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5

中国绘画作品欣赏

中国绘画作品欣赏. 中国古代绘画. 一、驮侯妻墓锦画. 1972 年出土于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为西汉长沙相第一代驮侯利仓妻之墓,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绢类画迹。作品以祈颂墓主人飞升为主题。这件帛画也叫非衣,或“ T” 字型,画面内容依 T 字型的横幅和竖幅划分为天上、人间、地下三个部分。作品以写实的技艺表现出当时的生活,更以夸张的手法描绘出瑰丽的想象。. 二、洛神赋图. 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原 《 洛神赋图 》 卷,东晋著名画家顾恺之绘制 ( 宋摹 ) 。

chipo
Download Presentation

中国绘画作品欣赏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中国绘画作品欣赏 中国古代绘画

  2. 一、驮侯妻墓锦画 • 1972年出土于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为西汉长沙相第一代驮侯利仓妻之墓,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绢类画迹。作品以祈颂墓主人飞升为主题。这件帛画也叫非衣,或“T”字型,画面内容依T字型的横幅和竖幅划分为天上、人间、地下三个部分。作品以写实的技艺表现出当时的生活,更以夸张的手法描绘出瑰丽的想象。

  3. 二、洛神赋图 • 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原《洛神赋图》卷,东晋著名画家顾恺之绘制(宋摹) 。 • 顾恺之(约344年—405年),字长康,小字虎头。是中国东晋时代的画家,江苏无锡人。顾恺之多才,工诗赋,善书法,被时人称为“才绝、画绝、痴绝”,他的画风格独特,被称为“顾家样”,人物清瘦俊秀,所谓“秀骨清像”,线条流畅,谓之“春蚕吐丝”。着有《画论》《魏晋胜流画赞》和《画云台山记》三本绘画理论书籍,提出“以形写神”、“尽在阿堵中”的传神理论。

  4. 二、洛神赋图 根据曹植著名的《洛神赋》而作,为顾恺之传世精品。这卷宋摹本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顾恺之艺术的若干特点,千载之下,亦可遥窥其笔墨神情。全卷分为三个部分,曲折细致而又层次分明地描绘着曹植与洛神真挚纯洁的爱情故事。人物安排疏密得宜,在不同的时空中自然地交替、重叠、交换,而在山川景物描绘上,无不展现一种空间美。此《洛神赋图》宋代摹本,保留着魏晋六朝的画风,最接近原作。此画是以魏国的杰出诗人曹植的名篇《洛神赋》为蓝本创作的。《洛神赋》以浪漫主义手法,描写曹植与洛水女神之间的爱情故事。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发挥了高度的艺术想象力,富有诗意地表达了原作的意境。此长卷采用连环画的形式,随着环境的变化让曹植和洛神重复出现。原赋中对洛神的描写,如“翩若惊鸿,婉若游龙”,“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皎若太阳升朝霞”等,以及对人物关系的描写,在画中都有生动入神的体现。此画用色凝重古朴,具有工笔重彩画的特色。作为衬托的山水树石均用线勾勒,而无皴擦,与画史所记载的“人大于山,水不容泛”的时代风格相吻合。

  5. 三、九色鹿王本生 • 在莫高窟257窟,是北魏本生故事画中最早的横卷式连续画之一。壁画以横幅长卷形式连续画出佛的前身九色鹿王故事的种种情节:鹿王在江边救起溺水人,溺水人叩谢;王后梦见鹿王,要求国王捕捉鹿王;国王悬赏捕鹿,溺水人告密,国王带人捕鹿,鹿王向国王诉说救溺水人经过;国王放走鹿王,王后心碎而死;告密者得到报应,身上长癞,口中恶臭。每一段落均附有文字榜题。显然是继承了汉画的传统手法。画面以人物为主,衬以山石树木。土红地色上配以青绿山水,点缀花草,有浓厚装饰风。画中的建筑物格式、车马形制、骏马形态等,都与汉画中的形十分相似。

  6. 三、九色鹿王本生 在莫高窟257窟,是北魏本生故事画中最早的横卷式连续画之一。壁画以横幅长卷形式连续画出佛的前身九色鹿王故事的种种情节:鹿王在江边救起溺水人,溺水人叩谢;王后梦见鹿王,要求国王捕捉鹿王;国王悬赏捕鹿,溺水人告密,国王带人捕鹿,鹿王向国王诉说救溺水人经过;国王放走鹿王,王后心碎而死;告密者得到报应,身上长癞,口中恶臭。 每一段落均附有文字榜题。显然是继承了汉画的传统手法。画面以人物为主,衬以山石树木。土红地色上配以青绿山水,点缀花草,有浓厚装饰风。画中的建筑物格式、车马形制、骏马形态等,都与汉画中的形十分相似。

  7. 三、九色鹿王本生 莫高窟(Dunhuang Caves)俗称千佛洞,被誉为20世纪最有价值的文化发现、“东方卢浮宫”,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以精美的壁画和塑像闻名于世。它始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历经十六国、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历代的兴建,形成巨大的规模,现有洞窟735个,壁画4.5万平方米、泥质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圣地。近代发现的藏经洞,内有5万多件古代文物,由此衍生专门研究藏经洞典籍和敦煌艺术的学科——敦煌学。1961年,被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1987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8. 四、簪花仕女图 • 《簪花仕女图》是目前全世界范围内唯一认定的唐代仕女画传世孤本。除了唯一性之外,其作品的艺术价值也很高,是典型的唐代仕女画标本型作品,能代表唐代现实主义风格的绘画作品。画中描写的是唐代当时贵族妇女的日常生活,说明唐代的社会政治比较开明,因此反映现实生活的作品才能够流传下来。这一时期也是中国现实主义人物画表现风格的开端,而以前的绘画内容大多是历史宗教人物。

  9. 四、簪花仕女图 • 周昉,中国唐代画家。字景玄,又字仲朗。京兆(今陕西省西安市)人。生卒年不详。出身贵族。 • 周昉是继张萱之后以表现贵族妇女著称的画家。有“画仕女,为古今冠绝”的美誉。他的仕女画初效张萱,后则小异,具有用笔秀润匀细,衣裳劲简,色彩柔丽,人物体态以丰厚为体的特点。然而,周昉生活的时代,已是唐帝国经过安史之乱由盛而衰,社会矛盾日渐尖锐之际。他笔下的妇女已不同于张萱作品中的欢愉活跃,而仿佛是沉湎在一种百无聊赖的心态中,茫然若失,动作迟缓。纵然是装饰得团花簇锦,也掩不住内心的寂寞与空虚。在表现时代和生活的深度上,周昉具有卓越的艺术才能。

  10. 五、溪山行旅图 • 北宋 范宽,名中正,字中立。北宋著名的山水画家。他性格温和、待人豁达,嗜酒好道,据说“宽”是外人送的道号。 • “溪山行旅图”是范宽的代表作,也是中国绘画史中的杰作。这件作品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气势雄强,巨峰壁立,几乎占满了画面,山头杂树茂密,飞瀑从山腰间直流而下,山脚下巨石纵横,使全幅作品体势错综,在山路上出现一支商旅队伍,路边一湾溪水流淌,正是山上流下的飞瀑,使观者如闻水声、人声、骡马声,也点出了溪山行旅的主题。

  11. 六、清明上河图 • 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北宋风俗画作品,宽24.8厘米,长528.7厘米,绢本设色,是北宋画家张择端存世的仅见的一幅精品,属一级国宝。《清明上河图》生动地记录了中国十二世纪城市生活的面貌,这在中国乃至世界绘画史上都是独一无二的。 • 作品以长卷形式,采用散点透视的构图法,将繁杂的景物纳入统一而富于变化的画卷中,画中主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农村,另一部分是市集。画中有814人,牲畜83匹,船只29艘,房屋楼宇30多栋,车13辆,轿14顶,桥17座,树木约180棵,往来衣着不同,神情各异,栩栩如生,其间还穿插各种活动,注重情节,构图疏密有致,富有节奏感和韵律的变化,笔墨章法都很巧妙,颇见功底。 •   这幅画描绘的是汴京清明时节的繁荣景象,是汴京当年繁荣的见证,也是北宋城市经济情况的写照,栩栩如生地描绘了北宋都城汴京的日常社会生活与习俗风情。通过这幅画,可以了解北宋的城市面貌和当时各阶层人民的生活。总之,《清明上河图》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

  12. 七、芙蓉锦鸡图 • 北宋徽宗赵佶绘。 • 此图画秋天清爽宜人之景,以花蝶、锦鸡构成画面。画中锦鸡落处,芙蓉摇曳下坠之状逼真如实,锦鸡视线之际,双蝶欢舞,相映成趣。 • 宋徽宗赵佶画芙蓉锦鸡图轴,目的即借鸡的五种自然天性宣扬人的五种道德品性。一,鸡身上的花纹表示有文化。二,雄鸡的模样很英武。三,雄鸡打架很勇猛。四,母鸡护小鸡很仁慈。五,雄鸡报晓很守时,表示守信用。这些都是他对大臣的要求。画家的表现手法十分生动,一只锦鸡纵身上攀,压弯了芙蓉枝,表现出了锦鸡的重量感。

  13. 八、朝元图 • 朝元图为永乐宫壁画的一部分,是元代壁画艺术的最高典范。为泰定二年(1325)洛阳马君祥、马七等人所作,皆元代画工,河南府洛京(今洛阳)人,生平不详。 • 朝元图内容描绘道府诸神朝谒元始天尊,故名“朝图”共画像394身。构图宏阔,气势磅礴,个个神采奕奕,表情动作无一雷同。壁画以八个高3米的主像(南极、北极、东极、玉皇、勾陈、木公、后土、金母)为中心,前画青龙、白虎二星君,后有天蓬、天犹二元帅,周置仙曹、仙官、天丁、力士、太乙、侍臣、金童、玉女、二十八宿,三十二帝君等,共画像394身。构图宏阔,气势磅礴,主像庄严肃穆,群像环立,形象丰满圆润,个个神采奕奕,无一雷同。

  14. 九、秋风纨扇图 唐寅,即民间传说中的风流才子唐伯虎,人称“吴中四才子”,在画坛上,与沈周、文征明、仇英合称“明四家”。这幅画准确生动地描绘了一个萧瑟秋风中手拿团扇、心情惆怅的女子的情态,并通过题诗,隐喻式地抒发了他对怀才不遇,世态炎凉的感慨。 秋风纨扇图为唐寅水墨人物画代表作,画一立有湖石的庭院,一仕女手执纨扇,侧身凝望,眉宇间微露幽怨怅惘神色。她的衣裙在萧瑟秋风中飘动,身旁衬双勾丛竹。此图用白描画法,笔墨流动爽利,转折方劲,线条起伏顿挫,把李公麟的行云流水描和颜辉的折芦描结合起来,用笔富韵律感。全画虽纯用水墨,却能在粗细,浓淡变化中显示丰富的色调。画左上部题诗:"秋来纨扇合收藏,何事佳人重感伤,请把世情详细看,大都谁不逐炎凉。"借汉成帝妃子班婕好色衰恩弛,好比纨扇在秋风起后被搁弃的命运,抨击了世态的炎凉。

  15. 十、荷石水禽图 • 朱耷(约1626年—约1705年),号八大山人,江西南昌人,明末清初画家、书法家。明宁献王朱权九世孙,清初画坛“四僧”之一。明灭亡后,国毁家亡,心情悲愤,落发为僧其于画作上署名时,常把“八大”和“山人”竖着连写。前二字又似“哭”字,又似“笑”字,而后二字则类似“之”字,哭之笑之即哭笑不得之意。他一生对明忠心耿耿,以明朝遗民自居,不肯与清合作。他的作品往往以象征手法抒写心意,如画鱼、鸭、鸟等,皆以白眼向天,充满倔强之气。这样的形象,正是朱耷自我心态的写照。 • 此幅墨笔画湖石临塘,疏荷斜挂。两只水鸭或昂首仰望。或缩颈望立。意境空灵,余味无穷。荷叶画法奔放自如,墨色浓淡,富有层次。款署: “八大山人写”,押“八大山人”白文印。

  16. 十一、淮扬洁秋图 石涛(1630一1724年), 明末清初的“清初四僧”之一。中国清代画家。僧人。作画构图新奇。无论是黄山云烟,江南 水墨,还是悬崖峭壁,枯树寒鸦,或平远、深远、高远之景,都力求布局新奇,意境翻新。他尤其善用“截取法”以特写之景传达深邃之境。石涛还讲求气势。他笔情恣肆,淋漓洒脱,不拘小处瑕疵,作品具有一种豪放郁勃的气势,以奔放之势见胜。 此画上河岸边的城墙中屋舍层层。河岸及城墙内外的丛树以水墨点画,垂柳与河岸边苇草用白描画法。田地与土坡以“拖泥带水皴”画出。垂柳和土坡上又有赭石作点,明净雅洁。下方虚画,云雾迷漫。远处淡墨渲染。画面的上部有画家一段富有诗意的题跋,叙述了古扬州的变迁,并抒发了作者的感慨,增加了画面的气氛,引人联想。此图布局新颖,灵活运用了各种笔势,淋漓尽致地描绘出自然山水变幻莫测的风貌,形成了他自己独特多样化的风格。

  17. 十二、竹石图 • 郑燮,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生于1693年,卒于1765年,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为“扬州八怪”之一,其诗、书、画世称“三绝”,画擅兰竹。 • 这幅《竹石图》,竹子画得艰瘦挺拔,节节屹立而上,直冲云天,他的叶子,每一张叶子都有着不同的表情,墨色水灵,浓淡有致,逼真地表现竹的质感。在构图上,板桥将竹、石的位置关系和题诗文字处理得十分协调。竹的纤细清飒的美更衬托了石的另一番风情。这种丛生植物成为板桥理想的幻影。

  18. 中国绘画作品欣赏 中国近现代绘画

  19. 一、墨梅图 • 吴昌硕(1844-1927浙江安吉人。中国近代杰出的艺术家,是当时公认的上海画坛、印坛领袖,名满天下。吴派篆刻的创始人,书法、绘画、篆刻、诗词无一不精,对近代中国艺坛产生了广泛和深刻的影响,尤 • 《墨梅图》构图奇特,几条重墨线条,作为梅花主干,小枝旁出。右上侧又伸出数干梅枝,穿插于主干之间。梅花以浅墨勾勒,生机灵动。梅干梅枝的处理,粗看似不合常规,然而细细品味,枝干横坚交叉,杂而不乱,恰到好处,表现出梅花的风姿,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画家以书法入画。笔墨苍劲,透着几分金石趣味。此画可谓是吴昌硕花卉画的奇绝之作,苍劲俊朗而洒脱随意。 对上海画派后期画风影响深刻。

  20. 二、虾 • 齐白石(1863-1957),现代杰出画家,书法家,篆刻家。原名齐璜,纯芝,字渭青、号白石、濒生、阿芝、借山吟馆主者、寄萍老人等。湖南湘潭人。曾任美术家协会主席等,1953年中央文化部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齐白石画虾可说是画坛一绝,灵动活泼,栩栩如生,神韵充盈,用淡墨掷笔,绘成躯体,浸润之色,更显虾体晶莹剔透之感。以浓墨竖点为睛,横写为脑,落墨成金,笔笔传神。细笔写须、爪、大螯,刚柔并济、凝练传神,显示了画家高妙的书法功力。画家写虾,来自生活,却超越生活,大胆概括简化,更得传神妙笔。

  21. 三、山中访友图 • 黄宾虹(1865~1955),名质,字朴存号宾虹,以号行,室名宾虹草堂。祖籍安徽省歙县,生于浙江省金华。在我国近现代绘画史上,有“南黄北齐”之说,“北齐”指的是居住在北京的花鸟画巨匠齐白石,而“南黄”说的就是浙江的山水画大师黄宾虹。他擅长山水、花卉,并注重写生,但成名相对较晚。 • 黄宾虹的绘画价值,随着时间的推移,其效应已显示出来,而其艺术价值的显现,又是全方位的。除其山水画外,花鸟画也境界不凡,书法成就更不能等闲视之;他还有着自己的画学理论建构;其金石篆刻、文字学、考古学也颇有建树。黄宾虹的确是一位“不能仅以画史目之”的学者型艺术家。由于黄宾虹在美术史上的突出贡献,在他90 岁寿辰的时候,被国家授予“中国人民优秀的画家”荣誉称号。

  22. 三、山中访友图 都水墨淋漓浑厚华滋,层次分明。由于黄先生善于用墨和用水每每使他的作品给人以“墨团团中天地宽”的感觉。在看上去很黑很乱的画面上,都能使人看到后面的景物。在画面上都留有气口、气眼,让观众细细品起来不但不压抑而且是身在茂密的树林中,有非常宽的空间感。 这幅画画的是夏季,在郁郁葱葱的树林里,有湍湍的瀑布潺潺的小溪,在小溪的石头上,架着一座小桥,小径弯弯直小桥,小路的上边山坡上有几户人家掩映在密林深处,在小路上来访人和主人在静静的树林中交谈,使画面增添了几分活力。 这幅画用色很少,淡淡地渲染一下,主要靠用墨色来完成。从中我们可以看到:积墨、破墨、渍墨、泼墨的墨法,用勾、擦、点、皴等笔法,可谓八面生风,黄宾虹善用秃笔狼毫作画,从此幅画的山石勾勒上可以看出黄宾虹用笔的功力:线条圆而有力、淡而不浮、重而不僵。在画的左方有一大块墨色,读者可从中看到层次分明,感到画中有树叶、树枝、石头、杂草等等,可从他的画中领悟到“笔不碍墨,墨不碍笔”的技法,这就是他熟练运用各种笔墨技法的高明之处。 这幅《山中访友图》是黄宾虹晚年的代表作之一,是他眼疾治好以后的一幅杰作。黄宾虹的画最大特点除了笔墨工夫具佳之外,整幅画不管是深色还是浅色、着色还是水墨

  23. 四、愚公移山图 • 19世纪中期,西方艺术被大规模介绍到中国来,引起了国人的浓厚兴趣。进入20世纪,这股热潮并没有消退,随着派出留学生渐多,写实主义以更大规模传播到中国,留学生回国后大多从事教育工作,素描、透视、色彩学成为中国现代艺术教育的基本课程。20世纪初涌现出来的一大批写实主义画家中,徐悲鸿是当之无愧的领袖人物。 • 徐悲鸿,江苏宜兴人,出身于一乡村画师之家,自幼家境贫寒却喜好绘画,早年只身到上海谋职求学,几欲潦倒。后来得到康有为和画家高奇峰的帮助,才进入上海的文化圈得以立足。徐悲鸿因求学刻苦、自强发奋,1917年得资助赴日留学,1919年又得到公费赴欧洲留学八年,融会贯通东西方艺术,不仅成为一位优秀的现代国画家,也成为我国第一代最杰出的油画家和现代体系的美术教育家。徐悲鸿是我国现代美术教育体制的开创者之一,他用全部心血完善了规范的现代美术教学体系,培养了新中国的一代美术师资和优秀画家,解放后被人民政府任命为中央美术学院第一任院长。

  24. 四、愚公移山图 • 《愚公移山图》创作于1940年,正值中国人民抗日的危急时刻,画家意在以形象生动的艺术语言表达抗日民众的决心和毅力,鼓舞人民大众去争取最后的胜利。 • 画家在处理这个故事时,着重以宏大的气势,震人心魄的力度来传达一个古老民族的决心与毅力。

  25. 五、千岩竞秀,万壑争流 • 李可染,现代山水画大师、美术教育家、中央美院国画系教授。1907年生于浙江徐州,幼年喜书画。 • 李可染先生的这幅《千岩竞秀,万壑争流》是先生去世前数月的一幅杰作,也是代表之作。本画画幅长91厘米,宽56厘米。 • 此画是用积墨法、泼墨法画成的。表现出雨后深山、太阳、初霞、千岩竞秀、积雨成瀑、万壑争流的大自然美丽景象。整个构图从中可以看出李可染先生学习古人绘画的功底,如同宋代画家范宽之作《溪山行旅图》的大气磅礴。从用墨上看,由于用积墨法、泼墨法层层加墨数十遍,墨色较重,但不给人压抑。从用笔上欣赏,笔笔古拙苍劲。从中不难看出齐、黄两位前辈大师用笔用墨的技法,但又不是他们。这就是李可染先生:“用最大力量打进去,用最大勇气打出来”的最好写照。李可染先生出版多种画集以及整理为后人留下宝贵的资料。

More Related