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9

《 消逝的钟声 》 说课

《 消逝的钟声 》 说课. 北京市大成学校 霍玉安. 《 消逝的钟声 》 说课思路. 教学指导思想. 教材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制订. 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一、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

Download Presentation

《 消逝的钟声 》 说课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消逝的钟声》说课 北京市大成学校 霍玉安

  2. 《消逝的钟声》说课思路 教学指导思想 教材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制订 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3. 一、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 •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思想:把课堂还给学生,把课堂教学过程变成学生学习的过程,教师是课堂教学的参与者、组织者、指导者。高中语文新课程的教学,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大胆解疑,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提倡学生之间的交流,鼓励学生在个人钻研的基础上,积极参与讨论,善于倾听他人意见,善于接纳不同主张,学会宽容和沟通,学会协作和分享。

  4. 二、教材学情分析 1.教材分析 本文是史铁生40多岁后写的一篇回忆散文,文章主旨、结构、表现手法、语言方面都有教学价值。特别是主旨方面,有多种不同理解,有探究的价值:有人说是表达了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有人说表达了作者对一种宁静、欢欣、和谐生活的向往,有人说表达对童年、故乡的怀念;结构方面,以“钟声”为线索,层层铺垫,描述了童年第一次听到歌声琴声、钟声的特别感受,在异国土地上听到钟声时的深深陶醉情景,线索清晰;表现手法方面,本文的铺垫照应、对话描写,环境描写,对听琴声、钟声感受描写都十分出色;语言方面,采用自言自语的心灵独白方式、独特的谈话方式来倾诉自己内心的情感。我认为本文最有教学价值的是文章主旨探究和表现主旨方法的探究。 因此,我把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放在引导学生探究文章主旨,把握作者情感,可见仁见智,在此基础上,探究作者表现主旨方法,培养阅读能力。

  5. 2.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在必修(1)和必修(2)中,学习了两 个单元现代散文,了解了散文的基础知识,有 一定的阅读散文能力,但我们普通学校的学生 对比较复杂散文,理解不会很全面、很深刻, 阅读还会有些障碍。因此,学习这类散文,还 需老师的启发引导,通过探究、讨论、交流, 让学生深入全面把握文章的主旨和写作手法, 体会作者的写作风格,在这个过程中,学习鉴 赏复杂散文的方法。

  6.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通过探究,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理解和 学习作者表现主旨的方法; 通过探究散文主旨和表现主旨的方法,提高散 文阅读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发现、质疑、探究、交流,深入理解作者情感和表现手法,学习阅读散文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对童年时光向往的情感,珍惜美好时光。

  7. 教学重点 探究文章主旨,把握作者的情感, 理解和学习作者表现情感的方法。 教学难点: 文章结尾段和第二段的理解。

  8. 四、教学方法 关注学生阅读的最初感受,通过质疑、讨论、交流提升学生的认识。通过教师的启发引导,给学生修正探究方向,并引导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使得学生的探究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提高课堂效率,完成学习任务。教学方法为: 学生:质疑、讨论、交流; 教师:启发、引导、规范。 解决重难点方法:讨论、交流。

  9. 教学过程 引 入 新 课 介绍作者 学 生 质 疑 主旨探究 写法探究 课堂小结 课后作业

  10. 环节一:导入新课 让一个学生说说自己的童年生活,引发学 生的兴趣。从而引入到学习史铁生的《消逝钟 声》,去了解一下史铁生的童年。

  11. 环节二:介绍作者 史铁生 1951年生于北京。1967年 初中毕业。1969年去陕北农 村插队,三年后双腿瘫痪转回 北京。回京后在一家街道工厂 做临时工,七年后因病情加重 回家疗养。1979年始有小 说、散文、剧本等作品发表。

  12. 环节二:介绍作者 史铁生 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我 的遥远的清平湾》《命若琴 弦》《老屋小记》;散文 《我与地坛》《好运设计》 《病隙碎笔》;中篇小说 《关于詹牧师的报告文 学》;长篇小说《务虚笔 记》《我的丁一之旅》等。

  13. 环节三:学生质疑 把阅读中会影响理解文章的问题找出来。 预设学生提出的问题:(经过课前调查) 1.结尾段中“对于故乡,我忽然有了新的理解:“人 的故乡,并不止于一块特定的土地,而是一种辽阔 无比的心情,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这心情一经 唤起,就是你已经回到了故乡。”这句话如何理解? 2.文章题目为“消逝的钟声”,作者为什么详写童年生活? 3.作者为什么要写第二段“记事早的一个标记”?

  14. 环节四:主旨探究 1.学生讨论。 (1)结尾段“对于故乡,我忽然有了新的理解:人 的故乡,并不止于一块特定的土地,而是一种辽阔 无比的心情,不受空间 和时间的限制;这心情一经 唤起,就是你已经回到了故乡。”这句话如何理解? (2)文章题目为“消逝的钟声”,作者为什么详写童年生活? 2.学生交流,师生评点。学生可有不同理解,能自圆其说,教师应予以肯定。

  15. 教师理解: 这句话写出了远在异乡的作者被钟声唤起的对美好童年回忆的特殊感受。作者在异国听到钟声,想到自己的童年听钟声的美好感受,好像回到了童年一样,并沉醉其中。作者远离祖国,很自然想到“故乡”,就自然把“故乡”和“童年”联系起来。 人的故乡,原指一块特定的土地,而这里作者说它也是一种“心情”,就是沉醉在一种自由的,有着童真、好奇、亲情的美好童年回忆中。有了这种沉醉,无论何时何地,人就在故乡了。写出了远在异乡的作者被钟声唤起的美好童年回忆的特殊感受。

  16. 问题二:文章题目为“消逝的钟声”,作者为什么详写童年的生活?问题二:文章题目为“消逝的钟声”,作者为什么详写童年的生活? 教师理解: 详写童年生活,交代听到钟声的过程,突出幼时聆听“晚祈的钟声”受到震撼等特殊的感受,为下文写在异地听到钟声忆童年做铺垫。也更好的突出了文章的主题,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童年生活的向往,也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新的理解。

  17. 学生先说说主旨,可有不同理解(要能自圆其说)学生先说说主旨,可有不同理解(要能自圆其说) 说法一:写在异国土地上听到钟声时的深深陶醉,回忆童年听钟声终身难忘的感受, 表达了作者对一种宁静而又欢欣生活的向往。 说法二:作者童年时对世界充满了好奇,而“晚祈的钟声”对他幼小的心灵产生了极大的震撼,这是他童年中重要的心灵印记。当异地听到久逝的钟声,童年的生活印记一下就涌现脑海,从而产生了对童年、故乡的怀念。 说法三:回忆童年钟声,描写异国听钟声的特殊感受,赋予钟声象征意义,表现作者对一种宁静、自由、和谐生活向往 。

  18. 教师理解: 本文通过童年生活,特别是第一次听到琴声和钟声受到震撼的特殊感受的回忆,表达作者对有着童真、好奇、亲情美好童年的向往。 理由: 1.结尾段的探究 2.对童年生活的描写探究 3.作者的经历 在20岁出头这样人生最美好的年龄瘫痪,给作者造成非常沉重的打击,他思想陷入极度苦闷,死神已拉住了他的一只手,但他经过痛苦的挣扎,挣脱了死神的纠缠,虽然用笔在这个世界上闯了一条路,但身体还是过着残疾人的不自由生活,因此他对自由、快乐、有童真好奇,甚至比一般人还要快乐的童年非常地向往。而钟声就是他回忆的一个引子;标题这“消逝的钟声”,“消逝”一词表现了作者对钟声既童年的逝去的淡淡的伤感。

  19. 环节五:写法探究(怎样写的) 1.学生分组讨论,每组讨论一个问题。 (1)作者为什么要写第二段“记事早的一个标记”? (2)写关于骆驼队的一段对话描写有什么任用? (3)钟声和童年有什么关系?作者为什么对钟声有特 别的感觉?钟声是否有象征意义? (4)作者为什么描写听到歌声、琴声的感受? (5)作者听到琴声为什么“不哭也不闹了”,“后来的事 都记不清了”? (6)对幼儿园的自然环境描写有什么任用? 2.每组推荐一名学生发言交流,师生评点。

  20. 3.教师参与交流,说说自己的理解。 问题一:作者为什么要写第二段“记事早的一个标记”? 是写小孩子的顽皮、天真、好奇,他故意把“斯”读成“死”,还觉得大人奇怪,实际是他不理解大人的事,他还不懂事,但非常顽皮、天真、好奇。这为下文写他“想去城外看看”打下思想基础,而奶奶不让他去,他一路哭,为写他听琴声陶醉铺垫,而写他听琴声和钟声美妙感受应该是描写的童年生活的中心,这感受令他终生难忘,写童年的美好,为写下文回忆作铺垫。 有人说,斯大林是一种象征,象征一种不自由对中国的影响,而反衬钟声,钟声象征着和谐、自由、静谧。我不这样认为。1953年,刚建国不久,人们还沉浸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兴奋之中,人民不会感觉到强权、压抑、不自由;交待1953年,一是说明他当时的年龄小,记事早;一是和后面的40年过后相呼应,突出历经沧桑后作者对童年的回忆的那种特殊感受。

  21. 问题二:写关于骆驼队的一段对话描写有什么 作用? 突出作者小时候的好奇心,为后面“不哭也 不闹”铺垫,再为下文写听歌声琴声、钟声美 好感受作铺垫。

  22. 问题三:钟声和童年有什么关系,作者为什么对钟声有特别的感觉?问题三:钟声和童年有什么关系,作者为什么对钟声有特别的感觉? 钟声贯穿着作者的童年,作者一出世就听到,而且在作者的童年生活中长久飘荡;作者在童年一次美好的经历中第一次看到钟楼,钟声给他留下非常深的印象,听到钟声作者就把那次经历和美好童年联系起来。钟声的消逝象征着美好童年的消逝。在异国再次听到钟声时就自然回忆起童年美好时光。 钟声首先是作者一个回忆的媒介,听钟声回想童年,那么这钟声就有了童年 的象征意义,它象征着童年的美好生活。

  23. 问题四:作者为什么重笔描写听到歌声、琴声 的感受? 作者不惜浓墨重彩,铺写琴声和歌声对一个 懵懂儿童的征服,琴声和歌声使他“灵魂出窍” 地陶醉,这种感觉无限美好,进而衬托听钟声 的感受,为下文写听钟声忆童年做铺垫。

  24. 问题五:作者听到琴声为什么“不哭也不闹 了”,“后来的事都记不清了”? 这是侧面描写。写歌声停,琴声止, 而作者还是陶醉美妙的感受之中。这种效果 和“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有相 同艺术效果。突出听歌声琴声的感受美好。

  25. 问题六:对幼儿园的自然环境描写有什么作 用? 写林中小路、风中败叶和觅食麻雀灰喜鹊, 恬淡新奇美好的自然景物吸引了“我”,衬托人 物心情,“我止住哭声”,照应“我一路哭”;又 为下文写作者听音乐的感受做铺垫,衬托琴声 之美和作者听琴声的美好感受。

  26. 环节六: 课堂小结(兼板书) 记事标记 铺垫 想去城外 铺垫 铺垫 回忆童年 听琴歌声 铺垫 聆听钟声

  27. 环节七:课后作业: 课外阅读史铁生的其它 散文,加深对本文的理解。

  28. 教 学 展 示 朗读 第四段“越走越有些荒疏了”到 第十一段“扩展到天的深处或地的 尽头。”

  29. 谢谢指导!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