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0 likes | 352 Views
媒體與教學. 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 師資培育中心. 學習目標. 瞭解教育發展過程中的四個歷程(革命) 區分教具與媒體 定義視聽教育與教學科技 簡述教學科技的學理(從傳播學說與視聽學說談起). 教育發展過程中的四個歷程(革命). 從媒體使用的角度. 第一次革命. 第二次革命. 第三次革命. 第四次革命. 視聽環境 教育工學 教學科技. 語言 手勢 面部表情 做中學 聽學媒體. 文字 (語言教學 + 視覺符號). 印刷術. 教具與媒體. 教具( Teaching Tools ) 或稱 「 教學工具」 教學上所用的工具
E N D
媒體與教學 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 師資培育中心
學習目標 • 瞭解教育發展過程中的四個歷程(革命) • 區分教具與媒體 • 定義視聽教育與教學科技 • 簡述教學科技的學理(從傳播學說與視聽學說談起)
教育發展過程中的四個歷程(革命) • 從媒體使用的角度 第一次革命 第二次革命 第三次革命 第四次革命 視聽環境 教育工學 教學科技 語言 手勢 面部表情 做中學 聽學媒體 文字 (語言教學 +視覺符號) 印刷術
教具與媒體 • 教具(Teaching Tools)或稱「教學工具」 • 教學上所用的工具 • 教學輔助工具(Teaching Aids)或稱「教助」 • 視聽輔助工具(Audio-Visual Aids) • 視聽教材(Audio-Visual Materials) • 視聽設備(Audio-Visual Equipment) 輔助!可有?可無?
教具與媒體 • 媒體(media, 為medium媒介的複數) • 溝通的工具(媒介)或手段 • medium原為拉丁字,意指「中間(between)」 • 在「資訊源」與「受訊者」間傳遞資訊的任何事物 • 影片、電視、收音機、錄影帶、照片、放映性視覺影像、印刷物等皆可視為溝通媒體 • 當媒體被用於教學上傳遞訊息即稱為 教學媒體 (Instructional Media)
教具與媒體 • 教育媒體與教學媒體 教育媒體 教育性媒體具有教育意義與教育價值的媒體 教學媒體 應用於教學上的各種媒體 • 教學媒體與視聽教材、視聽設備不同 • 教學媒體的範圍比較大 • 教學媒體具有積極性 • 教學媒體具有教育價值
視覺教育 • 二十世紀初期陸續提出 • 視覺教學運動(Visual Instruction Movement) • 視覺教學(Visual Instruction) • 視覺教育(Visual Education) • 視覺輔助工具(Visual Aids) 視覺教材能使學習經驗更具體化,提升教學效果 • 視覺媒體(Visual Media)具體程度分階圖 • Hoban、Ziessmann (1937)、Edgar Dale (1964) • 依特性分類,再依具體程度以階層方式排列呈現 • 視覺教學的基礎
視覺教育 • 視覺媒體(Visual Media)具體程度分階圖 文字 圖表 地圖 照片 幻燈片 立體照片 電影 模型 實物 完全的實況 低 具體程度 高
視聽教育 • 我國自民國42年開始發展 • 視聽教育(Audio-Visual Education)的意義 指人類充分利用視覺器官、聽覺器官以及 其他感覺器官(如觸覺、嗅覺、味覺等) 來學習的教育;亦指利用教學媒體(即 一般人所說的視聽教材、視聽教具) 來增進教學效率或達到教學目標的教育 • 視聽教育重視:感覺經驗、媒體的利用、具體經驗
視聽教育 抽象 口述 符號 • 1969年Edgar Dale 提出修正的經驗錐 (The Cone of Experience) 視覺符號 錄音靜畫廣播 電影 電視 展覽 參觀旅行 示範 具體 戲劇的經驗 設計經驗 直接、有目的經驗
教育工學 • 1972年,AECT(Association for Educational Communication & Technology)對教育工學(Educational Technology)的定義: 一種有系統地整合人員、過程、想法、 設施及組織的複雜程序。其目的在於 分析人類學習的各種問題後,能設計、 執行、評估和管理解決之道。
教育管理 功能 教育發展 功能 學習資源 研究---理論 設計 製作 評鑑---選擇 行政支援 利用---傳布 訊息 人員 教材 設施 技術 場所 行政管理 人事管理 教育工學 • 1977年,AECT修正教育工學的領域範疇: 學習者
教學科技 • 1972年,AECT的定義: 一種有系統地整合人員、過程、想法、 設施及組織的複雜程序。其目的在於 分析有既定目的的及控制情境下的 學習問題後,能設計、執行、評估和 管理解決之道。 • 1994年,AECT的新定義: 設計、發展、應用、管理與評量 學習的過程與資源的理論與實務
美國教學科技領域發展過程 1900 1920 1950 1960 1970 1980 1990 教學用 科技的 發展 電腦輔助 教學 錄影科技 教育 電影 教育 廣播 教育 電視 個別化 教學系統 互動式科技 多媒體系統 教學機 第三階段 1963- 視聽 傳播時期 Audio- Visual Commu- nication 第二階段 1945- 視聽覺 教學時期 Audio- Visual Instruction 第四階段 1972- 教學科技 時期 Instructional Technology 第一階段 1908- 視覺教學 時期 Visual Instruction 領域名稱 變遷階段 以及影響 變遷與成 長的相關 理論 績效科技 人工智慧 認知學派 心理學理論 傳播理論 系統理論 系統理論 行為學派心理學理論
教學科技與傳播學說--- Berlo的傳播要素模式 --- • David K. Berlo美國的思想傳播學家 • 綜合哲學、心理學、社會學、語言學、人類學、大眾傳播學、行為科學,擬出「思想傳播模式」 • 說明思想傳播的要素與歷程 • 教學的歷程 = 思想傳播的歷程 • 教學 = 思想傳播的工具 • 傳播的範圍無限寬闊,傳播的歷程是連續不斷的活動 • 教師是一位傳播者
教學科技與傳播學說--- Berlo的傳播要素模式 --- 根源 (Source) 訊息 (Message) 通道 (Channel) 接受者 (Receiver) 傳播技術 元素 結構 視 傳播技術 思想 文字 語言 手勢 表情 態 度 聽 態 度 瞭解接受者? 主題喜好? 自信? 知 識 觸 知 識 瞭解內容? 知識豐富? 社會制度 訊息編碼 訊息內容 訊息處置 嗅 社會制度 社會地位? 文 化 味 文 化 文化背景?
教學科技與傳播學說--- Schramm的傳播模式 --- • Schramm的傳播模式包含六個要素: 經驗領域 經驗領域 訊源 編碼 訊息 解碼 受訊者 張三想邀約李四 下週日中午 赴餐館敘舊 李四收信後閱讀 信的內容 張三拿起紙筆寫下 聚餐構想、日期、 地點、姓名 李四 瞭解信的內容 信的內容包括 聚餐構想、日期、 地點、姓名等 即是傳播的訊息 李四撥電話給張三 表示準時赴約 通道 郵寄 回饋
教學科技與傳播學說--- Schramm的傳播模式 --- • 觀念彙整: • 教學是一種傳播工作 • 教學傳播的過程中,「訊源」為教師 • 經過符號化的「編碼」過程將教學內容,亦即「訊息」,藉由傳播「通道」(或「視聽媒體」)傳遞出去 • 訊息接受者者,即學生,經過「解碼」過程,瞭解訊息內容 • 「受訊者」瞭解訊息後,對訊源再發出的訊息即是「回饋」 • 有效的傳播必須在訊源和受訊者雙方的共同經驗領域內,才能發生
教學科技與視聽學說--- 以Dale的經驗錐來說明 --- 口述 符號 思考 抽象符號 • 共十層,每層代表不同的經驗 視覺符號 錄音靜畫廣播 具象或替代性經驗 電影 電視 觀察 具體直接的經驗 展覽 參觀旅行 示範 戲劇的經驗 做 設計經驗 直接、有目的經驗
常見的視聽教學媒體 • Audio • 錄音帶(Tape) / 雷射唱片(CD) • Visual • 相片(Photo) / 投影片(Transparency) • 幻燈片(Slide) / 微縮影片(Microfilm) • Audio-Visual • 錄影帶(VT) / 影碟片(LD) • 光碟片(CD) / 影音光碟片(VCD) • 數位影音光碟片(DV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