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1

討 論

專. 討 論. 題. 報. 告. 指導老師: 黃振勝 班級:碩研科管一甲 學號: M96Q0102 報告學生: 林稚皓. 圖片版權屬於南台科技大學各系所、處室拍攝者。. 應用資料包絡分析法與自組性演算法 最佳化來自實驗設計之多反應變數. 蔡志偉 、 唐麗英 , 2008 ,品質學報,第十五卷,第四期,頁 259-268 。. 圖片版權屬於南台科技大學各系所、處室拍攝者。. 報告大綱. 前言. 一. 資料包絡分析法. 二. 自組性演算法. 三.

christmas
Download Presentation

討 論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討 論 題 報 告 指導老師:黃振勝 班級:碩研科管一甲 學號:M96Q0102 報告學生:林稚皓 圖片版權屬於南台科技大學各系所、處室拍攝者。

  2. 應用資料包絡分析法與自組性演算法 最佳化來自實驗設計之多反應變數 蔡志偉、唐麗英,2008,品質學報,第十五卷,第四期,頁259-268。 圖片版權屬於南台科技大學各系所、處室拍攝者。

  3. 報告大綱 前言 一 資料包絡分析法 二 自組性演算法 三 應用DEA與GMDH最佳化流程 四 實證分析 五 個案研究 六 結論 七

  4. 一、前言 • 實驗設計(DOE) 一直是用來分析系 • 統、改善製程、研發新產品與求得最佳配 • 方的一項有效工具,其應用領域非常廣 • 泛,在學術界與實務界都扮演著極重要的 • 角色。

  5. 一、前言 • DOE 主要是利用變異數分析找出顯著 • 之因子後,再利用反應曲面法(RSM)來找 • 出最佳配方。 RSM 是根據實驗之反應資料來 建立反應曲面模型,然後繪製等高 線圖來判斷最佳配方所在之區域。

  6. 一、前言 • 當反應變數不只一個時,就以重疊等 • 高線圖的方式來進行分析,如果反應變數 • 的數目越多,就會建構出越多的反應曲面 • 模型,此時以重疊等高線圖的方式就越不 • 容易用來求解最佳配方。

  7. 一、前言 • Tong et al. (2005) 以田口方法的 • 信號雜音比為基礎,利用主成份分析與理 • 想解類似度偏好順序評估法的技巧,分別 • 分析具有多反應的靜態及動態田口實驗。 Lu and Antony (2002) 將田口方法的品 質損失函數結合模糊推論以最 佳化具有多反應的田口實驗。

  8. 一、前言 • 上述所提文獻在最佳化多反應時,皆 • 是針對各反應分別建模後再進行整合以得 • 出最佳配方,而本研究以相對效率的概念 • 能同時考慮所有的反應,對多個反應同時 • 進行資料分析,利用能夠有效分析多投入 • 多產出的資料包絡分析法為基礎,建構一 • 套最佳化之流程,找出具有多反應的 • DOE 實驗之最佳配方。

  9. 一、前言 • 本研究先以DEA 分析由DOE 所得之實 • 驗數據,將具有多個反應之實驗數據轉換 • 成一個相對效率指標,根據此效率指標再 • 利用自組性演算法(GMDH)適配出一個效率 • 估計模型,接著僅需利用此一個效率估計 • 模型即可找出最佳配方。

  10. 一、前言 • 最後,引用文獻上的四個案例進行最 • 佳化方法之比較,此外,亦將本研究方法 • 應用到新竹某積體電路公司的一個蝕刻製 • 程實驗,以說明本研究方法之可行性。

  11. 二、資料包絡分析法 • Charnes et al. (1978) 所提出之 • DEA 模型,又稱CCR 模型,是利用虛擬乘 • 數將多投入與多產出加權整合成單一投入 • 與單一產出,然後以此作為效率衡量的指 • 標,在固定規模報酬的前提下,可求得使 • 每個DMU 自身有最大效率的投入與產出權 • 重。

  12. 二、資料包絡分析法 • 假設共有L 個DMU 要進行分析,則某 • 個DMU 投入導向之相對效率可由下式式 • (1) 求得:

  13. 二、資料包絡分析法 (1)

  14. 二、資料包絡分析法 • 由於式 (1) 為一個分數規劃模型, • 且在固定規模報酬的假設下,會有無限多 • 解之情形,故通常將式 (1) 轉換成式 • (2) 之線性規劃模型以方便求解。

  15. 二、資料包絡分析法 (2)

  16. 三、自組性演算法 • GMDH演算法是根據系統的投入與產 • 出,以迴歸方程式所估計的產出來建構一 • 個由投入變數所組成的自組織模型。

  17. 三、自組性演算法 • 假設現有的資料為一個產出變數 • (y),N 個投入變數(x1、x2…xn),GMDH • 演算法的第一步驟是將投入變數兩兩一組 • 構成一個多項式,即有N(N −1)/2個多項 • 式,利用以下之二次迴歸多項式模型得出 • y之估計值式 (3) 。

  18. 三、自組性演算法 • 其中A、B、C、D、E 與F 為模型的參 • 數, s與t 為由投入變數(x1、x2…xn)所 • 組成的任一對投入變數, 則為適配之 y • 的估計值。 (3)

  19. 三、自組性演算法 • 接下來第二步驟是篩選進入下一個世 • 代的變數,選取之準則是依據均方絕對誤 • 差或相對誤差等指標,透過這些指標可衡 • 量y 之估計值與實際值的差異程度。

  20. 三、自組性演算法 • 最後根據此世代與上一世代的指標值 • 來確認模型是否應繼續改善,若此世代之 • 模型結果優於上一世代,則重複進行上述 • 流程,直到模型無法再改善為止,此時可 • 得到以下之多項式式 (4) :

  21. 三、自組性演算法 (4)

  22. 四、應用DEA與GMDH流程 • 本研究針對篩選實驗之後決定最佳配 • 方的階段,提出一套可分析具有多反應之 • 實驗的最佳化流程。

  23. 四、應用DEA與GMDH流程 • 步驟一:規劃實驗及進行實驗 • 首先選定可控因子(X1、X2…Xn)與反 • 應變數,然後選擇適當之DOE 實驗配置來 • 規劃實驗,再根據此實驗配置進行實驗, • 紀錄實驗之反應值與各反應之特性要求 • (屬於望大、望目或望小性質)。 • 令第i 個實驗點所紀錄的第j 個反應變數值為 ,i=1,…,m,j=1,…,n。

  24. 四、應用DEA與GMDH流程 • 步驟二:以DEA分析實驗數據 • 本研究在使用DEA 模型時,為了能夠 • 在相同的投入項下評比所有產出項之績效 • 表現,對於實驗所紀錄之反應值 ,利 • 用下式進行轉換,轉換後之資料以 • 表示,i=1,…,m,j=1,…,n: • 如以下式(5)

  25. 四、應用DEA與GMDH流程 (5)

  26. 四、應用DEA與GMDH流程 • 本研究令ε (非阿基米德常數,代表 • 一個極小之正數) 代表每個DMU 之投入 • 項,因此在每個DMU 均具有相同之投入項 • 來評比彼此之產出項的表現時,即可符合 • 固定規模報酬的條件,因此本研究採用 • CCR模型作為DEA 的分析模型,如式 (6) • 所示。

  27. 四、應用DEA與GMDH流程 (6)

  28. 四、應用DEA與GMDH流程

  29. 四、應用DEA與GMDH流程 • 步驟三:以GMDH演算法適配效率估計模型 • 以DOE 中各實驗點的因子水準當作自 • 變數,以步驟二所求得各實驗點之 當 • 作因變數,利用GMDH 演算法適配出此系 • 統的效率估計模型 =f(x)。

  30. 四、應用DEA與GMDH流程 • 步驟四:以目標規劃法求解最佳配方 • 由於 值越大表示品質表現越佳,因 • 此根據步驟三之效率估計模型,利用下式 • 求得使效率值最大之配方作為最佳配方: (7)

  31. 五、實證分析 • 本節以四個文獻上具有多反應之DOE • 實驗案例進行本研究方法與其它最佳化方 • 法之比較。案例一使用QLP 最小化之技 • 巧,案例二結合RSM 與WSSOF 演算法提出 • 一套混合型數值方法,

  32. 五、實證分析 • 案例三是RSM與多重等高線圖之分析方 • 法,案例四則是以非對稱損失函數所建立 • 的數學規劃模型來進行多反應之最佳化。 • 因為時間的關係,我只對案例一做詳 • 細的解釋,案例二、三、四皆只呈現原著 • 作者實驗與作者提出的方法兩者比較的表 • 。

  33. 五、實證分析 • 案例一 (Ames et al., 1997) • 為一個熱成像產品設計之實驗,本 • 實驗是以 CCD 來規劃實驗,並在中心點 • 進行五次重複實驗,可控因子為TAI (Thermally Activated Initiator) • (x1)與CFM (Color Forming Materials) • (x2)。

  34. 五、實證分析 • 實驗的反應為觀測雷射照射所形成顏 • 色的光密度,根據雷射照射量的不同會有 • 三種不同的觀測值,分別以ODX4 (y1)、 • ODX3 (y2) 與ODX2.5 (y3) 表之,皆屬望 • 大性質。

  35. 五、實證分析 • 依照實驗資料適配出反應曲面模型如 • 式 (8) 至式 (10)。 (8) (9) (10)

  36. 五、實證分析 • 根據Ames et al. (1997) 的實驗資 • 料,以本研究之方法進行分析,首先將實 • 驗所得之數據以式 (5) 進行資料處理 • 後,利用式 (6) 之DEA 進行效率分析, • 得出每筆實驗點之效率值 k=1,…13, • 再利用GMDH演算法適配出效率估計模型: (11)

  37. 五、實證分析 表1:本研究方法與案例一所得配方之比較 資料來源:作者整理

  38. 五、實證分析 • 案例二 (Istadi and Amin ,2005) • 此實驗的目標是使二氧化碳氧化偶合 • 甲烷製程中的催化劑化合物能有較高的催 • 化表現。

  39. 五、實證分析 • 本案例共有四個可控因子:二氧化碳 • 與甲烷之比值(x1)、反應器溫度 (x2)、 • 氧化鈣的濃度 (x3) 與一氧化錳的濃度 • (x4)。反應變數有三個:甲烷轉換率 • (y1)、選擇性 (y2) 與良率 (y3),皆為 • 望大性質。

  40. 五、實證分析 表2:本研究方法與案例二所得配方之比較 資料來源:作者整理

  41. 五、實證分析 • 案例三 (Theppaya and Prasertsan, 2004) • 此實驗是應用RSM與多重等高線圖來 • 進行橡木烘乾實驗的最佳化。

  42. 五、實證分析 • 本實驗的可控因子為:烘乾溫度 • (x1)、相對溼度(x2)、空氣速率(x3)與橡 • 木的初始水分含量(x4)。觀測的反應變數 • 為橡木可達成的最終水分含量(y1)、烘乾 • 時間(y2) 與能量消耗(y3),皆屬望小性 • 質,而橡木可達成的最終水分含量(y1)必 • 須要小於16%。

  43. 五、實證分析 表3:本研究方法與案例三所得配方之比較 資料來源:作者整理

  44. 五、實證分析 • 案例四 (Derringer and Suich ,1980) • 案例四的實驗資料最早為Derringer • and Suich (1980) 所提出,之後Jayaram • and Ibrahim(1997) 與Wu and Chyu • (2004) 亦曾引用此一案例來進行最佳化 • 方法的討論與比較。

  45. 五、實證分析 • 此案例有四個反應變數,在此以y1、 • y2、y3與y4表示。y1為望大性質,規格 • 下限為120;y2為望大性質,規格下限為 • 1000;y3為望目性質,目標值500,容忍 • 界限為±100;y4為望目性質,目標值 • 67.5,容忍界限為±7.5。實驗的可控因子 • 以x1、x2與x3表之。

  46. 五、實證分析 表4:本研究方法與案例四所得配方之比較 (0.331,0.891,-1.291) (0.160,0.594,-1.326) (0.115,0.710,-1.633) (0.167,1.060,-1.536) 資料來源:作者整理

  47. 五、實證分析 表4:本研究方法與案例一所得配方之比較(續) 資料來源:作者整理

  48. 六、個案研究 • 本案例為本研究方法實際應用至新竹 • 科學園區某積體電路公司的一個蝕刻製程 • 實驗,用來說明本研究方法之操作流程, • 並說明本研究方法在實務上的有效性及可 • 行性。

  49. 六、個案研究 • 此積體電路公司的生產線因為面臨產 • 品組合的改變,必須調整某機台的配方以 • 減少蝕刻製程當中的光阻被蝕刻量,以達 • 到增加光阻剩餘量之目標。

  50. 六、個案研究 • 經過工程經驗的判斷,面對新的產品 • 組合,光阻剩餘量(PR Remains) 必須至 • 少大於3000Å,才能滿足後續製程之要 • 求,若是不改變現行配方而進行蝕刻,光 • 阻剩餘量將剩下不到1000Å,所以目前必 • 須找出製程之新配方以配合生產線上產品 • 組合的改變。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