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0 likes | 520 Views
我國所得分配 與因應對策.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 2007 年 8 月 27 日. 目 錄. 壹、我國所得分配趨勢 貳、所得分配國際比較 參、對影響所得分配的制度性因素之檢討 肆、改善所得分配的具體策略 伍、未來改善所得分配之政策重點 陸、結語 附錄. 壹、我國所得分配趨勢. --1960 ~ 1980 年代: 五等分位所得分配差距倍數,介於 4 至 5 倍間 , 逐年縮小後再逐漸上升 。
E N D
我國所得分配與因應對策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 2007年8月27日
目 錄 壹、我國所得分配趨勢 貳、所得分配國際比較 參、對影響所得分配的制度性因素之檢討 肆、改善所得分配的具體策略 伍、未來改善所得分配之政策重點 陸、結語 附錄
壹、我國所得分配趨勢 --1960~1980年代:五等分位所得分配差距倍數,介於4至5倍間,逐年縮小後再逐漸上升。 --1990年代:由5.18倍開始升至2000年之5.55倍,2001年則升為6.39倍,最近3年在政府推動一系列政策措施下逐年下降, 2006年續降為6.01倍,為近6年來新低。 五分位所得分配差距倍數 吉尼係數 資料來源:行政院主計處,「家庭收支調查報告」。
◎ 五等分位家庭平均每年每戶之可支配所得 資料來源:行政院主計處。
政府移轉收支效果 經由政府推動社會福利及課稅等措施,使得所得分配差距明顯改善,85至88年間,所得差距縮小0.79~0.97倍, 89至95年間,其效果更提高為1.02~1.45倍。 亦即若無此類措施,則同期間的所得差距將分別擴大為6.19~6.47倍及6.57~7.45倍。 1.41 1.45 1.39 1.31 1.28 1.25 移轉效果 單位:倍 1.30 1.02 1.26 0.98 0.97 1.18 1.12 1.24 0.84 0.79 1.13 0.88 0.82 0.59 0.84 0.72 0.68 0.50 0.15 0.15 0.12 0.14 0.15 0.13 0.13 0.15 0.09 0.11 0.15 0.14 資料來源:行政院主計處,「家庭收支調查報告」。
來自政府之移轉收入方面,最低所得組與最高所得組之倍數, 1996至1999年間由1.41倍減為1.34倍, 2000至2006年間則由1.84增至2.10倍,顯示近年來政府對弱勢家庭照顧之加強。 • 繳給政府的稅捐或捐款等方面,最高所得組與最低所得組之倍數, 1996至1999年間由10.40倍增為12.24倍,已有顯著成長, 2000至2006年間,則由12.01倍略增為12.73倍,顯示對於縮小所得差距效果穩定成長。
貳、所得分配國際比較 由於各國公布之家庭所得內涵與調查範圍不一,統計基礎不同,各國貧富差距很難直接進行比較,不過就我國的發展而言,我國所得差距已逐年縮小,吉尼係數亦維持在 0.35 以下,低於國際設定的 0.4 警戒線,變動趨勢也相對穩定。 相較於高社會福利支出國家,我國的租稅負擔率相對偏低甚多,社會福利支出規模亦較小,但亦較少發生這類國家所面臨的高社會福利所導致的政府財政衝擊。根據OECD之統計,OECD高社會福利支出國家的租稅負擔率(賦稅收入占GDP的比率),普遍均較我國的 13.5%(2006年)高出甚多。但社會福利措施畢竟不是解決所得分配問題的唯一手段,積極促進弱勢群體的就業,更能發揮正面的效果 。
所得分配國際比較 資料來源:行政院主計處。 註:1.表中星號(*)為平均每人所得資料。 2.新加坡資料,不含社福移轉收支及繳稅支出,因此倍數及係數較高。 3.南韓資料,不含單人戶及農家之所得總額。
主要國家社會福利支出占GDP比率(%) 說 明:*我國2000年係指88年下半年及89年度,為一年半資料,2005年度為法定預 算數。美國社會福利支出僅指聯邦政府支出。 資料來源:行政院主計處。
各國(地區)賦稅負擔率(不含社會安全捐) 社會福利支出必須量力而為,美、日等先進國家,其社會福利支出占GDP的比率較高(參見上頁),惟其賦稅負擔亦相對較高。 資料來源:行政院主計處。
各國(地區)賦稅負擔率(含社會安全捐) 就賦稅負擔與各種社會安全負擔合併計算,與美、日等先進國家比較,我國民眾的負擔,仍相對較輕。 說明:我國社會安全捐係指企業及家庭各項社會保險支出。 2000年度係指1999下半 年及2000年度。 資料來源:行政院主計處。
參、對影響所得分配的制度性因素之檢討 • 一般而言,影響家庭所得貧富差距的制度性因素包括: • 所得分配差距會隨經濟成長而逐漸擴大。 • 協助弱勢者就業的機制。 • 弱勢者對教育資源的可近性及向上流動的能力。 • 稅制或移轉性支出對所得重分配的效果。 • 社會安全網照顧弱勢群體與風險防範的機制。 • 家庭結構(每戶就業人數、每戶人口數)。
◎近二年所得分配變動綜合分析 過去二年,我國所得分配變動,茲分析如下: -家庭五等分位所得差距倍數:2005年為6.04倍, 2006年為6.01倍。家庭可支配所得:最低所得組成長2.22%(29.77萬元30.43萬元),最高所得組成長1.70%(179.69萬元182.74萬元)。 -經濟成長率:2006年為4.68%,較2005年的4.07%為佳,2007年預估為4.58%。 -失業率由2002年最高峯的5.17%,逐步下降至2005年的4.13% 及2006年的3.91% ,2007年1至7月平均失業率為3.88%。 -對弱勢家庭之照顧:如促進弱勢就業、維護教育機會均等、以及各種社會福利等措施持續強化, 使得縮小所得差距效果更進一步提升,由 2005年的 1.26倍提升為2006年的1.30倍,租稅效果則持平,均為0.15倍(若無這些措施,則2006年所得差距倍數為7.45倍)。
◎所得分配差距與低所得家庭就業 • 影響家戶勞動所得之因素,包括其平均就業人數及勞動報酬水準;前者可透過就業政策予以改善,後者則視經濟景氣與產業結構變動而定。 • 就近二年觀察,最高與最低所得組平均每戶就業人數差距倍數,由2005年的4.12 倍縮小為2006年的3.93倍,顯示低所得家戶之就業機會已有改善,雖然從事勞動人口持續低於高所得家戶,惟勞動報酬差距倍數,仍維持與2005年相同的12.70倍。 • 整體而言,在知識經濟的發展趨勢下,低所得家庭從勞動市場所獲得的收入,相較於高所得家庭,似仍較為劣勢,未來仍應持續協助其家戶成員就業,以增加其家戶之勞動所得,才能進而改善與高所得家戶之所得分配差距。
就近二年比較,低所得家庭之平均每戶就業人數及勞動報酬,已見改善。 (歷年變動情形參見以下二頁) 資料來源:行政院主計處,「家庭收支調查報告」。
平均每戶就業人數變動情形(1994~2006年) 單位:人 資料來源:行政院主計處,「家庭收支調查報告」。
平均每戶勞動報酬變動情形(1994~2006年)(含受雇人員報酬及產業主所得)平均每戶勞動報酬變動情形(1994~2006年)(含受雇人員報酬及產業主所得) 單位:元 資料來源:行政院主計處,「家庭收支調查報告」。
肆、改善所得分配的具體策略 2015年經濟發展願景第一階段三年衝刺計畫 五大套案 願景 2015年總體發展目標 指導原則 施政主軸 產業發展 ·優遊1日生活圈 ·消費者物價上漲率不超過2% ·每人GDP3萬美元(2009年達2萬美元) ·失業率4%以下 ·經濟成長率平均5% ·所得差距降至6倍以下 繁榮、公義、永續的美麗台灣 增加 投資台灣 大投資 金融市場 創造 就業機會 產業人力 拉近 城鄉距離 公共建設 大溫暖 縮短 貧富差距 社會福利
伍、未來改善所得分配之政策重點 改善所得分配須多方面配合,在「大溫暖、大投資」五大套案的基礎上,政府將秉持「堅持台灣主體意識」、 「落實社會公平正義」核心價值,積極落實「增加投資台灣」、 「創造就業機會」、 「拉近城鄉距離」 及 「縮短貧富差距」等四大目標;因應知識經濟發展趨勢,賡續落實: 一、 確保經濟機會均等 二、 確保教育機會均等 三、 確保公共服務機會均等 四、 確保福利照顧機會均等
一、確保經濟機會均等 除透過「產業發展套案」,由「營造優良投資環境」、「開創產業發展新局」著手,全面提升產業的全球競爭力外,並積極提升地方產業競爭力,取代以往消極的補助政策,透過活絡地方產業,振興農業,以創造在地就業,縮短城鄉所得差距。具體工作重點: (一)輔導地方型產業發展 (二)落實推動「新農業運動」 (三)提升弱勢勞動者就業能力
(一)輔導地方型產業發展 • 輔導地方特色產業:台灣319鄉鎮各有特色與風格,亟需協助行銷、包裝,以增加市場價值。 • 劃設傳統產業(如玻璃、織襪等)專區:讓產業持續在地方成長茁壯。 • 縮減產業數位落差:運用11個「中小企業數位化開運團」,已協助1,800家中小企業運用電子商務創造商機,創造資訊服務業商機6,120萬元。 • 提升中小企業品質:推動產業別上下游群聚品質輔導,協助符合國際綠色規範。
(二) 落實推動「新農業運動」 由「創力農業」、「活力農民」、「魅力農村」三構面著手,致力增加農產附加價值、提升農業人力素質。 -功促進農業科技商品化及產業化 - 推動農業經營企業化 - 建構農產品「產銷履歷制度」安全農業體系 - 加強全球布局行銷能力 - 漂鳥計畫:培育青年農民,解決農業就業人力年齡偏高,教育程度較低問題。 22
(三) 提升弱勢勞動者就業能力 「社會福利套案」特別規劃「促進弱勢者就業計畫」,使弱勢者由以往消極的福利依賴者,轉變成積極的勞動參與者 。 - 提供身心障礙者、原住民、外籍配偶等弱勢對象多元職業訓練,提升其就業能力,增加雇主僱用意願;辦理職訓期間,補助訓練相關費用。辦理各類弱勢對象就業服務,協助了解其就業需求並追蹤輔導。 -預估2007-2009年間,每年訓練26,300人,協助身障者、原住民、中高齡、青少年、婦女及經濟弱勢戶26,500人次就業,補助9,700人領取就業促進津貼。 23
二、確保教育機會均等 透過「社會福利套案」,推動3年500億之「提升弱勢人力資源計畫」 ,合理分配有限的教育資源,讓區域弱勢學生有公平的發展機會。 - 強化弱勢學生教育協助,預估每年補助100位優秀清寒學生,增加高中職以上清寒工讀機會。 - 加強對離島、原住民、偏遠等地區弱勢、低成就學生之課業輔導,提升其學習成就,辦理校數預估於2009年達80%。 -新設100個數位機會中心,並於2009年使偏遠學校資訊設備更新率達100%。 - 促進高中教育均質均衡發展;增加優質高中校數,強化學習弱勢地區教育資源,照顧學習弱勢縣份學生計9縣11校。 24
三、確保公共服務機會均等 透過「公共建設套案」,確保國人不分縣市,不分本島、離島都能享受相同的公共服務。 以「不淹水、不缺水又能親水」、「交通運輸便捷無接縫、通行無障礙」及「保育綠化建設優質生活環境」為目標。 具體工作重點 -推動水資源連通、自來水及蓄水設施改善、降低漏水率、水資源開發等計畫,保證民生及產業用水穩定供應不缺水。 -以高鐵為主幹,串連北中南三大城市區域,並透過區域通勤鐵路、捷運、地方客運,構成完善及優質的公共運輸網路。 -推動國土復育方案及易淹水地區水患治理等大型治水計畫。 -推動污水下水道建設及雨水下水道治理,逐步復育及改善河川環境。 -完成千里自行車道、萬里步道、社區型運動場館及人文藝術中心 。 25
四、確保福利照顧機會均等 透過「社會福利套案」,改善鄉村地區醫療資源相對匱乏情況,並因應鄉村地區人口外移致人口老化及外籍配偶比率較高之現象。具體工作重點: -強化老人安養: 「國民年金法」於2007年7月20日經立法院三讀通過;推動「我國長期照顧十年計畫」,以建構多元化、社區化、優質化的長期照顧體系。 -加強新移民照顧:推動「移民照顧輔導計畫」,提供新入境外籍配偶進行入國後輔導、關懷訪視、醫療補助、社會救助及各類學習課程,協助適應並融入台灣社會。 -提供遠距醫療照護:積極發展遠距醫療照護體系,預計2007至2009年將可完成設置26偏遠地區急診服務中心30餘處。 -輔導25個地方政府成立「弱勢家庭脫困計畫推動小組」,提供急難救助補助。 26
陸、結語 • 消除貧窮、提升國民生活福祉,向為政府秉持之施政方針。在全球化、自由化,以及知識經濟發展趨勢下,弱勢群體由於其職業能力不足以因應產業結構變遷需要,以及「贏者圈」效應等諸多問題逐漸浮現,以致弱勢國民處境日益艱困。此乃國際普遍趨向,非台灣所獨有之問題 。 • 自2001年以來,我國家庭五等分位所得差距倍數已持續獲得改善,由2001年的6.39倍,下降至2006年之6.01倍。 • 目前政府正積極推動「2015年經濟發展願景第一階段三年衝刺計畫」,以「大投資」、「大溫暖」為主軸,提出「產業發展」、「金融市場」、「產業人力」、「公共建設」及「社會福利」等五大套案計畫,以「增加投資台灣、創造就業機會、拉近城鄉距離、縮短貧富差」為計畫目標,建設繁榮、公義、永續的美麗台灣。
所得累積百分比(%) Y 完全均等分配直線 距離愈遠,係數愈大,分配愈不均 戶數累積百分比(%) X 附錄 國際間常用所得分配衡量指標 一、家庭所得五等分位法: 最高20%家庭可支配所得 最低20%家庭可支配所得 二、吉尼係數(Gini coefficient): 對角線與曲線間的面積 對角線以下之三角面積 ※倍數愈大,所得分配愈不均; 倍數愈小,所得分配愈平均。 • 曲線與對角線距離愈遠,係數愈大, 所得分配愈不均。 公式= 公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