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 likes | 293 Views
弗里德曼与拉弗. 古典经济学范式的复归. 货币学派与凯恩斯学派的对立. 货币学派认为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在动态上是稳定的、均衡的,市场体系本身并不具有产生扰乱的趋势,这种体系所经历的破坏稳定性的震动大都是由政府的妄加干预如关于税收、支出和货币政策而引起的,经济波动之所以发生也是由于政府采用了干涉市场经济的错误政策所导致的。他们主张回到古典经济学去,实行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 供给学派进一步提出了回到“萨伊定律”去,强调供给决定需求,认为发展经济应在刺激供给上下工夫,而不是相反。. 货币学派简介.
E N D
弗里德曼与拉弗 古典经济学范式的复归
货币学派与凯恩斯学派的对立 • 货币学派认为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在动态上是稳定的、均衡的,市场体系本身并不具有产生扰乱的趋势,这种体系所经历的破坏稳定性的震动大都是由政府的妄加干预如关于税收、支出和货币政策而引起的,经济波动之所以发生也是由于政府采用了干涉市场经济的错误政策所导致的。他们主张回到古典经济学去,实行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 • 供给学派进一步提出了回到“萨伊定律”去,强调供给决定需求,认为发展经济应在刺激供给上下工夫,而不是相反。
货币学派简介 • 货币学派也称货币主义主义,是20世纪60年代后期在美国出现的一个经济学流派领袖人物是美国芝加哥大学经济学教授米尔顿·弗里德曼。弗里德曼(1912~) ,弗里德曼1946年获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1948年任芝加哥大学教授,1967年曾担任美国经济学会会长。1976年被授予诺贝尔经济学奖。其主要著作有《实证经济学论文选》、《消费函数理论》、《货币稳定方案》、《1867――1960年美国货币史》、《货币最优数量论文集》和《自由选择》等。
思想渊源 • 费雪交易方程式:MV=PT 。M货币数量;V每单位货币流通速度;P物价一般水平;T交易量。物价水平决定于其他三个变量的相互作用:P=MV / T。假定T”和V”均衡值都是常数,均衡物价水平就决定于货币数量:P=M。 • 庇古剑桥方程式::M=kPy。M货币数量;k人们的总财富中愿意用货币形式持有比例;p一般物价水平;y社会总产品量或总财富量。剑桥方程式中的k等于交易方程式中V的倒数(1 / V)。两个方程式所反映的基本观点:物价水平与货币数量成正比变化。
现代货币数量说 • M / P=F(Y,W;r m,rb,re,1dp / pdt;u) 。M个人财富持有者手中保存的货币量;P一般物价水平;M / P个人财富持有者手中的货币所能支配的实物量;f函数符号;Y真实收入;w非人力财富所占总财富的比率;r m预期的货币名义报酬率;rb预期的固定债券名义报酬率;re预期的股票名义报酬率;1dp / pdt表示预期的商品价格变动率,u表示货币的效用及影响此效用的因素。如把k或V看作决定于r m,rb,re,1dp/pdt以及W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函数与剑桥方程极其相似。
新旧货币数量说的区别 • 旧货币数量论把V当作制度上已决定了的常量,现代货币数量说把货币速度看作有限的可观察到的各个量值的稳定函数; • 旧货币数量说Y是现期收入,现代货币数量论方程中Y是恒久性收入; • 旧货币数量论认为货币供应量的增加直接使物价同比例上涨;现代货币数量论断定货币供应量的变动短时期内(5~10年)既表现在价格水平变化上,也表现在产量水平变化上;在长时期内(10年以上),才全部表现在物价水平上。
货币需求函数简化:M / P=F(Y,r)。弗里德曼与凯恩斯货币需求函数式区别: • 凯恩斯货币需求函数中r只限于债券利息率,而现代货币数量论的货币需求函数中的r则包括各种形式的财富(货币债券、股票、实物资产等)的报酬率; • 凯恩斯货币需求函数中的y指现期实际收入水平,现代货币数量论的货币需求函数中的y是 “恒久性实际收入”;
凯恩斯所着重的是利息率及其在货币与债券之间替代方面所起的作用,从而确定人们对货币的需求;现代货币数量论则强调财富,认为人们保存其所有财富的形式包括“金融资产”和“实物资产” 。弗里德曼计算出美国1867~1960年这段时期利息率每增加或减少1%,人们对真实货币的需求只减少或增加0.15%,他计算出,美国1869~1957年这段时期,真实国民收入每增长1%,人们的真实货币需求将相应增加1.8%,货币流通速度降低0.8%。
凯恩斯主义者认为GNP是由有效需求决定的,M变动首先影响利息率(r),通过r而影响投资(I),经过乘数作用引起总需求和国民生产总值的变动。其序列是:M -r-I- GNP。 • 货币主义认为M对GNP有着直接影响:M - MV — GNP ,M的增加,除非被货币流通速度减小完全抵消,将使GNP增长。因V是稳定函数,GNP的重大变化几乎都是M变动的结果,而不是V变化的结果,即M的变动是直接影响GNP的主要因素。产量和价格变化都直接决定于货币供给量M的变动。
货币分析的中心命题 • 货币最要紧,货币的推力是说明产量、就业和物价的变化的最主要因素; • 货币存量(或货币供应量)的变动是货币推力的最可靠测量标准; • 货币当局的行为支配着经济周期中货币存量的变动,因而通货膨胀、经济萧条或经济增长都可以而且应当唯一地通过货币当局对货币供应的管理来加以调节。
货币学派的基本观点 • 货币量的增长率同名义收入的增长率有着保持一致的关系。 • 货币增长的变化对收入发生影响需要一段时间。 • 货币变化只在短期内影响产量,在长期中只影响价格。 • 通货膨胀随时随地都是一种货币现象。 • 货币量变化最初影响的是人们的资产选择行为。 • 利率不是制定货币政策的好导向。 • 货币政策是十分重要的,但最重要的是控制货币数量,实施“单一规则”。
“单一规则”货币政策理论 • “单一规则” 就是以一定的货币存量作为唯一因素支配的货币政策,反对传统的诸如贴现率调整,公开市场买卖政府债券,银行法定准备金比率变动,以及对股票市场、分期付款销售、不动产、贮存的货币和信贷供给等加以管制货币政策。货币政策的长期目标应是物价稳定。在管理的近期目标和手段的选择上,弗里德曼选择货币量,手段是基础货币。控制货币供应量的最佳选择是实行“单一规则”──公开宣布并长期采用一个固定不变的货币货供应增长率。
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作用 • 第一,如无货币政策配合,财政政策本身是无效的。第二,财政政策措施,由于政治上的阻力和实践上的困难,往往不能有效运用。第三,当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共同发挥作用时,货币政策的效果是占主导地位、起支配作用的。第四,由于存在着“自然失业率”,即使有货币政策的配合,财政政策在刺激经济增长方面也只具有短期效果,在长期中不但无效,反而会引起恶性通货膨胀。
供给学派 • 70年代后期起在美国兴起的一个经济学流派。先驱是加拿大籍、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芒德尔,主要代表人物在美国有阿瑟·拉弗教授,裘德·万尼斯基、保罗·罗伯茨、哥伦比亚大学罗伯特·门德尔和乔治·吉尔德等。 • 供给学派的特点是否定凯恩斯定律(需求创造其自己的供给),肯定萨伊定律(供给创造其自己的需求)。 • 自1981年里根总统把供给学派作为美国官方经济学以来,供给学派对西方经济学产生有重要影响。
供给学派的理论和政策 • 否定凯恩斯定律,肯定萨伊定律; • 强调国民产量增长率无论短期还是长期都是劳动和资本的配置的有效利用起决定作用; • 认为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是政府干预过多,主张更多地通过减税实行“供给管理”,依靠市场的力量自动调节经济; • 货币供给量的增长和长期的经济增长潜力相适应,主张恢复金本位制 ; • 大幅度地和持续地削减个人所得税和企业税; • 主张减少失业津贴,刺激人们更多地去工作。
供给学派对高税率的批判 • 高税率特别是高的边际税率是美国工作积极性和劳动生产率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 • 过高的边际税率是导致美国储蓄和投资供给不足,经济增长停滞不前的根本原因。 • 过高的边际税率是出于社会福利开支的需要。 • 高税率导致地下经济的规模不断扩大,避税和逃税更加盛行,家庭分裂、离婚增多和道德败坏等社会问题更加突出。
供给学派对里根政府的影响 • 里根提出的“经济复兴计划”就是根据供给学派的论点和主张。 • 1981年里根提出 “经济复兴计划”的内容包括:消减个人所得税和企业税率,个人所得税率自1981年10月1日起消减5%,1982年7月1日起再消减10%,三年共消减个人所得税25%;消减联邦开支(主要是社会福利开支),减少预算赤字,逐年平衡预算;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放宽和取消政府对企业的一些限制性规章条例;控制货币信贷,推行有节制的稳健的紧缩性的货币供给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