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0 likes | 531 Views
第十 一 章 G + 需氧杆菌. 第一节 炭疽芽胞杆菌 炭疽是人畜共患病,由于疫苗接种和卫生条件改善,发病率明显下降,但可作为生物武器。炭疽一年均可发生。人通过食入病菌污染的食物;也可因接触带芽胞的皮毛、尘土、干燥菌粉邮件和吸入气溶胶而感染。可引起皮肤炭疽,胃肠炭疽,肺炭疽,可并发败血症和脑膜炎。. 一、微生物特性. 1. 本菌为致病性细菌中最大的 G+ 杆菌。两 端平截,无鞭毛,呈竹节状排列,芽胞位于 菌体中央,有毒菌株有荚膜。 2. 为需氧或兼性厌氧菌,生长条件不严格 , 最适温度为 30℃ ~ 35℃ ,形成灰色、扁平干
E N D
第十一章 G+需氧杆菌 • 第一节 炭疽芽胞杆菌 • 炭疽是人畜共患病,由于疫苗接种和卫生条件改善,发病率明显下降,但可作为生物武器。炭疽一年均可发生。人通过食入病菌污染的食物;也可因接触带芽胞的皮毛、尘土、干燥菌粉邮件和吸入气溶胶而感染。可引起皮肤炭疽,胃肠炭疽,肺炭疽,可并发败血症和脑膜炎。
一、微生物特性 • 1.本菌为致病性细菌中最大的G+杆菌。两 • 端平截,无鞭毛,呈竹节状排列,芽胞位于 • 菌体中央,有毒菌株有荚膜。 • 2.为需氧或兼性厌氧菌,生长条件不严格, • 最适温度为30℃~35℃,形成灰色、扁平干 • 燥、不溶血粗糙型菌落,边缘呈卷发状,使 • 明胶表面液化成漏斗状。有毒菌株在血琼脂 • 平板上可产生荚膜,用接种针挑取时呈粘丝 • 状。
3.细菌性抗原 • (1) 菌体多糖抗原耐热、耐腐败, 经长时间煮 • 沸仍可与相应免疫血清发生沉淀反应 • (Ascoli热沉淀反应)。抗原特异性不高,能 • 与其他需氧性芽胞杆菌发生交叉反应,应 • 用时应作综合分析。 • (2) 荚膜多肽抗原在体内有抗吞噬作用,称为 • 侵袭因子,有助于病菌在体内繁殖扩散 • 和建立感染。荚膜肿胀试验对鉴定本菌 • 有一定意义。 • (3) 芽胞抗原具有免疫原性和血清学诊断价 • 值。
4. 炭疽毒素 • 由保护性抗原、致死因子和水肿因 • 子三种蛋白质形成的外毒素复合物, • 后两者单独不能发挥生物活性作用, • 都必须与保护性抗原组合才能引起实 • 验动物的水肿致死。
5. 抵抗力 • 本菌芽胞的抵抗力很强,在干燥土 • 壤或皮毛中常温下可存活数十年, 传 • 染性可持续数十年之久。芽胞对碘及 • 氧化剂较敏感, 1:2500碘液、0.5% • 过氧乙酸10min即杀死。
二、微生物检验 • 1. 取病灶深部标本或痰和血液;肠炭疽取 • 粪便或呕吐物;置65℃水溶30min,将非芽 • 胞菌杀死,保留芽胞活性再进行增菌和分离 • 培养。 • 2. 直接镜检发现G+大杆菌、两端平截、竹 • 节状排列形成长链,并有明显荚膜,可见芽 • 胞,芽胞为卵圆形,位于菌体中央菌体不膨 • 大,可作初步报告。 • 3. 分离培养 一般接种血琼脂平板,35℃、 • 18-24h后可观察到较大、灰白色、边缘不整 • 齐和有轻微溶血的菌落。
鉴定 • (1)形态学特征:包括镜检形态和菌落形态 • (如上)。 • (2)生化试验:能分解葡萄糖、麦芽糖、蔗 • 糖。有些菌株迟缓发酵甘油和水杨素, • 产酸不产气。能水解淀粉。不发酵鼠李 • 糖、半乳糖等其他糖类。能还原硝酸盐 • 为亚硝酸盐。VP试验不定。不产生吲哚 • 和硫化氢,不利用枸橼酸盐和分解尿素。 • 在牛乳中生长2-4天牛乳凝固后缓慢融 • 化。卵磷脂酶弱阳性、触酶阳性。
(3) 噬菌体裂解试验 • 取用37 ℃ 、4-6h待检肉汤培养物, • 涂布于普通琼脂平板,将AP631炭疽噬 • 菌体1滴,于平板中央划一直线,置37℃ • 18h,出现噬菌斑或噬菌带者为阳性, • 每份标本应作2-3个同样的试验,同时 • 滴种肉汤液作阴性对照。
(4) 串珠试验 • 将待检菌接种于含青霉素0.05—0.5U/ml • 的培养基经37℃培养 6 h后,炭疽杆菌可 • 发生形态变化,显微镜下见大而均匀的 • 圆球状菌体呈成串样排列,类炭疽杆菌 • 无此现象。
(5) 青霉素抑制试验 • 将待检菌分别接种于青霉素5、10、100U/ml的普通琼脂平板,37 ℃培养24h,炭疽芽胞杆菌一般在含5U/ml的青霉素平板上仍能生长,在含10、100U/ml青霉素的平板上受到抑制而不生长。
(6) 串珠青霉素抑制联合试验 • 将待检菌新鲜肉汤培养物0.1ml滴于预 • 温的兔血琼脂平板上,用L形玻棒均匀涂 • 布,干后用含青霉素1 U/片纸片贴于平 • 板,37℃1—2h,低倍镜下观察,可见纸 • 片周围有一无菌生长的抑菌环,其外周青 • 霉素浓度低,菌体细胞壁受抑而成为串珠。 • 平板继续37℃孵育8-12h, 测量抑菌环直径。
(7)重碳酸盐生长毒力试验 • 将待检菌接种于含O.5%NaHCO3 • 和10%马血清的琼脂平板上,置10% • CO2环境37℃24-48h,有毒株形成荚 • 膜,菌落呈粘液型,无毒株不形成荚 • 膜,呈粗糙型菌落。
(8) 毒素动物试验 • 炭疽芽胞杆菌是惟一具有致病力,致病 • 物质为炭疽毒素,故对该毒素的检测显得 • 十分重要 取纯培养接种于肉汤培养液37℃ • 24h,吸取0.1m1接种小鼠皮下,小鼠于72—96h • 发病并死亡 接种部位呈胶样水肿,肝脾肿 • 大出血,血液黑色且不凝固:取心血、肝脾 • 涂片染色镜检分离培养,可检出炭疽杆菌。
(9)植物凝集试验 • 炭疽杆菌菌体多糖是某些植物凝集 • 素受体,用凝集素试验检测炭疽杆菌。 • 常用的方法有荧光标记试验和酶联凝 • 集素吸附试验。本试验可与其他类炭 • 疽芽胞杆菌相鉴别。
(五) 药物敏感性试验 • 本菌对磺胺类、青霉素、链霉 • 素、四环素、红霉素、氯霉素和 • 环丙沙星均敏感,大多能抑制芽 • 胞和繁殖体的生长。
第二节 蜡样芽胞杆菌 • 属于需氧芽胞杆菌属中的一种革兰阳性杆菌,因在普通营养琼脂平板上能形成芽胞,其菌落表面粗糙似白蜡状,故名,简称蜡样杆菌。广泛分布于水、土壤、尘埃、淀粉制品、乳及乳制品等食品,并可在其中生长繁殖,引起食物中毒。近年来国内也有引起菌血症的报道。
一、临床意义 • 蜡样芽胞杆菌引起的食物中毒有腹泻型和呕吐型两型,由不耐热的和耐热的肠毒素引起,以夏秋季最为多见,中毒食物大多无腐败变质,表现为完全正常的感官性状,这点应引起注意。
二、微生物特性 • 1. G+大杆菌,多数呈链状排列。形成椭圆 • 形芽胞,位于菌体中心或次极端,不小 • 于菌体,引起食物中毒的菌株多为周毛菌, • 有动力,不形成荚膜。 • 2. 为需氧或兼性厌氧,营养要求不高,在普 • 通平板上35℃生长良好。菌落较大,表面 • 粗糙似白蜡状,
3. 能分解葡萄糖、麦芽糖、蔗糖、 • 水杨素、果糖等。能胨化牛乳, • 液化明胶。VP试验阳性,卵磷 • 脂酶阳性。 • 4. 抵抗力强, 能耐受100℃30min。
三、微生物检验 • 1. 采取可疑食物、粪便和呕吐物进行 • 检验,必须作活菌计数。暴露空气 • 中的食品都受本菌污染。 • 2. 标本直接涂片革兰染色镜检,其形 • 态待征为G+大杆菌、呈链状排列、 • 芽胞圆形位于菌体中央或次极端, • 不大于菌体。
3.活菌计数 • 将菌稀释液0.1ml注入空的无菌平皿, • 将溶化冷至45℃营养琼脂适量倾人并立即 • 混均,冷凝后置35℃培养24—48h,计数 • 产生蜡样光泽菌落乘以稀释倍数,即为每 • 毫升样品所含活菌数。认为105个/g或/ • ml时,即有发生食物中毒的可能。
4. 分离培养 为需氧或兼性厌氧,营养 • 要求不高,在普通营养琼脂平板上即 • 能生长,最适温度35℃,最适pH7.0-7.4, • 菌落表面有蜡光似毛玻璃状蜡样菌落, • 进行生化反应鉴定必要时做血清学鉴 • 定和噬菌体分型。
四、药物敏感性试验 • 对氯霉素、红霉素和庆大 • 霉素敏感,对青霉素、磺胺类 • 和呋喃类耐药。
第二节 李斯特菌属 • 包括产单核细胞、伊氏、无害、 • 格氏、斯氏、威氏李斯特菌等,只 • 有产单核细胞李斯特菌对人和动物 • 致病。
一、临床意义 • 广泛分布于自然界,常伴随EB病毒 • 引起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也可引 • 起脑膜炎,菌血症等。污染奶制品引 • 起食物中毒。也可感染新生儿。致病 • 物质是溶血素和菌体表面成分。机体 • 上靠细胞免疫清除李斯特菌。
二、微生物特性 • 1.为G+短小杆菌,成双排列。偶尔可见双球状,有动力,不产生芽胞,在含血清的葡萄糖蛋白胨水中能形成粘多糖荚膜。、 • 2.为兼性厌氧菌,营养要求不高,在含有血液、血清、腹水等培养基上生长更好。最适生长温度为30℃~37℃,因在4℃能生长故可进行冷增菌。在血琼脂平板上于35℃经18-24h培养,形成狭窄的β-溶血环,灰白色菌落。
3.生化反应 • 可发酵多种糖类,如葡萄糖、果糖、蕈糖、麦芽糖和水杨素,产酸不产气,甲基红和V-P反应阳性,触酶阳性,可使石蕊牛乳缓慢产酸并使其脱色,能水解精氨酸产氨: 不还原硝酸盐,不形成吲哚,不液化明胶和凝固血清,不分解尿素,有时可产生硫化氢。25℃有动力,37℃无动力或缓慢。
4.抗原性 • 分为4个血清型,1型主要感染啮齿动物,各型对人类均可致病,但以1a和lb最为多见,本菌与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链球菌及大肠埃希菌等具有共同抗原、 • 5.抵抗力 • 在土壤、粪便、饲料中能长期存活。耐盐耐碱耐酸。对热敏感,对—般消毒剂敏感,70%的乙醇5min即可杀 死本菌。
三、微生物检验 • 1.采集患者血液,脑脊液,分泌物或脓液,咽喉拭子;病死畜、禽病变组织等标本。 • 2.标本直接检查 为G+小杆菌,多数菌体一端膨大。呈两极着色,易误认为双球菌。 • 3.分离培养 将标本置4℃中冷增菌后再行分离,在血平板上形成较小圆形、光滑而有狭窄β-溶血环的菌落。
4.鉴定 • 当遇到25℃培养有动力的杆菌,而不符合G-杆菌鉴定时,应考虑到李斯特菌。 • 本菌因培养条件而呈链状,37℃培养动力阴性,CAMP试验阳性,常误判为B群链球菌,产单核细胞李斯特菌触酶试验为阳性。 • 本菌具有耐碱耐盐的特点,易误判为粪肠球菌,粪肠球菌为触酶试验阴性,而产单核细胞李斯特菌为阳性。
5.药物敏感性试验 • 本菌对多种抗生素敏感,以氨苄青霉素为首选,尚有青霉素、链霉素、四环素、氯霉素和红霉素等敏感,对磺胺、杆菌肽和多粘菌素耐药。
第三节丹毒丝菌属 • 1.包括红斑丹毒丝菌、产单核细胞丹毒丝菌、扁桃体丹毒丝菌,其中红斑丹毒担菌是丹毒丝菌属中的代表菌种。 • 2.红斑丹毒牡菌为红丹毒丝菌病的病原,主要发生在鱼类、家畜、家禽和兔类,人类也感染发病,接触动物或其产品经皮肤损伤而引起类丹毒。以局部感染为主,继而发展成淋巴管炎,可转变成关节炎。也可引起急性败血症或心内膜炎。
3.细菌学检查是诊断该病的重要依据。G+杆菌,厌氧或微需氧菌。初次分离要在厌氧环境中培养,在血琼脂平板菌落周围有绿色溶血环,触酶及氧化酶反应均阴性。液化明胶,形成硫化氢。 • 4.本菌对湿热及化学消毒剂很敏感。对青霉素、头孢菌素、红霉素和四环素等均敏感。
第四节阴道加特纳菌 • 加特纳菌属仅有一个菌种阴道加特纳菌。 • DNA中G+Cmol%为42~44。 • 在阴道内过度生长,造成阴道正常菌群微生态平衡失调,而引起非特异细菌性阴道病 。可导致妇产科多种严重并发症。如子宫全切术后感染、绒毛膜炎等。本菌还能引起新生儿败血症和软组织感染。 • 正常妇女阴道内也能检出本菌,因此,一般情况下,不作阴道加特纳菌分离。
1.革兰阳性。无芽胞、无荚膜和鞭毛,具多形性。1.革兰阳性。无芽胞、无荚膜和鞭毛,具多形性。 • 2.营养要求较高,兼性厌氧,在25℃~41℃中生长,在5%人血琼脂上,置3%~5%CO2 35℃培养48h,可形成针尖大小的菌落。 • 3.pH测定 若pH﹥4.5为可疑。 • 4.胺试验 将lOOg/L KOH l~2滴滴在待检物上,若发出鱼腥样胺臭味即胺试验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