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8

第一章:什么是美学

第一章:什么是美学. 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 一、审美意识形成的根源. 审美意识形成的根源在于劳动。这是因为,在劳动中形成了两种关键性要素: 其一,“人化的自然”,凝聚了美的因素; 其二,“人化的人”,产生了各种感受美的感觉器官。. 在审美意识诞生之初,无论是工具的制造、陶器的发明,还是断发纹身、图腾崇拜,总是功利先于审美,使用价值先于审美价值。. 二、审美意识发生的特点. 1879 年发现的西班牙阿德塔米拉史前洞穴壁画. 器身为赭红陶衣,器内壁和外壁均绘有 鱼纹。

cice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第一章:什么是美学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一章:什么是美学 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

  2. 一、审美意识形成的根源 • 审美意识形成的根源在于劳动。这是因为,在劳动中形成了两种关键性要素: • 其一,“人化的自然”,凝聚了美的因素; • 其二,“人化的人”,产生了各种感受美的感觉器官。

  3. 在审美意识诞生之初,无论是工具的制造、陶器的发明,还是断发纹身、图腾崇拜,总是功利先于审美,使用价值先于审美价值。在审美意识诞生之初,无论是工具的制造、陶器的发明,还是断发纹身、图腾崇拜,总是功利先于审美,使用价值先于审美价值。 二、审美意识发生的特点 1879年发现的西班牙阿德塔米拉史前洞穴壁画

  4. 器身为赭红陶衣,器内壁和外壁均绘有鱼纹。 但此处的鱼纹,并不单纯是为了装饰为了审美,而是体现了半坡人对鱼的崇拜之情,祈望能像鱼一样具有超强的繁殖能力,力图达到一种巫术的目的。 仰韶文化:人面鱼纹彩陶盆

  5. 三、美学学科的形成过程 • 1、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一般认为是由德国哲学家鲍姆嘉通首次提出来的。时间为1750年,其美学著作为《美学》。 • 在鲍姆嘉登之后,康德把美学学科的建设推向了又一个高峰。康德是德国18世纪伟大的哲学家、美学家,他沿着鲍姆嘉登的思路,对应于人类的三种心理功能分别写出了三大批判,即《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其中,前两本分别研究人的认知与伦理,第三本则致力于探讨审美问题,区分了“趣味判断”与“目的判断”的不同,进一步加强了美学对象的独立性,促进了美学学科的建设。

  6. 2、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对美学学科的贡献 • 首先,奠定了美学研究的科学理论基础,也就是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 • 其次,提供了美学研究的方法论原则,即理论与实践相统一,逻辑与历史相统一。 • 再次,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劳动实践观点,为我们认识美的本质和根源提供了科学的钥匙。 • 最后,马克思、恩格斯 对美、美感、悲剧、喜剧、 典型等问题也提出了独到的 看法,丰富了美学的研究。

  7. 四、美学研究的对象 • 美学史上关于美学这门学科的研究对象有许多种主张,归纳起来,大约有这样几种: • 其一,主张美学的研究对象是艺术,认为美学应该研究体现于艺术活动中的美的现象,因此美学就是艺术哲学。持这种观点的代表人物是德国哲学家黑格尔。 • 其二,主张美学的研究对象是美的本质和美的规律。这种观点认为,在众多的美的事物下面,肯定有一个“美本质”存在,正是它使得各种事物美起来。

  8. 其三,主张美学研究的对象是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这个主张强调美既不在客观事物,也不在人的主体方面,而在人与现实之间的审美关系上。其三,主张美学研究的对象是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这个主张强调美既不在客观事物,也不在人的主体方面,而在人与现实之间的审美关系上。 • 其四,主张美学是研究表现活动的科学。这一主张的代表人为意大利美学家克罗齐,他认为,美就是直觉,就是表现。因此,美学就是对表现(表象、幻想、直觉)的研究。

  9. 美学研究的真正对象: • 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

  10. 五、美学研究的方法 •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美学的研究方法基本上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自上而下”的方法,这主要适用于19世纪中叶以前,另一类是“自下而上”的方法,多见于19世纪中叶以后。

  11. “自上而下”的研究方法 • 又称哲学思辨,是一种传统的研究方法。柏拉图、康德、黑格尔是运用这种方法的典型代表。这种方法把审美现象作为一个形而上学的问题加以探讨,从某种既定的哲学体系出发,按照某种哲学原理对审美现象作哲学分析。

  12. “自下而上”的研究方法 • 又称经验描述,是19世纪以来占主导地位的研究方法。这种方法把美的现象作为一种经验事实,或者侧重于外在现象的描述,或者侧重于主体内在经验的分析,注重事物的外在和表面,强调吸收运用自然科学的方法手段对审美对象进行实证的考察。

  13. 但是,不管是“自上而下”,还是“自下而上”,都有其内在的缺陷和不足,美学研究方法的真正出路在于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继承和运用。这一根本方法,可以细化为两个原则:理论与实践相统一、历史与逻辑相统一。

  14. 社会学方法。从人类社会实践的角度来探讨美的起源、本质和特征等。把审美现象同社会的生产力水平和社会习俗风气等联系起来考察,从中探讨审美趣味和审美心理的变迁等问题。理论代表人,法国史学家兼批评学家——丹纳(泰纳),他将审美现象放在社会的三大要素下加以考察,认为人和审美现象都必然会受到种族、时代和环境的制约。他写了《艺术哲学》一本书,对此详加探讨,很有说服力。 六、几种具体的美学研究方法

  15. 心理学方法。这种方法是建立在自近代以来,心理学的日益发达基础之上的。他强调把审美作为心理过程来观察和分析,把研究的重心从传统的审美本质,转到审美主体的心理功能和审美经验上。心理学本身就有不少流派,美学研究大致可以分为:精神分析心理学方法、格式塔心理美学方法、实验心理学美学方法等。当然,我们要注意,审美过程并非完全是一个单纯的心理过程和现象,它还是一种精神现象。

  16. 现象学方法。是现代西方现象学哲学提出来的一种新方法,这种方法主张排除一切先入之见,向着“事象本身”逼近。这一方方法被认为是解决“自上而下”的方法与“自下而上”的方法的有效途径。对于这一方法,代表人法国的胡塞尔提出过“三步还原法”,即所谓的现象还原、本质还原和先验还原。现象学方法在后来的波兰美学家英加登、法国美学家杜夫海纳等人那里得到了发扬。现象学方法。是现代西方现象学哲学提出来的一种新方法,这种方法主张排除一切先入之见,向着“事象本身”逼近。这一方方法被认为是解决“自上而下”的方法与“自下而上”的方法的有效途径。对于这一方法,代表人法国的胡塞尔提出过“三步还原法”,即所谓的现象还原、本质还原和先验还原。现象学方法在后来的波兰美学家英加登、法国美学家杜夫海纳等人那里得到了发扬。

  17. 七、复习思考题: • 1、审美意识是怎样萌生发展的? • 2、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在美学发展史上有什么重大意义? • 3、历史上对美学研究的对象有哪些不同的认识?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分歧? • 4、美学研究的根本方法是什么? • 5、简述美学研究中的心理学方法、社会学方法、现象学方法的大致内容。

  18. 八、下一章预习要点: • 1、西方现代主要的美学流派。 • 2、新时期美学转型的原因、取向和意义。 • 3、中国近现代美学史上发生过哪几次大的美学讨论? • 4、中国当代美学转型的背景、取向和意义分别是什么?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