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0 likes | 462 Views
实验三十一 一种钴( Ⅲ )配合物的制备. [ 实验目的 ] 1 、掌握制备金属配合物最常用的方法 —— 水溶液中的取代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 ,了解其基本原理和方法。 2 、对配合物组成进行初步推断。学习使用导仪。. [ 实验原理 ]. 运用水溶液中的取代反应来制取金属配合物,是在水溶液中的一种金属盐和一种配体之间的反应。实际上是用适当的配体来取代水合配离子中的水分子。氧化还原反应是将不同氧化态的金属化合物,在配体存在下使其适当地氧化或还原以制得该金属配合物。.
E N D
[实验目的] • 1、掌握制备金属配合物最常用的方法——水溶液中的取代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了解其基本原理和方法。 • 2、对配合物组成进行初步推断。学习使用导仪。
运用水溶液中的取代反应来制取金属配合物,是在水溶液中的一种金属盐和一种配体之间的反应。实际上是用适当的配体来取代水合配离子中的水分子。氧化还原反应是将不同氧化态的金属化合物,在配体存在下使其适当地氧化或还原以制得该金属配合物。运用水溶液中的取代反应来制取金属配合物,是在水溶液中的一种金属盐和一种配体之间的反应。实际上是用适当的配体来取代水合配离子中的水分子。氧化还原反应是将不同氧化态的金属化合物,在配体存在下使其适当地氧化或还原以制得该金属配合物。
Co(Ⅱ)的配合物能很快地进行取代反应(是活性的),而Co(Ⅲ)配合物的取代反应则很慢(是惰性的)。Co(Ⅲ)的配合物制备过程一般是,通过Co(Ⅱ)(实际上是它的水合配合物)和配体之间的一种快速反应生成Co(Ⅱ)的配合物,然后使它被氧化成为相应的Co(Ⅲ)配合物(配位数均为6)。Co(Ⅱ)的配合物能很快地进行取代反应(是活性的),而Co(Ⅲ)配合物的取代反应则很慢(是惰性的)。Co(Ⅲ)的配合物制备过程一般是,通过Co(Ⅱ)(实际上是它的水合配合物)和配体之间的一种快速反应生成Co(Ⅱ)的配合物,然后使它被氧化成为相应的Co(Ⅲ)配合物(配位数均为6)。
常见的Co(Ⅲ)配合物有: • [Co(NH3)6]3+(黄色)、[Co(NH3)5H2O]3+(粉红色)、[Co(NH3)5Cl]2+(紫红色)、[Co(NH3)4CO3]+(紫红色)、[Co(NH3)3(NO2)3](黄色)、[Co(NH3)6]3-(紫色)、[Co(NO2)6]3-(黄色)等。
游离的Co2+离子在酸性溶液中可与硫氰化钾作用生成蓝色配合物[Co(NCS)4]2-。因其在水中离解度大,故常加入硫氰化钾浓溶液或固体,并加入戊醇和乙醚以提高稳定性。由此可用来鉴定Co离子的存在。游离的Co2+离子在酸性溶液中可与硫氰化钾作用生成蓝色配合物[Co(NCS)4]2-。因其在水中离解度大,故常加入硫氰化钾浓溶液或固体,并加入戊醇和乙醚以提高稳定性。由此可用来鉴定Co离子的存在。
其反应如下: • Co2++4SCN-=[Co(NCS)4]2- • 游离的NH4+离子可由奈氏试剂来检定,其反应见教材。
[实验用品]见教材P206。 • [基本操作] • 1.试剂的取用,参见第三章五。 • 2.水浴加热,参见第三章三。 • 3.试样的过滤、洗涤、干燥,参见第六章一。 • 4.电导率仪的使用,参见第七章二。
在锥形瓶中将1.0g氯化铵溶于6mL浓氨水中,待完全溶解后手持锥形瓶颈不断振荡,使溶液均匀。分数次加入2.0g氯化钴粉末,边加边摇动,加完后继续摇动使溶液成棕色稀浆.再往其中滴加2~3mL30%H2O2,边加边摇动,当固体完全溶解溶液中停止起泡时,慢慢加入6mL浓盐酸,边加边摇动,并在水浴上微热,温度不要超过85℃,边摇边加热10~15min,然后在室温下冷却混合物并摇动,待完全冷却后过滤出沉淀。用5mL冷水分数次洗涤沉淀,接着用5mL冷的6mol·L-1盐酸洗涤,产物在105℃左右烘干并称量。在锥形瓶中将1.0g氯化铵溶于6mL浓氨水中,待完全溶解后手持锥形瓶颈不断振荡,使溶液均匀。分数次加入2.0g氯化钴粉末,边加边摇动,加完后继续摇动使溶液成棕色稀浆.再往其中滴加2~3mL30%H2O2,边加边摇动,当固体完全溶解溶液中停止起泡时,慢慢加入6mL浓盐酸,边加边摇动,并在水浴上微热,温度不要超过85℃,边摇边加热10~15min,然后在室温下冷却混合物并摇动,待完全冷却后过滤出沉淀。用5mL冷水分数次洗涤沉淀,接着用5mL冷的6mol·L-1盐酸洗涤,产物在105℃左右烘干并称量。
(1)取0.3g产物,加35mL水,混匀,检验其pH值,pH﹤7.(1)取0.3g产物,加35mL水,混匀,检验其pH值,pH﹤7. • (2)取15mL配合物溶液,加2MAgNO3至上部清液无沉淀生成,过滤,滤液中加1-2mL浓硝酸,再加2MAgNO3,比较。
反应方程式如下: • 3Ag2++[Co(NH3)6]Cl3=2AgCl↓+ • [Co(NH3)6]3+ • 滤液加HNO3和AgNO3,有极少量沉淀。
现象: • 过滤前有白色AgCl沉淀生成,滤液加HNO3加AgNO3几乎无沉淀。 • 总结: • 该反应说明Co(Ⅲ)配合物的外界为Cl-阴离子。
(3)2-3mL配合物溶液加3滴0.5MSnCl2溶液,加KSCN加1mL戊醇、1mL乙醚,观察上层溶液颜色。(3)2-3mL配合物溶液加3滴0.5MSnCl2溶液,加KSCN加1mL戊醇、1mL乙醚,观察上层溶液颜色。 • 总结:几乎无变化。
(4)取出mL配合物溶液,加蒸馏水,得清亮溶液后,加2滴奈化试剂。(4)取出mL配合物溶液,加蒸馏水,得清亮溶液后,加2滴奈化试剂。 • 总结:无明显变化。
(5)加热配合物溶液,观察,出现Cr2O3·H2O棕黑色。(5)加热配合物溶液,观察,出现Cr2O3·H2O棕黑色。 • 总结: • [Co(NH3)6]Cl3配合物,加热,配合物内界离解,配体NH3被H2O取代。 • a、重复(3)
反应: • Co3++Sn2+=Co2++Sn4+ • Co2++4SCN-=[Co(SCN)4]2- • 现象:棕黑色溶液变为粉红色Co2+;粉红色褪去,在戊醇乙醚层出现黑色[Co(SCN)4]2-
b、重复(4) • 反应: • NH3+H2ONH4++OH- • 现象: • 加入奈氏试剂变为红褐色沉淀。
(6)测其0.01M、0.001M配合物溶液电导率,确定类型(即离子数)1:3型。(6)测其0.01M、0.001M配合物溶液电导率,确定类型(即离子数)1:3型。 • 即其结构为[Co(NH3)6]Cl3(黄色)。
[思考题] • 1.将氯化钴加入氯化铵浓氨水的混合液中,可发生什么反应,生成何种配合物? • 2.上述实验中加过氧化氢起何作用,如不用过氧化氢还可以用哪些物质,用这些物质有什么不好?上述实验中加浓盐酸的作用是什么?
[实验习题] • 1.要使本实验制备的产品的产率高,你认为哪些步骤是比较关键的?为什么? • 2.试总结制备Co(Ⅲ)配合物,分析其组成后确定有共同的实验式:K2CoCl2I2(NH3)2;电导测定得知在水溶液中五个化合物的电导率数值均与硫酸钠相近。请写出五个不同配离子的结构式,并说明不同配离子间有何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