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0 likes | 791 Views
資訊社會的問題與理論探究 與資訊社會的未來 第七單元. 授課老師:高瑞坤. 資訊社會的傳播權 -------------------------------------------------05~11 資訊社會的形貌 ----------------------------------------------------12~14 社會與政治的影響 -------------------------------------------------15
E N D
資訊社會的問題與理論探究與資訊社會的未來第七單元資訊社會的問題與理論探究與資訊社會的未來第七單元 授課老師:高瑞坤
資訊社會的傳播權 -------------------------------------------------05~11資訊社會的傳播權 -------------------------------------------------05~11 資訊社會的形貌 ----------------------------------------------------12~14 社會與政治的影響 -------------------------------------------------15 資訊社會標識性的變化 --------------------------------------------16~17 資訊社會中的權力關係 --------------------------------------------17~30 資訊安全 ------------------------------------------------------------31~33 網路人際互動 -------------------------------------------------------34~39 資訊革命 -------------------------------------------------------------40~43 全球化的觀念 -------------------------------------------------------44~57 資訊化生產 ----------------------------------------------------------58~63 資訊社會的問題與理論探究 ---------------------------------------64~69 資訊社會與政治 -----------------------------------------------------70~75 目次
摘要 • 這次本文探討的是資訊社會下傳播的理論跟對社會的影響,以及資訊全球化帶給人們的感覺跟衝擊,了解傳播科技的新媒介所引發的問題都值得人們進行討論加上科技越來越進步,傳播的媒介也越來越多樣化,加上數位寬頻產業也帶給人們不少的方便,以至於這次文章就是要帶領大家一起來研究了解何謂資訊社會。
資訊社會的傳播權 關於傳播與權利,目前人類在傳播方面的主要權利可以說是言論自由,這也是普世認同的人權之一。 傳播一方面能讓人從既有的社會、心理以及政治經濟結構中解放出來,另一方面,個人及社會也是在此一解放中而逐漸構成,因此傳播權應該是最基本的公民權之一。 4
資訊社會的傳播權 傳播乃是個體的基礎構成之一,但是當前的傳播系統卻傾向於輕視人類的角色與比重,因此被認為是謀求私利的工具而不是以公共服務為優先考慮。 強調各人種與社群均有權保有其文化、社會、語言、知識、傳統、乃至於人際關係。儘管如此,《媒體素養教育政策白皮書》仍有突破之處,尤其是從健康概念出發而指出:「現代的『健康社區』強調個人所組成的社區文化、社區環境、社區結構,需要共同為個人的健康負責。 5
資訊社會的傳播權 當代人的健康素養問題與傳播媒介息息相關。所以,促進健康素養的理論基礎,也可以用在促進媒體素養上。簡單地說,個人的媒體素養問題,主要是社區和社會文化造成的,所以媒體素養教育的重點,是在建設『健康媒體社區』,此為媒體素養教育的核心價值所在。」白皮書提出四點主張: 一:「健康媒體社區的主體,是公民(人),不是傳播體系(組織)。」 6
資訊社會的傳播權 二:「公民個人的文化健康與否,不全然是個人的因素,更重要的是整體社區的社會文化、社區環境、社區居民的社會關係等所共同促成。」 三:「有文化健康的社區,才有文化健康的公民。」 四:「有傳達健康主張的行動能力,才能在社區形成風潮,創造社區新氣候,影響他人,善用行動知識來達到『健康媒體社區』的最高目標。」結論認為必須施行媒體素養教育 7
資訊社會的傳播權 所謂的傳播權至少包括了三類權利: 第一是言論自由權,這是基本人權 第二是新聞自由權,這是制度性權利 第三是國際傳播權,是一種可以跨國界行使的自由採訪、傳遞與接收消息及思想的權利。前述這些主張反映出馮教授所關切的乃是重建媒體秩序。 8
資訊社會的傳播權 學者賴祥蔚指出,人是社群性的動物,必須透過與他人互動,乃能認識受到社會所型塑的自我;在此同時,社會的組成同樣受到人與人藉由傳播來討論的影響,前一面向涉及了自我人格的完善,後一面向則涉及社會的完善,想要避免傳播過程受到扭曲,進而尋求自我人格與社會的完善,唯有人人都享有傳播權,這也是 傳播權的核心價值之所在。 9
資訊社會的傳播權 傳播是人類社會賴以構成的中介,無傳播即無社會;在此同時,個人又是社會的產物,所有社會成員的人格都深受社會的型塑。在資訊社會之中,人人都置身於各種大眾傳播媒體所傳布的資訊中,這些資訊內容對於社群與個人都將造成長遠的影響,因此不可不慎,必須及早重新思考人類在傳播方面的應有權利。 出處:http://society.nhu.edu.tw/jccic/09/fu/9-05.pdf 10
資訊社會的形貌 電腦與網路科技是二十世紀人類最具爆發力的發明,不僅改變人類的生活、工作、學習、經濟、文化、政治各層面,還將人類從工業時代帶進資訊社會。由於電腦通訊科技進步神速,加上網際網路的發展更是如虎添翼,使得二十世紀末期美國等工業強國紛紛投入資訊基礎建設計畫(NII),並聯合七大工業強國建設全球資訊基礎建設,利用Interent 打造網路化的資訊社會。電腦業與通訊業加上資訊內容業建立新的數位經濟,在科技、經濟、管理、學習、生活、與娛樂各方面帶來許多改變。面對二十一世紀,新資訊社會已然呈現。 11
資訊社會的形貌 國資訊家摩爾(Nick Moore)長期對資訊社會觀察而發現下列重要特質: (1) 資訊密集型組織的形成:社會組織機構利用資訊與相關科技來提升工作效率與從事革新,同時致力產品與服務的品質改良而增進效能與競爭力。各組織機構進行重新組織以增進價值與國民所得。 (2) 資訊機構角色的重要:資訊社會已發展許多資訊機構並納入經濟體系中,這些重要資訊工業包括資訊內容業、資訊傳遞業、資訊處理業三部份。 12
資訊社會的形貌 (3)社會重視資訊的利用:社會大眾重視資訊使用、致力提升資訊利用水準,並且注重智慧財產權保護、個人資料保護以及利用資訊的權利等課題。 (4) 學習社會的到來:迎接資訊社會,民眾認識到知識是重要的資產並且需要終生學習 出處: http://www3.nccu.edu.tw/~meilingw/globe/u1/webpage/u1_pt1.html 13
社會與政治的影響 資訊社會的終極理想之一﹐就是希望能做到:「民眾在生活中需要任何信息或知識時﹐都能及時如願獲得」。因為美國推動國家資訊基礎建設主要目的就是望提昇其民主到全民參與的層次﹐因為知識共享教育和資訊充份的告知,正是民主政治的基礎。政府機關可以不必仰賴媒體,而直接在網路上立刻公佈消息,像是政府的公報,上網路後立刻天下皆知,也就不必靠媒體輾轉報導了。不僅政府機關可如此,私人企業亦然。 出處:http://news.sina.com.tw/article/20090921/2173703.html 14
資訊社會標識性的變化 資訊社會存在一個傳統社會所沒有的資訊生態系統,在傳統社會向資訊社會轉型的過程中,必然會有越來越多的人進入資訊生態。 資訊社會給人類社會帶來的好處歸根到底有兩個: 1.資訊性便利 2.資訊性豐富 15
資訊社會標識性的變化 這是資訊社會與傳統社會區別的另一個顯著標識。 出處:http://old.npf.org.tw/PUBLICATION/IA/091/IA-R-091-051.htm 16
資訊社會中的權力關係 資訊社會中的「權力關係」,筆者以為可以大別為兩類,一是真實世界的權力關係,二是虛擬世界的權力關係。 資訊社會對於「權力關係」的影響,主要還是表現在真實世界權力關係的演變。諸如資訊社會中各國經濟、政治、軍事力量的消長、社會階層的流動、一國之內民主化程度的變化……等等,此均為真實世界權力關係的演變。 出處: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206110705395 17
資訊社會中的權力關係 (1)真實世界權力關係的轉變 在資訊社會中,真實世界的權力關係是否有何改變?答案是肯定的。 這種改變有以下幾種趨勢值得注意: (一) 凡是一個國家、組織或個人,其所掌握的資訊優勢愈多,則相對於其他的國家、組織或個人,其權力就愈高。 18
資訊社會中的權力關係 (二) 國家與國家之間、區域與區域之間、組織與組織之間的「數位落差」正處於不斷擴大之中。截至目前為止,有能力購買資訊產品或有能力運用資訊科技的人,在全球的分佈仍然十分不平均。儘管電腦以及網路的使用有日漸普及的趨勢,但是電腦以及網路的普及只是擴大,而非縮小「數位落差」 (就如同電視、音響的普及只是擴大富國與窮國的差距一樣)。 19
資訊社會中的權力關係 (三) 資訊社會的發展,產生資訊爆炸的現象,但是並不是每一個人、每一個機構都有能力處理大量的資訊。因此,一個有能力從龐大資料中處理或購買重要訊息的人,便成為社會上較有權力的人,從而進入社會上較高的階層;一個沒有能力從龐大資料中處理或購買重要訊息的人,便成為社會上較無權力的人,從而委身於社會上較低的階層。 (四)資訊產品做為一種「高科技」產品,其最核心的生產技術仍將絕大多數掌握於歐、美、日等先進國家。「智慧財產權」強調,將滯後開發中國家迎頭趕上的可能。 20
資訊社會中的權力關係 (五) 伴隨著資訊科技的發展,「全球化」也成為世人關注的現象。全球化造成疆界的毀壞,也就是說人才、資金、技術在全球範圍內可以更自由地流動。大前研一 (Kenichi Ohmae) 在《民族國家的終結-區域經濟的興起》一書中指出,無國界的世界即將來臨,民族國家即將沒落,代之而起的是區域經濟。 然而全球化的「疆界毀壞」並不代表世界平等的到來,人才、資金、技術的自由移動,也不意味著會平均地向世界各地移動。事實上,在全球化的時代裡,人才、資金、技術只會往生產力高的地方流動,換言之,國與國之間的差距可能不易縮小,而一國之內的各區域的不平等反而可能擴大 21
資訊社會中的權力關係 (2) 虛擬世界權力關係的轉變 關於虛擬世界權力關係的特性與內容,玆由以下幾點分別予以說明: (一) 虛擬世界的行為由於是匿名的、規避責任的,因此它是傾向個體主義,而與集體性的社會倫理通常有一段不短的距離。職是之故,在虛擬世界中通常有較多的個人情緒發洩、漫罵等以個體為中心的行為,也就是說,他們的行為通常較具有反社會的傾向,或者無法在現實社會中得到心理上的滿足與安慰。 22
資訊社會中的權力關係 虛擬的行為是傾向以個體為中心的,因此期待於虛擬世界中完成民主、平等、公民參與等集體性、社會性的理想,事實上是幾無可能的 (二) 正由於。 民主以及公民參與不能是匿名性質的,也不能是不負言論責任的。 23
資訊社會中的權力關係 (三) 虛擬行為的邏輯雖然與真實社會行為的邏輯有一段距離,但是凡有人際互動的地方,就會產生權力,因此虛擬世界中,並非人人平等的,相反的,虛擬世界之中,也存在著虛擬階層、虛擬菁英以及虛擬秩序。現實世界中的社會階層,分類的標準可能是個人的財富、學歷、或家世,財富愈多、學歷愈高、家世愈好的人,階層地位就愈高、擁有的權力也就愈大。而在虛擬世界中,權力的大小則取決於個人對網路世界的貢獻。 話雖如此,然而事實上是誰是版主,誰是網站的出資者,誰就擁有網路糾紛的最後仲裁權。最起碼網站的出資者有權力將網站關閉。因此,虛擬世界的最高權力 (網站的主權),其實還是來自於現實世界的經濟力。 24
資訊社會中的權力關係 (四) 由於全球存在著數以億計的網友,數以百萬計的網站,一個人勢必沒有充足的時間與精力參與所有的網站討論,因此虛擬世界的互動與溝通通常是十分具有局限性的,也就是說,通常是小眾性質、社群性質的,它所凸顯的,是社群與社群之間的差異,而非社群之間的平等;它促進了網友的分殊,而非促進了網友的聯合。既有差異、有分殊,則網站之間的權力也是不平等的。 25
資訊社會中的權力關係 (五) 虛擬行為源自於人類心理上的特殊需求,但由於此一行為的本質是「虛擬」的,因此並無法完全滿足特殊的心理需求。例如,網路遊戲的勝利並不能帶來具體而真實的光榮,虛擬的戀情也只能停留在想像當中。然而,「虛擬」的特質就是想像空間很大,有限的資源似可以做無限的嘗試 (跨越國界、美醜、貧富……等等障礙),因而具有相當高的吸引力。 26
資訊社會中的權力關係 (六) 虛擬世界的權力關係對於真實世界的權力關係影響並不大,也就是說,虛擬世界與真實世界之間存在著一道看不見的鴻溝。但是網路上的戀情也有可能轉變為實際上的戀情,由匿名成為具名,由虛擬的權力關係轉變為真實的權力關係。相反的,真實的權力關係通常不會轉變為虛擬的權力關係。 27
資訊社會中的權力關係 (七) 虛擬世界另一股值得關切的力量,在於「網客」們通常具有較高的科技能力,而且他們似乎也較真實世界的人們更具有反社會的傾向。因此,一旦反社會的傾向受到激發,他們可能會運用其高超的科技能力,破壞社會上的設施與秩序,這將是一場觸目驚心的另一種形式的「恐怖主義」。也就是說,虛擬世界的人們,他們也許沒有興趣也沒有能力去治理真實的世界,但卻有可能去毀壞真實的世界。 28
資訊社會中的權力關係 (八) 虛擬社群的結構通常是十分鬆散的,其平均存續時間也相當短暫,因此其影響力大抵在於觀念上以及情感上的交流,尚難發揮社群的實踐力以及影響力。 (九) 虛擬外交、虛擬國家等議題,雖向為學者所關注,然而要真正成為具體社會的一股力量,恐非短期內所能實現。 出處: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206110705395 29
資訊安全 資訊安全的問題,事實上從人類開始運用電腦來處理問題就已經存在,而這幾年由於電腦技術之提昇及網路之發達,它已經逐漸融入我們的生活,才使這個問題引起許多人的重視與注意。有些人誤解為電腦不連結網路或內部網路和外界網路不連結(實體隔離)就沒有資訊安全的問題;事實不然,從許多電腦犯罪的範例來看,百分之六、七十都有內部人員或離職員工參與,才使其得逞。很明顯地,資訊安全問題若以不連結網路或隔離網路的方式處理,絕非是有效的解決之道。 30
資訊安全 資訊安全,簡言之是確保資料的安全,凡是危害到資料安全的各種方法都是它防治的對象,也因此其研發的相關技術,大部分都是要達成下列幾項目標: 1. 資料完整性:防止資料被未經授權的人修改 或刪除資料及程式。2. 私密性:防止未經授權的人讀取資料。3. 可用性:防止未經授權的人獨占系統資源或 使系統當機,導致合法的使用者無法穩定的 使用系統。 31
資訊安全 4. 認證:確認每一實體(含使用者和系統)的身份之真實性。5. 不可否認性:確保使用者(含收方和送方)無法否認其在電腦與網路中的任何行為。6. 存取控制:確保使用者只能使用或存取經合法授權之資源和訊息。資訊安全研究發展的領域非常的廣,僅就幾項較重要的部分列舉如下:網路安全、系統安全、資料庫安全、數位簽章、加/解密技術、電腦病毒和身份(含實體)識別等。 出處:http://mail.nhu.edu.tw/~society/e-j/45/45-04.htm 32
網路人際互動 • 社會資訊處理觀點(Social Information Approach)的Walther在1996年的研究中,發現網路溝通情境中的親密程度,有時會超越面對面溝通的情境。 Walther認為網路媒體的特性使得使用者可以任意勾勒出一個人格的輪廓,呈現出正面的自我形象。國內學者也作過相關的研究,邱秋雲曾經以網路戀情者的依附行為與自我揭露之間的關係加以研究,研究發現受訪者在真實世界中的自我揭露會高於虛擬世界,薛怡青的研究結果亦是如此。邱秋雲認為,研究發現會與Walther相異的原因,應該是在於所探討的網路人際關係層面不同。
網路人際互動 • 邱秋雲所探討的網路戀情,往往已經進入親密關係階段,與網路人際關係產生的初期差異甚大。網路戀情者在交往之後,往往會轉移溝通管道,透過電話或者面對面的方式維持友誼,使得現實生活中的揭露比網路中更多。
網路人際互動 • 藉由電腦仲介傳播,網路的友誼改變過去人際的交友模式,透過文字元號溝通情感,創造出了一個新的人際互動空間(Walther,1992)。而McKenna 與 Bargh(2000)則指出,虛擬生活之來臨對於人們自我認同,社會互動,以及關係建立型態改變最大的影響為:
網路人際互動 • (1)個人匿名度提升 • (2)個人外表在人際關係建立中所扮演的角色之重要性減低 • (3)空間隔閡對於社會互動的影響力減低 • (4)個人對於跨越不同時間與空間的人際互動有更強的主導權。
網路人際互動 • Walther的「社會資訊處理理論」(social information processing theory)認為,人們可以在「電腦仲介傳播」中發展近距離的情感關係,但需要花時間,尤其是在非同步的環境中,如BBS,電子郵件、新聞討論群等,人們對於互動的對象會有預期的盼望,並且傾向於持續地交換訊息,當人們持續地互動,社會結果就會產生,過了一段時間,人們就會累積對對方的訊息與認知,於是情感、信任、同質性等會被加強。
網路人際互動 • 網際網路自1960 年隨著科技不斷發展至今,已透過網路互動性的高度發展,呈現其強大的力量。它不再只是傳遞資訊的工具,而會形塑一個社交環境,一個生活空間,人們能夠在其間進行社會互動,而不只是交換資訊、保持聯繫。 • 出處: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008061801182
資訊革命 • 資訊革命是由於傳遞訊息的技術進步,引發的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等活動上的變化。歷史上發生的資訊革命有中國的造紙術以及印刷術傳入歐洲,引起歐洲文藝復興,以及近代電報、電話、電腦與網際網路的發明,建立全球性通訊網路所引起的資訊革命。由於資訊技術的進步使得訊息傳遞更為便利更為普及,因此能夠更方便更迅速的傳遞訊息知識以及傳遞新聞,因此能夠激勵人們更多的創意,促進社會進步。
資訊革命 • 當然加速了資訊流通,相反地也就是資訊管制的問題。事實上這許多複雜的力量是不斷的拉鋸,像是傳統歐洲的教會會一方面限制特定內容的刊物出版,一方面也透過印刷技術散佈經文,現在中國大陸管制網際網路或是歐美媒體醜化伊斯蘭文化等,都是依靠資訊技術來維護自己權益的表現。
資訊革命 • 艾文‧托佛勒(Alvin Toffler)從1980年開始著書,預測世界將經歷激烈的轉變,而且這情形只有一萬年以前的農業革命或19世紀的工業革命可資媲美。這次新的革命,托佛勒稱之為第三波,以便跟上二次的革命作明顯的區分,叫做「後煙囪革命」,亦即「資訊革命」,將改變人類的生活方式,也同樣改變經濟風貌--後來許多人視其為作者托佛勒最具戲劇性的聲明。達成整個革命的主要媒介基本上就是眾所皆知的新奇道具--電腦。
資訊革命 • 自1980年代電腦通訊技術的急速發展引起社會形變及生活方式的急劇變化。這個革命被認為是與18世紀的工業革命同等重要。從人類的技術層面考慮,最初是在農業上引起的農業革命,接著的是工業上的工業革命,資訊革命就是此等革命後的第三次革命。 • 出處: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507100208332
全球化的觀念 • 全球資訊社會(Global Information Society)主張通訊網路與互動式多媒體的應用將從現在的社會與經濟關係轉型成為資訊社會的基礎,造成工業結構與社會關係典範的轉移,對經濟與社會帶來正面的影響,刺激經濟成長與生產力,創造新經濟與新工作,並且改善教育、醫療等社會服務,以及文化與休閒等。其有下列兩大內涵:
全球化的觀念 • 1. 全球資訊社會將涵蓋高速通訊網路的發展與整合,系列數位式的核心服務與應用,以建設全球整合性網路。此全球網路可提供互動式資訊查詢利用,以及全國與跨國性網路服務,並結合文字、聲音、影像等提供多媒體服務。電腦與通訊技術將形成全球資訊基礎建設--全球資訊社會的基礎,而電腦硬體、軟體、與多媒體技術、內容與資訊將扮演重要角色。 • 2. 全球資訊社會將由於通訊與電腦技術改革而形成資訊經濟,並促成電腦業、通訊業、以及資訊/內容業的匯聚,未來電子商務與多媒體內容產品將是主要資訊經濟市場。
全球化的觀念 • 網際網路對社會造成巨大影響,涵蓋個人、團體、國家、與全球性四種不同層面。整體而言,出現下列現象: • 1. 由於文字、聲音、影像、動畫資訊的傳 送,而朝向網路寬頻發展。
全球化的觀念 • 2. 網路可無限取用,其利用與影響力已超過電 話。 • 3. 電腦與電視融合, 正朝向網路電視發展。 • 4. 個人使用網際網路大量成長。 • 5. 網際網路促成社交網絡熱烈發展。 • 6. 網際網路大量應用在國家與政治發展。 • 7. 網際網路全球取用積極開發。
全球化的觀念 • 網際網路更促成全球化(Globalization)發展,也就是資訊與網路科技造成全球化的影響力,包括經濟、社會、政治、金融、教育、學習、傳播、文化、藝術等各方面。所謂全球化的意思是:「互相依賴的增加,這種依賴把世界空間的各個部份聯繫在一起,從而使他們實現一種日益具有限制性的統一和整合」此也是增田米二講的「全球主義」(globalism),其主要目標在解放人類心靈。全球主義具有三項特徵,首要特徵就是所謂的「太空船意識」(spaceship thought)。
全球化的觀念 • 這一嶄新的新文藝復興紀元,隱藏著內聚爆破力,可與文藝復興時代的爆發力形成對比。基於全球主義精神,舊時畫分人類的疆界將逐漸消弭,一九九二年北半球歐洲的統合即是一例 。其次是共生的觀念(symbiosis),隨處可見的污染問題及環境遭受損害的實況,使得研究人類與自然相依共存的生態學蔚然興起。「全球資訊空間」(global information space)的概念是第三項特徵,資訊空間是以資訊網路相互連接的空間;資訊經曲網路跨越了區域界線與國界,無遠弗屆。增田主張,由於資訊擴大交流,增進人與人之間的了解,觸角可及於國界以外的問題。
全球化的觀念 • 二、網際網路的歷史 • 在通訊網路與電腦網路的基礎上,人們建構互通訊息的應用系統與資訊網路,更增進生活的便利性,例如:自動提款系統、數位圖書館、航空即時訂位系統。其中,網際網路(Internet)是使用最多、接觸面最廣的資訊網路,其由美國國防部單位 (Defense 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簡稱DARPA)研發,目前已擴及至大學、研究單位、工業、商業等各領域應用,普及全世界,並成為全球性網際網路,這也是二十世紀末葉以來,人類最突破性的一項科技發明,藉由網際網路,將世界連結起來建設地球村。
全球化的觀念 • 網際網路的發展起源於1960年代的美國國防部,由於機構內不同的單位,所使用的電腦硬體與通訊網路設備是屬於不同的廠牌,而如何將資料在這些來自不同廠商的電腦設備中傳送無誤,則是一個相當重要的問題。所以美國國防部即成立了一個高級專案研究機構(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 Agency,簡稱ARPA)以解決此一問題。初期,ARPA從事分封交換式網路的實驗計劃,連結一些研究單位,並設立了一個ARPANET。該計劃主要研究如何提供穩定、值得信賴、而且不受限於各種機型及廠牌的數據通訊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