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0 likes | 382 Views
歷史簡介. 第一時期:西元前→文藝復興 ( 十七世紀 ) 觀察描述的階段. 米開朗基羅 精研肌膚、血管紋路及關節與 肌肉組織構造 . 達文西 解剖屍體測量肢段 黃金比例 1:1.618 維特魯威商人 . 維賽利亞斯 解剖學之父 波雷利 人體力學之父 ( 根據伽利略的力學觀念運用在人體上 ). 第二時期:文藝復興→近代 定量分析的階段. 馬瑞 脈搏測量器 腳底壓力測量器度 ( 壓力鞋 ) 史丹福校長 馬匹奔跑四腳是否有同時離地的時候 邁布里奇 攝影學之父 布朗 費雪 採用 逆向動力學 開始分析肢段受力.
E N D
歷史簡介 第一時期:西元前→文藝復興 (十七世紀)觀察描述的階段 • 米開朗基羅 精研肌膚、血管紋路及關節與 肌肉組織構造
達文西 解剖屍體測量肢段 黃金比例1:1.618 維特魯威商人
維賽利亞斯 解剖學之父 • 波雷利 人體力學之父(根據伽利略的力學觀念運用在人體上)
第二時期:文藝復興→近代 定量分析的階段 • 馬瑞 脈搏測量器 腳底壓力測量器度(壓力鞋) • 史丹福校長 馬匹奔跑四腳是否有同時離地的時候 • 邁布里奇 攝影學之父 • 布朗 費雪 採用逆向動力學開始分析肢段受力
第三時期:近代→現代 處理器的進步(電腦) • 英曼 步態分析 • 妙芮 步態分期 • 珮芮 動作分析教母 運用EMG量測肌肉收縮 • 保羅 發展三維的運動分析系統 VICON SYSTEM
目前的發展限制 • 肌肉數遠超過平衡方程式 行成贅餘系統 無法解出所有肌肉的受力情況 • 無法有效量測內部肌肉的收縮狀況 • 標記在身體表面無法真實模擬肌肉與骨骼運動情況 • 人體數據無法個人化
功能解剖學 動作產生 : 脈衝 傳遞 收縮 中樞神經 → 周圍神經 → 肌肉 → 骨骼 → 動作
神經系統 中樞神經:腦 脊髓 周圍神經:十二對腦神經 三十一對脊神經
肌肉 : 主動元件 (收縮) 心肌 心臟組織 平滑肌 內臟組織 骨骼肌 四肢 (六百多條左右對稱) 骨骼肌構造組織如右圖
*手肘彎曲 • 收縮肌 : 肱二頭肌 • 協同肌 : 旋前圓肌 肱橈肌 • 拮抗肌 : 肱三頭肌
骨骼 : 被動元件 • 下肢骨骼 • 骨盆(PELVIS) • 股骨(THIGH) • 脛骨(TIBIA) • 腓骨(FIBULA) • 距骨(TALUS) • 根骨(CALCANEUS)
關節 : 組合兩骨骼處 • 纖維性關節: 無關節腔 兩骨骼由纖維組織連接 活動度很低無法動作 如頭蓋骨 • 軟骨性關節 : 兩骨骼由軟骨接合 活動度很低 如椎間盤 • 滑液性關節: 具有關節腔(潤滑液) 如四肢關節
★分散關節負荷與減少骨骼間磨耗 ★ 膠原蛋白與水組成 無淋巴系統也無血液故無法再生 • 軟骨(承受壓力)
★固定骨骼位置 穩定關節 • 韌帶 : (承受張力)
動作面定義方式與解剖平面 矢狀切面 : 屈曲 伸直 Sagittal Extension Flexion 冠狀切面 : 外展 內收 Coronal Abduction Adduction 橫切面 : 外旋 內旋 Transverse External/ Internal Rot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