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6

法理學

法理學. 授課教師 鍾芳樺. 什麼是法理學. 簡單來說,法理學討論的問題,是屬於法律人與非法律人所關心的法問題,但是這些問題卻不會被既有的法學認真回答。. 大學所學的法學. 相對於法理學來說,被叫做「法釋義學」(或者叫做「法律信條論」)( Rechtsdogmatik )。 法釋義學的目的就是教導學生「法院實際上會用到的法」,這些法大部分是國家法(包含憲法、法律、命令、判決等等)。 更進一步來 說,因為這些國家的法之間可能會有說不清楚,或矛盾的規定,要建立一套學說來解決這些問題。所以學說也是法釋義學的重點。

cissy
Download Presentation

法理學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法理學 授課教師 鍾芳樺

  2. 什麼是法理學 簡單來說,法理學討論的問題,是屬於法律人與非法律人所關心的法問題,但是這些問題卻不會被既有的法學認真回答。

  3. 大學所學的法學 • 相對於法理學來說,被叫做「法釋義學」(或者叫做「法律信條論」)(Rechtsdogmatik)。 • 法釋義學的目的就是教導學生「法院實際上會用到的法」,這些法大部分是國家法(包含憲法、法律、命令、判決等等)。 • 更進一步來說,因為這些國家的法之間可能會有說不清楚,或矛盾的規定,要建立一套學說來解決這些問題。所以學說也是法釋義學的重點。 • 但是,它不會去問為什麼我們要遵守這些法(頂多追問這些實證法是否合憲或合乎國際法規範),假設這些法都是對的,都是我們必須去遵守的。

  4. 比喻:找櫃子放東西 • 打個比方,好像是說,要你到一個房間內,裡面有一大堆的雜物與不同櫃子(書櫃、衣櫃、電視櫃等等),你要負責把東西做適當的定位,放到適當的地方。 • 法釋義學就是教你什麼叫做書櫃、衣櫃、電視櫃等等,以便讓你知道你可以把東西放在哪裡。 • 但是,它不會教你(原則上也不會問你)為什麼你應該做這個工作,也不會教你為什麼要分開書櫃、衣櫃等等不同的櫃子放不同的東西。

  5. 法理學 • 相對於法釋義學不去質疑的假設,法理學就是要去探問這些假設為何產生,以及是否合理。 • 另外,法理學也要追問,我們怎樣適用法律?當格子與要放的東西不相合,或者根本找不到格子時,我們怎麼把東西放進去?

  6. 法理學的範圍 • 所以最廣義的法理學,包含了一切討論不屬於法釋義學問題的法學(基礎法學) • 只是基於學科研究分工的需要,慢慢法理學與其他的基礎法學科(如法律史、法律社會學等等)有所區分。 • 現在台灣學界所說的法理學,來自日本學者穗積陳重的翻譯,在英美學界以及台灣學術界內,這個名稱(jurisprudence)主要指兩種相關又有點差別的研究學科: • A. 法哲學(Rechtsphilosophie, the philosophy of law) • B. 法理論(Rechtstheorie, legal theory)

  7. 法哲學與法理論 • 這兩個學科並不是那麼容易明確區分。但是就學科的歷史來說,最早(特別在德語世界中),法哲學是指哲學家用特定哲學觀點來討論法的相關問題(例如正義);而法理論,則是法學家對於實證法一般原理原則的分析(所謂的「一般法理論」)。德語世界的Jursprudenz則是指實踐取向的法學,相對於Rechtswissenschaft(法科學)。近代德國學界一直有Jurisprudenz是否是法科學的爭論。 • 現在,法哲學與法理論的名稱多半被混用,看學者喜歡怎樣定位自己的法理學研究。

  8. 本課程所談的法理學 • 由於法理學所要處理的問題範圍相當廣泛,不可能在一學期兩學分的課程中完全說明。本課程僅簡單針對現代法理學所要探討的三個主要問題來說明: • 第一,什麼是法?(what is law?, Was ist das Recht?) • 第二,為什麼我要遵守法?(why should I obey the law?, Warumsollich den Rechtbefolgen?) • 第三,如何適用法?(How can the judge apply the law?, Wieist das Rechtanzuwenden?)

  9. 什麼是法? • 研究一個學科,要先知道你研究的對象是什麼。所以「什麼東西是法」,就變成法學與法理學長久爭議的問題。 • 表面來看,法是什麼的問題似乎很容易解決,但事實上不然。例如:何謂「習慣法」?國際法是不是法? • 而法在社會生活中扮演的功能,也讓產生「法是社會經驗」、「法是應然規範」的爭論。 • 在法理學中,一直到現在還存在的「自然法」(natural law)與法實證主義(legal positivism)之爭。 • 這個爭議,關聯到下面「為何我要遵守法」的問題。

  10. 為什麼我要遵守法? • 遵守服從法,不會單純只憑暴力(害怕國家社會的懲罰)。否則法跟強盜的命令有何差別? • 對這個問題,法釋義學的討論限縮到憲法以下(我們要遵守合憲的法),不足之處,就是法理學要進一步分析的對象。 • 遵守法的理由是什麼,有各種不同的看法:如強調因為法符合神的意旨、社會規則等等,所以要遵守法。 • 法實證主義與自然法的爭論,可以說,就是爭論「遵守法的理由是不是要包含進法的定義中」?如果要包含,要包含到哪個程度?

  11. 如何適用法? • 法理學中也討論了「如何在個案中適用法」的問題,這就是所謂「法學方法論」(juristischeMethodenlehre, MethodenlehrederRechtswissenschaft)。 • 對這個問題的討論,不會只是探討單純的技術規則,也關聯到研究者對於「什麼是法」、「為何我要遵守法」問題的回答。 • 例如一個認為「法是社會事實」、「遵守法是因為法可以達成社會目的」的學者,就會認為要適用法,就要知道法是怎樣的社會事實,探知「法要達成怎樣的社會目的」,這會讓他認為要用社會學的方法來協助解決「如何適用法」的問題(如社會學法學者Pound)。

  12. 其他法理學問題 • 法理學不只討論上面三個問題,還會探討許多其他的問題:以1999年出版的 Blackwell’s A Companion to Philosophy of Law and Legal Theory為例,裡面的議題還包括了對各個法領域相關哲學問題的分析、懲罰與責任問題、比較法等等。 • 基本上,除非與上述三個問題相關,本課程基本上不會討論這些議題。

  13. 本課程的說明進行過程 • 基本上,由下週開始,本課程先簡單說明長期以來對於「什麼是法」問題的論爭;接著由「為何我要遵守法」的問題出發,討論現代法理論中,法實證主義與自然法論者如何自我修正與相互質疑。本課程希望到最後面可以指出,這些爭論到最後,可以歸結到「現代多元社會,多元正義觀與法之間的關係」這個問題的討論上。 • 進一步,再由「法的社會功能」此一論題的討論出發,分析當代想把法化約成一種社會事實的各種理論;最後再指出法學的性質如何與「法是規範」、「法是事實」的爭論相關,帶引到最後數週對於法學方法論的討論。

  14. 法理學的用處 • 法理學雖然常常被認為是抽象不實用的科目(而且國考不考),但是本課程希望能夠讓各位同學知道,法理學對實際法學還是有相當大的用處。 • 就法律人自身的專業來說,就像前面提到的,法理學這幾個重要的問題,對於法學實務工作都有相當重要的意義。 • 法學方法論的討論,也有助於我們解釋具體的法律問題。可以參見吳從周老師的文章。

  15. 法理學的用處(二) • 另外一方面,法理學也讓法律人可以提出更多讓非法律人信服自己專業的理由。 • 基本上,法釋義學的討論,多半預設了現在存在的實證法律沒有問題,但是很多社會上關於法律的爭議,就是因為社會不少人認為法律出了問題才出現。所以,如果法律人只是一再講「法律就是這樣」,這只是強化了社會上「法律人有專業傲慢」的錯誤印象。

  16. 法理學的用處(三) • 如同德國法學者Holstein指出:「實證主義產生自穩定的生活關係並建立在滿足的社會氛圍,﹝現在這個﹞內外動盪的時代使得我們必須回答:在法之後是什麼(was liegt hinter demRecht?)」 ,台灣現在當然不如德國一次戰後如此混亂,但是社會出現各種新興問題(如新科技、全球化等現象),以及多元價值的紛爭,讓我們不能單純的對所有非法律人說:「法律就是這樣,不爽不要守法,然後被懲罰」,而必須更努力自我反省既有法律是否真的有什麼侷限,如果沒有,要怎樣向大眾說明既有法律規定的理由;如果有,也要清楚的知道應該怎樣解決這些問題。 • 法理學的諸多討論,都有助於我們思考這些問題。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