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8

儿科合理用药 房山区第一医院儿科 张玉霞

儿科合理用药 房山区第一医院儿科 张玉霞. 儿童处于不断生长和发育过程中 生长:机体和器官的增大 发育:功能的完善. 按解剖生理特点分期. 新生儿期:出生至生后 28 天 婴儿期: < 1 岁 幼儿期: 1-3 岁 学龄前期: 3-7 岁 学龄期: 7-12 岁 青春期: 12-18 岁. 本章内容概述. 新生儿的合理用药 婴幼儿合理用药 儿科合理用药原则 新生儿用药的特有反应 (补充). 新生儿 (neonate , newborn) 是指离开母体结扎脐带~出生后 28d 内的小儿 。.

ciara
Download Presentation

儿科合理用药 房山区第一医院儿科 张玉霞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儿科合理用药房山区第一医院儿科 张玉霞

  2. 儿童处于不断生长和发育过程中 • 生长:机体和器官的增大 • 发育:功能的完善 按解剖生理特点分期 • 新生儿期:出生至生后28天 • 婴儿期:< 1岁 • 幼儿期:1-3岁 • 学龄前期:3-7岁 • 学龄期:7-12岁 • 青春期:12-18岁

  3. 本章内容概述 • 新生儿的合理用药 • 婴幼儿合理用药 • 儿科合理用药原则 • 新生儿用药的特有反应 (补充)

  4. 新生儿(neonate,newborn) 是指离开母体结扎脐带~出生后28d内的小儿。 新生儿从子宫内到子宫外,首次独立面对外界生存环境,需要完成的一系列适应性的生理变化。因此,新生儿阶段是人类自身比较特殊的一个时期,药物治疗表现特殊性。

  5. 第1节 新生儿合理用药 总体状况及特点: 1肝肾发育不全,药物代谢及排泄功能差 2 药物代谢及排泄功能随体重、日龄增加而完善 3 药物作用的个体差异大,所用药物剂量及用法不能 按成人量机械折算,也不能套用年长儿用量 4血脑屏障功能不佳,药物相对容易进入脑内 5皮肤粘膜体表面积大,血液丰富,某些外用药、透 皮制剂容易吸收

  6. 药物吸收 给药途径对新生儿药物吸收影响很大

  7. 药物分布

  8. 年龄越小肝 药酶越不成熟 经肝代谢的药物 t1/2 ↑ ↑ (表9-2: 茶碱、地西泮、苯巴比妥) • 胆汁不易排出 • 葡萄糖醛酸酶缺乏 经胆汁排泄的药物易蓄积 葡萄糖醛酸结合力差 药物不良反应 氯霉素 灰婴综合症

  9. 新生儿肾清除率低下 经肾排泄的原型药物 清除减慢 → t1/2 ↑ 青霉素G、氨基糖苷类、 磺胺类、地高辛等(表9-1) • 新生儿肾小球滤过率 仅为成人25%-40% • 肾有效血流量 仅为成人20%-40% • 肾小管排泄能力 仅为成人20%-30%

  10. 第2节 婴幼儿合理用药 总体状况及特点: 1肝肾发育逐渐完善,代谢及排泄功能加强 2 生长迅速,某些系统易受药物影响,特别是中枢神经系统 3 药物的毒性或过敏反应,早期不宜辨识 4某些药物可以通过乳汁进入幼儿体内,造成不良后果

  11. 药物吸收 • 影响吸收的因素 1. 胃酸:PH逐渐接近成人; 2. 胃容量:有所增加 3. 胃排空:较新生儿期加快 • 结果:药物吸收比新生儿期加快

  12. 药物分布 • 体液量70%(50-60%),细胞外液占35% • 水溶性药物Vd仍高于成人,随着年龄增加而逐渐降低 • 脂肪含量增加 • 脂溶性药物Vd比新生儿期增加 • 血脑屏障功能仍不完善

  13. 药物代谢 • 影响代谢的因素 1. 肝脏相对重量是成人的2倍 2. 肝药酶、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等主要代谢酶基本成熟 • 结果:肝代谢速率比新生儿期加快,某些药物甚至高于成人,使许多经肝代谢的药物t1/2比成人短

  14. 药物排泄 • 肾小球率过滤、肾血流量在6-12个月时达到甚至超过成人水平 • 肾小管排泄能力在7-12个月左右接近成人水平 • 结果:某些经肾清除为主的药物,排泄较成人快,t1/2比成人短

  15. 母乳哺养时用药 • 容易进入乳汁的药物 1. 脂溶性高 2. 蛋白结合率低 3. 有机碱性药物 • 应禁用药物 激素类、避孕药、抗代谢药、抗甲状腺药物、溴隐亭、麦角碱等 • 宜慎用药物 镇静剂、抗惊厥药、抗心律失常药、非甾体抗炎药 • 暂停授乳药物 氟喹诺酮类、甲硝唑、放射性检查药物等

  16. 第4节 儿科合理用药原则 • 选择合适的药物 • 计算好适当剂量 • 选择合适的给药途径 • 选择合适剂型 • 个体化给药及监测 • 慎用对新生儿有特有反应的药物

  17. 选择合适的药物 • 根据婴幼儿年龄、发育情况选择药物 • 新生儿期慎用易引起溶血和黄疸的药物,以免加重甚至导致核黄疸 • 2岁以内的幼儿用药应慎重,很多药品说明书以2岁为界限。 • 避免使用对婴幼儿生长发育有不良影响的药物 例如喹诺酮类影响软骨发育,因此儿童禁用 • 慎用或禁用有明显毒性的药物

  18. 确定剂量 • 按年龄折算 • 按体重计算 • 按体表面积计算——最为科学 • 体重计算方法: • ≤1岁: • 1-3m 体重(kg)=出生时体重+月龄×0.7 • 4-6m 体重(kg)=出生时体重+月龄×0.6 • 7-12m 体重(kg)=出生时体重+月龄×0.5 • >1岁:体重(kg)=实足年龄×2+8

  19. 按年龄计算用药剂量: [0.01×(14+月龄)]×成人剂量(≤1岁) [0.04×(5.5+年龄)]×成人剂量(1-14岁) 按体重计算用药剂量: 儿童剂量 = 成人剂量×儿童体重 成人体重

  20. 按体表面积计算用药剂量: • 体表面积(m2)=体重(kg)×0.035+0.1 (≤30kg) • 体重在30kg以上者,体重每增加5kg,体表面积增加0.1m2 • 体表面积(m2)=0.0128×体重(kg)+0.0061×身高(cm) • 儿童用药量=儿童体表面积×儿童剂量/m2 临床实际计算方法: 儿童用药量=儿童体重(kg)×给定儿童剂量 mg/(kg·d) 注:给定儿童剂量由药品说明书提供

  21. 三种剂量计算方法的比较 患儿,1.5岁,体重12kg,因发热39.8℃入院,既往有高热惊厥史。入院后给苯巴比妥钠肌注预防,说明书给定儿童剂量是3-5mg/(kg·d),125mg/(m2),成人剂量为100-200mg/d,试用三种方式计算并比较给药剂量。

  22. 按年龄:0.04*(5.5+1.5)*100(200)=28(56)mg • 按体重:100(200)*12/50=24(48)mg • 按体表面积:(12*0.035+0.1)*125=65mg • 按说明书给定儿童剂量:12*3(5)=36(60)mg 注意:如果计算的用药剂量超过成人规定剂量,则儿童实际用量不能超过成人使用剂量

  23. 选择给药途径 婴幼儿常用给药途径 • 口服给药 • 注射给药:静脉滴注、静脉推注、肌注,一般不用皮下注射 • 经皮肤粘膜给药:小儿的退热贴、脐贴、灌肠、塞肛等 • 吸入或雾化治疗 途径选择的依据 • 根据病情轻重:急症、重症患儿多采取注射给药,尤其是静脉滴注;轻症多口服给药; • 根据患儿的年龄:新生儿一般不采用口服给药,不能口服的患儿可以采用鼻饲; • 根据用药目的:对于哮喘或不会咳痰的婴幼儿,可以采用吸入或雾化治疗; • 根据药物性质及作用特点:地西泮灌肠比肌注吸收快,能更迅速的控制惊厥。

  24. 选择药物剂型 婴幼儿常用药物剂型 • 口服剂型:片剂、颗粒剂、糖浆剂、滴剂、口服液等 • 注射剂型:与成人相同 • 皮肤粘膜给药剂型:贴剂、栓剂、软膏等 • 吸入或雾化剂型:气雾剂、干粉、雾化液等

  25. 剂型选择的依据 • 尽量选择有小儿剂型的药物,避免由剂量分割造成的不变或不良后果 • 尽量选择小儿易于接受的颗粒剂、糖浆剂、滴剂、口服液等,减少喂药困难; • 对于没有小儿剂型的药物,需要严格按照儿童用量进行准确分割,避免药物过量造成的毒性反应; • 对于同时存在成人剂型和小儿剂型的药物,选择时尽量使用小儿剂型,避免药物浪费,加重患者经济负担。

  26. 个体化给药及监测 药物监测意义: • 某些药物安全范围窄,剂量略增加即可发生中毒; • 婴幼儿生长发育迅速,随年龄、体重的增加,药物代谢及药物反应性呈现较大差异; • 即使同年龄患儿,用药个体差异也很大;

  27. 儿童用药病例 患儿,女性,1岁,体重10kg,因发热、哭吵、咳嗽有痰伴流涕入院。查体:体温39.2℃,两肺呼吸音粗,闻及湿啰音,拟肺炎收入院。血常规白细胞升高入院后给予抗感染、退热等治疗。 问:如何选择治疗药物,并确定治疗方案? • 退热药物选择 • 抗感染药物选择 • 是否需要使用止咳化痰药物?

  28. 退热药物选择 • 对乙酰氨基酚:3岁以下幼儿因肝肾功能发育不完善,应避免使用。但FDA推荐为婴幼儿退热用药; • 布洛芬:6m以下小儿慎用; • 吲哚美辛:在幼儿体内代谢缓慢,半衰期长达18-28h,对幼儿血小板抑制作用较强,可能产生严重的全身毒性反应,如肾毒性、出血性肠炎、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等,因此14岁以下儿童禁用。 ——同时可以辅以酒精擦浴、冰枕等物理降温方法

  29. 退热药物剂型选择 • 对乙酰氨基酚:泰诺林 • 混悬滴剂:100mg/ml,15ml/瓶 • 混悬液:32mg/ml,100ml/瓶 • 片剂:650mg/片,6片/盒 • 布洛芬:美林 • 混悬滴剂:40mg/ml,15ml/瓶 • 混悬液:20mg/ml,100ml/瓶 • 片剂:300mg/片,20片/盒 √ √ √ √

  30. 退热药物剂量确定 • 对乙酰氨基酚:说明书上无2岁以下幼儿用量。参照国外用量每次10-15mg/kg,该患儿应使用剂量为100-150mg /次。或参照说明书上年龄、体重计量表,用滴管或量杯量取。每天不超过4次。 滴剂:1-1.5ml /次 混悬液:3-5ml/次 • 布洛芬:每次5-10mg/kg,该患儿应使用剂量为50-100mg/次。或参照说明书上年龄、体重计量表,用滴管或量杯量取。每天不超过4次。 滴剂:1-1.5ml /次 混悬液:3-5ml/次

  31. 儿童用药的不良反应 • 氯霉素——灰婴综合征 • 维生素K4、吲哚美辛、地西泮、磺胺——高胆红素血症、胆红素脑病 • 吗啡——新生儿中枢抑制 • 氨基糖苷类——耳聋 • 喹诺酮类——颅压升高、骨骼发育障碍 • 皮质激素——肠粘膜坏死、肠穿孔

  32. 常用药物在儿科中的合理应用 • 一、抗生素的使用 • 询问有无过敏史,选择相应的抗感染药物,联合用药种类不宜过多 • 二、激素的使用 • 掌握适应症和给药方式,应用大剂量激素同时要用有效足量的抗生素,原因不明的发热忌轻率使用、水痘患儿禁用

  33. 三、解热镇痛药的使用 • 不宜长期使用,以免造成出汗过多、脱水、电解质紊乱 • 四、中成药制剂的使用 • 在选药上要给予辩证,注意其潜在的危险

  34. 儿童常见疾病和症状的治疗 • 一、上呼吸道感染、 • 普通感冒可给抗病毒药物,如利巴韦林及中药,细菌感染可用阿莫西林及头孢类抗生素,支原体感染用罗红霉素、阿奇霉素等 • 二、咳嗽 • 有无痰液、痰量多少、是否粘稠,应多使用祛痰药,少用镇咳药,因其不利于痰液排出,可加重感染

  35. 三、哮喘 无继发细菌感染不使用抗生素,给予支气管舒张药物及抗过敏药物治疗,吸入激素治疗效果快速、副作用少 四、发热 体温不超过38.5℃一般不用退热药,可用物理降温,既往有发热惊厥史者可尽早应用

  36. 五、胃肠道疾病 • 便秘应先调整饮食,多吃蔬菜、水果,必要时使用缓泻剂和开塞露,腹泻病治疗也应先调整饮食,肠炎者给予抗生素,但不主张早期使用止泻药,因可加重肠道毒素吸收甚至发生全身中毒现象

  37. 结束语 • 我国患病儿童人口比例占总患病人口的20%,药物治疗是综合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儿童与成人相比生理病理特点有很大差别,只有合理使用药物,才能发挥药物的最佳疗效,减少药物的毒副作用,使药物为儿童健康服务,保障儿童用药安全、有效、经济、合理。

  38. 谢谢!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