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 likes | 330 Views
秦汉魏晋南北朝文学 课件之一. 授课班级: 06 中文( 1 )班 主 讲: 贺仁智. 第八章 南北朝乐府民歌. [ 教学目的要求 ] 要求学生了解南北朝乐府民歌的总体特征及影响;掌握南北朝乐府民歌不同风格与艺术。 [ 教学安排 ] 2 课时. 第八章 南北朝民歌.
E N D
秦汉魏晋南北朝文学课件之一 授课班级:06中文(1)班 主 讲:贺仁智
第八章 南北朝乐府民歌 • [教学目的要求] 要求学生了解南北朝乐府民歌的总体特征及影响;掌握南北朝乐府民歌不同风格与艺术。 • [教学安排] 2课时
第八章 南北朝民歌 • 继《诗经》国风和汉乐府民歌之后,南北朝乐府民歌是又一批集中出现的人民口头创作。由于长期的南北对峙形成不同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民族风尚,南北朝民歌也呈现出不同的色彩和情调。南朝民歌清丽缠绵,更多地反映了人民真挚纯洁的爱情生活;北朝民歌粗犷豪放,广泛地反映了北方动荡不安的社会现实和人民的生活风习。南朝民歌中的抒情长诗《西洲曲》和北朝民歌中的叙事诗《木兰诗》,分别代表着南北朝民歌的最高成就。
第一节 南朝民歌 • 南朝民歌大部分保存在郭茂倩所编的《乐府诗集·清商曲辞》里。主要有吴歌和西曲两类。吴歌共326首,西曲共142首。吴歌主要产生在长江下游地区,以建业为中心。建业是从东晋到南朝各朝的首都,乐府机关就近采集这一带的民歌,加以整理,配上音乐,就是吴声歌曲。吴声歌曲有相当一部分来自乡村,但更多的可能来自城市小市民之口,因而大部分具有市民文学的特点。西曲产生于长江中游和汉水两岸地区,以江陵为中心,曲调唱法与吴歌不同。此外,西曲的时代比吴歌稍晚,以齐梁居多。
现存南朝民歌的内容比较狭窄,绝大多数是情歌,因为南朝民歌产生于长江中下游地区。那里山青水秀,鸟语花香,自然风光秀丽,物产丰富,商业发达,经济条件充裕,青年男女在这样的环境中,自然会产生出怀春之情。现存南朝民歌的内容比较狭窄,绝大多数是情歌,因为南朝民歌产生于长江中下游地区。那里山青水秀,鸟语花香,自然风光秀丽,物产丰富,商业发达,经济条件充裕,青年男女在这样的环境中,自然会产生出怀春之情。
西曲多写水边船上旅客商妇的离别之情,所反映的生活面比吴歌稍广,风格也比吴歌直率、明快。如《那呵滩》:西曲多写水边船上旅客商妇的离别之情,所反映的生活面比吴歌稍广,风格也比吴歌直率、明快。如《那呵滩》: • 闻欢下扬州,相送江津湾。愿得篙橹折,交郎到头还! • 篙折当更觅,橹折当更安。各自是官人,那得到头还? • 男女一唱一和!女子的歌唱,传达出真切的情思和天真的愿望;男子的对答,则表现出薄情与洒脱。
南朝民歌的形式特点,是体制小巧,大多为五言四句,语言清新自然,正如《子夜歌》所说:“慷慨吐清音,明转出天然”、“不知歌谣妙,声势出口心”。清妙的歌谣随口唱出,不雕饰,不做作,将内心深处的缠绵情感表现得真切而细腻。大量运用双关语,是南朝民歌,尤其是吴歌的显著特点。双关语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同音异字,如以藕双关“偶”,以“莲”双关“怜”,以“丝”双关“思”等;另一类是同音同字,如以布匹之“匹”双关匹偶之“匹”,以关门之“关”双关关心之“关”,以黄连之“苦”双关相思之“苦”等。这些巧妙的双关语的运用,不仅使得语言更加活泼,而且在表情达意上也更加含蓄委婉。南朝民歌的形式特点,是体制小巧,大多为五言四句,语言清新自然,正如《子夜歌》所说:“慷慨吐清音,明转出天然”、“不知歌谣妙,声势出口心”。清妙的歌谣随口唱出,不雕饰,不做作,将内心深处的缠绵情感表现得真切而细腻。大量运用双关语,是南朝民歌,尤其是吴歌的显著特点。双关语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同音异字,如以藕双关“偶”,以“莲”双关“怜”,以“丝”双关“思”等;另一类是同音同字,如以布匹之“匹”双关匹偶之“匹”,以关门之“关”双关关心之“关”,以黄连之“苦”双关相思之“苦”等。这些巧妙的双关语的运用,不仅使得语言更加活泼,而且在表情达意上也更加含蓄委婉。
南朝民歌的代表作是抒情诗《西洲曲》,这首民歌曾经过文人的加工润色,内容是写一个青年女子的相思之情,中间穿插着不同季节的景物变化和女主人公的活动、服饰及仪容的点染描绘,对人物内心无尽的相思之情表现得极为细腻缠绵而又委婉含蓄。全诗基本上是四句一换韵,又运用了连珠格的修辞法,从而形成了回环婉转的旋律,这种特殊的声韵之美,造成一种似断似续的效果,同诗中续续相生的情景结合在一起,余味无穷。这首诗是南朝民歌中“艺术性最高的一篇”。(西洲曲欣赏:http://www.sotvs.com/information.asp?ID=77193)南朝民歌的代表作是抒情诗《西洲曲》,这首民歌曾经过文人的加工润色,内容是写一个青年女子的相思之情,中间穿插着不同季节的景物变化和女主人公的活动、服饰及仪容的点染描绘,对人物内心无尽的相思之情表现得极为细腻缠绵而又委婉含蓄。全诗基本上是四句一换韵,又运用了连珠格的修辞法,从而形成了回环婉转的旋律,这种特殊的声韵之美,造成一种似断似续的效果,同诗中续续相生的情景结合在一起,余味无穷。这首诗是南朝民歌中“艺术性最高的一篇”。(西洲曲欣赏:http://www.sotvs.com/information.asp?ID=77193)
第二节 北朝民歌 • 北朝乐府民歌主要保存在《乐府诗集》的《梁鼓角横吹曲》中:鼓角横吹曲是当时北方民族所作的用于马上演奏的军乐,因为所配乐器有鼓有角,所以才称为“鼓角横吹曲”。北朝民歌多半是北魏以后的作品。随着南北文化的交流,北方的歌曲陆续传到南方,齐、梁以后也常用于宫中娱乐,并由梁代的乐府机关保留下来,所以叫“梁鼓角横吹曲”。
北朝民歌原来大都是北方少数民族的歌唱,后来才译成汉语,所以《杨柳枝歌》中有“我是虏家儿,不解汉儿歌”之语。其中也有一部分是北人直接用汉语创作的,同时也不能排除其中杂有少数北方汉人的作品。所以北朝民歌是北方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文化硕果。北朝民歌原来大都是北方少数民族的歌唱,后来才译成汉语,所以《杨柳枝歌》中有“我是虏家儿,不解汉儿歌”之语。其中也有一部分是北人直接用汉语创作的,同时也不能排除其中杂有少数北方汉人的作品。所以北朝民歌是北方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文化硕果。 • 北朝民歌数量不多,但内容却广泛地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以鲜卑族为主的北方各民族跟南方人民的生活环境有所不同,北方大多是平沙大漠,草原旷野,所以诗中景象多具北方苍茫雄浑的特点。如《敕勒歌》: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 短短27字,将苍茫浩翰的草原风光描绘了出来,境界恢宏博大,雄浑壮阔,可谓千古绝唱。北方因长期战争不断,人民生活痛苦不堪,故诗中还多反映动乱带来的凄苦之音。又如: • 男儿可怜虫,出门怀死忧。尸丧狭谷中,白骨无人收。(《企喻歌辞》第四首) • “尸丧狭谷中,白骨无人收”的景象,在建安诗歌中屡屡可见,北朝乐府民歌在反映乱离方面与建安时期的诗歌相通,其悲吟与呼号,令人心神震颤。
北朝民歌中,还有不少反映羁旅行役和流亡生活的怀土思乡之作,如《陇头歌》:北朝民歌中,还有不少反映羁旅行役和流亡生活的怀土思乡之作,如《陇头歌》: • 陇头流水,流离山下。念吾一身,飘然旷野。 • 朝发欣城,暮宿陇头。寒不能语,舌卷入喉。 • 陇头流水,呜声悲咽。遥望秦川,心肝断绝! • 歌中深刻地反映出颠沛流离的苦痛和思念家乡的心情,千载之下,读来仍不禁令人神伤。
北方民族的游牧生活和长期不息的战争状态,培养了人们勇敢刚毅的性格和豪侠尚武的精神。这种精神在诗歌中屡有反映。如:北方民族的游牧生活和长期不息的战争状态,培养了人们勇敢刚毅的性格和豪侠尚武的精神。这种精神在诗歌中屡有反映。如: • 新买五尺刀,悬著中梁柱。一日三摩挲,剧于十五女。(《琅琊王歌辞》) • 健儿须快马,快马须健儿。趾跋黄尘下,然后别雌雄。 (《折杨柳歌》) • 歌中都反映出刚猛激烈的特点,充满大丈夫气概,与南朝民歌形成鲜明的对比。
北朝民歌中有不少反映爱情和婚姻题材的作品。这些民歌爽快直露,质朴刚健,与南朝情歌缠绵委婉、含蕴温情的情调大不相同。如:“月明光光星欲堕,欲来不来早语我!”(《地驱乐驭》)“天生男女共一处,愿得两个成翁妪”(《捉搦歌》),对待婚姻和男女情爱的态度大胆泼辣。反映婚姻问题,多半是女子希望早嫁,如“老女不嫁,蹋地唤天”(《地驱乐歌辞》),“阿婆不嫁女,那得孙儿抱”(《折杨柳枝歌》)。这些歌曲直率而朴素,不遮不掩,毫无忸怩羞涩之态。北朝民歌中有不少反映爱情和婚姻题材的作品。这些民歌爽快直露,质朴刚健,与南朝情歌缠绵委婉、含蕴温情的情调大不相同。如:“月明光光星欲堕,欲来不来早语我!”(《地驱乐驭》)“天生男女共一处,愿得两个成翁妪”(《捉搦歌》),对待婚姻和男女情爱的态度大胆泼辣。反映婚姻问题,多半是女子希望早嫁,如“老女不嫁,蹋地唤天”(《地驱乐歌辞》),“阿婆不嫁女,那得孙儿抱”(《折杨柳枝歌》)。这些歌曲直率而朴素,不遮不掩,毫无忸怩羞涩之态。
北朝乐府民歌的代表作是《木兰诗》。此诗最初当为北朝民间传唱之诗,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可能经过隋唐文人的润色加工。北朝乐府民歌的代表作是《木兰诗》。此诗最初当为北朝民间传唱之诗,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可能经过隋唐文人的润色加工。 • 《木兰诗》成功地塑造了木兰这个不朽的艺术形象。木兰是一个闺中少女,在祖国需要的时候,她挺身而出,代父从军,女扮男装,驰骋沙场十多年,立下汗马功劳;胜利归来之后,又谢绝官职,返回家园,表现出淳朴与高洁的情操。她把对亲人和对祖国的爱融合到了一起。木兰的形象,是人民理想的化身,她集中了中华民族勤劳、善良、机智、勇敢、刚毅和淳朴的优秀品质,在她身上,展示了妇女要求平等、要求独立解放的愿望和理想。
《木兰诗》在艺术表现手法上很有特点:首先是描写详略得当:详处运墨如泼,如出征前购置鞍马的铺排描写和归来后的一段描写,从而制造烘托出忙忙碌碌的情景与热烈而快乐的气氛。而战场上的描写,则以数语一笔带过。《木兰诗》在艺术表现手法上很有特点:首先是描写详略得当:详处运墨如泼,如出征前购置鞍马的铺排描写和归来后的一段描写,从而制造烘托出忙忙碌碌的情景与热烈而快乐的气氛。而战场上的描写,则以数语一笔带过。 其次,通过人物的行动和气氛的烘托来刻划人物的心理、性格,将叙事与抒情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此外,诗中复沓、排比、对偶、问答的句式,叠字、比喻、夸张的运用,都服务于木兰形象的塑造。虽然经过后世文人的加工润色,但全诗生动活泼,清新刚健,仍不失民歌本色,不愧是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优秀诗篇。(木兰诗欣赏:http://www.so138.com/sov/c010e86b-a3b7-4d93-b31d-4cd5903ddf55.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