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k likes | 1.23k Views
歷史思維與社會動脈. 秦朝. 班級:電子一乙 組長:何明展 組員:王致乾、蔡君彤、耿銘宏、張恆、張書銘. 目錄. 1 ﹒ 秦朝的起源與簡史 2 ﹒ 秦朝主要政治制度與運作 3 ﹒ 影響朝代變化之重要歷史事件 4 ﹒ 秦朝文化社會現象 5 ﹒ 秦朝衰亡的原因 6 ﹒ 秦朝對後世的貢獻與影響 7 ﹒ 結論 8 ﹒ 資料來源. 秦朝的簡史及其傳說. 報告人:王致乾. 傳說. < 秦本記 > 記載:「秦之先帝 , 顓頊之苗裔 , 孫曰女脩 ,女脩織, 玄鳥隕卵 , 女脩吞之 , 生子大業 。 」. 秦國起源.
E N D
歷史思維與社會動脈 秦朝 班級:電子一乙 組長:何明展組員:王致乾、蔡君彤、耿銘宏、張恆、張書銘
目錄 1﹒秦朝的起源與簡史 2﹒秦朝主要政治制度與運作 3﹒影響朝代變化之重要歷史事件 4﹒秦朝文化社會現象 5﹒秦朝衰亡的原因 6﹒秦朝對後世的貢獻與影響 7﹒結論 8﹒資料來源
秦朝的簡史及其傳說 報告人:王致乾
傳說 <秦本記>記載:「秦之先帝,顓頊之苗裔,孫曰女脩,女脩織,玄鳥隕卵,女脩吞之,生子大業。」
秦國起源 • 非子深知馬性,養馬聲明揚於周王室,周孝王便命令非子為王室養馬之官。幾年後,馬匹大為繁殖,孝王非常高興,乃承襲商王朝早期的安排,將大駱的後代及非子一族,共同封之於西方邊疆一帶,並再賜其嬴氏之姓,封邑曰秦祀號為秦嬴,氏為秦國的起源
為何秦朝起源於在西方,鳥圖騰不是在東方????為何秦朝起源於在西方,鳥圖騰不是在東方???? • 在周朝快滅亡時,周平王對秦襄公說目前京畿西方的歧豐之地有一半以上能被犬戎侵占著卿若能驅逐他們便將那些地方也併入你的封國內,這就是為什麼明明鳥圖騰部落是在東方為什麼秦朝卻起源於西方。
秦朝簡史 • 秦朝(221B.C.~207B.C.) • 帝系表: • 1.嬴政(221B.C.~210B.C.) • 2.胡亥(210B.C.~207B.C.) • 3.子嬰(207B.C.)
秦朝簡史 • 秦朝(221B.C.~207B.C.) • 在春秋時期,秦想要崛起但是在晉國的阻擋下,還無能力足以抗衡,但是,到了戰國時,晉分三家,勢力大不如前,擋不住秦,秦就這樣從小國當中脫穎而出。 • 戰國末年,強秦以武力消滅其餘六國,其順序為:韓、趙、魏、楚、燕、齊,而統一了全國。贏政二十六年(前221年),秦王改前朝的分封制為中央集權制,秦王政認為自己德兼三皇、功過五帝,取“三皇”之皇,“五帝”之帝,秦王政改變歷來的帝王稱號,創立「皇帝」的尊號。故決定將皇和帝並稱為「皇帝」,自稱始皇帝,定都咸陽,是為秦始皇。
秦朝簡史 • 1.設36郡 • 2.三公九卿 • 3.統一文字(小篆)與度量衡(幣制、地畝制、車軌制等等 ) • 4.建長城,防匈奴 • 5.派遣人民建阿房宮
商鞅變法Part1 • 1.制定連坐法,輕罪用重刑 • 按五家為一伍、十家為一什的戶籍編制,建立告發和同罪連坐的制度。凡是告發奸人可以獲得如同斬得敵人首級一樣的獎賞,不告發的有罪。如果一家藏匿奸人,與投敵所犯的罪相同,其餘九家倘若不檢舉告發,要一起獲罪。 • 2 .提倡軍功,禁止私鬥 • 頒布按軍功賞賜的二十等爵制度,規定斬得敵人中士首級一顆,賞予爵位一級。擁有爵位可以作為占有耕地、住宅、擔任官職、減刑的標準。至於國君的宗族沒有軍功,不能列入公族的簿籍,不能享有宗族的特權。對於私鬥,則嚴格取締。
商鞅變法Part1 • 3﹒重農抑商,獎勵耕織 • 秦國地廣人稀,所以商鞅特別獎勵開墾荒地。凡是努力於「本業」 即為男耕女織,生產粟與帛多者,免除本身的徭役;從事「末利」~即為商業與手工業,凡怠墮與貧困者,連同妻子、兒女一起沒入官府為奴隸。 • 除了各種鼓勵墾荒的措施之外,還有不少「抑商」的作法。例如商人必須向官府登記各種奴隸的名字與數目,以便官府攤派徭役;加重商品的關卡稅與市場稅;不准私自販賣糧食,以防商人壟斷市場;山澤由國家統一管理。
商鞅變法Part2 • 1. 廢封建,行郡縣 • 全國統一規劃,合併鄉邑為縣,共設立31縣(一說41縣),縣設令、丞,由國君直接任免 • 2.廢井田,開阡陌 • 廢除“井田制”,鼓勵開闢荒地,承認土地私有,允許買賣土地,按照土地多寡徵收賦稅。 • 3.統一度量衡。 • 4.書同文,車同軌。 • 5.人民較樸實,比較能接受政令。(因為戎狄人)
商鞅變法成功原因的分析 • 1﹒商鞅改革是有計畫、有組織的。在改革之先,樹立威信~「徒木示信」。 • 2﹒秦孝公接受商鞅改革,以其充分權力為後盾,委之重任,且信之不疑,消除改革阻力或掣肘改革的牽制,對於改革的順利進行,是項重要關鍵因素。 • 3﹒厲行法治主義: • 頒布法律,行連坐法,輕罪用重法,賞罰嚴明,貫徹 • 法令,使吏民習於法,有所違逆,必加處罰。 • 4﹒有長期準備、完整計畫: • 商鞅執政十餘年,有充分時問,又得君王充分信任,因能循次漸進,成效顯著。
秦始皇的生世 • 秦始皇的生世是後世所疑惑且深為探討的,秦始皇是秦莊襄王的兒子,莊襄王作為秦國的質子到趙國,看見呂不韋的一個小妻,因為喜愛就娶了她,生下始皇,於秦昭王四十八年正月生於邯鄲,生下來名為政,姓趙氏,史記簡單的說明秦始皇的生世,讓後世充滿疑竇及推測。
秦始皇的生世 • 有一說法,呂不韋為了控制贏異人,呂不韋先娶了邯鄲絕世美女趙姬,等到她懷孕,呂不韋邀請贏異人到家歡宴,故意介紹趙姬給贏異人認識,贏異人看到趙姬神昏顛倒,請呂不韋把趙姬送給自己,呂不韋假裝大發雷霆:『怎麼,朋友妻,不可欺!』鬧了一陣子,仍把趙姬送給異人,趙姬懷孕一年,生了一子,就是秦始皇,就趙姬後來淫亂的生活,不禁讓人生深深懷疑,秦始皇的父親除了呂不韋,莊襄王還是另有他人。
秦始皇的性格 • 秦始皇的性格,是殘酷且獨裁的又好大喜功。其實,這只是他人格的特質之一而已。而他的性格和早期未及帝位時有相當關係。因為其實身世不明,到底是否為子楚之親生兒子,使得他及趙姬遭受許多屈辱。 。幼時缺父愛,即位時又無實權,而導致他性格冷酷,苛刻寡恩,造成了這個獨裁者,亦造就了日後誅殺所有曾和趙姬有仇之人。 • 尉繚說:「秦王缺乏仁愛,而有虎狼之心,窮的時候可禮讓下人,得志時也輕易的吃人,不可和他長久往來。」我們可以看到,當秦始皇未發達時可以忍受尉繚,統一後,就來個「焚書坑儒」,一口氣殺盡四百六十個欺騙、攻訐他的人,亦可以表現出他人格偏激的一面。
秦始皇巡遊 • 始皇在位十二年中,曾多次巡遊天下,一方面,祈求天地福澤,另一方面,向天下人顯示皇帝的威嚴。為了長生不老,他派徐福出海求仙,但徐福一去不返。 • 第五次巡遊的途中,始皇卒,宰相李斯與宦官趙高合謀擁始皇第十八子胡亥為帝,是為秦二世。為了個人的利益,趙高與李斯偽造始皇遺詔殺太子扶蘇及大將蒙恬。不久趙高又殺李斯,秦朝的政權便完全落於胡亥與趙高之手。
秦始皇政績 • 一、政治 • 1.提高帝王尊嚴 • 2.厲行中央集權 • 3.廢封建置郡縣 • 4.實施嚴刑峻法
秦始皇政績 • 二、軍事 • 1.銷毀兵器 • 2.夷平險阻 • 3.修築長城
秦朝主要的政治制度與運作 報告人:蔡君彤
摘要 首建皇帝制度 三公九卿 郡縣制 秦朝兵制 統整
首建皇帝制度(PART 1) • 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國家機制在這個期間建立,對以後歷代王朝產生深遠的影響。
首建皇帝制度(PART 2) 秦朝統一後,為了鞏固對全國的統治,確立了以皇帝為核心的官僚制度,於是兼採傳說中三皇、五帝的尊號,宣布自己為這個國家第一個皇帝,稱始皇帝。從此,皇帝一詞就成為兩千多年來君主的專用語。皇帝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威,文武百官都對皇帝負責。考察秦朝和以後歷朝的官制,都離不開這個基本點。
皇帝 三公 九卿 郡: 置守,尉,監 縣 : 設縣尉,縣丞 十亭為一鄉: (嗇夫,三老,游徼) 亭 : 設亭長 , 亭父 , 求盜 秦之中央政制:
三公 秦朝中央官的基本構成是三公列卿 三公指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三公分權,彼此制約
三公-丞相(PART1) a.丞起源於封建時代的宰,替天子諸侯及一切貴族公卿管家的都稱宰。到了秦代統一全國,化家為國,於是他家裏的家宰,也就變成了國家政治領袖,是皇帝的副官,故丞相也就是宰相。 b.相另一外起源於封建時代相,專出外作官,也是諸侯朝聘宴享時輔導行禮的官。相因職掌重要,受國君親任,有時會預聞國家的政事,於是漸由相禮儀的官變為總理國政的官。
三公-丞相(PART2) • 最高的行政長官。(行政首長) • 可設一人,或設左、右各一人。 宦官也可以任宰相,稱中宰相。
三公-太尉 • 最高的軍事首長。
三公-御史大夫 • 一方面為丞相之副,一方面宮內廷差遣,另一方面又握有監察百官之權。 • 若哪天~御史大夫不小心~默默的將丞相做掉~即可馬上當上丞相之位!
九卿(PART1) • 是三公之外高級官史的統稱。
郡縣制(PART1)-起源 • 起源是春秋時代,戰國時代大多數國家採用。 • 最早採「郡縣制」的國家是晉國,郡縣是並立的,互相管不著。 • 楚國亦採「郡縣並立制」,郡縣是同級的,邊境設縣,內地設郡。 • 秦國的「郡縣制」則採由郡轄縣,也就是一個郡下面轄好幾個縣,於是秦朝的郡,便相當於現在的省了。
郡縣制(PART2)-推行原因 • 一統天下,版圖增大很多。 • 廷尉李斯的建議,提出封建制的缺失。
郡縣制(PART3) • 秦朝地方分郡、縣兩級。除京師外,初置三十六郡,以後又陸陸續續增加到四十餘郡,相當於列卿。(薪水一樣多) • 郡之組織有守、尉、監。
東置朝鮮,西至臨洮西南古羌族活動地帶, 南到越南境內,北至遼東 Yahoo奇摩圖片
皇帝 丞相 太尉 御史大夫 郡守 郡尉 郡監
郡縣制(PART5) • 郡下組織是縣,少數民族地區則設道。縣按大小設令或長,縣民萬戶以上置令,萬戶以下置長,均由朝廷任命。令、長主持一縣的行政,下設丞、尉二職。丞是令、長的佐助官。尉掌一縣之甲兵,負責治安。 • 郡縣為面,道為線(碉堡)。
郡縣制(PART6) • 縣以下有鄉,鄉設三老、嗇夫、游徼(音ㄐㄧㄠˋ)。
郡縣制(PART7) • 鄉下有里,是最基本的行政單位。里設里典,後代稱里正、里魁。此外還有司治安、禁盜賊的專門機構,叫做亭,亭有長。兩亭相距大約十里。 • 中央只派首長。 • EX:郡/縣守、郡/縣尉、郡/縣監…
中央集權的軍事領導體制 • 國家有事發兵時,皇帝往往臨時指派將軍統軍,事畢即解除兵權。各級地方機構有設有主管軍事的職官,郡設郡尉,縣設縣尉,鄉設游徼(音ㄐㄧㄠˋ)。 • 這樣,從中央到地方,形成一套完整的以皇帝為最高領導的高度集權的軍事領導體制。這種體制在中國延續了兩千年。對鞏固國家統一,維護社會穩定,發展封建社會生產力,起了積極作用,具的有進步意義。
全國統一軍隊的建立(PART1) • 秦朝統一後,國家建立了統一的軍隊。它由皇帝警衛部隊(郎中令和衛尉率領)、都城衛戌部隊(中尉率領)、邊防部隊(邊郡都尉統率)和郡縣地方部隊(郡尉和縣尉統率)四部分組成。 • 如果爆發戰爭,也可能臨時組建部隊。 EX:秦末農民大起事爆發後,秦二世就命令少府章邯將修建驪山的刑徒武裝起來,鎮壓起事。
全國統一軍隊的建立(PART2) • 秦朝軍隊以步兵為主,同時還有大量的騎兵和水師。從秦始皇陵兵馬俑的發現,證實了秦朝軍隊的強大。 • 秦朝的步兵稱材官,騎兵稱騎士,水軍稱樓船士,車兵稱輕車。
郡縣徵兵制的全面推行 • 秦朝的兵役制度是徵兵制。秦律規定,男子十七歲必須到國家機關登記(稱為「傅籍」),承擔服兵役的義務,直到六十歲。凡到傅籍年齡者一律服兵役二年,一年在本郡,一年在京師或邊疆,稱為正卒。另外,每年還必須在本郡縣服役一個月,主要是修城、築路、運送軍需等軍事性勞役,稱為更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