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 likes | 263 Views
集聚纺纱系统中的气流问题研究. 1. 集聚区流场的分布. 对集聚区须条的受力和运动情况以及异形管吸风槽流场性质与特征进行了理论分析。通过对吸风槽表面和吸风槽口附近气流速度和压力的测试,总结出集聚区流场的分布规律。 结论:异形管表面的流场对纱线的作用可以看作是偶极流绕柱体的流动问题来对待。吸风槽表面的速度分布规律是:沿吸风槽的纵向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规律;沿吸风槽的横向也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规律。六个吸风槽表面速度之间的分布规律是:中间位置的吸风槽表面的速度最大,越往两边速度越小,而且对称位置吸风槽的速度差异不大,六个吸风槽口的差异率较小。. 六个吸风槽口的表面速度值.
E N D
1.集聚区流场的分布 • 对集聚区须条的受力和运动情况以及异形管吸风槽流场性质与特征进行了理论分析。通过对吸风槽表面和吸风槽口附近气流速度和压力的测试,总结出集聚区流场的分布规律。 • 结论:异形管表面的流场对纱线的作用可以看作是偶极流绕柱体的流动问题来对待。吸风槽表面的速度分布规律是:沿吸风槽的纵向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规律;沿吸风槽的横向也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规律。六个吸风槽表面速度之间的分布规律是:中间位置的吸风槽表面的速度最大,越往两边速度越小,而且对称位置吸风槽的速度差异不大,六个吸风槽口的差异率较小。
2.负压吸风管内部流场的分布 • 在异形吸风管的右半部分的表面上打孔,分别测试深度为1、4、8、13、19、25mm处的风速和风压。进行分析,得出负压吸风管内部流场的分布规律。 • 结论:沿x方向上,风速和风压总体呈现递减趋势,但是在递减过程中小范围也有上升,风速和风压在波动中逐渐减小。吸风槽口附近风速和风压呈现比较显著的先降后升的转折 。在y方向上,随着深度的变化,a、b、c三截面内的速度和压力值也发生变化。在z方向上,吸风管的形状对气流分布影响较大,异形管边缘的风速和风压数值较小,吸风口处数值较大,其他位置深度的大小对气流分布并无太大影响。
3.集聚纺纱中影响气流的关键因素和各因素与纱线性能的关系3.集聚纺纱中影响气流的关键因素和各因素与纱线性能的关系 • 通过实纺纱线,并对纱线性能进行测试,分析网格圈、负压等影响气流的关键因素对成纱质量的影响。并比较同一吸风管上的六锭纱线性能的差别,进一步验证锭间差异对纺纱的影响。 • 结论:网格圈可以增大吸风口风压,单位面积的目数越高,气流作用越大。总体来看,负压和网格圈目数要随着纱支的增大而增大,才能形成一个较好的集聚效果,强力、毛羽和条干均匀度均会达到较好水平。除去机械因素的影响,每个异形吸风管上的六个吸风槽对应的六个纱锭的成纱性能差别不大,在允许范围之内。
正交试验中40s纱线的K值极差分析图(其他略)正交试验中40s纱线的K值极差分析图(其他略)
4.其他气流问题 • 分别介绍了大风机系统的使用、集聚纺中的噪音问题、气流的传输管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