。位于意大利北部的威尼斯是世界闻名的水上之城。近年来由于城市不断下沉,加之气候变化的影响,这座城市正面临着居民大幅减少,以致消亡的威胁。 为此,该城部分居民2009年12月14日为威尼斯举行了具有象征意义的城市“葬礼”,以引起世人的关注。

  40. 这一切的罪魁祸首是——二氧化碳。 人类就要消灭这个罪恶根源——二氧化碳! 可悲的是,人类发现,根本没法消灭它。 因为我们生命的延续:呼吸要产生二氧化碳,吃饭、穿衣要产生二氧化碳;出行、娱乐会产生二氧化碳;任何经济生产无一例外地(烧煤、烧天然气、石油)都要生成二氧化碳。 不产生二氧化碳人类将无法生存! 只有减少排放!

  41. (三)世界及中国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中国二氧化碳排放量2001年为28亿吨,2005年为53亿吨,而2006年全球排放量为300亿吨。据世界能源委员会统计,我国二氧化碳排放量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占全球总排放量的13.5%。 荷兰研究机构“荷兰环境评估局”称,2006年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超过美国位居世界第一,2007年两国间的差距进一步扩大。2007年世界二氧化碳排放量总的276亿吨之中,中国为67.2亿吨,远超美国的59亿吨。

  42. 排名前五的中国、美国、欧盟、印度和俄罗斯占了总排放量的71%。而中国的人均排放量为5.1吨,仅占美国人均19.4吨的约四分之一。排名前五的中国、美国、欧盟、印度和俄罗斯占了总排放量的71%。而中国的人均排放量为5.1吨,仅占美国人均19.4吨的约四分之一。 国务院新闻办《中国的能源状况与政策》白皮书称,从一九五0年到二00二年,中国化石燃料二氧化碳排放只占同期世界排放量的9.3%,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居世界第92位。

  43. 中国区域内的排放总量呈由东部沿海向中部和西部地区递减的趋势,总体形成内蒙古—河北—辽宁—山东—江苏—浙江的高排放连绵带和珠三角高排放区。中国区域内的排放总量呈由东部沿海向中部和西部地区递减的趋势,总体形成内蒙古—河北—辽宁—山东—江苏—浙江的高排放连绵带和珠三角高排放区。 而就排放强度(单位GDP的排放量)来说,则表现出西北和西南地区高,而中东部地区低的特征,东南—华南沿海一线的排放强度明显处于全国较低的水平。 2006年中国各省区人均CO2排放量(排放量/人口数量)处于前五位的是内蒙古、宁夏、上海、天津和辽宁,其中内蒙古的人均排放量为11.95吨/人,而海南省的人均排放仅为0.93吨/人。

  44. 中国二氧化碳排放量: 1950年排放0.79亿吨,占世界排放量的1.31%;1990年排放量31亿吨,占世界排放量的14.4%;2008年排放量62亿吨,占世界排放量的20.7%。 1990年以来中国新增能源消耗占世界的40%,其中中国新增煤碳消耗量占世界新增的70%这就导致世界新增温室气体排放量中,中国新增部分占50%。

  45. 如果不加节制: 到2030年中国总能耗将达60亿吨标准煤,即使考虑核能与可再生能源能达到的规模,化石能源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也将超过100亿吨,占届时气候变化所约束的世界排放总量的40%以上。 这是全球不可接受,也是非常害怕与担心的问题。 按照他们的逻辑,中国会走发达国家的老路,去掠夺世界资源。 虽然我们提出了更要看历史、看累计排放量、看人口,提出了奢侈性排放与生存性排放的问题等。

  46. 但是我国的一些经济指标已经高与《京都议定书》附件I确定的部分发达国家和市场经济转型国家的指标; 我国人均排放量也已经超过世界的平均排放水平;(位列30) 加上美国奥巴马政府更加重视气候变化,美欧的对抗相对趋缓,压力向我国转移; 温室气体减排问题越来越与国际贸易挂钩,美欧都在酝酿对进口产品加征碳关税; 给我国定位于“先进的发展中国家”;想打破“共同但有区别的原则”,要求发展中国家承担可量化的相对减排义务。

  47. (四)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 1979年第一次世界气候大会开始呼吁保护气候;1988年是真正敲响全球气候变暧警钟的一年;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1997年通过了以发达国家承诺2008—2012年量化温室气体排放义务为核心的《京都议定书》; 2005年年底正式启动了“关于2012年后应对气候变化安排”的国际谈判; 2007年4月,联合国安理会有史以来第一次专题讨论气候变化问题。 2009年12月7日,哥本哈根大会。

  48. 1、《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是1992年5月22日联合国政府间谈判委员会就气候变化问题达成的公约,于1992年6月4日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的联合国环发大会上通过。 是世界上第一个为全面控制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以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给人类经济和社会带来不利影响的国际公约,也是国际社会在对付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上进行国际合作的一个基本框架。

  49. 公约于1994年3月21日正式生效。目前已经有190多个国家批准了《公约》,这些国家被称为《公约》缔约方。公约于1994年3月21日正式生效。目前已经有190多个国家批准了《公约》,这些国家被称为《公约》缔约方。 中国于1992年6月11日签署该公约,1993年1月5日交存加入书。 公约由序言及26条正文组成。这是一个有法律约束力的公约,旨在控制大气中二氧化碳、甲烷和其他造成“温室效应”的气体的排放,将温室气体的浓度稳定在使气候系统免遭破坏的水平上。

  50. 公约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规定的义务以及履行义务的程序有所区别。“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 公约要求发达国家作为温室气体的排放大户,采取具体措施限制温室气体的排放,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以支付他们履行公约义务所需的费用。 发展中国家只承担提供温室气体源与温室气体汇的国家清单的义务,制订并执行含有关于温室气体源与汇方面措施的方案,不承担有法律约束力的限控义务。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